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青,指導:陳曉雯
(安徽中醫(yī)學院,安徽 合肥 230031)
糖調節(jié)受損(impaired glucose regulation,IGR)是介于正常人與糖尿病患者之間的血糖水平的一種狀態(tài)。IGR包括:空腹血糖受損(IFG),指空腹血糖(FPG)為5.6~6.9mmol/L的人群;糖耐量受損(IGT),即口服75g葡萄糖負荷后(2h PG)為7.8~11.0mmol/L;或并存IFG及IGT的狀態(tài)。IGR是Ⅱ型糖尿病前期、糖尿病發(fā)病前的“亞健康狀態(tài)”,由于存在著胰島素的抵抗和胰島β細胞分泌胰島素功能的輕度缺陷,是最重要的糖尿病高危人群;同時也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目前IGR機制尚未闡述清楚,現代醫(yī)學藥物防治相對不足。運用我國傳統(tǒng)醫(yī)學探索IGR的機制和防治手段的重要性及發(fā)展空間,已引起很多學者重視,并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筆者就從肝脾論治IGR作一淺析。
我國近4 000萬糖尿病患者中,2型糖尿病患者占90%以上。此外,還有4 000萬IGT患者。IGT是最重要的糖尿病高危人群,每年有1.5%~10%進展為糖尿病。有研究[1]表明,IGT患者每5~10年約有1/3轉變?yōu)樘悄虿。?/3轉為正常,還有1/3仍維持IGT狀態(tài)。我國每年由確診的IGT患者發(fā)展成糖尿病的患者150~180萬[2]。最新全國糖尿病流行病調查:糖尿病患病率已經接近10%,糖尿病前期即IGR患病率近達15%,并呈快速上升和年輕化趨勢。WHO指出,采取綜合防治措施,約有80%的慢性病可以預防,在慢性病發(fā)展的任何一個階段均可實施預防措施,但相差很多。對于糖尿病高危人群應采取一級預防,可減少35%~60%的發(fā)病率。二甲雙胍作為2型糖尿病的一線用藥,因其價格便宜、耐受性好等優(yōu)點,是目前研究糖調節(jié)受損的首選用藥,阿卡波糖適用于所有的糖調節(jié)受損,尤其是IGT和老年糖調節(jié)受損者[3-5]。但二甲雙胍、阿卡波糖存在腹瀉、腹脹等消化道不良反應,胰島素增敏劑羅格列酮有鈉水潴留引起水腫的毒副作用,而且除二甲雙胍外,其他藥物價格昂貴,由于經濟問題,有很多患者中途放棄治療。在此情況下尋求患者能夠長期依從、療效確切、毒副作用小、價格適中的藥物來干預治療IGR是目前急需解決的問題,中醫(yī)藥干預治療IGR具有明確的可行性。
中醫(yī)對IGR的認識不多,對其研究散見于各類消渴病的文獻中,早在《內經》中就有脾癉、消渴、消癉名稱的記載。如《素問·奇病論篇》云:“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為何?何以得之?歧伯曰:此五氣之溢也,名曰‘脾癉’。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干也;此肥美之所發(fā)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闭f明脾癉是發(fā)展成為消渴的一個重要階段,而常人成為脾癉是由于過食肥甘厚膩,飲食不節(jié),胃腸的受納腐熟負擔過重,脾臟運化水谷精微障礙,飲食不能被充分吸收利用,“積食”于體內成為致瘀、痰、毒的“毒素”壅阻經絡血脈而致病。生理方面中醫(yī)中的脾臟功能包括現代醫(yī)學中的脾和胰的功能,人體進食后有賴于胃腸的受納腐熟,脾的運化,轉化為精微,運輸于全身臟腑、四肢百骸,使機體內環(huán)境維持平衡。脾虛時,胰的功能亦低下,“積食”中的糖分不能被充分利用轉化為精微,聚集體內,致使人體處于高血糖狀態(tài)而成IGR。
脾臟雖是IGR致病的關鍵,肝臟功能是否正常也是重要因素,《靈樞·五變》云:“怒則氣上逆,胸中蓄積,血氣逆流……轉而為熱,熱則消肌膚,轉為消癉?!备螢閯偱K以疏為健,情志失調、喜怒無常、卒然暴怒使肝疏泄功能失調而形成肝氣郁滯,致使中焦氣機不暢,升降失調,氣血津液運行輸布紊亂,而使精微上不能輸于清竅,中不能轉輸,精微積于體內成為致病的“毒素”?,F代醫(yī)學研究[6]認為,精神緊張、情緒激動、心理壓力以及突發(fā)性精神創(chuàng)傷等,可引起生長激素、胰高血糖素、腎上腺素、腎上素皮質激素等拮抗胰島素的激素分泌增高,而使血糖升高,易患疾為IGR。
中醫(yī)理論認為脾為后天之本,生化氣血之源,肝藏血,主疏泄;脾氣健運生化精微濡養(yǎng)肝血,肝得以調暢,升降協(xié)調;肝氣調,助脾氣運化功能、運輸精微功能健旺,正氣健邪氣難侵。因此,脾失健運,肝氣郁滯,使水谷精微不能充分利用,積聚體內壅阻經絡血脈,是產生IGR重要的病因病機基礎。
中醫(yī)藥治療疾病主要的學術思想是整體觀念、辨證論治,目的是使機體達到氣血陰陽平衡。中醫(yī)藥在診治疾病時強調個體化,針對性強,隨患者的具體癥狀用藥;中醫(yī)藥這一特征注定在診治病患時可以從多方向、多臟器進行調控,維持人體內環(huán)境平衡?!鹅`樞·五變》:“五臟皆柔弱者,善病消癉”說明引起消癉者不僅是單個臟腑功能問題,而是某種致病因素造成某臟腑功能失調引起整體失衡而發(fā)病,只是肝脾功能失調是脾癉發(fā)病的重要基礎。不論是古籍從上、中、下三消論治,還是現代醫(yī)家從臟腑、氣血陰陽、痰瘀方面論治,都是中醫(yī)學認識和診治IGR和糖尿病的重要組成部分。不論從何方面論治,能使脾化生、運化精微功能正常,肝氣條達、升降協(xié)調,水谷精微能充分被人體利用就不致造成IGR狀態(tài)。
吾師陳曉雯主任在教學、科研、臨床一線工作數十載,對診治內分泌疾患方面有獨特的見解。認為多數IGR的患者臨床癥狀不明顯,體型一般偏胖,腰臀圍比和體質量指數異常升高,食欲亢進,以餐后血糖升高為主,不少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血脂異常;國內有報道,糖耐量減退餐后三酰甘油(TG)明顯高于空腹TG水平[7]。其實質是水谷之物沒有充分利用積聚體內致痰、瘀壅阻血脈而致。因此治療IGR時以疏肝健脾為主要環(huán)節(jié),同時化痰瘀之濁氣,使脾得以健,肝得以條達,血脈得以通暢,“積食”得以化廢為益轉化為精微被充分吸收利用,脾健肝疏而不致發(fā)病為脾癉;另外,痰瘀同治化濁氣可能夠早期防治消渴血管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發(fā)展[8]。吾師根據IGR臨床、癥候特點創(chuàng)建具有健脾化濁通脈的復方健胰方藥,方中黃芪善補脾氣,助脾運化;山藥平補脾氣,是食藥共治佳品,半夏為化痰濁之品,痰祛正易安;丹參活血祛瘀,有通達血絡之功;苦丁茶清熱生津、化痰、活血脈,共奏化濁通絡之功,葛根生津止渴、鼓舞胃氣、促進脾胃功能恢復。肝郁輕者酌加佛手、郁金、香櫞,甚者加青皮、枳實;陰虛者酌加養(yǎng)陰清熱之品。吾師強調臨床用藥目的是對癥施治,對于IGR無論怎樣治療關鍵在于脾氣健運,肝和條達,濁氣消除,血脈通暢。鑒于患者的經濟和服藥的堅持情況,吾師把復方健胰方藥變?yōu)閮r廉、簡便的顆粒劑和膠囊,臨床應用已取得一定的效果和社會價值。
目前IGR的治療和糖尿病一般從5個方面著手,飲食控制、適當運動、教育宣傳、監(jiān)測血糖、藥物治療;飲食控制及適當運動患者一般難能堅持,依從性差,藥物治療往往排在首位,鑒于西藥的價格和不良反應,中醫(yī)藥研究已是眾多學者、專家研究的對象,大量的實驗和臨床研究表明中醫(yī)藥在防治IGR方面具有很大的潛力和發(fā)展空間。
[1]胡英華,李光偉,潘孝仁,等.大慶糖尿病發(fā)病率調查及21世紀我國糖尿病發(fā)病情況的預測[J].中華內科雜志,1993,32(3):173-175.
[2]張瑩.糖耐量低減流行病學研究進展[J].現代預防醫(yī)學,2001,28(4):533-534.
[3]Knowler WC,Barrett-Connor E,Fowler SE,et al.Reduction in the incidence of type 2 diabetes with lifestyle interventionor metformin[J].N EnglJ Med,2002,346:393-403.
[4]Ramachandran A,Snehalatha C,Mary S,et al.The Indian Diabetes Prevention Programme shows that lifestyle modification and meformin prevent type 2 diabetes in Asian Indian subjects with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DPP-1)[J].Deabetologia,2006,49:289-297.
[5]曾艷霞.糖尿病前期的干預[J].中國療養(yǎng)醫(yī)學,2009,18(11):981.
[6]呂雄,杜育冰,盧洪梅,等.從肝脾不和探討糖耐量減低的機理[J].新中醫(yī),2009,41(8):123-125.
[7]楊玲,陳軍建,王東,等.糖耐量減退患者餐后三酰甘油與動脈粥樣硬化的相關性[J].江蘇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9,19(1):28-30.
[8]鄭海霞,衡先培.痰瘀同治對糖尿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及血、尿β22微球蛋白的影響[J].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9,25(1):14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