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九崗,王建華,劉洪明
(山東省德州市李家岸灌區(qū)管理局,251500,德州)
李家岸灌區(qū)冬季帶冰引水的實踐與探索
曹九崗,王建華,劉洪明
(山東省德州市李家岸灌區(qū)管理局,251500,德州)
帶冰引水;冰凌冰壩;李家岸灌區(qū)
2010年年底,山東省德州市面臨著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為了抗旱保苗及滿足灌區(qū)農(nóng)村飲水的需求,李家岸灌區(qū)展開了大規(guī)模的冬季帶冰引水工作。與往年冬季引水情況相比其引水流量、引水時間、出現(xiàn)的險情以及采取的除冰搶險的措施都是空前的。一是整個冬季沒有停止引水,其中帶冰引水從2010年12月27日至2011年2月20日,共計55天。二是保持了相對穩(wěn)定的引水流量。引水期間,保持了30 m3/s左右的流量,確保了既不因流量過小而使河道全部封堵,又不致因流量過大水位過高而潰堤。三是采取了空前的破冰除險措施。雖然本次帶冰引水流量不是很大,但總干渠運行水位很高,達到并超過設(shè)計水位。同時,由于局部形成冰壩,致使局部水位在高水位運行的基礎(chǔ)上急劇上升,險象環(huán)生。為了確保安全,共出動挖掘機20余臺排冰凌、破冰壩,疏通渠道。
通過采取科學有效的技術(shù)措施和強有力的組織措施,順利地完成了冬季引水任務(wù)。共帶冰引水1.37億m3,有效地緩解了農(nóng)田旱情,為慶云、樂陵水庫送水1000多萬m3,確保了兩縣的農(nóng)村飲水需求。
此階段是指從開始有零星冰塊(凌)開始,至水面冰蓋形成這段時間。其主要特點是冰塊隨水流向下游漂浮,浮冰開始影響水的流速,水位開始上升,在障礙物處及水流變緩地段易形成冰壩,是引水最危險的時期。
李家岸灌區(qū)本次引水從12月27日開始,由于連續(xù)的低溫 (最低溫度-6℃~-9℃ 平均溫度連續(xù)6天低于0℃),出現(xiàn)了冰凌。同時,黃河冰凌不斷進入渠道,此時為帶冰引水第一階段。12月30日、31日,由于黃河水位上升和調(diào)水計劃的原因,引水流量由原來的30 m3/s先后增加至40 m3/s和55 m3/s。此時黃河來水冰凌進一步增多,整個渠道內(nèi)充滿了冰塊堆疊的浮冰層,厚度達50 cm,致使水位迅速上升,局部渠段超過設(shè)計水位0.5 m,開始出現(xiàn)險情。隨后幾天,個別渠段出現(xiàn)冰壩,致使總干渠在高水位運行的基礎(chǔ)上水位急速上升,險情進一步發(fā)展。采用挖掘機排冰凌、破冰壩,疏通橋、涵、閘等措施解除了險情。
在第一階段末,由于天氣持續(xù)降溫,致使冰塊冰凌結(jié)為一體,形成冰蓋。冰蓋下面形成一個比較穩(wěn)定的過水斷面,在引水流量變化不大的情況下,水位不會發(fā)生較大變化,局部也不會產(chǎn)生冰壩堆積現(xiàn)象。此階段引水特點是水位比平時高,在流量變化不大的情況下比較穩(wěn)定,是帶冰引水比較穩(wěn)定的時期。
在天氣逐漸變暖時,平均溫度連續(xù)數(shù)天達到0℃以上,渠道冰蓋開始明顯融化并逐漸開裂、松動,最后導致冰蓋分裂成較大的冰塊體,并隨水流漂浮。此時情況與第一階段類似,但由于冰塊體強度和厚度比第一階段小,其形成的破壞力和危險程度比第一階段要小。
此階段的特點是水位進一步下降,局部有形成冰壩或者浮冰堆積導致水位上升的可能。要注意流量不能變化過大(特別是變大)。
帶冰引水過程三個階段風險度示意見圖1。從圖中可以看出:①在第一階段后期是引水最危險的時期,第三階段是比較危險的時期。②在流量維持不變的情況下,P2幾乎是個恒定值,且 P2<P3<P1。 ③第一階段的結(jié)冰與第三階段的化冰,存在著比氣溫滯后的現(xiàn)象 (表現(xiàn)為兩個階段的危險度上升期曲線為凹形,這從后面的冰塊融化試驗中可得到驗證),主要是水溫受地溫等環(huán)境溫度的影響造成的。
圖1 帶冰引水過程風險度示意圖
帶冰引水的危險程度受多方面的影響,主要有四大因素,即環(huán)境溫度、流量、渠道內(nèi)部阻水因素及外部除冰疏通因素。在引水三個階段過程中,四種因素都影響著引水的安全,但在不同階段影響的程度不同。
第一階段四種因素對引水影響都很大:如果氣溫突降很多,浮冰厚度會增加,且易形成冰壩;引水流量增加過大,冰塊冰凌堆積加快,形成冰壩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渠道彎曲、由陡變緩以及橋、閘等阻冰處極易形成冰壩;外部除冰因素是疏通水流、確保引水安全的重要因素。
第二階段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流量。此時已形成固定冰蓋,厚度可達30~50 cm,如果維持一定流量大體保持不變(變幅不超過±10%),冰下過水斷面保持相對穩(wěn)定,水位不會發(fā)生大的變化,此階段是最安全的。
第三階段與第一階段大體相同。由于此階段屬冰凌融化期,冰體的強度比第一階段要小,形成冰壩的概率將降低,引水危險程度P2要小于P1。如果保持流量不產(chǎn)生大的變化,是可以有效消除風險的。
從本次帶冰引水實測資料分析看出,帶冰引水期間,冰凌冰蓋會減小過水斷面,改變水流形態(tài),影響過水流量,水位比平時要高。但在不同階段、不同時段以及不同渠段,變化也不盡相同。
①在第一階段中后期,浮冰凌堆積是由下游向上游延伸推進的,水位壅高也是自下游向上游發(fā)展的。
②從總干渠看,干渠水位存在上游漲下游跌或上游跌下游漲的規(guī)律;同時,受氣溫晝高夜低的影響,水位上午10:00左右開始回落,至下午17:00最低;而夜間水位漲,凌晨水位最高。
③在第三階段后期臨近開河前,冰蓋厚度明顯減小,水位下降明顯。
在本次引水過程中,我們有針對性地做了水下冰塊融化試驗。選取了比較規(guī)則的冰塊,由測流橋上破冰放入總干渠水下不同部位,同時測量水流溫度。
從試驗結(jié)果可知:①在第二階段,即深冬寒冷時,水下溫度基本是0℃,水下的冰塊基本不融化;相反,由于水下冰凌掛附,冰塊體積還會增大。②水溫的回升比氣溫有滯后性。表現(xiàn)在冰蓋融化方面就是平均氣溫在0℃以上幾天后冰蓋才明顯融化。結(jié)冰時正好相反。③當氣溫回升到一定程度,水中溫度達到0℃以上時,水下冰塊融化很快。
冬季帶冰引水,在冰蓋沒有完全形成以前,容易形成冰壩,給引水帶來極大的風險。易形成冰壩的地點主要集中在兩個地方:一是渠道彎曲、斷面變大、縱坡比由大變小等使水流變緩處,二是橋梁、水閘等阻冰處。這些地方都容易形成冰壩,都是防守重點。
冰壩對引水的危害主要是其水下形成的阻水體。根據(jù)浮力原理,對于活動的冰塊形成的冰壩,水下冰體的體積是水面上冰體體積的9倍,形成阻水斷面,是冰壩對冬季引水造成危害的主要原因。而橋梁、涵閘處,由于有混凝土支撐物(橋柱、閘墩等),在氣溫很低的情況下,這些支撐物溫度也很低,它在阻冰的過程中會很快與冰塊凍結(jié)為一體,支撐上浮冰塊不會下沉,形成的冰壩體水面下阻水面積相應(yīng)比較小,對引水的危害相應(yīng)會小一些。
冬季帶冰引水,水位高,水情變化快,風險大,但只要掌握了帶冰引水的規(guī)律,有針對性地采取相應(yīng)措施,風險也是可控的。
①帶冰引水水位比較高,要根據(jù)各引水渠道的具體情況確定一個最大流量。根據(jù)李家岸灌區(qū)2010年引水情況,以不超過40 m3/s為宜。同時,在第一階段的前期就要達到最大流量。在第二階段渠道全部冰封后,不宜再增加流量,更不宜在第一階段后期和第三階段前期明顯加大流量。
②從整個冬季引水過程來看,第一階段和第三階段是防守的重點。最危險時期是第一階段后期,即冰凌封河前期,最低氣溫-6℃、平均氣溫0℃以下維持4天以上,就進入這一時期。
③防守重點由下游向上游轉(zhuǎn)移,防守部位在橋、閘等阻冰處,水流轉(zhuǎn)彎、河渠斷面變寬、河道坡降變小等處。其中轉(zhuǎn)彎處、變寬處、變緩處發(fā)生阻水冰壩造成的險情最嚴重,防守機械也不易靠近,要引起高度重視,提前做好應(yīng)急準備。
④防守除冰機械以挖掘機特別是長臂挖掘機比較適宜。在第一、第三階段,在重點部位要設(shè)置一些機械來清除冰凌、冰壩。■
責任編輯 韋鳳年
TV67
B
1000-1123(2011)09-0029-02
2011-03-10
曹九崗,局長,高級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