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中
(廣東警官學院 公共管理系,廣東 廣州 510232)
網絡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著人類的社會組織、社會結構和生存環(huán)境,并正在全球范圍內形成一個高關聯性、風險性和不確定性的全球社會系統。隨著網絡的日益普及,中國網民數量已達4.77億。從網絡媒體自身的特點來看,網絡信息鋪天蓋地,媒體波及速度之快,媒介的影響力之大,很多時候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其低門檻、無邊界,即時性、互動性強的雙韌性,為民眾問政、議政、表達訴求提供了便捷途徑?;ヂ摼W在中國民眾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中越來越扮演著日益重要的角色,已成為中國公民行使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jiān)督權的重要渠道。
當前,國家的最高決策層越來越重視網絡輿情,無論是胡錦濤主席在人民網與網友的在線聊天,還是溫家寶總理在新聞發(fā)布會上坦陳經常上網了解民意;無論是一些省、市級政府利用網絡讓網民對本地的發(fā)展獻計獻策,通過網絡進行干部評議和政績評估,越來越多的政府官員或實名登錄論壇或實名開設博客和微博,諸多信息顯示。互聯網不僅已經深刻改變了中國普通民眾的生活,同時也開始逐漸改變中國的政治生態(tài)環(huán)境。
1.網絡時代:人的能動性被激發(fā)
在當今的網絡時代,人們的信息獲取與信息傳播變得更加自主、平等、民主,信息的接受與傳播呈多向發(fā)散狀。在網絡上,所有的網民都直接面對廣泛而豐富的信息資源。網民不僅可以主動地選擇信息,更為重要的是可以積極地發(fā)布信息和意見。一旦進入網路空間,個人和組織便能夠憑借網絡建立多向的相互聯系。托夫勒在分析第三次浪潮對社會影響時認為:“第三次浪潮的變革,只會使生活越來越多樣化,而不是更進一步標準化。這就像思想觀念,政治觀念,性欲癖好,教育方法,飲食習慣,宗教觀點,種族態(tài)度,音樂愛好,時新風尚,家庭模式一樣,都是自然產生的?!保?]282網絡的便捷表達大大地激發(fā)了人的主觀能動性,為人類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展提供了一個巨大的空間。
2.傳播工具:趨向“非群體化”和多樣化
按照加拿大著名學者馬歇爾·麥克盧漢的觀點:媒介是人的延伸。每一種媒介都是人的延伸,它不僅影響著人類的感官能力,還觸發(fā)了社會組織的巨變。也就是說,在網絡信息時代,人們的思維方式、思維空間、信息獲取方式都在改變?!妒澜缛藱嘈浴返谑艞l規(guī)定:“人人有權享有主張和發(fā)表意見的自由;此項權利包括持有主張而不受干涉的自由和通過任何媒介和不論國界尋求、接受和傳遞消息和思想的自由。”它述說了人類的共同理想。中國網民正在互聯網這種傳播自由度最高的信息平臺上不斷開辟自身的話語空間。在這個自由、開放、平等的時空環(huán)境中,人人都有發(fā)言權,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而不受他人制約地自由選擇。
3.傾聽民意:民主政治的本質與核心
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和核心,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也是社會主義與其他社會形態(tài)的本質區(qū)別之一。沒有人民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早在1945年的延安,毛澤東同志在回答民主人士黃炎培如何防止國家政權“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周期率提問時,就鮮明回答:“我們已經找到新路,我們能跳出這周期率。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jiān)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卑殡S著網絡產生而發(fā)展起來的各種新媒體,從誕生之日起就不斷推動網民民主意識的逐步增強,從而改變著現實中的政治生態(tài),讓政府在治理公共事務中越來越重視傾聽民意。
4.草根情結:培育民主、公平、開放意識
如果說網絡民意是一片海,那么在以往,其更多的是借風起云涌之勢起作用,而今這種力量已躍出海面,走向現實。有兩個標志性事件可作例證,其一,云南成立網民調查團參與“躲貓貓”事件調查,開全國之先河;其二,河南洛陽三位“資深網民”出任市代表委員,引全國矚目。對此有專家稱,這標志著素有議政傳統的網民,開始從虛擬空間走向現實世界,進而對社會政治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要求也變得越來越自由、開放、平等。網絡問政,為民眾問政、議政、表達訴求提供了便捷途徑。胡錦濤總書記在人民日報社創(chuàng)刊60周年講話中說過:“互聯網已成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會輿論的放大器,我們要充分認識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興媒體的社會影響力”。
5.網絡民意:從隱性走向顯性
廣大網民處于社會的各個階層,對社會的發(fā)展體驗最深刻,意見最直接、最坦率,通過網絡征求意見,能更直接、更廣泛地了解社會各個層面議論的重點問題。據調查,超七成公眾認為網絡表達將成中國民主建設的新通道,近六成人認為有助于拉近政府與民眾距離。馬歇爾·麥克盧漢曾經預言:“隨著信息運動的增加,政治變化的趨向是逐漸偏離選民代表政治,走向全民立即卷入中央決策行為的政治?!保?]234“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在網絡面前,世界已經沒有邊緣,人人都是中心。人人都是新聞記者,一個網絡問政的時代已經到來。
所謂媒介環(huán)境,就是由大眾傳媒構成的對人們思想、道德、行為和社會發(fā)展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外部條件。在信息時代,從經濟信息到政治導向,從生產到生活,從學習到娛樂,人們時時刻刻都處在媒介環(huán)境中。媒介環(huán)境是一個信息豐富、變化迅速的現代信息環(huán)境。與傳統的傳播相比,具有信息容量大、傳播路徑寬、傳播速度快、受眾范圍廣的特點。它正在改變著人們的生存和發(fā)展方式,利用媒介成為現代人發(fā)展自我的新的方式;其次它綜合作用于人的感官,形成有效的信息傳遞,制造各種思潮和熱潮強化人們的從眾現象。其強大的輿論優(yōu)勢和多樣性的強化方式,引導人們把感覺集中在某一或某些人或事物上,進而影響人們的選擇。從“70碼”事件到“華南虎照”再到“我爸是李剛”,媒介的影響力可見一斑。網絡基礎雄厚,網絡民意洶涌澎湃,網絡意見領袖、新社會意見階層、新社會底層成規(guī)模崛起。
面對網絡時代的挑戰(zhàn),政府不但要更新觀念,更要進行管理創(chuàng)新。所謂管理創(chuàng)新就是創(chuàng)造一種新的、更有效的資源整合方式。從而達到政府與媒介環(huán)境的和諧互動。認清媒介環(huán)境的特點和作用,政府應在構建與媒介環(huán)境和諧上下功夫。
1.善用網絡媒介構建信息交換平臺
網上的任何一種應用,都不是為誰專設的,都不存在正面和負面的問題。它只是一個平臺,一種應用,關鍵看誰來用它,怎么去用?網絡時代,對信息的控制已經不可能了。“網絡把我們帶進了后傳播時代,在后傳播時代,傳播者和受眾的極限被打破了,網絡上任何信息的傳播主體都可以身兼兩種角色,每個人幾乎都有可能成為傳播者,傳播機構和個體受眾的區(qū)別也被縮小了,網絡對傳媒的輿論把關人角色是一種解構。”[3]正如尼古拉·尼葛洛龐帝所說的,每個信息可以經由不同的傳輸路徑,從甲地傳送到乙地。正是這種分散體系結構使互聯網絡能像今天這樣無所不能。無論是通過法律還是其他手段,政府都沒有辦法完全控制網絡。
網絡已經成為不可替代的重要信息交流工具、平臺和渠道,網絡問政已經成為大勢所趨,不可逆轉。因此,政府對一些事件簡單粗暴的“封、堵、打、壓”是行不通的,如何善用、善待、善管成為新的考驗。各級政府官員不僅要積極順應這個時代潮流,更多利用互聯網去了解民情、匯聚民智,更要逐漸將這種科學、優(yōu)秀的運作模式明確化、制度化、縱深化,使網絡民意最終在現實的公共決策和政策執(zhí)行過程中有效展現出來。
2.平等交流促成政府與媒介良性互動
在網絡時代,媒介環(huán)境對人的思想和心理的影響呈強化趨勢。媒介不斷地根據受眾的接受心理增強可讀性和眼球效應。這些挑戰(zhàn)集中表現在媒介環(huán)境影響力的強化與政府信息主渠道之間的沖突和矛盾。政府如何應對挑戰(zhàn),積極介入,改變過去當事件發(fā)生,被動進行媒體公關和應對,而是主動出擊,建立與媒介環(huán)境良好的溝通機制,形成“網絡通四海、網絡達網民”的良好媒介環(huán)境。
網絡已成為政府聯系群眾的重要載體、了解民意的重要渠道、凝聚民智的重要方式。學會利用網絡、引導網絡、管理網絡日益成為政府及其領導干部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素養(yǎng)。兩會前夕,新華網以及搜狐網、騰訊網等各大網站相繼推出的“總理請聽我說”、“我有問題問總理”、“為省部委建言”、“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意見征集”等互動平臺,吸引了數以億計的網民積極參與。中國網絡媒體為公眾提供了更豐富的參與社會建設的渠道,這是政府與媒介良性互動的結果。
3.發(fā)揮政府官方微博的凝聚作用
新技術和新思想有天然的融合基因,二者一旦對接會釋放驚人能量,迅速推動各種社會政治變革。隨著使用微博的人群越來越多,微博發(fā)布消息的便利與實時效果已超越主流媒體的新聞傳播速度,引發(fā)公眾的極大關注。目前隨著3G逐步成熟,手機上網用戶數量已經近4億,與PC互聯網用戶數量越來越接近,預計到2013年,中國手機網民達7.20億,占中國人口的52.9%,首次超越電腦網民。許多政府部門紛紛開設微博平臺,開辟與網民特別是手機網民互動的新渠道,取得良好的效果。如肇慶市公安局經營“平安肇慶”新浪微博和騰訊微博兩個平臺,自2010年2月25日至2011年5月9日,“平安肇慶”新浪微博的“粉絲”有794649個,發(fā)表博文10412篇,收到和回復評論95167條;騰訊微博的聽眾有1418403人,發(fā)布廣播4794條;兩個微博共為民辦實事2000多件。廣東省公安廳公共關系處整合全省21個地市公安局的微博,開設“平安南粵”微博平臺,與“平安肇慶”等各地公安微博形成“縱向到底”的“平安”系列聯動響應。微博留言和評論,成為公安機關了解民情、聽取民意、集中民智的重要途徑。引起了國內外的普遍關注,香港警務處的同行也前來調研借鑒,迅速成為政府官方實名微博的典范,發(fā)揮著聯系民意的巨大凝聚作用。
4.與時俱進建立網絡監(jiān)督引導機制
互聯網的普遍應用,公眾的監(jiān)督范圍在不斷擴大,監(jiān)督的途徑在不斷拓展,監(jiān)督的效力在不斷加強。近幾年網絡所聚焦的新聞事件,不僅促成具體問題的解決,而且將深層次的問題引發(fā)出來并推向社會焦點,即從個案起步并走出個案,尋找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途徑,最終使同類問題從制度上予以解決。回看過往,從當年的孫志剛事件到一波三折的虎照丑聞,從黑磚窯官員的撤職、復職、再撤職到“天價香煙局長”周久耕被立案調查,網絡一次又一次展示出巨大的能量。我們可以發(fā)現,整個事件的細節(jié)、關鍵事實的驗證,一切公民的質疑、各種觀點的爭辯,都通過互聯網的信息平臺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推進著整個社會的觀察與思考,最終演進成中國公民對政府行為實施全程監(jiān)督的豐富多彩的社會變革進程。
要保證“公民問政、官員問計”的互動網絡健康運行,必須從運行機制和規(guī)章制度層面來架構,使之制度化、常態(tài)化。網絡是一柄“雙刃劍”,由于網民的個體素質參差不齊,媒體業(yè)和信息業(yè)的從業(yè)者的職業(yè)修養(yǎng)和水準參差不齊,對公民知情權實現造成了一定障礙,其發(fā)表的觀點未必都是客觀公正的,信息有時存在虛假性、片面性、煽動性。這就需要一個正確的輿論引導機制,政府應加強輿論引導能力,當出現干擾視聽的事件時,應快速還原事實,公開信息,以正視聽。
網絡問政創(chuàng)新了民主形式,詮釋了“以人為本”的執(zhí)政理念,彰顯了我國民主政治建設的巨大進步。如今的“網絡問政”風起云涌,其勢不可限量。政府應積極發(fā)揮網絡作用,接受老百姓的“網絡問政”,開展好政府的“網絡問計”,促進交流與理解,形成良性互動的局面,促進科學發(fā)展,從而構建整個社會的和諧。
[1]阿爾溫·托夫勒.第三次浪潮 [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6.
[2]馬歇爾·麥克盧漢.人的延伸——媒介通論 [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3]彭劍.關于“都市報社區(qū)”的思考 [J].記者搖籃,2002,(4).
[4]南都報系網絡問政團隊.網絡問政 [M].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2011.
[5]高鋼.互聯網推動中國社會文明進步 [EB/OL].膠東在線,2010-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