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西民
(浙江嵊州市人民醫(yī)院 312400)
糖尿病腎病(DN)是糖尿病(DM)最常見的慢性微血管并發(fā)癥,一旦發(fā)生臨床缺乏有效治療方法,故早期診斷對DN的防治和預后很重要。我們對尿常規(guī)、蛋白定性均為陰性的DN患者聯(lián)合檢測了尿微量蛋白(mAlb)、尿視黃醇結(jié)合蛋白(RBP)、β2微球蛋白(β2MG)、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以探討其在DM早期腎損害診斷中的價值。
1.1 研究對象及分組 62例糖尿病患者均為我院門診及住院病人,均符合糖尿病診斷標準。男38例,女24例,平均年齡為53歲(36~71歲)。DM病程≤10年設(shè)為Ⅰ組,>10年設(shè)為Ⅱ組。Ⅰ組36例,男20例,女16例,平均年齡51歲;Ⅱ組26例,男18例,女8例,平均年齡55歲。設(shè)30名體檢健康職工對照組。
1.2 測定方法及儀器 收集研究對象隨機尿10ml檢測有關(guān)項目。尿mAlb和β2MG用免疫透射比濁法,儀器為BN100尿微量蛋白分析儀及配套試劑盒。尿RBP采用全定量酶免疫法定量,儀器為芬蘭WLLscanMK3酶標儀。NAG用速率法測定。尿肌酐采用速率法,所用儀器為日立76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
DMⅠ組、DMⅡ組與對照組尿mAlb、RBP、β2MG、NAG含量比較見表1。
由表1可見,上述四項指標,DMⅡ組均為最高,DMⅠ組次之,對照組最低。DMⅠ、Ⅱ兩組間比較,DMⅠ組與對照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三組尿mAlb、RBP、β2MG、NAG含量比較 (x- ±s)
糖尿病患者代謝紊亂,在高血糖狀態(tài)下,許多血管活性物質(zhì)、生長因子、炎癥介質(zhì)均發(fā)生了明顯改變,共同導致組織損傷。mAlb是在血漿中帶負電荷的大分子,正常的腎小球基底膜對它具有濾過功能,少量濾過的微量白蛋白95%又在近曲小管重吸收。當腎小球孔徑和電荷屏障損害時,便較早地出現(xiàn)在尿中??刂撇涣嫉奶悄虿〕0l(fā)生腎臟損害,尿中mAlb排出量增加是最早出現(xiàn)的指標之一。RBP在血漿中90%與甲狀腺結(jié)合蛋白結(jié)合,不能通過腎小球濾膜。游離狀態(tài)的RBP,被腎小管重吸收,正常人尿中含量極低。由于RBP分子量極小,且在酸性尿中十分穩(wěn)定,被認為是最敏感的近曲小管損傷標記物。β2MG可自由通過腎小球,但幾乎全部由近曲小管攝取,在局部代謝降解為氨基酸。一旦腎小管輕度受損,β2MG重吸收和降解減弱,清除下降,尿中含量會顯著增加,為診斷近曲小管受損敏感而特異的指標。NAG為溶酶體酸性水解酶,存在于所有組織中,以前列腺和腎近球腎小管溶酶體含量最高。腎小管細胞,尤其是皮質(zhì)近曲小管細胞內(nèi)含有豐富的NAG,主要來自近球小管的溶酶體。近曲腎小管損傷時,此酶活性可明顯升高,比其他尿酶的增高更早出現(xiàn),是反映腎小管實質(zhì)細胞損害的敏感指標。
本次檢測結(jié)果顯示,糖尿病患者尿蛋白定性陰性時,尿mAlb、RBP、β2MG、NAG含量顯著高于對照組,說明糖尿病早期同
時存在腎小球和腎小管損害。且病程>10年者上述4項指標顯著高于病程≤10年者。筆者分析,上述4項指標可能有隨著糖尿病病程的延長呈逐漸升高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