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志平
關于老子其人
文|郭志平
《老子》自問世以來,對我國哲學界和思想界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后來唯物、唯心兩派學說都從不同角度吸取了老子的學說。有資料表明,老子的學說傳到西方后,連西方的哲學家也對他的學養(yǎng)和思考頂禮膜拜、推崇至極。但令人遺憾的是,老子在認識論方面卻也有許多唯心主義的東西。倘若我們不管“精華”與“糟粕”,一律地對它盲目照搬,顯然會給人有好壞不辨和香臭不分之嫌。
在說老子其人之前,先來說一個真實的笑話。
前幾年有媒體報道,說中央某權(quán)威科研機構(gòu)的一位領導,為了在職稱評定中,糾正過分強調(diào)論文數(shù)量的不良傾向,就在會議上舉了一個老子的例子來加以說明。他說:“老子在當年也只不過寫了一篇5000字的文章,現(xiàn)在看來算是一篇論文吧,倘若現(xiàn)在給老子評職稱,你就能說老子水平不高,就不夠格嗎?”豈料此話一出,竟讓一位在場采訪的年輕記者寫出了一篇令人“錯愕”的報道。他在文中“套用”這位領導的話說:“這位領導年輕時,也不過只寫了一篇5000字的文章,現(xiàn)在他還不是很有成就,被選拔當上了領導么?現(xiàn)在如果給他評職稱,你就能說他論文不夠、水平不高,就不夠格嗎?”
當然,此文一見報,就引起了與會者的一片嘩然!因為大家想不到,這位年輕記者居然把這位領導嘴中所說的“老子”,當成這位領導本人了……
那么,列位,這位領導嘴中所說的“老子”,究竟指的是誰呢?以至于這位年輕記者會有此“誤解”,而作了如此可笑、如此荒唐的報道?
因此在這里,我想有必要對“老子”這個名詞先作一點題解。查閱一下《辭海》,關于“老子”一詞一般有四種詮釋:一是老人自稱;二是父親;三是倨傲的自稱,如“老子天下第一”;四是傳說中的一個人物,即春秋時期的思想家、道家的創(chuàng)始人老子。顯然,那位領導要說的老子,正是它的第四種解釋。而那位年輕記者由于缺乏一點歷史常識,卻把“老子”一詞,當成是那位領導的一種“調(diào)侃”,即他的“倨傲自稱”,也就是《辭?!飞纤f的第三種解釋。
關于那位領導嘴中的那位老子,即歷史上的這位思想家、道家的創(chuàng)始人,據(jù)《史記卷六十三·老子韓非列傳》介紹,其身份相傳也有多種說法。一說他姓李,名耳,字聃(又稱老聃),是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東)厲鄉(xiāng)曲仁里人,曾做過周朝的“守藏室之史”(管理藏書的史官),孔子曾問“禮”于他,后來退隱,著有《老子》一書。一說老子即楚之老萊子。其“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云”。蓋老子以道德作為養(yǎng)生的手段,壽至一百六十多歲(或言兩百多歲)。又說老子即太史儋(或曰非也),因而“世莫知其然否”。
由于老子只是一個傳說中的人物,所以司馬遷在為他立傳時,能夠賴以采信的依據(jù)不多,當然也語焉不詳,這就為后人留下了許多猜想的空間。因此,老子其人,是否與孔子是同時代的人,《老子》一書也是否為老子所作,也為后人留下了許多爭議。我國著名哲學家馮友蘭在撰寫《中國哲學簡史》一書時,就根據(jù)《老子》書中所討論的內(nèi)容推斷,認為“很可能,老子出生在孔子之前”,“《老子》一書的思想體系不可能產(chǎn)生于孔子之前,或于孔子同時”。因而,他猜測“《老子》這部書是后人依托之作”。
但因《老子》一書在輾轉(zhuǎn)的流傳過程中,其影響早已超過了老子本人,所以后人對他的身份與去向,已經(jīng)不是過于地去計較與追究了。從現(xiàn)今傳統(tǒng)的(或者約定俗成)的說法來看,現(xiàn)在所說的那個歷史上的老子,一般指的就是《史記》上所說的那個李聃。而流傳于世的那本《老子》一書,也是李聃在退隱之前,在函谷關寫下的。據(jù)司馬遷說,老子“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去,強為我著書。’于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終?!比囊馑际钦f:老子久居周朝,看到了周的政權(quán)已趨衰亡、沒落,所以就萌生了退隱之意,決定悄然離去(司馬遷在此處所說的“至關”,是指古時的函谷關。它因關在谷中,深險如函而得名。古函谷關在今河南靈寶東北)。老子是出函谷關而去的。出關時,關令尹喜(守關門的官吏)看到大名鼎鼎的守藏史老子要從此出關退隱,就強令他為后人留下一點傳世的學說,否則就不予放行。老子見尹喜的態(tài)度強硬又執(zhí)著,只得無奈從命,于是他就在關上住了幾天,寫下了上下篇道德經(jīng),總計八十一章,洋洋五千余言。然后才出關退隱,消失于歷史的視野之中……
由于《老子》一書的問世,有著這樣曲折而又奇特的經(jīng)歷,這也就為它的傳播增添了許多神秘色彩。其書名也輾轉(zhuǎn)更迭,有稱《道德經(jīng)》的,也有叫《老子五千文》的,被道家奉為主要的經(jīng)典?!独献印纷詥柺酪詠?,對我國哲學界和思想界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后來唯物、唯心兩派學說都從不同角度吸取了老子的學說。老子在書中用“道”來說明宇宙萬物的演變,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觀點,否定了天的最高權(quán)威,認為“道”是世界的主宰,是宇宙萬物的總根源,從而提出了一條“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原則。用現(xiàn)在的話來翻譯一下他說的意思,這就是說他認為:在自然界中存在著一條生物繁衍、生生不息的自然規(guī)律,整個世界就是由這條規(guī)律主宰的。因此人類生存在這個世界上,就一定要遵循這條自然規(guī)律;而自然規(guī)律則要遵循宇宙規(guī)律,宇宙規(guī)律要遵循一個法度,這就是自然而然。早在我國春秋時期的老子,就具有如此清醒的唯物主義的認識,懂得自然規(guī)律主宰世界的道理,這不得不令我們后人對他刮目相看,肅然起敬!
除此以外,老子還在書中提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和“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的觀點,在人類歷史上較早闡明了世界上的事物既可以相互對立,又可以相互轉(zhuǎn)化的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有資料表明,老子的學說傳到西方后,連西方的哲學家也對他的學養(yǎng)和思考頂禮膜拜、推崇至極。怪不得我國的孔老二當年問“禮”于老子后,也對他佩服得不得了??鬃訉Φ茏诱f:“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至于龍,吾不能知其乘風云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一代大儒孔子,面對老子心悅誠服、甘拜下風,可見老子的博學與偉大。
據(jù)了解,后人為了紀念老子,還特地在函谷關旁建了一座太初宮,在關樓前面樹了一座他的雕像,以紀念和頌揚這位偉大的思想家和道家的創(chuàng)始人。
但令人遺憾的是,老子在認識論方面卻也有許多唯心主義的東西。他認為人類的認識完全是主觀自生的。他說:“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指窗戶——作者注),知天道?!彼J為人類的認識是完全主觀自生的。因此他主張與世隔絕,反對追求知識,憎惡工藝技巧,鼓吹“無為而治”,給社會開出的“藥方”是竭力提倡“小國寡民”的原始社會。他的這種主觀唯心想法,不僅反對當時新興的階級為發(fā)展社會所采取的各種積極的進步措施,大開了歷史的倒車,而且也充滿了個人的幻想主義,是一種實足的消極和錯誤的主張,是完全不足取的。
寫到這里,順便還值得指出,現(xiàn)今有些名嘴在為“老子”的思想作學術(shù)講座時,似乎有點陷入了“純學術(shù)化”的傾向,他們不分唯物和唯心之界限,也不分神奇與腐朽之區(qū)別,只要是老子所言,不管是對還是錯,大多采取了肯定或者贊賞的態(tài)度,即使有所批評也只是輕描淡寫的一筆帶過。我以為,這種脫離歷史發(fā)展、脫離社會進步的學術(shù)演講方法是欠妥的。特別是當前,當我們的社會已經(jīng)發(fā)展到“講制度、講管理、講效益”的時侯,老子所鼓吹的有一些觀點,已經(jīng)是十分有害,倘若我們不管“精華”與“糟粕”,一律地對它盲目照搬,顯然會給人有好壞不辨和香臭不分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