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蠣為較常用中藥,始載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列為上品;別名左牡蠣、牡蠣殼。牡蠣味咸,性微寒;臨床上有重鎮(zhèn)安神、潛陽補陰,軟堅散結,收斂固澀的功效;用于驚悸失眠,眩暈耳鳴,瘰疬痰核、癥瘕痞塊、自汗盜汗、遺精崩帶、胃痛吞酸。
牡蠣為牡蠣科動物長牡蠣、大連灣牡蠣或近江牡蠣的貝殼,主產(chǎn)于沿海各省,如廣東、海南、福建、遼寧、浙江等地。其中,長牡蠣主產(chǎn)于山東以北至東北沿海;大連灣牡蠣主產(chǎn)于遼寧、河北、山東等沿海;近江牡蠣產(chǎn)地較廣,主產(chǎn)南海、福建等地。全年均可生產(chǎn),以冬、春二季產(chǎn)量較多,采捕后,去肉洗凈曬干。
長牡蠣呈長片狀,背腹緣幾平行,長10cm~50cm,高4cm~15cm。右殼較小,鱗片堅厚,層狀或層紋狀排列。殼外面平坦或具數(shù)個凹陷,淡紫色、灰白色或黃褐色;內面瓷白色,殼頂二側無小齒。左殼凹陷深,鱗片較右殼粗大,殼頂附著面小。質硬,斷面層狀,潔白。氣微,味微咸。大連灣牡蠣呈類三角形,背腹緣呈八字形。右殼外面淡黃色,具疏松的同心鱗片,鱗片起伏呈波浪狀,內面白色。左殼同心鱗片堅厚,自殼頂部放射肋數(shù)個,明顯,內面凹下呈盒狀,鉸合面小。近江牡蠣呈圓形、卵圓形或三角形等。右殼外面稍不平,有灰、紫、棕、黃等色,環(huán)生同心鱗片,幼體者鱗片薄而脆,多年生長后鱗片層層相疊,內面白色,邊緣有的淡紫色。
附表 牡蠣與非正品的性狀特征區(qū)別點
▲長牡蠣原藥材
生牡蠣為不規(guī)則的小碎塊狀或碎片狀。白色至類白色或灰黃色。表面凹凸不平,呈波浪形覆瓦狀層次,有的略具光澤。碎斷面顯層紋。質硬,氣微,味微咸。煅牡蠣為不規(guī)則的碎塊或粉末,灰白色,斷面顯層紋,質酥脆。
密鱗牡蠣為牡蠣科動物密鱗牡蠣的貝殼,產(chǎn)于遼寧、山東等沿海地區(qū)。貝殼大型,近似圓形或三角形,殼面灰褐色。右殼較平坦,頂部較光滑,其他部分鱗片密薄而脆,呈舌狀,覆瓦狀排列;左殼凹下很深,表面環(huán)生堅厚的同心鱗片,放射肋粗大;二殼大小幾相等,粉末在紫外光燈下觀察,顯淺灰綠色熒光。
覆瓦牡蠣為牡蠣科動物覆瓦牡蠣的貝殼。近似圓形,韌帶槽較短。貝殼小型,殼面具巨大的圓管狀棘刺。有放射肋。
日本牡蠣貝殼大型,重厚,多呈長三角形。右殼較左殼小、平,多為紫色,殼面具多層同心環(huán)狀鱗片,鱗片密而重疊,其上有縱皺紋。殼內面白色或黃白色,周緣多少帶紫褐色,平滑而有光澤,閉殼肌痕大,半圓形或腎形,白色,位于背側中部,殼頂二側無小齒,脊不明顯。左殼凹下較深,頂端附著面小,殼外面特征不明顯,鱗片較重疊。殼內面與右殼內同色,前凹陷不太深,韌帶槽長為鉸合面的1/3。
圍褶牡蠣貝殼最大約10cm 左右,多呈長三角形。右殼外面同心環(huán)狀鱗片重疊,鱗片上有縱皺。殼內面白色或黃白色閉殼肌痕大,圓形,白色,位于背側中部,殼頂二側有中等數(shù)量的條形小齒,脊不明顯。左殼外面具同心環(huán)狀鱗片,排列較右殼略稀,邊緣部鱗片層次有時也有較多的重疊。殼內面顏色與右殼相同,殼頂二側也有小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