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曉輝賀朝暉
·短著述·
帕金森病患者的抑郁癥狀與生活質(zhì)量
唐曉輝*賀朝暉**
帕金森病 抑郁癥狀 生活質(zhì)量
當前越來越多的學者關注帕金森病 (Parkinson’s diseas,PD)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而近年來的研究表明,PD患者除運動障礙外還普遍存在抑郁、焦慮、自主神經(jīng)功能紊亂、睡眠障礙等一些非運動癥狀,這些可嚴重影響著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其中尤以PD伴發(fā)的抑郁或情感淡漠影響明顯[1]。故本研究對PD合并抑郁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進行直接的評估,進一步評價PD的抑郁癥狀與生活質(zhì)量的關系。
1.1 研究對象:來自昆山市第三人民醫(yī)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門診和住院的PD患者。根據(jù)1997年英國PD腦庫制定的原發(fā)性PD的診斷標準進行判定。①必須存在肌強直、運動遲緩、靜止性震顫、步態(tài)姿勢異常四種癥狀中的2種及以上;②初發(fā)體征、癥狀或病程中有兩側的不對稱性;③對患者進行左旋多巴治療有效。PD的排除標準:排除腦血管病、藥物、腦創(chuàng)傷、腦炎等引起的帕金森綜合征,進行性橄欖-腦橋-小腦萎縮、核上性眼肌麻痹、黑質(zhì)-紋狀體變性等帕金森疊加綜合征,嚴重癡呆、情感無法正常表達或其他精神疾病等患者。PD患者共120例,男性54例 (45.0%),女性66例(55.0%),年齡36~85歲,平均(58.6±10.4)歲,病程4個月~12.6年,中位數(shù)為8.6年。
1.2 臨床資料收集:對120例PD患者進行以下資料的收集,包括:患者基本情況、抑郁情況、生活質(zhì)量等內(nèi)容。研究工具:①采用自編調(diào)查問卷調(diào)查患者的基本情況,包括姓名、年齡、性別、文化程度、婚姻、職業(yè)、性格、人際關系、吸煙、飲酒、發(fā)病年齡、病程、疾病嚴重程度、服藥情況等;②抑郁情況:采用含17個項目的漢密爾頓抑郁量表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17)對患者抑郁狀況進行評定,將量表總分≥10分歸為合并抑郁組,評分<10分的患者歸為非抑郁組,其中10~15分為輕度抑郁,≥16分為重度抑郁。兩組均服用美多巴抗PD治療,最大化控制錐體外系癥狀;③生活質(zhì)量:采用當前廣泛用于評價PD生活質(zhì)量的帕金森氏癥生活品質(zhì)問卷(PDQ-39)進行評定。該量表有8個向度由39個條目組成,其中運動(10項)、日常生活活動(6項)、情感狀態(tài)(6項)、病恥感(4項)、社會支持(3項)、認知(4項)、交流(3項)及身體不適(3項)。將量表總評分轉化為0~100分的綜合指數(shù),該分值越高則表示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越低。
1.3 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SPSS 13.0進行統(tǒng)計分析。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的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和方差分析(LSD-t兩兩多重比較),非正態(tài)分布的采用秩和檢驗進行比較;計數(shù)資料采用檢驗進行組間比較;Pearson相關和Logistic回歸分析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因素。檢驗水準α=0.05,雙側檢驗。
1.4 結果
1.4.1 一般情況比較:合并抑郁組患者76例,男性35例,女性41例,平均(56.5±8.9)歲,病程中位數(shù)為6.5年;非抑郁組患者44例,男性19例,女性25例,平均(59.3±11.5)歲,病程中位數(shù)為5.2年。兩組的年齡(t=1.49,P>0.05)、性別構成(χ2=0.09,P>0.05)和病程(Z=1.25,P>0.05)的差異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4.2 生活質(zhì)量比較:與非抑郁組比較,合并抑郁組的PDQ-39得分較高 [(34.28±10.64) vs (16.01±11.25),t=8.88,P<0.01]。進一步分組,輕度抑郁組和重度抑郁組的PDQ-39得分分別為(30.12±10.14)、(39.58±10.77),二者和非抑郁組之間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F=20.15,P<0.01);重度抑郁組PDQ-39得分明顯高于輕度抑郁組(t=3.43,P<0.01)。
1.4.3 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因素分析:將PDQ-39與各個基本情況指標和抑郁程度指標進行相關分析。PDQ-39得分與患者的發(fā)病年齡 (r=0.47,P=0.04)、疾病嚴重程度 (r=0.76,P<0.01)、病程(r=0.71,P<0.01)、每日左旋多巴劑量(r=0.82,P<0.01)、抑郁程度(r=0.84,P<0.01)呈正相關。將單因素分析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指標同時納入進行多因素 Logistic回歸分析。其中,病程(OR=3.32,P<0.05)、疾病嚴重程度(OR=5.02,P<0.05)、抑郁程度(OR=7.53,P<0.01)和每日左旋多巴劑量(OR=3.71,P<0.05)是PDQ-39的影響因素,抑郁程度的影響最大。
帕金森病患者常合并精神心理問題。有研究顯示,PD患者抑郁的發(fā)生率高達40%~50%[2]。而本研究中63.3%的PD患者伴發(fā)抑郁癥狀,其中輕度抑郁占80.3%,重度抑郁占19.7%。引起PD產(chǎn)生抑郁癥狀的原因尚不十分清楚,目前研究認為PD合并抑郁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既包括生物化學、神經(jīng)病理學改變,又有社會心理學因素。國外學者研究認為,與腦內(nèi)5-羥色胺、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減少有關,尤其是5-羥色胺起了更重要的作用。
Schrag等[3]指出,抑郁癥狀是PD患者生活質(zhì)量惡化的最強因素。也有研究指出,抑郁等負性情緒能加重PD患者的認知功能損害[4]。本研究采用PDQ-39量表對PD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進行分析,其中PDQ-39量表是針對性評估PD患者生活質(zhì)量的工具。研究結果顯示,合并抑郁組PD患者的PDQ-39得分高于非抑郁組,說明抑郁降低了PD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貧w分析顯示,病程、疾病嚴重程度、抑郁程度和每日左旋多巴劑量均是患者生活質(zhì)量獨立的影響因素,其中抑郁程度對PD患者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最大(OR為7.53)。這些結果均表明,抑郁情緒明顯影響PD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且抑郁癥狀越嚴重患者生活質(zhì)量越差。這與Den Oudsten等[5]的研究顯示的抑郁是影響PD患者生活質(zhì)量的最主要因素的結果一致。
因此,減輕帕金森病患者抑郁癥狀對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有重要意義,同時也提醒神經(jīng)科醫(yī)生要想更好地提高PD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必須在治療PD患者的運動癥狀的同時兼顧非運動癥狀的治療。
[1] 秦朝暉,陳彪,陳麗艷,等.早期帕金森病患者健康相關生活質(zhì)量[J].中華神經(jīng)科雜志,2009,42(8):514-519.
[2] 李在望,胡偉,唐榮華.帕金森病伴發(fā)抑郁的臨床特征分析[J].中國神經(jīng)精神疾病雜志,2009,35(1):21-29.
[3]Schrag A,Jahanshahi M,Quinn N.What contributes to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Parkinson’s disease?[J].J Neurology Neurosurgery Psychiatry,2000,69(3):308-312.
[4] 李武,胡春鳳,周玉萍,等.抑郁癥治療前后認知應對策略的變化及其與抑郁關系的初步研究[J].中國神經(jīng)精神疾病雜志,2010,36(11):679-680.
[5]Den Oudsten BL, VanHeck GL, De Vries J.Quality of life and related concepts in Parkinson’s disease: A systematic review[J].Mov Disord,2007,22(11):1528-1537.
R742.5 (
2011-04-27)
A (責任編輯:曹莉萍)
* 昆山市第三人民醫(yī)院神經(jīng)內(nèi)科(昆山 215316)
** 昆山市第三人民醫(yī)院精神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