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附紅細胞體病研究進展

2011-02-10 17:04李陸梅黨啟峰王樹杰
中國動物檢疫 2011年7期
關鍵詞:體病紅細胞動物

鄒 蘭,鄒 敏,李陸梅,黨啟峰,王樹杰

(1.新疆生產(chǎn)建設兵團農(nóng)八師143團農(nóng)業(yè)科,新疆 石河子 832021;2.青島易邦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山東 青島 266032;3.新疆西部牧業(yè)股份有限公司,新疆 石河子 832000)

附紅細胞體病(Eperythrogoonosis)是由附紅細胞體(Eperythrozoon)寄生于人和動物的紅細胞表面、血漿、組織液和脊髓中,引發(fā)的以發(fā)熱、黃疸性貧血、呼吸困難為主要特征引起一種傳染性人畜共患傳染病[1-2]。國內(nèi)外曾有人稱之為黃疸性貧血、類邊蟲病、赤獸體病或紅皮病。本病多發(fā)于夏秋季節(jié),感染率和發(fā)病率均較高,目前世界上已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有關于本病的報道,我國是目前附紅細胞體病流行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3]。目前,該病已對世界范圍內(nèi)的畜牧業(yè)發(fā)展及人類健康構成了嚴重威脅,是一種急待控制的疫病之一?,F(xiàn)就本病的病原學、流行病學、診斷學以及現(xiàn)存的學術爭論綜述如下。

1 概述

1.1 病原學

根據(jù)《伯杰氏細菌鑒定手冊》第8版將附紅體列入立克次氏體目(Rickettsiaies)、無形體科(Anoplasmataceae)、血蟲體屬也稱附紅細胞體屬(Eperythrozoon)[4]。按照宿主的不同附紅細胞體可分為14種,具有致病性的主要有豬附紅體(E.suis)、綿羊附紅體(E.ovis)和人附紅體(E.humanus)等少數(shù)幾種[5],病原具有嚴格的種特異性。附紅體為多形態(tài)單細胞、無明顯細胞器和胞核結構的原生體;革蘭氏染色陰性,吉姆薩氏染色呈淡紅或淡紫色;外觀呈大、小球體,且小球體與大球體相連,或呈鏈狀、足掌狀、葫蘆狀,直徑0.3~1.5 μ m,厚約10nm,中心凹陷。人附紅細胞體的形態(tài)多變呈球狀、啞鈴狀、卵圓狀、星狀等,并呈各種扭動狀態(tài),直徑為0.3~0.8 μ m。豬附紅細胞體較大,呈圓形—卵圓形,其表面包被有一層膜,平均直徑為0.2~2 μ m,單獨或成鏈狀附著于紅細胞表面。感染機體后,在紅細胞上以二分裂及出芽分裂法增殖。附紅細胞體對化學藥品及干燥的抵抗力弱,一般的堿性消毒藥幾分鐘即可殺死。在酸性溶液中活力明顯增強,但遇碘液即停止運動,并不著色,在臨床上具有鑒別診斷意義。加熱60℃、30min,即可使附紅體失去致病活性。低溫冷凍情況下,可存活數(shù)年之久,這在本病的傳播上有重要意義。研究表明動物及人患附紅體病治愈后數(shù)年內(nèi)繼續(xù)呈隱性感染狀態(tài),甚至終生攜帶。

1.2 疫病史及分布

附紅細胞體最早由Schilling[6]于1928年在嚙齒類動物體內(nèi)查到類球狀血蟲體(E.coccoides)。1937年Neitz等[7]在綿羊紅細胞上或在其周圍發(fā)現(xiàn)有多形態(tài)的微生物寄生,命名為綿羊附紅體(E.ovis)。1950年Splitter[8]首次在豬身上發(fā)現(xiàn)了由這種微生物引起的疾病。1986年,Puntaric等[9]正式描述了人類的附紅體病。到現(xiàn)在本病已遍布世界五大洲共27個國家。我國對此病的研究較晚,直至1981年以后才相繼報道在畜、禽中發(fā)現(xiàn)附紅體病[10]。1991年,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邰秀珍等[11]在國內(nèi)首次報告人的附紅體病病例。1993年由我國衛(wèi)生部組織的相關流行病學研究證實了附紅體病在人群中的感染。2003年我國農(nóng)業(yè)部組織的全國豬附紅細胞體病流行病學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該病在我國主要養(yǎng)豬省份均有分布,并在一些地區(qū)呈地方性流行,但死亡率較低。

1.3 致病性

附紅細胞體病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條件性疫病,只有當動物或人體內(nèi)的附紅細胞體達到一定數(shù)量,機體抵抗力下降或處于應激狀態(tài)(生理性或病理性的)時發(fā)病。摘除脾臟、幼齡、高齡、免疫功能發(fā)育不全及減退的動物,附紅體的感染率、發(fā)病率高?;颊弑冉】等巳焊腥韭曙@著增高;應用免疫抑制劑治療者,附紅體感染均較嚴重。附紅體的發(fā)病機制是復雜的、多方面的,迄今尚不清楚。推測既有繁殖侵襲性的,也有毒素代謝性的,還有免疫遺傳、免疫缺陷及自身免疫性的。

1.4 疫病危害

附紅細胞體感染人或動物以后,多呈隱性經(jīng)過,當機體抵抗力下降、體內(nèi)附紅體達到一定數(shù)量后導致發(fā)病。本病可通過水平方式、垂直方式傳播。病原可通過器械、生物制品和蚊蟲叮咬傳播,從而在動物間或人群中造成大面積感染,一旦發(fā)生應激反應、機體免疫力降低便會在人群或動物中引起暴發(fā)。該病易與豬瘟、豬流感、藍耳病等動物疫病并發(fā)或繼發(fā),容易引起誤診或漏診,引起死亡。動物一旦發(fā)生附紅體病,可導致生產(chǎn)能力下降,乳、肉產(chǎn)量減少,生長發(fā)育受阻,母畜流產(chǎn)、早產(chǎn)或死胎,嚴重時引起死亡。隱性感染動物長期帶毒、耐過動物長期甚至終生散毒是本病難以控制的主要原因。近年來,該病的感染率、發(fā)病率及死亡率逐年上升,給我國的畜牧業(yè)發(fā)展、公共衛(wèi)生安全帶來了巨大的損失和危害。

2 診斷及預防

2.1 流行病學特征

病人、病畜以及耐過者的分泌物、排泄物及體液都是本病的重要傳染源。主要傳播方式包括:被污染的針頭、剪刀、手術器械、保定器械,吸血的節(jié)肢動物如血虱、疥螨、蚊蠅等,胎盤感染垂直傳染,血液、體液,耐過的帶菌動物。易感動物有豬、牛、羊、雞、驢、犬、馬、狐、兔、馬、鼠、人等 14 種[5]。其中以豬、牛、羊、犬、兔、鼠和人發(fā)病較多。附紅體具有嚴格的種特異性,不同種動物間一般不會相互感染。該病的發(fā)生具有季節(jié)性,夏秋季發(fā)病較多,多呈地方流行性。以豬為例,將感染豬引入易感群是本病發(fā)生的主要原因,不同日齡、品種的豬均可感染此病,仔豬、育肥豬和懷孕母豬最易感,哺乳仔豬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可達80%~90%,其他豬多為隱性感染。季節(jié)變化及長途運輸?shù)葘е碌膽し磻⑦^度疲勞、缺乏營養(yǎng)、伴發(fā)或繼發(fā)其他疾病和寄生蟲病引起機體免疫力下降等都是引發(fā)本病的原因之一。在診斷時應對相關流行病學資料、流行病學因子進行充分了解。

2.2 臨床癥狀

2.2.1 豬附紅體病 又稱“紅皮病”。臨床上以仔豬多發(fā),最早3日齡發(fā)病。常發(fā)生于斷奶后特別是閹割后幾周的仔豬。急性表現(xiàn)為41~42℃的高熱稽留,厭食或絕食,鼻鏡干燥無汗發(fā)熱甚至龜裂。病初眼結膜潮紅或蒼白,后期黃染,耳廓邊緣、尾部、四肢末斷、腹下、股內(nèi)側皮膚發(fā)暗紅色或青紫色,指壓不退色、肢斷溫度比身體中心的溫度低,尿黃,糞先稀后干,公豬尿鞘積尿,精神差。病程長的耳廓發(fā)生壞死變干或翻卷,個別豬只有咳嗽和氣喘現(xiàn)象。病豬最后臥地不起,衰竭死亡,一般病程1~14 d。急性不死一周后即轉為慢性,表現(xiàn)為消瘦,體重快速下降,但有飲欲,皮膚蒼白,有時有不規(guī)則淤斑,可視黏膜發(fā)黃、蒼白、生長發(fā)育不良料重比增加。育肥豬主要表現(xiàn)為高熱稽留42℃,頑固性厭食,皮膚發(fā)紅,后期發(fā)紫,1周左右很快消瘦,貧血,若無其它病原感染,死亡率不高。懷孕母豬整個懷孕期都有可能感染,急性感染后的母豬發(fā)燒至42℃,厭食、糞便干燥、乳房和陰戶水腫持續(xù)1~3 d,產(chǎn)后缺奶,母性較差,哺乳缺乏耐性。慢性表現(xiàn)為繁殖障礙,如不發(fā)情,屢配不孕,空懷,流產(chǎn),產(chǎn)弱仔,有時可自愈,但生產(chǎn)能力下降。

2.2.2 羊附紅體病 綿羊和山羊都能感染發(fā)病,但以綿羊更易感。發(fā)病后,體溫升高達41℃以上,呼吸、心跳加快,反芻和噯氣停止,糞便干燥,有時帶有暗紅色血液,排尿次數(shù)增加,尿液透明,呈淡黃色;鼻孔周圍有粘液性黃色結痂;可視黏膜水腫,呈淡紅色,有像針尖或綠豆樣大的出血點或斑,口腔內(nèi)側、齒齦、舌背面及兩側有粟粒樣大的出血點,全身皮膚都有密集的像黃豆或蠶豆樣大小的出血斑點。

2.2.3 牛附紅體病 各品種、各年齡的牛都易感,其中以奶牛附紅細胞體病對畜牧業(yè)發(fā)展造成的危害最大。感染發(fā)病后,病牛體溫升高至40℃以上、流清鼻涕、精神差、食欲下降、呼吸急促、嚴重貧血、皮膚及可視黏膜蒼白,個別牛有血尿、四肢無力、步態(tài)不穩(wěn)、喜臥等。

2.2.4 家兔附紅體病 附紅細胞體是條件性致病菌,所以家兔感染后多呈隱性經(jīng)過。嚴重感染病例精神不佳,結膜黃染,食欲減退,糞便時稀時干,尿黃,呼吸加快心悸或衰弱,全身無力,消瘦,貧血,喜臥,體溫較高,有時會出現(xiàn)神經(jīng)癥狀。

2.2.5 人附紅體病 人感染附紅細胞體后多呈隱性感染。輕度感染者無明顯臨床癥狀,實驗室檢驗基本正常。重癥病人長期不規(guī)則發(fā)熱,乏力,關節(jié)酸痛,食欲不振,易出汗,嗜睡;隨病程的延長,出現(xiàn)貧血,黃疸。病人有疲勞綜合征樣表現(xiàn)。

2.3 病理變化

2.3.1 豬附紅體病 主要病理變化為貧血、黃疸。血液稀薄,不易凝固,全身肌肉顏色變淡,皮下脂肪黃染,體表、肝臟、腎臟、肺臟、脾臟腫大,且有大小不一的出血點或出血斑。肝臟可見條狀壞死。脾臟邊緣不整齊,有粟粒大的結節(jié)。膽囊膨脹,膽汁濃稠。心包積液,心肌蒼白柔軟,心外膜及心冠脂肪出血黃染,有少量針尖狀出血點。全身淋巴結腫大,切面外翻,漿液滲出,切面有灰白色壞死灶或出血點。胃底部出血壞死嚴重,十二指腸黏膜脫落,腸管充血。膀胱蒼白、黏膜有少量的出血點,內(nèi)有積尿,顏色深黃或如濃茶。胸腹腔大量積液,腦軟膜充血、水腫、腦室液增多。

2.3.2 羊附紅體病 黏膜黃染、貧血、消瘦、腰背及四肢等末梢處瘀血、血液稀薄、腹腔及胸腔積水,淋巴結腫大等。

2.3.3 牛附紅體病 病牛血液稀薄、腹腔及胸腔積水、淋巴結腫大、肝腫大1~2倍、脾出現(xiàn)壞死灶、心肌擴張、心間質(zhì)水腫、心冠脂肪出血和黃染、肺出現(xiàn)代償性肺氣腫、腎臟腫大變性、胃腸黏膜局部水腫。

2.3.4 兔附紅體病 剖檢可見血液稀薄,黏膜蒼白,脾腫大,膽囊腫脹,腹水多,胸膜脂肪和肝臟黃染。

2.3.5 人附紅體病 人患附紅體病后,主要表現(xiàn)為血相發(fā)生變化,黃疸和肝、脾腫大、不同部位的淋巴結腫大等。臨床檢驗可出現(xiàn)紅細胞、血紅蛋白、紅細胞比容、血小板計數(shù)等降低,膽紅素增高;心電圖有變化,腎功能不全,肌酐、尿氮、非蛋白氮升高。

2.4 實驗室診斷

2.4.1 病原學 無菌采取瀕死或病死動物的血液、淋巴結、肝、脾、肺、腎以及膽汁等作如下檢測。

2.4.1.1 壓片法檢查從耳靜脈或人的耳垂、無名指采血(或用抗凝血)1滴于載玻片上,加等量的生理鹽水稀釋,混勻,加蓋玻片,置400~600倍顯微鏡下觀察。被感染的紅細胞多失去球形立體形態(tài),其邊緣不整而呈齒輪狀、星芒狀、刺球狀、不規(guī)則多邊形。

2.4.1.2 直接涂片鏡檢 目前仍然是診斷人、畜附紅體病的主要手段。用末梢血涂片,瑞氏染色,油鏡(1000×)下計數(shù)100個紅細胞,凡染有附紅體的紅細胞少于30個為輕度感染;30~60個為中度感染;大于60個為重度感染。

2.4.1.3 電鏡檢查 主要用于研究附紅體的形態(tài)、結構、繁殖與紅細胞的關系、對紅細胞造成的破壞、影響等,也可用掃描及透射電鏡進行確診。

2.4.2 生物學診斷 也稱為動物試驗。用疑患附紅體病的人、畜血接種于健康小動物(如小鼠、兔、雞等)或雞胚,接種后觀察其表現(xiàn),并采血檢查附紅體。用此法診斷耗時較長,但有一定的輔助診斷意義。

2.4.3 血清學診斷方法 用血清學方法檢查,不僅可以診斷附紅體病,還可以做流行病學調(diào)查及監(jiān)測。但對附紅體的血清學診斷方法國內(nèi)研究甚少,而國外對動物附紅體的血清學研究較多,建立了將附紅體與紅細胞分開、制備抗原的方法,并用去掉紅細胞的E.ovis抗原對羊進行ELISA與間接血凝試驗(IHA)的對比,發(fā)現(xiàn)ELISA比IHA的敏感性高8倍。所以ELISA法是該病的一種敏感、快速、特異的診斷方法。但此法不適于小豬及公豬的診斷,也不適于急性期診斷。而IHA主要用于對患豬的診斷。有人用免疫熒光試驗(IFA)檢查羊的E.ovis感染表明,該法敏感、特異,保持時間長,但其敏感性低于ELISA法。

2.4.4 分子生物學技術 用此法檢查診斷附紅體病是近十年來才發(fā)展起來的,已建立了DNA雜交和PCR技術。1990年,Oberst等[12]從被E.suis感染的高峰期的患豬放血,分離E.suis,并提取DNA,以32P標記制成分子探針。用此探針檢查各種樣品,其結果證明這種探針能區(qū)別豬是否被E.suis感染。1993年,Gwaltney等[13]用λgtⅡ構建E.suis DNA基因庫,從中選出ksu-2克隆子。之后又以ksu-2 DNA中一部分作為引物,經(jīng)試驗證明PCR敏感性可查到≥1 pg的DNA,還證明E.suis感染豬后24 h就可出現(xiàn)PCR陽性,擴增產(chǎn)物約500 bp。結果表明PCR法比其他生物學診斷方法敏感性高、且快速、特異性強,在豬附紅細胞體早期診斷中具有重要應用價值。

細菌16 S rRNA基因是目前最常用的分類鑒定基因,對16 S rRNA基因的序列分析已成為細菌種屬鑒定和分類的標準方法。Messick等[14]依據(jù)已經(jīng)擴增并克隆的豬附紅細胞體的16 S rRNA基因設計特異性引物,可用競爭性PCR進行定量檢測,最低檢出量可達57~800個附紅細胞體 。這是首次依據(jù)16 S rRNA基因診斷并定量檢測豬附紅細胞體,該法對附紅細胞體 感染不同階段均可很好的進行檢測。目前,國內(nèi)外已經(jīng)建立了牛、貓、鼠等多種動物附紅細胞體感染的PCR檢測方法。周榮瓊等[15]報道,基于豬附紅細胞體重慶株16 S rRNA基因的序列,設計合成種特異性引物,建立了豬附紅細胞體PCR診斷方法,可用于豬附紅細胞體的臨床診斷和流行病學調(diào)查。

2.5 預防

該病治療費用昂貴,且療效不確切,至今仍沒有可有效控制該病的疫苗。附紅體發(fā)病多與其它疫病伴發(fā)或繼發(fā),因此只能采用支持療法和綜合性預防性措施加以控制。加強動物飼養(yǎng)衛(wèi)生管理水平,提高營養(yǎng)水平以增強機體對病原的抵抗力,可起到預防本病的作用。

3 存在的問題

3.1 病原的分類學地位

目前很多資料認為,附紅細胞體有宿主特異性,但有調(diào)查表明人群中與動物接觸密切的感染率高;也有人用病豬內(nèi)臟懸液接種小白鼠,再取小白鼠病料接種家兔獲得成功。王亞鳴[16]發(fā)現(xiàn)近交系BALB/c小鼠感染附紅細胞體是來自感染小牛血清。我國發(fā)現(xiàn)的附紅細胞體種除兔、山羊、雞的附紅細胞體已命名外,馬、騾、驢、駱駝等動物的附紅細胞體都沒有命名。Neimark[17]等對附紅體的16 S rRNA 基因,提出應將其歸于Mycoplasmataceae科。

3.2 病原的生活史

附紅細胞體的生活史至今尚不十分清楚,國內(nèi)學者根據(jù)附紅細胞體病發(fā)生的季節(jié)性,認為吸血節(jié)肢動物是該病的主要傳播媒介。許耀臣等[18]發(fā)現(xiàn)豬舍內(nèi)的蚊子體內(nèi)能查出典型的附紅細胞體。至于附紅體在人畜體內(nèi)及節(jié)肢動物體內(nèi)的生長仍不清楚。有的研究者從血液中找到裂殖體,也有實驗表明附紅體在血液中主要利用葡萄糖。

3.3 致病機理

目前還不清楚,但多認為寄生數(shù)量多時因破壞紅細胞而引起發(fā)病。

3.4 病原分離培養(yǎng)

多數(shù)學者認為附紅細胞體在自然界不能獨立生存,因為病原生存所需的營養(yǎng)物質(zhì)如氨基酸、脂肪酸等自身不能合成,需由宿主細胞來提供,不能在體外直接分離和傳代。但近年來也有進行體外培養(yǎng)取得成功的報道。Nonaka等[19]對豬附紅細胞體的體外培養(yǎng)特性進行了系統(tǒng)的研究,認為可以在含10%小牛血清的REM培養(yǎng)液中生長,厭氧或5%的CO2條件均可。張守發(fā)等[20]用RPMI 1640、M199和DMEM等3種培養(yǎng)液作為基礎培養(yǎng)基、加入40%的犢牛血清,進行牛附紅細胞體的體外培養(yǎng)獲得成功。房春林等[21]用RPMI 1640和小牛血清按不同比例混合在體外培養(yǎng)豬和兔附紅細胞體也獲得成功。這些培養(yǎng)方法的建立和完善,對于未來附紅細胞體的生物學特性研究、治療藥物篩選、抗原制備及疫苗研制將提供有效的途徑。

4 小結

以前,由于附紅細胞體病沒有大范圍的流行,所以沒有引起重視。但近幾年來,在我國多數(shù)地區(qū)的人群、畜群中開始發(fā)生此病并且造成危害,引起了醫(yī)學界、獸醫(yī)界的重視并開始進行研究。對于該病的診斷與治療,雖然已有報道,但對該病原體生活史、傳播途徑、發(fā)病機制等不十分清楚。而且該病隱性感染率高,潛在危險性大,生產(chǎn)中還不能有效地預防和控制此病,亟待進行深入流行病學調(diào)查及監(jiān)測研究。

[1]鄭麗艷.豬附紅細胞體病診斷方法的研究[D].泰安:山東農(nóng)業(yè)大學,2006.

[2]沈禹頤.新型人畜共患病:附紅細胞體病[J].甘肅畜牧獸醫(yī),2002(3):37-39.

[3]陳啟軍,尹繼剛,劉明遠.附紅細胞體及附紅細胞體病[J].中國獸醫(yī)學報,2006,26(4):460-464.

[4]R.E.布坎南,N.E.吉本斯.伯杰細菌鑒手冊[M].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伯杰細菌鑒定手冊》翻譯組,譯.8版.北京:科學出版社,1984:1268-1270.

[5]查紅波,劉尚高.豬附紅細胞體病的研究進展[J].畜牧獸醫(yī)科技信息,2002,18(9):629.

[6]Schilling V.Eperythrozoon coccoides,Eine neue durch splenek-tomie aktionierbare Dauerinfection weisen Maus[J].Klin Wchnsch,1928,7:1853-1855.

[7]Hoff B,Hood D,McCaiq L,et al.Eperythrozoonosis in sheep[J].Can Vet J,1996,37(12):747-748.

[8]Splitter E J,Williamson R.Eperythrogoonosis in swine:A preliminary report[J].J Am VetMed Assoc,1950,116:360-364.

[9]Puntaric V,Borcic D,Vukdi C D,et al.Eperythrozoon suis in man[J].Lancet,1986,328(8511):868-869.

[10]晉希民.家兔附紅細胞體的發(fā)現(xiàn)及臨床病狀初步觀察[J].獸醫(yī)科技雜志,1982,35(2):12-13.

[11]邰秀珍,楊殿相,秦林金,等.人類附紅細胞體形態(tài)學特點[J].中國人獸共患病雜志,1998,14(5):83-84.

[12]OberstR D, HallSM, SchoneweisD A,etal.Detection of Epery throzoon suis DNA from swine blood by whole organism DNA hybridizations [J].Vet Microbiol,1990,24(2):127-134.

[13]Gwaltney S M,Hays M P,Oberst R D,et al.Detection of Eperythrozoonsuis using the PCR[J].J Vet Diagn Invest,1993,5(1):40-46.

[14]Messick J B,Cooper S K,Huntley M.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a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ssay using the 16S rRNA gene for detection of Eperythrozoonsuis infection[J].J Vet Diagn Invest,1999,11(3):229-236.

[15]周榮瓊,聶奎,周作勇,等.豬附紅細胞體PCR診斷方法的建立[J].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32(4):31-35.

[16]王亞鳴.近交系BALB/C小鼠感染附紅細胞體[J].江西畜牧獸醫(yī)雜志,1992(4):15.

[17]Neimark H,Johansson K E,Rikihisa Y,et al.Revision of haemotrophic Mycoplasma species names[J].Int J Syst Evol Microbiol,2002,52(Pt2):683-681.

[18]許耀成,張萬幫.紅皮豬血液內(nèi)發(fā)現(xiàn)大量附紅細胞體初報[J].獸醫(yī)科技雜志,1982(2):32.

[19]Nonaka N,Thacker B J,Schillhorn van Veen T W,et al.In vitro maintenance of Eperythrozoon-suis[J].Veterinary Parasitology,1996,61(3/4):181-199.

[20]張守發(fā),張國宏,宋建臣,等.牛附紅細胞體體外培養(yǎng)試驗[J].中國獸醫(yī)科技,2002,32(8):27-29.

[21]房春林,楊光友.豬和兔附紅細胞體的體外培養(yǎng)技術[J].中國獸醫(yī)科技,2005,35(3):190-193.

猜你喜歡
體病紅細胞動物
紅細胞的奇妙旅行
基于Delphi法的高原紅細胞增多癥中醫(yī)證候研究
肉牛附紅細胞體病的流行病學、臨床表現(xiàn)、實驗室檢查和防治措施
最萌動物榜
動物可笑堂
Uf1000i紅細胞檢測在腎內(nèi)科的應用價值
促紅細胞生成素衍生肽對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的作用及機制研究
巴州豬附紅細胞體病流行病學調(diào)查報告
豬附紅細胞體病的診治
蒲江县| 普兰县| 津南区| 古浪县| 织金县| 分宜县| 乌什县| 清远市| 维西| 龙南县| 安龙县| 龙胜| 赣榆县| 青海省| 军事| 扶余县| 庐江县| 信阳市| 泌阳县| 揭阳市| 新蔡县| 横峰县| 呼伦贝尔市| 阳山县| 山东省| 河曲县| 格尔木市| 正宁县| 扶绥县| 彩票| 舞阳县| 锡林郭勒盟| 板桥市| 安义县| 四川省| 克山县| 江西省| 安陆市| 井冈山市| 滁州市| 鸡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