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皮為常用中藥,始載于《神農本草經(jīng)》,歷代本草多有記載。《新修本草》稱:此樹似檀,葉細,皮有白點而不粗錯。取皮水漬便碧色,書紙者皆青色者是。俗見味苦,名為苦樹。亦用皮,療眼有效。以葉似檀,故名石檀也。
▲苦櫪白蠟樹皮
▲宿柱白蠟樹皮
▲尖葉白蠟樹皮
▲核桃楸皮
秦皮是木樨科植物的干皮或枝皮,具有清熱燥濕、收澀、明目的功效。常在春季剝取樹枝或干皮,曬干,或鮮時切成絲再曬干。
根據(jù)本草圖文記載,唐代以前主要使用小葉白蠟樹的樹皮,以后漸有白蠟樹的樹皮被使用??梢?,歷代本草均以木樨科梣屬植物常用。現(xiàn)今《藥典》收錄品種為木樨科植物苦櫪白蠟樹、白蠟樹、尖葉白蠟樹或宿柱白蠟樹的干燥枝皮或干皮,其余皆視為偽品。其中,苦櫪白蠟樹主產于遼寧,白蠟樹產于四川峨眉地區(qū),尖葉白蠟樹和宿柱白蠟樹主產于陜西。
秦皮藥材枝皮呈卷筒狀或槽狀,長10~60cm,厚1.5~3mm。外表面灰白色、灰棕色至黑棕色,或相間呈斑狀,平坦或稍粗糙,并有灰白色圓點狀皮孔及細斜皺紋,有的具分枝痕。內表面黃白色或棕色,平滑。質硬而脆,斷面纖維性,黃白色。氣微,味苦。
干皮為長條狀塊片,厚3~6mm。外表面灰棕色,具龜裂狀溝紋及紅棕色圓形或橫長的皮孔。質堅硬,斷面纖維性較強。
目前藥材市場上和民間除上述品種外,尚有秦嶺白蠟樹皮、水曲柳皮、核桃楸皮等混淆品,須通過顯微鑒別、理化鑒別及高效液相色譜試驗方可區(qū)分。
秦皮混淆品多為同屬植物,在顯微鑒別中區(qū)別不明顯,但秦嶺白蠟樹皮的粉末中含有大量的晶纖維及草酸鈣方晶,鑒別意義較大。在理化鑒別中,熒光反應顯示,宿柱白蠟樹皮的乙醇提取液在日光下顯碧藍色熒光,在365nm 紫外燈下顯亮藍紫色熒光,屬正品;其余幾種混淆品均無此熒光反應,可將此法作為鑒別秦皮藥材真?zhèn)蔚膮⒖家罁?jù)之一。通過高效液相色譜法檢測這些品種的成分,結果顯示,宿柱白蠟樹皮中秦皮甲素、秦皮乙素含量高,藥材質量好,屬正品;秦嶺白蠟樹皮、水曲柳皮中有效成分含量甚微,質量較差;核桃楸皮中則主要含有胡桃醌及大量鞣質。
附表 秦皮和易混品鑒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