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映芳 鐘 東
(1.廣東藥學院圖書館,廣東 廣州 510006;2.中山大學中文系,廣東 廣州 510275)
圖書文獻的載體在中國曾經(jīng)走過甲骨、金石、簡牘、縑帛與紙書的時代;自上世紀末葉,圖書文獻載體形態(tài)出現(xiàn)了諸多變化,而隨著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展開,現(xiàn)代化技術的影響,由磁盤、光碟等新載體的出現(xiàn)直到數(shù)字圖書館的建立,圖書文獻的載體開始走入了讀網(wǎng)時代。
回顧歷史,紙質(zhì)圖書在中國占據(jù)了很長時間,古代藏書學與圖書館學也主要是在紙書時代發(fā)展起來的;直到目前,中國的圖書館藏書也還是以紙書為主要載體形態(tài)。讀網(wǎng)時代的到來,人們不出家門就能利用圖書館各種文獻資源,逐漸疏遠了傳統(tǒng)紙書。這表明:圖書館功能通過網(wǎng)絡有了延伸和擴展。在全球圖書信息網(wǎng)絡化的時代,中國的圖書館歷史也揭開了新的篇章。
新時代的到來,我們懷著對紙書的不解情結,俯仰古今,對紙書與網(wǎng)書二者之于圖書館歷史中的影響作一番比較式的審視。筆者著眼在“書”、“學”與“人”三者的相互關系,來考察兩種時代的同與異,試圖表達個人對于中國圖書館歷史與現(xiàn)實的幾點思考。
竹書之在古代,從先秦到兩漢一直流行,這個時代雖也有甲骨與金石作為載體,但是相對地說,從圖書角度,它不是主體。后來到魏晉時代,紙書逐漸占據(jù)主導地位。唐代雕版印書的出現(xiàn),促進了圖書的發(fā)展,從此紙書流行天下一千多年。
紙書流行之前的文獻載體,其對于閱讀者精神與學問的影響是不可忽略的。這可以從后世對于紙質(zhì)圖書的學問興趣,來加以反觀。
在紙書出現(xiàn)之初,竹書的出土,曾經(jīng)引起學術界很大的興趣,比如汲冢書與束晳他們的整理,不僅只在內(nèi)容上重視[1]。近100多年,出土文獻中的甲骨、簡帛與敦煌三大塊,重新引導人們走向?qū)W術研究與圖書學問的新領域。甲骨與敦煌不用說,單看竹書與帛書,業(yè)已成為熱門學問的對象,從未見過的古書實物出土,以及大量的對前人學術觀點具有顛覆性的研究成果,使得某些研究者感到可以重寫學術的歷史[2],簡牘帛書確實讓人們對于先秦兩漢時代的學術,有了全新的認識[3]。
但是,無論《莊子·天下篇》之說惠施“其書五車”,還是傳說中的秦始皇每日讀一百二十斤書,其實都說明簡書時代,圖書文獻的載體、容量是很小的。在這種載體容量小、信息并不發(fā)達的時代,可以讓學人實現(xiàn)“且耕且養(yǎng),三年而通一藝”的修養(yǎng)目標[4],實現(xiàn)精而通的閱讀。圖書載體與人的讀書方式是緊密不可分的。由此可見,載體重、容量小、傳播慢,決定著讀書與為學。
在甲骨、縑帛、簡牘的時代,書是最重要的,屬于官學的范疇,讀書人的位置,相比之下,顯然不那么重要。對紙書的考察,東鄰學者富谷至從書寫材料的角度對此的研究,給我們以啟發(fā)[5]。他認為“書寫材料在相當程度上規(guī)定著行政體系,一旦書寫材料發(fā)生變化,行政制度就會受到影響,從邏輯上講,它甚至最終影響到國家政治的變化。在簡牘基礎上展開的漢帝國的行政,與紙張時代的唐代的政治之間,是有著必然區(qū)別的”。可見,他把圖書文獻的載體放到了一個與政治制度有關系的視野中,這種書寫材料的文化歷史,也就折射出了政治的影子,或者說他透過了文化史來看政治史。
而在書與政治之間,是如何存在著邏輯聯(lián)系?顯然,人是二者發(fā)生聯(lián)系的關鍵媒介。從這個角度說,圖書文獻載體材料的歷史,也就決定了閱讀這些文獻的人的發(fā)展歷史。
藝術史家說,唐宋以后不復有魏晉以前的質(zhì)樸古拙。韓愈則借用孔子的話說當時的學者,有今古的區(qū)別,所謂“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对斪㈨n愈文集》說:“韓曰為己者謂以身率天下也,為人者謂假他人之學以檢其身也??自仆侥苎灾?,是不能行之,失其旨矣。”這雖屬于一個儒學的問題,但也可見,修身為學今古有別。這種差別,是否由于紙書雕版之印行,書行天下,學下庶人,而影響到讀書人位置?看來是有內(nèi)在聯(lián)系的,至少初唐的文學家,如人稱“四杰”的王、楊、盧、駱,都是下層讀書人走上了文學的殿堂。隋、唐科舉取士,是否便是以紙質(zhì)圖書文獻作為文化背景而實現(xiàn)的呢?答案是肯定的,學問之下庶人,由于紙書的流傳,而得以實現(xiàn)。
如果說紙書使得學術文化由官方把持的狀態(tài)得以消解,使普羅大眾得以不再受“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格局的限制,那么,讀網(wǎng)時代,顯然也會對人的求知權益產(chǎn)生深刻的影響。目前,網(wǎng)絡已經(jīng)讓人們不再盲目相信精英與權威,不再盲目聽從政府的某些觀點,這在民主方面無疑有了一定的進步。
換個角度說,圖書文獻載體的變化,實際上便是知識傳播途徑的變化。與秦漢時候簡牘與縑帛并行相仿佛,目前也是網(wǎng)絡文獻與紙書并行不廢。故此,這個時代與秦漢之際都屬于文獻載體轉(zhuǎn)型的時代。兩漢時代,由于政治的推助,產(chǎn)生了今、古文經(jīng)學;當今時代,由于網(wǎng)絡的信息背景,也會產(chǎn)生新的學問,最明顯是對數(shù)字圖書館的研究和探討。
所以,問學之人及人對圖書館學的研究,是由圖書文獻載體引導和制約著的,甚至受到其深刻的影響,而表現(xiàn)出時代的特征。
紙質(zhì)文獻孕育了中國豐富的治書之學。傳統(tǒng)的治書之學,發(fā)源于孔子的整理六經(jīng),但真正成熟則是在西漢的劉向與劉歆父子。后來,校讎之事,在南宋鄭樵(1104~1162)的《通志·校讎略》那里,已經(jīng)由普通意義的??保卣钩砂ㄊ詹卣?、圖書管理在內(nèi)的全面治書之學。這種觀念經(jīng)過明、清學人的發(fā)展,一直延續(xù)到20世紀,才逐漸被“文獻學”的概念所代替[6]。即使今天,把校讎當作是全面治書之學,目前還可以看見一些民國時候的痕跡,比如程千帆、徐有富的《校讎廣義》[7],就把版本、目錄、??迸c典藏當作是傳統(tǒng)治書之學的互相聯(lián)系的學問。
我們就其中的一端——版本來看中國紙書對于圖書之學與圖書館學的深刻影響。紙質(zhì)的圖書使得唐代以后的人們充分注意到版本的事情。所以,在目錄著錄的過程中,便有版本目錄,像晁公武的《郡齋讀書志》、陳振孫的《直齋書錄解題》等。
紙書時代,產(chǎn)生了許多關于紙的鑒別與玩賞的知識,比如明代張懋修在《墨卿談乘》里就說到宋版書的用紙:“宋版書到今多有存者,當時造黃冊薄棉紙及竹紙也,以其性耐溫不蠹,故堪久藏。故官府所用書,多用綿紙。有粉紙者,又綾絹為皮,可恨既占箱笥,又易爛壞。書肆所印草惡紙,橡栗梁殼者速壞無論。惟有荊川連印紙,以金粟山藏經(jīng)紙為殼者,不脫,可久藏,且不占笥,若在行人,定不務飾觀。”[8]這種紙的學問,到讀網(wǎng)時代,顯然是用不上了,也被人遺忘了。
至于同紙書相關的裝幀,比如包背裝、蝴蝶裝、旋風裝等,讀網(wǎng)時代的人們對此已經(jīng)很陌生了,如果再涉及到技術的問題,也許更加不懂。比如古書的沾粘材料和方法,幾乎成了屠龍之術,好在目前古書修復與裝裱已經(jīng)漸為人們重視。這里舉一個古例,或者可以讓當代人豐富一些知識。同是張懋修《墨齋談乘》一書,引述下面一段話:
王古心問僧永光:“前代藏經(jīng),接縫如一線,日久不脫,何也?”永光曰:“古法用楮樹汁、飛面、白芨末三物調(diào)和如糊,粘接紙縫,如膠漆之堅?!贝朔ㄎ姆靠稍囉肹8]。
然而,這一切又都是由紙質(zhì)圖書的時代孕育而產(chǎn)生的,離開這個紙質(zhì)圖書的時代,便沒有了發(fā)展和延伸的空間[9]。
與紙質(zhì)載體相關的歷史上的圖書之學,有所謂古舊善本的概念[10]。比如清人龔煒述及昆山藏書家稱:“我昆山書籍之富,往時甲于東南,蓋緣東海三公(徐乾學等)并以詩文遭際隆盛,上賜及四方贈遺,積之既多,又不惜多金力購宋元以來善本,廣搜遺逸簡編,裝潢繕寫,殆無虛日,縹緗充棟,不獨傳是樓一處也。邑中故家舊族,尚多先世藏書,諸紳士亦不乏收買書籍。近來大姓日落,書籍亦多散之外方,可勝感嘆?!盵11]善本顯然是相對于非善本而言的,正是因為有紙質(zhì)文獻的載體,才可能產(chǎn)生諸如此類的觀念和對圖書評判的標準。
清人葉德輝《書林清話》講紙書版本之事,我們略列其目,便知非讀網(wǎng)時代同一個語境中的事情。卷一有:總論刻書之益、古今藏書家紀版本、書之稱冊、書之稱卷、書之稱本、書之稱葉、書之稱部、書之稱函、書有刻版之始、刻版盛于五代、唐天祐刻書之偽、刀刻原于金石、版本之名稱、版片之名稱、刊刻之名義。卷二有:書節(jié)鈔本之始、巾箱本之始、書肆之緣起、刻書有圈點之始、刻書分宋元體字之始、翻板有例禁始于宋人、宋建安余氏刻書、南宋臨安陳氏刻書之一、南宋臨安陳氏刻書之二、宋陳起父子刻書之不同[12]。
由上可知,紙書時代孕育了我們的傳統(tǒng)圖書之學、文獻之學;中國圖書館學的歷史,如果抽取了紙書的時代,便成為空白,無以成立。這一點確鑿無疑,故不加贅述。
盡管尚處紙書閱讀的時代,但在網(wǎng)絡上閱讀、查找、引用圖書館的資料,已經(jīng)成為一種新的讀書方式,這使得傳統(tǒng)以紙書為中心內(nèi)容的圖書館,在功能上有了很好的延伸與拓展。
但是,必須指出,讀網(wǎng)時代引發(fā)的閱讀問題也是必須面對的。這一點,吳承學在《警惕“數(shù)據(jù)庫體”論文的泛濫》一文中已經(jīng)充分指出數(shù)據(jù)庫使用不當所造成的弊端[12],筆者在《為研究生論文的毛病把脈》一文中也指出查找代替了閱讀的趨向[13]。這些現(xiàn)象都說明讀網(wǎng)時代的人們欠缺了深思、細玩、體味。
現(xiàn)在以中山大學文學院兩任舊時代的學者為例,一是魯迅先生,一是容庚先生,來說明兩個時代的人讀書方式是何等不一樣。
魯迅先生是很喜歡抄書的,他幾乎每天都進行抄書的工作。其實抄書的過程就是深玩細研的過程,魯迅的成就與其抄書是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容庚先生也有獨特的讀書方法,其中就有抄書法與校讀法。這些在張振林老師的文章中有充分的揭示,他說:先生初學古文字的方法和途徑是怎樣的呢?先生常對學生說:“我的方法是‘土法上馬’:從抄《說文解字》開始,然后抄讀《說文古籀補》、《繆篆分韻》等書。你們也可以先抄《說文》,抄完九千三百五十一個字,再抄《金文編》、《甲骨文編》?!毕壬o稱為“土法”的抄讀法,是我國傳統(tǒng)的啟蒙識字法的一種[14]。
至于校讀法,則更是基于紙書文獻的環(huán)境下才能做到的。20世紀前半葉,胡樸安、陳鐘凡等人曾經(jīng)總結過古代讀書方法中的校讀與讀校;當代則有張舜徽、吳孟復對此也頗為提倡,近來還有宋子然的《中國古書讀校法》[15]。
這些抄讀、校讀的方法,在讀網(wǎng)時代,人們已經(jīng)不屑為之,甚為遺憾。
另外,許多有識之士都已指出,在讀網(wǎng)時代,對于讀書人最重要的是培養(yǎng)“識”,也即是鑒別力。對于為學取材的人們,顧亭林開山采銅與利用廢銅的比喻[16]是耳熟能詳?shù)摹F鋵?,采銅之法便是陶煉學識之法,今天讀網(wǎng)時代的便利,使得大多數(shù)人們無法沉潛下來,像古人那樣陶煉學識了。
紙書的發(fā)展有過不同的階段,有過無標點時代、句讀時代、橫排新式標點(與簡化漢字基本同步)時代。這些書的外在形式常常影響著這個時代的讀書人的閱讀方式,甚至讀書習慣與思維方式。此外,玩賞紙本圖書的情趣是網(wǎng)書讀者所未易理解的。史學家黃永年毛筆墨印打在清代胡克家仿宋刻本《文選》的書根,此書經(jīng)動亂流失,二十幾年之后,又奇跡般地得回[17],這種紙本圖書的賞玩、尋覓情趣,在網(wǎng)絡圖書的語境中是找不見的。
與此同時,傳統(tǒng)以紙質(zhì)載體圖書為中心的圖書館學也日益受到挑戰(zhàn)。早在上世紀80年代末,還有人提出文獻范疇是圖書館學的邏輯起點[18]。盡管當時支持這種觀點的文章很少,但在北京圖書館主辦的雜志《文獻》中連續(xù)討論“文獻”與“文獻學”,以及圖書館學家在中國傳統(tǒng)圖書學的研究成績,足以支持他的這個命題。
人們一方面說中國圖書館學沒有典范,但又不得不承認一大批圖書館學人,在紙書語境中誕生、以文獻學為中心所建立的經(jīng)典式形象。像杜定友先生在地方文獻、圖書目錄等多方面的成就;劉國鈞先生在圖書分類學上的成就;王重民先生的文獻目錄學方面的成就;顧廷龍先生在版本目錄學上的成就;李致忠先生在版本學上的成就;來新夏先生在中國圖書館事業(yè)史的研究成果以及王紹曾在山東文獻與清代文獻目錄的成就都是建立在紙書的環(huán)境與對紙書的直接研究基礎上的。目前,國內(nèi)圖書館學專業(yè)的教育,已不會以圖書以及圖書學為研究的重點,其所設課程也不再以文獻學及其相關的學問為重點。以傳統(tǒng)紙書歷史背景而產(chǎn)生的文獻學為起點的中國圖書館學,儼然走出了那個紙質(zhì)載體的文獻時代,步入了讀網(wǎng)時代的新型學術潮流。
學術的轉(zhuǎn)型,乃大勢所趨。一方面,新事物總是令人欣喜,就像新生命總是受歡迎一樣;另一方面,舊的學問被冷落,也令人留下許多遺憾和無奈。這兩方面,都明顯地表現(xiàn)在圖書館學人的各個層級上紙書給中國圖書館學所帶來的人文情感,已經(jīng)被時代沖洗得淡漠了。是故,我們認為圖書館學人應當在紙書中重尋自己精神家園與學科根系。
紙書對中國圖書歷史的影響,令人深情懷想;未來數(shù)字圖書館時代,又令人充滿美好的期待。在這新舊交替之際,兩種載體形態(tài)的圖書信息存在,令人感情復雜。
現(xiàn)代的圖書館學不再需要以文獻學為起點,紙書的地位主要在圖書收藏家的居奇過程中得以體現(xiàn),而不復在為圖書館讀者服務過程中得以彰顯。但是紙書還有其不可替代性,比如讀網(wǎng)時代以網(wǎng)絡作輔助,可以對紙書閱讀起更好的誘導作用,從而拓展紙書研究的視野。另一方面,認為網(wǎng)絡圖書時代便利查找的方式,可以使人人成為乾嘉學者的觀念[19],可能永遠只是夢想。
紙本時代未必就會被讀網(wǎng)時代完全替代,但學人們閱讀、工作方式的某些方面,顯然已經(jīng)由網(wǎng)絡替代。而從文獻角度看,同一文獻源實現(xiàn)了多端口、多讀者的共享。
與此同時,人文素質(zhì)的呼喚,對新時代的讀者提出了新的課題。而對于圖書館學的研究者來說,讀網(wǎng)的新時代為他們提供了廣闊而深遠的研究空間以及許多尚需人們深入探討的問題。
[1]晉書·束晳傳.
[2]李學勤.重寫學術史[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89-91.
[3]李零.簡牘帛書與學術源流[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4:56-70.
[4]班固.漢書·藝文志.
[5](日)富谷至著;劉恒武譯;黃留珠校.木簡竹簡述說的古代中國——書寫材料的文化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4-36.
[6]孫德謙.劉向校讎學纂微[M].四益宦癸亥(1923)印本.
[7]程千帆,徐有富.校讎廣義[M].濟南:齊魯書社,1998.
[8]謝國楨.明清筆記談叢[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34-35.
[9]黃丹彤.粵46部古籍晉升國寶.[2008-07-02].http://news.sina.com.cn/o/2008-03-10/040113545962s.shtml.
[10]葉夢得《石林燕語》卷八、朱弁《曲洧舊聞》卷四、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八曾提及善本.張之洞《書目答問》稱足本、精本、舊本為善本.丁丙在《善本書室藏書志》則有舊刻、精本、舊抄、舊校四個標準.《中國古籍善本目錄》亦曾述善本之標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998年).
[11]龔煒.巢林筆談續(xù)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235-237.
[12]葉德輝.書林清話[M].北京:中華書局,1999.
[13]http://wtx.sysu.edu.cn/mofei_list.asp?id=423,2007.6.21.
[14]http://wts.sysu.edu.cn/mofei_list.asp?id=426,2007.7.9.
[15]張振林.容庚先生的學術成就和治學方法——為紀念容庚先生誕生九十周年而作.中國語文研究,2009(8):89-91.
[16]宋子然.中國古書校讀法[M].四川:巴蜀書社,2004:75-76.
[17]黃汝成.日知錄集釋[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12-15.
[18]黃壽成.父親黃永年的書趣[G]//藏書家.濟南:齊魯書社,2007:258-260.
[19]賀定安.“文獻”范疇是圖書館學的邏輯起點——與陳一陽同志商榷.廣東圖書館學刊,1987(4):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