裴世蘭,鄂雁祺,李 娀,游江艷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人文學院,安徽 合肥 230026)
報紙科普的現狀分析和對策研究
——以《人民日報》等4份報紙為例
裴世蘭,鄂雁祺,李 娀,游江艷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人文學院,安徽 合肥 230026)
本文以《人民日報》、《科技日報》、《中國青年報》、《安徽日報》4份報紙為研究對象,采用連續(xù)日期抽樣法,對1998—2007年區(qū)間(共544期)報紙科普的內容、數量、形式、特點和針對人群等進行深入系統(tǒng)地分析和研究,提出了我國報紙科普的發(fā)展概況和存在的主要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加強報紙科普能力的有關對策和建議。
科學素質;科學普及;報紙;科普能力;對策研究
Abstract:The research objects of this paper are four kinds of newspaper:People’s Daily,Science and Technology Daily,China Youth Daily,and Anhui Daily.This paper figures out the related data of science communication in newspaper(544 copies)from 1998 to 2007,and analyzes the status of the science communication in newspaper of our country.The paper pointes out the main problems of science communication in newspaper and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from the perspective to enhance the science capability of newspaper.
Key words:scientific literacy; science communication; newspapers; capacity of popularization of science; strategy
綜合國力的競爭歸根結底是國民科學素質的競爭,大力提高我國公民的科學素質,已成為“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的一項基礎性社會工程”[1]。加強國家科普能力建設是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的一項重大戰(zhàn)略任務[2]。1992年我國開始對公眾科學素養(yǎng)進行調查,經多次調查發(fā)現:公民獲取科技知識的主要途徑仍然是傳統(tǒng)媒體[3]。其中報紙因具有傳播范圍廣、傳播速度快、信息量大、易于閱讀保存、經濟實惠等特點而廣受讀者的青睞,僅次于電視。提高向公眾提供科普產品和服務的能力,滿足公眾對科普不斷高漲的需求已成為各類報紙亟待研究解決的問題。
選取 《人民日報》、《科技日報》、《中國青年報》、《安徽日報》四份報紙作為研究對象,這四份報紙因其發(fā)行量、針對性和受眾面不同,具有一定代表性?!度嗣袢請蟆纷鳛榘l(fā)行量最大的黨報,全國城鄉(xiāng)各地和世界許多國家都有它的讀者;《科技日報》為科學技術領域最有代表性的報紙;《中國青年報》為中國共青團中央機關報;《安徽日報》為地方性報紙,且在安徽省內發(fā)行量最大。
本研究選取1998年、2002年、2007年3年作為研究年份,采用連續(xù)日期抽樣法進行抽樣。按照等距抽樣的原則,每種報紙按每月逢6的日子抽取,每份報紙每年取36份,3年取108份樣本。另外為調查報紙對 《科普法》的宣傳和普及狀況,我們分別對2002年7月的4種報紙抽樣進行了逐篇查閱,共查閱544份報紙。
(1)基本指標。本研究選取基本指標共7項?!吨腥A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指出:國家和社會普及科學技術知識,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4]??茖W技術活動是指與各科學技術領域科技知識的產生、發(fā)展、傳播和應用密切相關的系統(tǒng)活動??萍颊呤菄覟榇龠M科技活動的發(fā)展,以實現國家整體目標而實行的科技方針和實現科技方針的體系?!蛾P于加強國家科普能力建設的若干意見》中指出:促進公眾理解科學,并提出建立公眾參與政府科技決策的有效機制[2],因此我們認為也應向公眾進行科技活動和科技政策的宣傳和普及。綜上,本文以科學技術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思想、科學精神、科學技術政策、科學技術活動以及“其他”7個方面作為報紙科普報道分類的一級指標,“其他”主要指和科普相關的知識普及如人文科學、社會科學、交叉科學、科技史等。
(2)圖片指標。圖片作為科普的一個有效手段,能夠吸引讀者眼球,給人直觀、清晰的印象,本研究也將科普圖片報道量作為一項指標。
(3)重點人群指標。《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提出“以重點人群科學素質行動帶動全民科學素質的整體提高”[1]。根據綱要精神,我們以青少年、農民、城鎮(zhèn)勞動人口、領導干部和公務員作為目標人群,為使統(tǒng)計效果更為直觀并考慮到科普的實際覆蓋面,也對一般公眾進行了統(tǒng)計。
表1是4種報紙三年科普報道的基本狀況。通過表1可以看出:從1998、2002和2007三年看,各類報紙科普報道不論是從總量還是從分類統(tǒng)計看基本呈遞增趨勢。
以2002年為例,《人民日報》主要版面有:國內要聞、國民經濟、政治、法律、社會、綜合新聞、國際、教育科學、文化、財經廣場、理論、企業(yè)界、體育、投資與消費、各地傳真等30余個,還有多個周刊、特刊和地區(qū)版。突出特點是版面覆蓋面廣,科普文章散見于相關版面、在教育科技版較多。
《科技日報》主要版面有:國際新聞、國內要聞、綜合新聞、高科技、科普專題、科普探索、熱點聚焦、醫(yī)藥健康、人物、攝影、創(chuàng)新周刊、教育周刊、綠色周刊、中國園區(qū)、信息時空、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電腦網絡等近30個。突出特點是版面設置覆蓋科學技術領域,有多個周刊和特刊,特別是設有科普專版,多個版面刊登科普文章。
表1 4種報紙科普報道基本情況(1998、2002、2007三年) 單位:篇
《中國青年報》主要版面有國際、國內要聞、綜合新聞、青年論壇、青年話題、共青城、經濟社會、教育科技、法制社會、攝影、考試、讀書緣、就業(yè)、思想者、文化、軍旅等近30個。突出特點是面向青年的版面較多,也有多個專版,科普文章散見于多個版面。
《安徽日報》主要版面有焦點新聞、經濟視窗、社會周刊、江淮要聞、九州文傳、安徽經濟研究、讀者之聲、攝影天地、法律等20多個。突出特點是面向安徽、面向地方,科普文章散見于相關版面中。
綜上我們看到:4種報紙從版面和欄目設計看都有較強的針對性,從科普角度看,除《科技日報》外,其他幾份報紙均未設專門的科普版面和科普專欄,且教育和科技兩部分基本設在一個版面中,科普力度較低。
圖1表示四份報紙科普文章的期平均數情況。圖1顯示:①《科技日報》的科普報道數量穩(wěn)定在平均每期10篇以上,基本為上升之勢,且在各年份的所有報紙中,其報道數量都居第一位,體現了科技類報紙的專業(yè)性。②《人民日報》總體來說也在增加,但2002年的數據降低,筆者分析主要是因為1998年該報設有華東地區(qū)版,每期都有不少關于科普的報道,但在2002年取消了該版面。③《中國青年報》和《安徽日報》兩份報紙的發(fā)展趨勢基本一致,且都在2007年出現了較大的上升,筆者認為:一是國家對科普越發(fā)重視并積極支持造成報道量的上升,另外是由于報紙版面的增加。
圖1 抽樣報紙科普報道的期平均篇數(1998年、2002年、2007年)
圖2表示4份報紙在各年份的科普報道中平均每期包含的圖片數量。圖片具有形象、直觀、清晰和寓意深刻等特點,對讀者具有天然親和力和吸引力,能幫助讀者更好了解文章的內容。
圖2 四份報紙期平均科普報道圖片數量(1998年、2002年、2007年)
圖2顯示:①總體看,各報紙科普報道中的圖片數量基本上逐年增加呈上升趨勢,說明各報紙注意到科普報道方式的多樣性和形式上的創(chuàng)新,另外也與印刷技術的提高密不可分;②就增長趨勢來看,《中國青年報》、《安徽日報》的科普圖片數在2007年有顯著的提高,分別達平均3.92篇和4.39篇,這一方面說明報紙對利用圖片進行科普越發(fā)重視,還可能和他們的版面和欄目設計有關;③大部分圖片主要配合文章出現,這可為讀者提供更直觀的了解,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出現很多單獨的科普圖片,如《中國青年報》設有圖說新科技專欄,《科技日報》、《中國青年報》、《安徽日報》還設有攝影專刊宣傳最新科技成果。一幅幅生動、具體的圖片,使人們在受到科普教育的同時享受到美的感覺,科普效果大為提高。
表2表示4份報紙科普報道的選題分布比例情況(3年合計)。選題的不同體現了報紙科普的重點不同,從表2可以看到:①4份報紙中,對科技知識的普及都占有最大比例,依次為:61.6%、69.8%、46.9%和53.9%,其次是科技活動的報道,也分別達到16.4%、12.1%、21.8%和17.8%;②而關于科學方法、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的報道量很少,三者加在一起,只占報道總量的10%~15%左右;③4種報紙中《中國青年報》在科學精神方面的報道數量逐年增加且總量最多,這些科普報道對青少年弘揚科學精神、形成科學思想有諸多裨益。
表2 四份報紙科普文章的選題分布比例(1998、2002、2007三年合計)
表3表示抽樣報紙對4類重點科普人群的科普報道及所占百分比情況。表3顯示:①4種報紙針對一般公眾的科普文章都占有最大比例。②具有一定的分眾性,《人民日報》和《安徽日報》針對領導干部和農民的科普文章較多,以2007年為例,兩報對領導干部的報道比例分別為10.15%和15.32%,同年 《安徽日報》針對農民的科普文章達到25.27%;2007年《中國青年報》針對青少年的科普類文章達到了17.10%。③總體看4種報紙針對重點人群的科普報道量普遍較低,大多只占百分之十幾甚至百分之幾。
表3 四份報紙科普報道針對人群概況
表4 抽樣報紙科普報道所占百分比(1998年,2002年,2007年)
表4顯示4份報紙科普文章占報紙文章總數的百分比例。由表4可知:①4份報紙科普文章占報紙文章總數的百分比例基本呈上升趨勢。② 《科技日報》的科普報道篇數和科普文章占報紙文章總數的比例均高于其他三份報紙,這和該報的定位有關,該報設有科普專欄,另外該報科普報道所占比例在2002年顯著提高達19.9%,筆者分析可能和2002年我國頒布 《科普法》有關;隨后是《中國青年報》和《安徽日報》。③《人民日報》的科普報道所占比例在2007年有較大增長達到6.7%,該報科普報道的數量和所占比例低于其他三種報紙,這可能和該報的對象眾多、版面覆蓋廣有關。對于各類報紙科普報道比例多少才算合理?目前尚無定論,筆者認為,在加強國家科普能力建設已被列入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的戰(zhàn)略性任務的今天,作為發(fā)行量最大的《人民日報》,在科普報道方面還有上升空間。
報紙的頭版是一份報紙的精髓所在,頭版的報道更易于被人們所注意,因而頭版科普報道相對于其他版面的報道來說也有更好的科普效果。我們對《中國青年報》和《安徽日報》頭版科普報道數量和期平均篇數的情況進行了分析,見表5。
表5 抽樣報紙頭版科普文章數量
調查結果表明:① 《中國青年報》在1998年、2002年、2007年頭版科普報道的期平均篇數基本在每期1篇左右,10年間沒有顯著變化;② 《安徽日報》的頭版科普報道數量在2007年的數量有很大提高,基本為1998年的2倍,這一方面說明報紙對科普的重視程度有所提高,另外也與該報版面增加后,頭版新聞覆蓋面更多的緣故有關;③報紙科普報道的總體數量在逐年上升,但是頭版科普報道并沒有顯著提高,說明對科普文章的重視程度有待加強。
2002年,我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我們對2002年和1998年4份報紙的科普報道情況分別進行了對比和比較,發(fā)現2002年在反對封建迷信和種種不文明行為、反對不端行為、遏制學術腐敗、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方面的文章有明顯增加,如《科技日報》發(fā)表了“科學精神”溯源、用“誠信”譜寫道德贊歌等文章,還發(fā)表了一些名人的佳作如梁啟超的“科學精神與東西方文化”、竺可楨的“科學方法與精神”等;《中國青年報》發(fā)表了“對不文明行為說‘不’”、“一群學術販子販賣學術‘謀利’”等文章。不難看出《科普法》的發(fā)布對推動報紙科普產生了較大的作用。
20世紀90年代我國就發(fā)布了專門針對科普的政策,進入21世紀更有多項科普政策甚至科普法律陸續(xù)出臺,其中針對大眾傳媒(包括報紙)的科普宣傳有多條款,提出了明確的要求。調查發(fā)現,幾年來報紙科普文章的數量雖然有所增加,但科普文章的總體數量仍然偏少,大部分報紙未設科普專欄,報紙主管部門對報紙科普重要性的認識和執(zhí)行有待加強。
2002年6月29日,我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為調查報紙對該法的宣傳和普及狀況,我們分別對2002年7月份的4種抽樣報紙進行逐篇查閱,我們驚訝的發(fā)現對于這樣一部有關國民科學素質的重要法律除《科技日報》有3篇報道外,其他3份報紙均沒有任何宣傳和報道;而同樣在2002年6月發(fā)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采購法》、《內河交通管理安全管理條例》等卻都有報道和宣傳,有的甚至全文刊載;除《科普法》外我們還發(fā)現對其他科普政策的宣傳也很鮮見。報紙作為黨和國家政策的重要宣傳舞臺,應對科普政策給以足夠的重視和宣傳。
傳統(tǒng)科普觀念認為科學普及僅是對科技知識的普及,現代科普的理念是不僅要普及科學知識,還要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調查發(fā)現各類報紙對科學知識的宣傳普及很多,而對科學方法、科學思想、科學精神的普及很少,對這些方面科普報道的比例僅占科普報道總量的10%~15%左右。說明對科學普及的認識更多停留在傳統(tǒng)科普的層面上,和現代科普理念有較大的差距。
筆者以 “報紙科普”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CNKI)上進行搜索,僅得到10個條目的反饋信息,在萬方數據庫和維普數據庫進行檢索得到相關的論文也極其有限;在谷歌、百度等多家網站進行檢索,也僅檢索到10篇左右文章,而其中關于報紙科普理論研究的文章更是寥寥無幾。說明對報紙科普研究的關注度低,理論研究薄弱。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指出:“綜合類報紙、期刊應當開設科普專欄、專版”[4]。對4種抽樣報紙版面進行分析,只有《科技日報》設有科普專版,其他幾份報紙既沒有科普版面也很少科普專欄。調查還發(fā)現,報紙科普的內容基本上屬于 “一事一報”的報道方式,缺乏從內容選題上進行整體布局和設計,更缺少連續(xù)性的科普專欄,使科普的效果大打折扣。
一是科普圖片少,近年來雖然科普圖片有所增加,但總起來說所占比例很低。二是科普文章的趣味性、新穎性、可讀性有待加強,缺少集科學性、思想性、藝術性為一體的文章。三是有的科普文章缺乏深入,很多報道只是一句話新聞,報道點僅僅是對于時間、地點、事件的簡單敘述,文字過于簡略,內容單一,對讀者吸引力差;有的報道多以吸引眼球為導向,缺乏對科學道理深入淺出的闡釋,使報紙科普流于形式、科學性不強、藝術性不高。
調查顯示4種報紙對我國重點科普人群的科普報道量普遍很低,以重點人群科學素質行動帶動全民科學素質的整體提高是 《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提出的重要目標。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科學的希望;我國農村人口眾多、科學文化素質低;當前我國城市化進程加快,城鎮(zhèn)居民對精神文明建設的需求日益高漲;領導干部又處于總攬全局、宏觀決策的重要位置,理應有較高的科學素質。這些都需要通過針對性強、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科學普及來實現。
現代科普的發(fā)展對科普人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具有一定的文理知識基礎、較高的思想道德素養(yǎng)、掌握先進的技術和手段等。由于我國教育多年文理分科,使得從事于記者、編輯工作的人員尚有一定距離,需要加強在職人員培訓和專門人才的培養(yǎng)。目前我國開設科技傳播專業(yè)的高校不足,人才的匱乏限制了報紙科普事業(yè)的發(fā)展。
《關于加強國家科普能力建設的若干意見》中指出“加強對科普工作的領導和協(xié)調”[2]。建議報紙有關領導部門應充分認識報紙科普的重要性,將報紙科普納入重要議事日程,認真部署和檢查監(jiān)督,將其列為績效考核標準,調動有關力量和資源支持報紙科普,增加對報紙科普的投入。
各報社領導應把科普納入到報紙工作計劃中,配備專門人員,增大報紙科普力度,科普是公益事業(yè),要在各個方面給予支持。
除常規(guī)的科技新聞報道外,各類報紙要積極開設并增加科普版面和欄目,特別要設科普專版,建議可和有關部門聯合開設科普版面和欄目向公眾進行有關科普宣傳;可通過重大科技事件、最新科技活動或專題報道的形式辦科普??蛱乜邢蚬娺M行科普宣傳;可通過連載的形式,以某類科學知識為依托,進行較長時期的科普宣傳,增強報紙科普的吸引力。
另外各報紙可根據自己的特點和定位,進行有針對性的科普報道,打造有特色的精品科普欄目。
《科普法》指出:開展科學技術普及應采取公眾易于理解、接受、參與的方式[4]。建議各類報紙不斷創(chuàng)新科普方式,努力做到科普宣傳通俗易懂、內容豐富、圖文并茂、形式多樣。
如:增加科普圖片、科普漫畫和攝影等欄目,提高科普的趣味性、形象性和直觀性;根據科普內容不同或對象不同,設置不同的版面或欄目,突出科普的針對性和指導性;及時報道最新科技成果和最近科技活動,體現科普的新穎性和及時性等。
再如:注意調動公眾參與科普的積極性,通過專家論壇、讀者心得、科普座談等形式讓公眾積極參與,體現科普的互動性和雙向性;通過舉辦多種科普活動,如科普知識競賽、科普攝影比賽、科普問答等,使報紙科普達到寓教于樂的效果。
另外,新媒體的發(fā)展和普及對于傳統(tǒng)媒體產生了較大的沖擊,應適應新技術發(fā)展,以電子版報紙和網站為依托,實現報紙科普的網絡化。
通過各種方式、增大對科學精神、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的普及力度。如增加以科學家、教育家等人物訪談或人物傳記為依托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的宣傳,增加各種讀書心得、名人哲言、學術隨筆、百姓論壇和各種先進事跡的宣傳等。通過宣傳普及,幫助廣大公眾樹立科學正確的世界觀和辯證唯物觀;樹立學習和掌握現代科學方法的理念和意識,了解基本的科學方法;樹立大力弘揚科學精神的理念和意識,努力發(fā)揚求真求實、甘于寂寞、埋頭苦干、創(chuàng)造創(chuàng)新、批判懷疑、無私奉獻的精神和高尚的愛國情懷等,使公民科學素質得到全面提升。
通過對重點人群科普宣傳的帶動作用,在全社會營造學科學、愛科學、講科學的良好氛圍。
根據青少年、農民、城鎮(zhèn)勞動人口、領導干部和公務員各類重點人群的特點,進行有針對性、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科普教育和宣傳;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普活動如科普知識競賽等;舉辦各種形式的科技培訓和科普講座;增加對重點人群的科普欄目和科普報道量,可通過與有關部門聯合開設科普版面和欄目的形式,如教育部門、科技部門、農業(yè)部門、組織部門、共青團和婦聯等,加強對重點人群的科學普及。
《關于加強國家科普能力建設的若干意見》提出“專兼職結合,建設高素質的科普人才隊伍”[2]。
建議通過多種形式的培訓和進修,提升報社在職編輯、記者的科學素質和技術水平。
另外積極建立兼職人員和志愿者隊伍。通過有關激勵措施,充分調動在職或離退休的科技、教育、企業(yè)、傳媒、文藝工作者和部分大學生、研究生、社會公眾的積極性,發(fā)揮他們的特長,鼓勵他們參與報紙科普,撰寫科普文章;同時對他們加強科普技能的培訓。
在此基礎上各報社可建立一支比較穩(wěn)定的從事科普創(chuàng)作的兼職人員隊伍。
近年來我國不斷有科普政策和法規(guī)出臺,建議各報紙加強科普政策和《科普法》的宣傳和普及,使之深入人心,促進科普事業(yè)健康發(fā)展。
根據《科普法》“綜合類報紙、期刊應當開設科普專欄、專版”[4]的精神,建議報紙主管部門組織并委托有關部門對報紙科普狀況進行檢查和評估,對各類報紙科普的情況、效果和影響進行評價和判斷,對于表現突出的報紙給以宣傳。
各報紙也應定期對本報的科普宣傳進行自評估,總結經驗、查找問題,不斷提高報紙的科普能力和效果。
當前報紙科普的實踐和理論研究都很薄弱,急需加強,國家及有關部門應設科研專項對報紙科普進行研究。
各報界、研究機構和大學的研究人員,應積極進行報紙科普研究或進行跨部門研究,加強國內外學術交流。在目前報紙科普狀況的基礎上,就報紙科普的內容、形式、版面和欄目設計、科普對象、科普效果等進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探討基本規(guī)律、把握發(fā)展趨勢,為報紙科普的健康發(fā)展提供理論指導。
[1] 國務院.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2006—2010—2020)[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13.
[2]科技部,教育部,中國科協(xié),等.關于加強國家科普能力建設的若干意見[Z].2007.
[3]中國科普研究所.2007年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2007.
[4]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釋義[M].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2002.4-11.
(責任編輯 劉傳忠)
Present 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Popularization of Science in Newspaper
Pei Shilan,E Yanqi,Li Song,You Jiangy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Hefei 230026,China)
G122
A
本研究受國家“985”科技史與科技文明創(chuàng)新基地支持。
2010-05-18
裴世蘭,女,中國科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科技政策、科學普及、公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