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莉
(魯東大學大學外語教學部,山東煙臺 264025)
英漢運動動詞語義合并對比研究
高 莉
(魯東大學大學外語教學部,山東煙臺 264025)
運動動詞;語義合并;英漢對比
運動動詞的語義合并指詞根動詞除了包含“運動”或“處所”等內(nèi)容外,還表現(xiàn)原因、方式、路徑等要素。英漢兩種語言有共同的語義合并模式,即“動作 +伴隨事件 (Co2vent)”;同時,“動作 +方式”和“動作 +原因”這兩種模式在某些動詞中可以共存。二者的差異在于,英語傾向于采用綜合式表達,更多的體現(xiàn)了語義合并;而漢語則更傾向于分析式,即借助于副詞、介詞等輔助成分來表達。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引導學生利用二者的共性和差異學習英語運動動詞,有助于他們掌握地道的英語。
語義合并 (semantic conflation)是“語言用‘詞素’、‘詞’、‘詞組’等表達形式表述某個語義范疇的方式”(嚴辰松,2004),即不同的語言表達形式與語義范疇的映射關(guān)系。可替換術(shù)語有“詞匯化”(lexicalization)、組并 (incorporation)等(Talmy 2000:25)。英漢兩種語言在運動動詞語義合并方面既有共性,又有差異。本文將在 Talmy(1985,2000)提出的“運動事件”(Motion event)這一概念框架的基礎上對英漢運動動詞語義合并進行對比,并希望能為大學英語教學提供一定的參考。
根據(jù) Talmy(1985:60261,2000:25226),運動事件包括運動 (Motion)和處所 (Location)兩種現(xiàn)象。最基本的運動事件包括兩個物體,一是“物像”(Figure),即表示運動或處于某種狀態(tài)的物體;另一個是“場景”(Ground),即“物像”運動或靜止的參照物。另外,要分析運動事件,我們還需引入“動作”(Motion)和“路徑”(Path)兩個概念?!皠幼鳌奔粗高\動本身,包含了“移動 ”(Move)和“處所 ”兩個值;“路徑 ”是“物像”運動時的路線或者靜止時占據(jù)的位置。除了這些內(nèi)部要素以外,運動事件還有可能附帶一些外部特征,它們包括“方式 ”(Manner)、“原因 ”(Cause)、“結(jié)果 ”(Result)、“目的 ”(Purpose)、“體 ”(Aspect)等。下表是 Talmy(1985:61,2000:26)給出的例子。
方式 原因移動 The pencil rolled off the table1 The pencil blew off the table1處所 The pencil lay on the table1 The pencil stuck on(to)the table(after I glued it)1
在這四個句子中 ,“pencil”是“物像 ”,“table”是“場景 ”?!癘ff”和“on”表達“路徑”,分別表示移動的路線及靜止的位置。橫向看,上面兩個句子表示移動,而下面兩個句子表示處所??v向看,“roll”和“l(fā)ay”表現(xiàn)動作的同時還說明了方式;“blew”和“stuck”除了動作也說明了原因。
Tal my(2000:27)、嚴辰松 (2004)都指出,要表述上述語義成分,表達形式應該包括詞根動詞和動詞的輔助成分 (包括英語中的小品詞、詞綴,漢語中的趨向動詞,以及這兩種語言中的副詞和介詞短語)。動詞的輔助成分被統(tǒng)稱為動詞的外圍成分 (Satellite)。這樣我們就有了語義成分和表達形式兩個集合。
語義合并現(xiàn)象指單個的語言形式 (及其外圍成分)包含多個語言形式合成的語義。運動動詞的語義合并就是運動動詞詞根動詞本身除了包含“移動”或者“處所”等內(nèi)容外,還兼職表現(xiàn)原因、方式、路徑、態(tài)等要素。例如,英語中的“walk”,除了表示“走 ”這個動作外 ,還隱含了方式 ;“push”除了說明“推”這個動作外,也體現(xiàn)了原因;“fetch”表明動作“(去)取”的同時也隱含了動作的方向“(取)回來”。漢語中的“拔”是“抽”(或“吸”)+“出”意義的合成,即同時說明了動作和方向;“滑”同時表現(xiàn)了動作和方式。另外,有些動詞能包含兩個以上的語義成分。例如英語中的一小類施動詞(agentive verbs),“box”和“shelve”同時包容動作、場景和路徑 ;“powder”和“scale”同時包容動作、物像和路徑 (Talmy 1985,2000),例如:
①I boxed the apples1我把蘋果裝進盒子里。
②I shelved the books1我把書都放到書架上。
③She powdered her nose1她把粉抹在鼻子上 /她往鼻子上抹粉 /她在鼻子上抹粉。
④I scaled the fish1我刮掉了魚鱗 /我刮了魚鱗。
(1)英漢運動動詞語義合并模式同為“動作 +伴隨事件(Co2event)”
Talmy(1985,2000)從語言類型學出發(fā),通過跨語言對比研究,根據(jù)運動動詞的主流詞匯語義合并模式將世界語言分為了三類。第一類包括漢語,除羅曼語以外的其他印歐語言,芬蘭烏戈爾語 (Finno2Ugric),奧杰布瓦語 (Ojibwa),和Warlbiri語,它們的動詞語義合并模式主要是“動作 +伴隨事件”(Co2event)(即方式或原因等①)。第二類以西班牙語為代表,它們的動詞語義合并模式為“動作 +路徑”,方式 /原因一般是以狀語或分詞形式等獨立成分出現(xiàn),主要語言有羅曼語,閃語,日語,韓語,土耳其語,泰米爾語,玻利尼亞語,以及北美的喀多語 (Caddo)和 Nez Perce語。第三類包括北美的一些印第安語言,以 Atsugewi語為代表,動詞語義合并模式為“動作 +物像”。當然,這個劃分主要是以主流動詞為依據(jù),在具體語言中并不排斥其他模式,允許例外的存在。例如,在英語句子“Itrainedin through the bedroom window”中,動詞“rain”是動作和物像的語義合并。
雖然部分國內(nèi)學者對 Tal my將漢語和英語動詞的“動作+伴隨事件(方式或原因)”模式有點異議或者提出了一些修正意見 (嚴辰松 1998,2004;羅思明,徐海,王文斌,2007;羅思明,2007),但從總體來說大家還是持贊同的態(tài)度。我們將通過舉例來說明兩者語義合并的共同特點。例如 (Talmy 2000):
[處所 +方式 ]
⑤The lampstoodon the table1燈立在桌上。
[動作 +方式 ]
非施動性:
⑥The rocksliddown the hill1石頭滑下了山。
施動性:
⑦Irolledthe keg into the storeroom1我把桶滾進了儲藏室。
自動性:
⑧Iranmyway down the stairs1我跑下了樓。
[動作 +原因 ]
非施動性:
⑨The napkinblewoff the table1餐巾吹下了桌子。
施動性:
⑩Ipushedthe keg into the storeroom1我把桶推進了儲藏室。
從上述例子來看,無論英語還是漢語都將動作/處所和方式/原因合并在單個的運動動詞中。另外,判斷一個動詞語義合并的是方式還是原因,要依據(jù)動詞的基本指稱是指物像做了什么,還是施事 (Agent)或工具 (Instrument)做了什么,即該動作是由物像完成的還是由施事或工具實施的。(Talmy,2000:28229)例如,在句子“I rolled the keg…”中,“rolled”這個詞本質(zhì)上來說是指物像“keg”的動作,因此動詞“roll”表現(xiàn)的是“方式 ”;而在“I pushed the keg…”中,“pushed”指“I”這個施事者所做的動作,體現(xiàn)了“原因”。
(2)運動動詞語義合并的包容性
對于英漢語中的一些運動動詞,“方式”和“原因”這兩種語義合并模式在同一個動詞中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具有包容性。由于詞性及語義的不同,這些動詞既可以指向施事所為,即“原因”,也可以指向物像所為,即“方式”。例如:
在上述例子中,?λ ??λ ξ句中“stretch”和“shift”的語義合并模式均為“動作+方式”,?λ ζ句中的“鎖”的語義合并模式為“處所+方式”;同時,從例?λ ω?λ ψ?λ{中我們能夠看出,這三個動詞表現(xiàn)的動作也可以指向施事所為,即其語義合并模式為“動作 +原因”。
另外,對于在句子中表達主動意義的不及物動詞,其語義合并模式一般是“動作 /處所 +方式”,這主要是由于這種類型的不及物動詞表達的動作含義往往由物像完成。英語中的“run,jump,sit,rise”與漢語中的“跑 ,跳 ,坐 ,起 ”等都是比較典型的例子。
雖然英漢語在語義合并模式上屬同一類型,但是它們之間也存在一些差異。對于英漢運動動詞語義合并差異的討論,我們將主要限制在《新編大學英語》(第二版)四冊課本中的動詞②,以期能夠幫助學生發(fā)現(xiàn)這些差異,并給他們的英語學習提供幫助。
通過對四冊英語課本中“Glossary”所有單詞的分析,我們共統(tǒng)計到了 164個符合條件的運動動詞。在這些動詞中,有 135個合并了方式或原因,約占 82%(包括 4個表示處所的動詞),屬于語義合并的主要模式。表示“動作 +路徑 /方向”模式的動詞共有 16個,如 approach,loan,depart等,約占10%。另外還有少量其他的語義合并模式,如“動作 +物像”(5個 )、“動作 +場景 ”(1個 )、“動作 +結(jié)果 ”(6個 ),還有一個動詞 (“package”)同時包容了“動作 +路徑 +場景”。例如:
動作 +方式 /原因:bow,slip,pat,drag,tumble,shove,flee,bounce,dot,saw,stroll,hop,parade,creep,skip,glide,toss,fum2 ble,spear,etc1
處所 +方式:await,lean,swing,rely
動作 +路徑 /方向:approach,loan,depart,descend,recede,precede,proceed,insert,etc1
動作 +物像:sprout,drum,bloom,shrug,wink
動作 +場景:embark
動作 +結(jié)果:crash,hatch,spill,stuff,rip
動作 +路徑 +場景:package
但是,我們發(fā)現(xiàn),這些動詞對應的漢語譯文中,漢語詞根詞非常少。為了更清楚地說明這一情況,我們將所選出的164個英語動詞對應的漢語譯文分成了三類:漢語詞根動詞,分析式及混合式譯文。
漢語詞根動詞包括單音節(jié)語素動詞 (如叫,跑,拖,跳等)和雙音節(jié)語素動詞 (如躑躅,蹣跚,踉蹌等)。這類漢語譯文有 23個,約占總數(shù)的 14%。如:
分析式譯文,即需要副詞、介詞短語及其他外圍輔助成分來幫助準確對應英文含義的漢語譯文。這類漢語譯文共有 132個,約占 8015%。這部分英文單詞在譯成漢語時,找不到對應的漢語詞根動詞。在英文中合并了“動作”和“方式”或“結(jié)果”或“路徑”等意義的單詞在漢語中需要依靠分析性的結(jié)構(gòu)來表達。如:
混合式譯文,即某些英語動詞既有語素式也有分析式的漢語譯文。此類譯文共有 9個,約占 515%。如:
對于這類混合式的譯文,我們發(fā)現(xiàn)其語素式的語義大部分是較正式的,一般在書面語中使用的,而分析式語義則主要用于口語中,這也說明了漢語語義是向復合詞方面發(fā)展的。
通過對比,我們發(fā)現(xiàn)大部分英語動詞在翻譯成漢語的過程中,找不到對應的漢語詞根動詞。根據(jù) Talmy(1985,2000),現(xiàn)代漢語已經(jīng)發(fā)展成了典型的“附加語構(gòu)架語言”,因此這些英語動詞譯成漢語時,就需要一些外圍成分來準確地傳達意義,分析式的譯文占到總數(shù)的 8015%。這同時說明,在英語中,“動作”和“方式”/“結(jié)果”等語義往往是被概念化(conceptualization)到一個英語詞匯中,體現(xiàn)了綜合性的表達,而漢語往往用分析式表達。相比較而言,英語的表現(xiàn)手法更晦澀,而漢語的更清晰透明。這主要是由于英語屬于音素文字或拼音文字,單詞的形和義之間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于是一個詞形就可以表達復雜的意義;而漢語集音、形、義于一體,其表義性限制了它像英語那樣自由的意義表達,較復雜的語義就很難合并在一個單純詞中,而主要由分析型手段表達。(蔡基剛,2005)
具體分析英漢運動動詞語義合并的共性和差異對大學英語教學有一定的啟示作用。
在運動動詞語義合并模式這一點上,英漢語同屬一種語言類型,這種相似性不僅僅反映了其表層詞匯模式的相似,更是它們深層語義結(jié)構(gòu)相似性的表現(xiàn)。(俞理明,2004)教師可以在教學中有意識地讓學生認識到兩種語言中運動動詞語義合并的相似性,提高其元語言 (meta language)認識,拉近兩種語言的距離,這會對學生學習掌握運動動詞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
同時,二者的差異對中國學生的英語學習有負面影響。漢語中分析式的表達使中國學生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習慣采用分析型表達法,只偶爾用一用復合詞……(但)這種定式對用英語表達相應的漢語意義時選擇表達法干擾甚大,而英語動詞本身……則要求中國學生在用英語表達時不能只使用或太多太濫地使用分析型表達法,必須采用一些綜合型表達法……”(何善芬,2002:135),否則就不可能學會地道純正的英語。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我們應當向?qū)W生指明英漢語語義合并的不同之處,通過多做翻譯或?qū)懽骶毩曇龑W生認識到英語的綜合表達法和漢語的分析表達法,增強他們的英語表達能力,使其學會地道的英語。
注釋:
① Talmy(2000:42247)按照二者的時間順序,闡述了“伴隨事件”(Co2event)和“運動事件”之間的 8種關(guān)系,即“前事”(Precur2 sion)、“賦能 ”(Enablement)、“反賦能 ”(Reverse Enablement)、“原因”(Cause)(包括始發(fā)原因 (Onset Causation)和擴展原因(Extended Causation))、“方式 ”(Manner)、“伴隨 ”(Concomi2 tance)、“同步結(jié)果 ”(Concurrent Result)和“順承 ”(Subse2 quence)。其中,“方式”和“原因”又是最根本的兩種,因此,本文的考察就主要集中在這兩個方面。
② 對于英語課本中動詞的選擇,我們遵循以下幾個原則:1)僅限于每冊課本最后“glossary”部分的詞根形式 (verb root)的運動動詞,而在課文中出現(xiàn)的運動動詞不在本文討論范圍之內(nèi);2)運動動詞并不僅限于典型的運動動詞,如“滾”“跑”等,同時包括擴展的(extended)運動動詞;3)如一個動詞有好幾個運動的含義,我們將只討論其最常用的一個含義。
[1] Talmy,L1Lexicalization patterns:semantic structure in lexical for ms[J]1In T1Shopen(ed1)1Language Typology and Syntactic De2 scription1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3):572491
[2] Talmy,L1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M]1Cambridge,MA:M IT Press,20001
[3] 蔡基剛 1英漢詞化對比與綜合表達法[J]1山東外語教學,2005(5):352401
[4] 何善芬 1英漢語言對比研究[M]1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1
[5] 羅思明 1英漢“緩步”類動詞的語義成分及詞化模式分析[J]1外語研究,2007(1):122161
[6] 羅思明,徐海,王文斌 1當代詞匯化研究綜合考察[J]1現(xiàn)代外語,2007(4):41424231
[7] 嚴辰松 1運動事件的詞匯化模式—英漢比較研究[J]1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1998(6):82121
[8] 嚴辰松 1語義包容:英漢動詞意義的比較[J]1外語與外語教學,2004(12):402421
[9] 應惠蘭,等 1新編大學英語 (第二版)[M]1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1
[10] 俞理明 1語言遷移與二語習得—回顧、反思和研究[M]1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1
Comparison of the Semantic Conflation Patterns of Chinese and EnglishM otion Verbs
GAO Li
(Foreign Languages TeachingDepartment,Ludong University,Yantai Shandong 264025,China)
motion verbs;semantic conflation;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Semantic conflation means that the verb root conflatesmotion/location and other elements,such as cause,manner,path,etc1A comparison of the semantic conflation patterns of verb roots reveals both si milarities and differ2 ences existing in Chinese and English1Their verbs express both the fact of“motion+Co2event”1Besides,“Man2 ner”and“Cause”can be conflated compatibly into certain verbs1Nevertheless,English prefers synthetic expres2 sions,while Chinese tends to use analytic ones,which predicates conflation ismore common with English verbs1The comparison could be conducive to English teaching by guiding students to master English motion verbs and i mprove their English ability1
H 030
A
167322804(2010)0320138204
2009207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