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慶春
一、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美的世界,提高語言的表達能力
在語文教學中,學生都有探求知識奧秘的天性,恨不得囊括天下知識,獲得真才實學。語文是一門充滿魅力的學科,《桃花源記》吸引學生去“問津”人世間的桃花源;《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讓學生去想象火熱的戰(zhàn)斗生活,奪取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唐睢不辱使命》把學生帶到唇槍舌劍的辯論中……在語文教學中,只要教師有意識、有步驟地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語文中美的世界,就能極大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調(diào)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如《孔乙己》中有“孔乙己剛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上寫字”。一個“蘸”字頗為得體傳神,寫出了孔乙己讀過書,十分講究寫字的斯文動作。通過這樣的點撥,揣摩作者根據(jù)場合、對象的不同特點,準確地遣詞造句,學生就能體會文章的妙處和作者的文字功底。同時,對照自己用詞組句的缺陷,更能領(lǐng)悟作者煉字之妙,這樣就能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更深一層地去探索課文的奧妙,挖掘課文中美的世界。
二、鑒別詞語的細微差別,提高學生語言的表達能力
義務教育初中《語文》教材編者在這方面頗具匠心。在相當多的課文中精心編寫了辨析選用詞語,體會作者運用語言能力的練習,這為從事語文教學的教師指明了語文教學的一個重點。如果在講課時不注意對待,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就很難提高或者收效甚微。因此,語文教師應十分重視這個環(huán)節(jié)。漢語是豐富多彩的語言,其中盡管有許多同義或近義詞,但認真分析,它們都或多或少、程度不同地存在差異。意義相同的兩個或幾個詞就不用說,即使是同一詞語,在不同的課文,在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中,它們的意義也不相同,甚至相差很遠。
例如《<還鄉(xiāng)夢>自序》寫道:“……不會馳騁于契訶夫的草原……突然有了乘桴浮于海的狂想”,“馳騁”平常指(騎馬)快跑,“草原”在課文中指契訶夫的一本中篇小說。課文說的是,(我)受到契訶夫中篇小說《草原》的熏陶影響,但作者不這樣說,而是像課文那樣說。那是因為,一方面“馳騁”與“草原”恰巧搭配,另一方面更生動形象地表達出作者當年開始走上文學道路時的經(jīng)歷??梢娮髡呱朴诟鶕?jù)當時自己的心境來用詞,又能針對對象(“馳騁”適合于“草原”搭配)來用詞。再如“狂想”,改為“想法”,表達的內(nèi)涵與形象性就遜色多了。又如《孔乙己》中的“摸”說明孔乙己窮得不成樣子,狼狽不堪了,而《水滸傳》中李忠的“摸”則說明李忠吝嗇不爽快。這些都說明語言大師們十分注意在什么場合,針對什么對象來選詞造句。
三、培養(yǎng)語感,提高運用語言的應變能力
古人十分重視朗讀,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當今心理學家認為,人們認識事物,開始就是認識事物的表象,對表象有了認識,方能進一步理解、把握事物的實質(zhì),從而能熟練支配這一事物。學生學習語言也是如此,先有了對語言文字表情表意的感受,然后才能進行理解、分析和表達運用。根據(jù)人們認識事物的特征,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要自覺、有針對性地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能力,加強學生的語感訓練。古今中外的優(yōu)秀詩歌、散文、小說中優(yōu)秀的片斷,教師要組織學生反復誦讀,通過誦讀,默記于心,自然而然形成語言的感受能力,從而在說話、寫作中能夠成竹在胸,得心應手。
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常常發(fā)現(xiàn)大凡誦讀水平較高的學生,其語言的感受能力也較強,說話、寫作的能力也較強。相反,不重視朗讀訓練,連課文都讀不通的學生,這些能力也就較差,其表達的思想也就混雜不清,更不要說語言的運用得體了。初中語文中練習的設計,十分重視這個問題,在相當多的練習中,反復安排了一定量的朗讀、背誦的練習。這種練習,實際上也是語感訓練,因此,語文教師切不可忽視這個“讀”字,必須認真研究,切實抓好朗讀語感的訓練。
四、加強課外閱讀,積累掌握詞語,提高語言的運用能力
《初中語文教學大綱》把以往大綱中所提的聽說讀寫改成讀寫聽說,強調(diào)了“讀”的重要性。讀是讀前人、他人的優(yōu)秀文章,讀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感受吸收的過程,沒有吸收就不可能發(fā)揮、運用?!拔铡笔乔疤?,只有吸收得多,才能發(fā)揮、運用得準確、生動、有表現(xiàn)力。這正如倉庫中儲存的東西越多,越有條理,能用的東西就越多,用起來就越方便。《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只是書海中的一朵浪花,只是作為教學的范文,要使語言運用得體,僅僅讀課文是不夠的。初中《語文》的編者已注意到了這個問題,為配合語文教學,各冊還配備了自讀課本。筆者認為即使這樣,也還是不夠的,在突出課堂教學地位的基礎(chǔ)上,還必須重視課外的閱讀。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在教學時,有目的、有計劃地向?qū)W生推薦一定數(shù)量的好書或文章。同時告訴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要注意作筆記,養(yǎng)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書讀多了,知識就積累多了,大腦中儲存的詞語信息就多了,詞語信息量多了,說話、寫作才能運用自如,表達得體。在多年教學觀察調(diào)查中,凡是寫作能力較強、語言表達較得體的同學,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比其他同學多讀了一些有用的課外讀物,特別是讀了一些古今中外的名著,有的還作了大量的筆記?!簦ㄗ髡邌挝唬航魇⌒咆S縣大阿中學)
□責任編輯:潘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