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石刑被視為殘忍的刑法,它在社會的發(fā)展中慢慢讓位于其他行刑手段。但在一些信仰伊斯蘭教的國家和地區(qū)。尤其是一些國家的邊遠省份和偏僻部落中,石刑至今依然存在。
石刑是一種古老的殘忍刑法。眼下,鬧得沸沸揚揚的莫過于伊朗這樁阿什蒂亞尼石刑案了。
事情要追溯至四年前。在2006年的5月15日,伊朗大不里士城法院,一位名叫薩基內(nèi)·阿什蒂亞尼的中年婦女當庭承認,她在丈夫去世后,和兩名男子發(fā)生了“不正當?shù)年P系”。由此法院判她99下鞭刑。然而,挨過99鞭之后,事情并沒有結束。幾個月后,另一家法院認定阿什蒂亞尼不但與其他男子發(fā)生不正當關系,還是謀害其夫的元兇,其情節(jié)頗類似于中國的潘金蓮故事,她被指與當?shù)匾晃幌喈斢凇拔鏖T慶”的紈绔子弟合伙謀殺了丈夫。法院據(jù)此判處她石刑,但當時沒有確定行刑時間。
事后,阿什蒂亞尼向媒體透露,她曾被逼供,而且,她本人根本不會說波斯語,在法庭上講的都是土耳其語,語言理解有問題,因此在法庭上也就被迫承認了通奸罪(現(xiàn)年43歲的阿什蒂亞尼,屬于伊朗的少數(shù)民族——阿塞拜疆族人)。2007年5月27日,伊朗最高法院核準了對阿什蒂亞尼的死刑判決,但也沒有明確執(zhí)行日期。打那以后,伊朗媒體幾乎沒有再報道有關阿什蒂亞尼的消息。然而,事情還沒有結束。有報道說,為營救母親,阿什蒂亞尼的一雙兒女在伊朗奔走呼救,吸引了國內(nèi)外的廣泛關注。于是在國內(nèi)有人給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nèi)伊寫信,要求赦免阿什蒂亞尼。因為按照伊朗的政治制度,只有最高領袖的決定能夠改變阿什蒂亞尼的命運。一些國際人道主義組織也加入營救行動。也有報道說,是阿什蒂亞尼的律師把她即將面臨石刑的消息貼到博客上傳播出去。早已與世界潮流相悖的古老而殘酷的石刑讓人關注,伊朗婦女的遭遇引起全球的同情。今年7月,阿什蒂亞尼的命運似乎有了轉(zhuǎn)機。英國、美國、加拿大、挪威等40多個國家的政府向伊朗表達了抗議和譴責。歐盟主席巴羅佐強烈譴責石刑這種行為,稱這是“難以用語言表達的野蠻行徑”。巴西總統(tǒng)盧拉則為阿什蒂亞尼求情,甚至表示巴西愿為她提供避難所。法國總統(tǒng)薩科齊的妻子布呂尼也加入到了這一國際營救的行列中來。布呂尼不僅公開批評伊朗法院的石刑判決“不人道”,而且還在一份要求釋放阿什蒂亞尼的請愿書上簽下了自己的名字。此外,千余名法國人在巴黎集會示威,聲援阿什蒂亞尼,反對伊朗對其執(zhí)行死刑。然而,伊朗當局不為所動,還指責國際社會“介入伊朗內(nèi)政”。伊朗一家官方報紙甚至辱罵法國第一夫人布呂尼為“娼妓”。不過,國際社會的努力還是促使伊朗暫時延遲了對阿什蒂亞尼的死刑判決,將她關在德黑蘭的一所監(jiān)獄里。
到了今年9月6日,阿什蒂亞尼的律師賈瓦德·卡汗對媒體透露說,他的當事人很可能在伊斯蘭齋月后被執(zhí)行石刑。
古老而殘忍的刑法
石刑,顧名思義,就是用石頭對犯人執(zhí)行死亡懲罰的行刑方式,它屬于一種鈍擊致死的施刑手段。
開宗明義的是,石刑不應與特定的伊斯蘭教聯(lián)系在一起,換言之,這種被普遍認為殘酷的行刑方式,并非為伊斯蘭教所獨有。事實上,石刑有著悠久的歷史,它甚至被一些學者認為是迄今世界上最古老的死刑方式。石刑所存在的領域,就宗教而言,也并非僅限于信仰伊斯蘭教地區(qū),信仰基督教、猶太教等地也有,在一些落后的小宗教里更是司空見慣。
史料記載,早在舊約圣經(jīng)時期,就流行著對所有的罪行都“處以石刑”的行刑方法?!妒ソ?jīng)·舊約全書》和《猶太法典》中,都有關于石刑的記載,在《舊約》中,石刑是可見的三種死刑處罰方式之一。從《舊約》全書中可以發(fā)現(xiàn),對謀殺、叛教、誹謗、弒父等罪名的刑罰,都是通過石刑來完成的。
不過,到了新約時期,情況發(fā)生了些許變化,雖然也還有石刑,但耶穌對此頗有微詞,并且后來還加以反對和制止。譬如,根據(jù)《新約全書》“約翰福音”的記載,耶穌曾說:“誰就可以先拿石頭砸他,并將他置于死地呢?”事實上,有學者考證,從古希臘、羅馬,到今天的一些伊斯蘭國家,從猶太教、基督教到伊斯蘭教,都曾有實施石刑的歷史。在基督教中,基督教會的第一位殉道者圣司提凡就是被石刑奪去生命的。古希臘以及其后的羅馬文化中,石刑也同樣是用來嚴懲那些通奸和謀殺等罪行的重要途徑。
雖然不同時期、不同地區(qū)、不同國家對于石刑的執(zhí)行方法不盡相同,但石刑還是有一個大體相似的程序:先將犯人埋入事先挖好的沙土坑里;然后眾人合力鏟砂土將其身體的半部或大半部填埋,最后行刑手及眾人(圍觀者,或者說是客觀上的幫手)一起向其投擲石塊,直至犯人在亂石齊飛中一命嗚呼。
通常情況下,石刑持續(xù)的過程大約10至20分鐘。行刑用的石塊是經(jīng)過專門篩選的,大小得當,目的是能夠確保實施過程準確無誤和順利。不過,在執(zhí)行的過程中,針對男女犯人,包括石塊選用在內(nèi)的一些處理方法是不同的。對待男性犯人,通常是將其腰部(有的國家是胸部)以下埋進沙坑,然后行刑手及眾人用相對大塊的石頭近距離將其擊死。對待女性犯人,則將其胸部(有的國家是肩部)以下埋入沙土,施刑者及眾人遠距離用比較小塊的石頭將其擊斃。
另有報道說,如果該女犯人是已婚生育婦女,則在行刑過程中,還必須讓她的孩子到現(xiàn)場觀看,此舉有兩個用意,一是當著后代的面,羞辱身為長者的犯人,二是警告后代,以其母輩為戒,不要步其后塵,而是堂堂做人、行走正道等。
據(jù)悉,在聯(lián)合國大會的多項相關決議中,石刑都被列為酷刑,截至目前,全球已有140多個國家簽署了《禁止酷刑公約》。
伊斯蘭學者的不同聲音
由于石刑被視為殘忍的刑法,它在社會的發(fā)展中慢慢讓位于其他行刑手段。但在一些信仰伊斯蘭教的國家和地區(qū),尤其是一些國家的邊遠省份和偏僻部落中,石刑至今依然存在。比較典型的國家主要有阿富汗、索馬里、伊朗、伊拉克、蘇丹、尼日利亞、阿聯(lián)酋、沙特等。
翻查《古蘭經(jīng)》,并沒有發(fā)現(xiàn)關于石刑的相關章節(jié)和文字。倒是在記錄先知穆罕默德言行的《圣訓》中,有石刑的相關記載。《圣訓》中這樣說:“當一名已婚男性與一名已婚女性通奸,他們將被鞭笞100下,并以石刑處死?!边@即是后來“謝里阿”(阿拉伯語,即伊斯蘭法)對通奸罪判刑的依據(jù),通奸被處以石刑也就成了伊斯蘭教刑法中不可商榷的一項。根據(jù)“謝里阿”的規(guī)定,犯有通奸罪,只要有四名男子(或者三名男子和兩名女子)同時做證,即可以被判用亂石砸死。進人20世紀,許多伊斯蘭國家在實施“謝里阿”的過程中進行了變通和靈活處理,事實上變相廢棄了石刑,不過,石刑并沒有在伊斯蘭國家絕跡。
對此,一些伊斯蘭學者進行了辯解和闡釋。在他們看來,無論是通奸,還是強奸,都是罪不容赦的,因為這種淫亂行動給個人、家庭和社會造成了極大的危害和災難,必須加以嚴懲。如何嚴懲?石刑顯然是“最佳選擇”之一。這樣,這些作奸犯科者才會作為負面典型,被人牢牢記住,才會足以警示其他人,尤其是讓那些心懷鬼胎、蠢蠢欲動和意欲效仿者引起重視、懸崖勒馬,打消以身試法的邪惡念頭。在這些學者眼里,被施以石刑者是咎由自取,死有余辜,并不值得同情,也不能因此而對石刑本身說三道四。
但是,即使在伊斯蘭國家,也有一些相對溫和的學者并不贊同這樣的觀點。他們引經(jīng)據(jù)典指出,先知穆罕默德曾說:“在刑法判決中,你們當盡量為犯罪者尋找托詞”,“不要輕易做出施刑處決這一草率行動”,而要盡可能地“網(wǎng)開一面”,“刑下留人”。他們還肯定地說,在伊斯蘭創(chuàng)立初期,法律并沒有對任何人主動實施過真正的石刑,只有一人自愿提出要求對自己進行石刑懲罰的例子。
當時,有一個名叫瑪伊茲的女子向司法部門自首,主動承認自己犯有奸淫罪,她因此感到罪不容赦,甚至到了食不甘味、寢不安眠的程度,因此她心甘情愿要求接受石擊刑罰,以此謝罪和“滌清自己污穢骯臟的靈魂”。根據(jù)伊斯蘭法的規(guī)定,確立案事和坐實罪名,需要經(jīng)過兩個主要渠道,一是要有足夠的證人,二是自首之后的官方核實,兩者有其一即可。經(jīng)查證核實,瑪伊茲確實犯有情節(jié)惡劣、后果嚴重的通奸罪。然而,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穆罕默德還是慈悲為懷,曾幾次給瑪伊茲逃免石擊刑罰的機會。但瑪伊茲并不后悔,她在深刻的悔悟中,一再主動要求懲罰,并坦然走上石擊刑場。
有人不理解瑪伊茲的行為,便發(fā)出不以為然的奚落和恥笑之聲。穆罕默德聞聽,語重心長地說:“以安拉的名義起誓,如果把她懺悔的誠意分給整個麥加城,安拉肯定會饒恕麥加城所有人的所有罪過!”
在這些溫和派學者看來,石刑畢竟充滿血腥味,無論打著怎樣的旗號,無論出于何種目的,其殘忍的一面都是無法掩飾的。正因為如此,他們呼吁根據(jù)具體情況盡可能地減輕罪罰,直到取締石刑。一些辯護律師則咬定“必須有四個男性證人同時親眼目睹行奸”的字眼,竭力為當事人辯護,以求得到維護罪犯利益的最大化效果。
同時,在伊斯蘭國家,還有一些政治家、社會活動家和學者等身體力行,奔走呼號,要求改革法律,終止和廢除石刑,以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適應新形勢的發(fā)展需要。他們強調(diào),伊斯蘭教的教義是講究“以人為本”、“體恤眾生”的,通奸固然是造成今天人心不古、世風日下、社會家庭危機四伏的最根本原因之一,石刑在客觀上固然可以起到殺一儆百、懲惡揚善的積極作用,然而,倘若一味濫用,也未必能夠如愿以償。在他們看來,伊斯蘭教中的任何一項刑罰,都不是為懲罰而懲罰,懲罰不是目的,而只是手段,重在“懲前毖后,治病救人”,即伊斯蘭教強調(diào)通過懲罰,讓人們盡可能地悔過自新,潔身自好,從而遠離罪惡,營造健康、美好、和諧的集體環(huán)境。
現(xiàn)實社會的石刑案例
2008年4月1日,巴基斯坦塔利班在白沙瓦以北地區(qū),判處一對犯有通奸罪的男女死刑,并執(zhí)行了石刑。據(jù)稱,當事人之一的莎諾是已婚婦女,生活在白沙瓦。她家人向宗教法庭指控,莎諾被一個叫達烏拉特的人綁架,但后來證實她是同那個人私奔的,于是塔利班對她及達烏拉特實施了石刑。白沙瓦《今日報》的記者扎希爾·阿里透露,這類事件其實在當?shù)孛吭露紩l(fā)生,只是報道得很少,主要是地方政府擔心會引起激烈的反應以及來自外界要求制止的壓力。
2009年12月中旬,一位名叫易卜拉欣的索馬里男子,因為誘奸一位未成年女孩,被“伊斯蘭解放黨”執(zhí)行石刑,他在眾目睽睽之下被埋進沙坑,然后被亂石砸死。15歲的女孩則僥幸撿得一命,法庭念其尚小,不諳世事,而且是被動者和受害者,所以沒有用石刑“伺候”,而是改判鞭打100鞭子。
還有就是前文提到的伊朗近期發(fā)生的阿什蒂亞尼石刑案例。不過,眼下伊朗似有將石刑當作一張牌,以此展開與西方博弈的考量。事實上,在上世紀80年代之前,石刑并未在伊朗的司法記錄中出現(xiàn)過,只是1979年伊朗爆發(fā)伊斯蘭革命后,石刑才作為對通奸罪的懲罰途徑,被寫入1983年的伊朗刑法中。
伊朗前總統(tǒng)拉夫桑賈尼曾斷然否認伊朗有石刑,強調(diào)那是“假新聞”。而哈塔米當政時期的伊朗文化部長也說;“在國際關系中,我們應該把國家利益放在心中。將石刑拍攝下來或傳播至海外,符合我們的利益嗎?”
2002年,為順應國際潮流,伊朗司法部對外宣布說,伊朗從此將不再執(zhí)行石刑。不過,伊朗幅員遼闊,省份甚多,地方法官并不全聽中央政府的指令,在行政和司法業(yè)務上不受高等法院管轄,因此,石刑在地方上很難得到禁止。阿什蒂亞尼案件,就是一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