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萍 魏莉 周廣明
淺談服用中藥要忌口
鞠萍 魏莉 周廣明
“忌口”即指治病服藥時的飲食禁忌,是中醫(yī)治病的一個特點,歷來醫(yī)家對此非常重視。祖國醫(yī)學治病用藥,講究忌口,而忌口的目的是為了避害就利,充分發(fā)揮藥物的療效。所以,忌口一般除了要避免飲食肥甘厚膩、腥臊異味、油炸辛辣等食物外,還要重視以下幾方面。
服中藥時一般應少食豆類、肉類、生冷及其他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免增加患者的腸胃負擔,從而影響患者的康復速度。脾胃虛的患者,更應少食該類食物;熱性疾病,應禁用或少食酒類、辣味、魚類、肉類等食物,因為此類食物有膩滯生熱、生痰的作用,食后會助長病邪,使病情加重;服解表透疹藥時,應少食具有收斂作用的生冷及酸味食物;服溫補藥時,應少飲茶,因有些茶性涼下氣,能降低藥物溫補脾胃的功效;吃鎮(zhèn)靜、催眠等藥物的前后也不宜喝茶,更不能用茶水送服這些藥物。
服清熱涼血及滋陰類藥物時,不宜吃辣物。因為辣的食物性熱,而中醫(yī)辨證為“熱證”的患者(有便秘、尿少、口干、唇燥、咽喉紅痛、舌干紅、苔光剝等癥狀),服辣的食物會抵消清熱涼血藥(石膏、銀花、連翹、山梔、生地、丹皮等)及滋陰藥(石斛、沙參、麥冬、知母、玄參等)的作用。
根據所用藥物的性質、特點,確定忌口。如服用甘草、蒼耳、烏梅、桔梗、黃連、吳茱萸等藥物時忌食豬肉;服地黃、首烏時忌食蔥、蒜、蘿卜;服丹參、茯苓忌食醋;服蒼術、白術忌食桃、李子;服土茯苓、使君子忌飲茶;服荊芥忌食蝦、蟹等海鮮類食物;服厚樸忌食煎炒豆類;服人參、黨參忌食蘿卜,因為蘿卜有消食、化痰、通氣的作用,而人參、黨參是滋補性藥物,兩者同時服用會使滋補的作用降低。
藥物與食物配合不當,則會降低藥效,甚至會產生毒副作用。因此,口苦咽干、煩熱不安、大便秘結、血壓升高、神衰不寧、心動過速、甲狀腺功能亢進者一般要忌多糖、高脂、辛辣等食物;脾胃虛寒、手足冰涼、大便溏薄、血壓偏低、心動過緩的患者要忌西瓜、冬瓜、蘿卜、綠豆、生梨、甘蔗、蜂蜜、鱉等生冷寒涼、滋膩、粘滑的食物;畏寒發(fā)熱、頭痛心煩、便秘尿黃、口舌潰爛、癤瘡腫瘤者忌食竹筍、豆芽、絲瓜、韭菜、茄子及海鮮類食品。
在服藥時不宜同吃某些食物,以免降低療效或加重病情。服用清內熱的中藥時,不宜食用蔥、蒜、胡椒、羊肉、狗肉等熱性的食物;在治療“寒證”服用中藥時,應禁食生冷食物。服用這些藥物時,如果吃了禁忌的食物,療效就不理想甚至起相反作用。
服中藥時不要喝濃茶,因為茶葉里含有鞣酸,濃茶里含的鞣酸更多,與中藥同服會影響人體對中藥有效成分的吸收,減低療效;其他飲料如咖啡、可樂、雪碧都不宜喝;應以喝白開水為主。
傷風感冒或小兒出疹未透時,不宜食用生冷、酸澀、油膩的食物;治療因氣滯而引起的胸悶、腹脹時,不宜食用豆類和白薯,因為這些食物容易引起脹氣。其他諸如水腫患者少食食鹽;肝炎患者忌食辛辣、油膩。
哮喘、過敏性皮炎患者,應少吃雞、羊、豬頭肉、魚、蝦、蟹等。因為哮喘發(fā)作期間,蛋、牛奶、魚蝦等高蛋白食物會成為加重病情的“發(fā)物”,另外,由于疾病的關系,無論服用什么藥物,凡屬生冷、油膩、腥臭等不易消化或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都應忌口。
服中藥時的飲食禁忌包括病癥食忌和服藥食忌。病癥食忌是根據疾病性質來講究“忌口”,像濕熱病應忌食辛辣、油膩、煎炸食品,而寒涼癥就應忌食生冷、寒涼的東西。結腸炎屬濕熱病,應選擇清淡易消化的食物,而狗肉性燥,不適合此時補養(yǎng)。
中醫(yī)上服藥食忌講究更多。如服人參時忌蘿卜,服鱉甲忌莧菜。服中藥時不要喝濃茶,因為濃茶里含鞣酸很多,與中藥同服會降低療效,應以喝白開水為主。服中藥時不能吃辣椒,特別是熱性病癥,服清熱涼血或滋陰降炎藥時更不宜吃辣椒,否則會使治療無效或療效減弱。腐乳中含有一種蛋白酶會抵消中藥的藥效,也是需特別“忌口”的。服中藥煎劑及丸藥時,忌生、冷、油膩食物。
至于老一輩常說的“發(fā)物”,是指患了某種疾病的人治療期間不宜食用的食物。中醫(yī)按其性能分為6類,如姜、蒜等發(fā)熱之物,蝦、蟹等發(fā)風之物?!鞍l(fā)物”是否需要“忌口”,得按中醫(yī)的方法辨證論忌。有的哮喘患者,平時可以無所顧忌地隨便吃喝,而在哮喘發(fā)作期間,蛋、牛奶、魚蝦等高蛋白食物卻成了加重病情的“發(fā)物”,理當“忌口”。此外,患有疥瘡、皮膚病者忌食咸水魚、蝦、蟹及羊肉、豬肉等食物;水腫病忌食食鹽;肝炎患者忌食辛、辣、油膩。
忌口問題是相對的,忌食是要忌容易受致癌物污染的食品,也就是燒、烤、熏、腌、霉、泡的食品。要知道世界上沒有一種食品是癌癥患者都必須忌口的。即使剛才所說燒、烤、熏、腌等食物也不是絕對不能吃,少吃完全可以,沒有絕對忌口的食品。
現在社會上忌口談的厲害,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以至于有的患者什么都不敢吃。這是沒有道理的。從歷史上講黃帝內經提到“熱退,不可即食,食者必復”,熱指與感染、傳染有關。“食則必復,勿令飽,飽則必復,復必重也”不要吃的太飽,發(fā)熱后要吃得清淡,少量,所以在熱病時要忌。張仲景“食匱要略”中講“凡飲食滋味以養(yǎng)于生,食之有妨,反能為喜”“所食之味,有與病相宜,有與身為害”。但現在逐漸從古代對熱病忌口演變到現在不發(fā)熱的患者也去忌口。甚至現在對難治的、不易好的病如腫瘤也要忌食,流傳甚廣,這是擴大化了。
現在社會流行的忌是“禁止”,如雞和雞蛋患者怕,碰都不碰,這沒有道理,這是禁。從中醫(yī)發(fā)展歷史上也有不同看法,在清代前強調重點是怡情適志、寄懷瀟灑,即情緒要樂觀,要開朗、心情要好,忌口不是主要問題。社會上講不能吃的雞和雞蛋從中醫(yī)秘方、驗方看,雞為大補之物,有口蘑燉雞治肝癌,全蝎雞蛋、班蝥雞蛋為抗癌驗方。
從中醫(yī)講海貨軟堅、補益,蟹有活血化瘀作用,螃蟹爪殼甚在抗腫瘤上有點作用。從歷史上看忌口、不忌口是相對的??偟膩碇v忌最初對熱病,現流行對任何病是沒有理的。
但治療中要考慮中醫(yī)中藥問題,中醫(yī)最大特點是把人體與大自然看成整體,有陰陽虛實之分。有些飲食有時會減輕中藥藥效,要忌還是有道理的。藥和飲食是兩回事。金元時代張之和示:胃為水谷之海,不可虛怯,虛怯則百邪入矣,或思葷茹,雖與病相反也可稍食。胃為消化的主要場所,如果不敢吃東西,那么邪氣反而會進攻,假如想吃點東西,雖然他的病與之有點不合,但少吃一點還是可以的,飲食和藥是兩回事,忌口太過了反而會引起患者不想吃東西,影響食欲,甚至不吃,所以我們講以喜為補。
飲食原則是維持正常體重,要清淡、粗細搭配、營養(yǎng)素全,以喜為補、饑飽適度、食譜要廣、烹調得當。
256400 山東省桓臺縣人民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