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冬冬
(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獻研究所,湖北 武漢 430079)
試論丁文江整理《徐霞客游記》的成就
陳冬冬
(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獻研究所,湖北 武漢 430079)
丁文江是中國近現(xiàn)代表彰徐霞客貢獻的第一人,他整理的《徐霞客游記》是近現(xiàn)代最具代表性的標點整理本。丁氏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經歷、地質專業(yè)知識積累以及考察實踐經歷,是他成功整理該書的重要條件。丁氏整理本,在“廣列眾本,考證源流,精選底本”、“依據(jù)文獻,考定篇目”、“重新分卷,以便檢索”、“廣泛參考前人成果”、“多人合作,從事標點、校對”5個方面,均有比較突出的成就。丁氏整理本,是近現(xiàn)代研究《徐霞客游記》成果的代表,值得學習借鑒。
丁文江;徐霞客游記;版本;校勘
丁文江(1887—1936),字在君,江蘇泰興人,地質學家、民國知識界的領袖人物。他十分推崇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及其考察記錄《徐霞客游記》(以下或簡稱《游記》)。1921年,他曾在北京“文友會”用英文演講徐霞客,“特別表彰他是中國發(fā)現(xiàn)金沙江是揚子江上游的第一個人”(胡適,1999)。1926年,他在《小說月報》(第十七卷號外)上發(fā)表《徐霞客游記》一文,表彰這部《游記》的突出貢獻。他又親自整理《徐霞客游記》,作了1冊新地圖,又作了1篇很詳細的《徐霞客年譜》,1928年由商務印書館印行。
丁文江是中國近現(xiàn)代表彰徐霞客貢獻的第一人,也是最早從近現(xiàn)代科學的觀點認識、分析、評價《游記》,并為《游記》在中國和世界科技史上奠定地位的學者。丁氏整理出版的《徐霞客游記》,是近現(xiàn)代《游記》最具代表性的標點整理本之一,對推動徐霞客研究的深入進行,提供了一個可靠的文本載體。研究丁文江整理《徐霞客游記》的成就,不僅有利于全面認識丁文江對徐霞客研究的歷史貢獻,也對今天更好地整理、利用《徐霞客游記》有較大的借鑒意義。
丁文江能夠從專業(yè)角度審視《徐霞客游記》的價值,并對《游記》進行成功的整理,并不是偶然的。他少年時所受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留學時累積的專業(yè)知識以及后來的考察實踐經歷,均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1 家庭及傳統(tǒng)教育
據(jù)其兄丁文濤《亡弟在君童年軼事追憶錄》回憶,丁文江“生而有殊稟,神悟卓絕”。而丁氏幼時,“在襁褓中,即由先慈教之以識字”(丁文濤,1979),打下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基礎。
而等到丁氏5歲之后,得以進入私塾,接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當時,“取士猶用八股文,塾師比以為教”。丁氏在這方面也表現(xiàn)出了突出的才能,“偶一文成,師必稱善”。但他并沒有將自己的眼光局限于此,“顧以為是直優(yōu)俳學語,不甚措意”(丁文濤,1979),保持了廣泛的興趣?!拔鍤q就傅,寓目成誦,畢五經、四子書矣……亡弟就傅后,于孰中課業(yè)外,常瀏覽古今小說,尤好讀《三國演義》……六七歲后,即閱《綱鑒易知錄》,續(xù)讀四史、《資治通鑒》諸書,旁及宋元諸儒語錄、學案……又得顧亭林《日知錄》、黃梨洲《明夷待訪錄》、王船山《讀通鑒論》,愛好之,早夜諷誦不輟……于古文,始嘗推許韓昌黎,繼而病其思想之隘,棄去之,獨樂誦大蘇縱橫論辯之文”(丁文濤,1979)。其閱讀范圍博涉經、史、子、集4部,積累了比較廣闊的知識面和扎實的傳統(tǒng)文化基礎。
丁文江后來以其留學背景、地質專業(yè)知識以及對科學教育的提倡而知名,其少年時所受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往往被人忽視。但是,丁氏能夠具備整理《游記》等古籍的能力,卻正是這一階段打下良好傳統(tǒng)文化基礎的結果。
1.2 專業(yè)知識積累
1899年,丁文江13歲時,因為一篇《漢武帝通西南夷論》,被知縣龍研仙“許為國器,即日納為弟子”(丁文濤,1979)。1902年,龍氏又托胡子靖將丁文江帶到日本,丁氏自此開始了留學生涯。
丁文江在日本住了一年半時間。據(jù)李毅士《留學時代的丁在君》一文回憶,當時在愛丁堡留學的吳稚暉,“常有信給東京留學生,稱蘇格蘭生活的便宜,勸人去留學。”丁氏于是“便動了到英國留學的意思”(李毅士,1979)。1904年,他與李毅士、莊文亞帶了十多個金鎊便上船赴英國留學。
丁文江在英期間,上了2年中學,1906年跳級考入了劍橋大學。但是卻因為經濟原因,只上了半年便輟學。幾經反復,于1908年進入格拉斯哥(舊譯格闌斯哥)大學,“所選的主要學科是動物學,副科是地質學還有其他一種”。第三學年,他“曾修了地質學也作為主要科并地理學為副科”。1911年,“他是格闌斯哥大學的動物學與地質學雙科畢業(yè)”(李毅士,1979)。
多年的留學生涯,尤其是格拉斯哥大學地質學的學習,為丁氏成為著名地質學家奠定了基礎,也為他從西方科學角度審視《徐霞客游記》提供了可能。
1.3 考察實踐經歷
丁文江一生,以重視野外考察而著稱。其中,1914年—1915年他曾到云南、四川等地做礦產地質調查,路線恰好與300年前徐霞客的最后一次“遐征”的路線有所交叉。他在《重印〈徐霞客游記〉及新著〈年譜〉序》中稱,這次考察期間,“倦甚則取《游記》讀之,并證之以所見聞”。丁氏后來寫了《漫游散記》來記述這一次考察活動的見聞。胡適稱,“在君的西南游記中,最富于文學趣味的當然要算他寫金沙江的幾篇文字”,而他寫金沙江,正是“用徐霞客開頭”(胡適,1999)。
丁文江的親身考察經歷,無疑也對他整理《徐霞客游記》有重要的幫助。胡適就肯定丁氏考察的“親身經驗”與“新地理知識”同為他整理《徐霞客游記》的重要條件(胡適,1999)。
丁文江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專業(yè)知識積累和考察實踐經歷,為他成為中國近現(xiàn)代研究“徐學”的第一人提供了重要幫助。他整理的《徐霞客游記》,作為該書近現(xiàn)代最重要的標點整理本,成為后人研究《游記》無法繞開的橋梁。
2.1 廣列眾本,考證源流,精選底本
調查、了解同一書的各種版本,考清版本源流和系統(tǒng),確定底本,是從事古籍整理、??钡幕A。丁氏所見《游記》版本,“沈松泉之新印本外,有《集成》之鉛字本、掃葉山房之石印本、光緒年之活字本、嘉慶年之葉氏初刻本、蔣君汝早及葉君景夔所藏之清初抄本”,“又有咸豐年印本”(丁文江,1928),可謂廣備眾本。
丁氏又在考察諸本源流的基礎上,確定以葉廷甲本作為整理《徐霞客游記》的底本?!吧w葉本為諸印本之宗,且系據(jù)乾隆年先生族孫徐鎮(zhèn)初刻之本,而參以楊明時、陳泓各家精抄之本,其價值實遠在諸抄本之上”,因此“校讎所據(jù),一依葉本”(丁文江,1928)。葉廷甲是清代著名較讎家盧文弨的弟子,其刻本雖非《游記》的初刻本,卻是在該書第一個刻本——徐鎮(zhèn)本的基礎上,結合楊明時本、陳泓本兩個較好的抄本精校而成,可謂后出轉精。在20世紀80年代上海古籍出版社重新整理《游記》時,發(fā)現(xiàn)稀見的季會明抄本和徐建極抄本之前,葉本無疑是《游記》最好的本子,丁氏的選擇可謂允當。
2.2 依據(jù)文獻,考定篇目
《徐霞客游記》在徐氏生前并未定稿,系徐家塾師季夢良整理而成,又經歷清初兵禍,有所散失,篇目難以確定。葉廷甲曾云:“廷甲聞郡城莊氏家藏鈔本有六十卷……莊后人曰‘先世信有之,今已散失?!麪?,今之所刻,不過六分之一耳”(丁文江,1928)。如此,則《游記》亡佚大半,價值大打折扣。
丁文江跟據(jù)《季夢良跋》、《陳木叔墓志》及陳泓《諸本異同考略》,確定了《日記》的殘缺篇目:“滇游一冊,原稿毀于火,曹氏抄本亦不全,今更不可復得。其余則崇禎十年缺八月二十五日至九月二十日,十一年缺十一月十二日至是月底,十二年缺三月三十日,十二年缺三月三十日至四月九日。蓋原稿均有記,因亂散失,季氏再為收拾時,遂無從補綴耳”(葉廷甲,1928)。
丁氏又考定了《日記》本無其稿的篇目。他通過《季夢良跋》及黃道周《獄中答霞客書》,考定“原稿十九年九月十五日以下,本無日記”。又考定“其他如萬歷三十五年之游太湖、三十七年之游泰山、孔陵、四十一年之游落迦山、四十二年之游南京、天啟四年之游荊溪、勾曲、崇禎元年之游羅浮、二年之游京師、盤山、八年之游閔嶂,殆當時原無記錄,與殘缺無異”(葉廷甲,1928)。
在此基礎上,丁氏統(tǒng)計出:“先生游記,殘缺者共一百四十日,較之現(xiàn)存之一千零七十余日,不過百分之十四。葉氏之言,得之傳聞,殆不足信也。”肯定了《游記》大部分篇目仍然留存的事實,駁斥了葉廷甲所聽得的不實傳聞。
2.3 重新分卷,以便檢索
《徐霞客游記》舊作十卷。“凡諸印本,皆分十冊,每冊復分上下,《書牘》、《墓志》、《諸本異同考略》、《辯偽》,則匯為《外編》,附于十冊下之末,是蓋徐氏刻本之舊。十冊之末,附有《補編》、《錄遺詩》、《題贈》、《秋圃晨機圖賦記》、《徐氏三可傳》、《壙志銘》,是蓋出于葉氏。以葉氏原用徐版,重刻太費,不得已而出此,然頗不易于檢索”(丁文江,1928)。
于是,丁氏根據(jù)各卷內容平衡和檢索需要,重新分卷?!捌澏季帪槎?每冊各為兩卷,十冊下并入十冊上為一卷,而另以《外編》、《補編》及晴山堂帖諸本所未刻者為第二十卷:分詩文、題贈、書牘、傳志、家祠叢刻、舊序、校勘。《盤江考》、《江源考》諸文,亦編入詩文,以便檢查”(丁文江,1928)。這一分卷方式確實克服了舊本不便檢索的缺點,有其合理性。前述上海古籍出版社重新整理的《徐霞客游記》,是解放后《游記》最有代表性的整理本。該本表面上延續(xù)舊本分為十卷,但每卷分上、下,與二十卷形異實同;第十卷上相當于舊本第十冊上、下的內容,第十卷下為《附編》,等同于丁本第十九、二十卷對舊本分卷所作的調整;第十卷下的具體子目為:詩文、題贈·書牘、傳志、石刻、舊序·校勘,將丁本第二十卷“題贈”、“書牘”兩項并為一項,“家刻叢祠”改稱“石刻”,“舊序”、“??薄币嗪喜橐豁?,其余各項一同丁本,子目下的具體內容也未作調整。實際上繼承了丁文江整理本的分卷方法。
2.4 廣泛參考前人成果
在丁文江之前,清人對《徐霞客游記》多次加以整理,留下了一批成果。例如陳泓《諸本異同考略》對此前的季會明本、史夏隆本、李介立本、奚又浦本、靖江楊天賜本、梧塍徐氏本、邑中夏氏本、奚氏又一本等版本都作了詳細考證,相當于一篇《徐霞客游記》版本考,對研究《游記》的版本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徐鎮(zhèn)的《辨?zhèn)巍?,是徐氏利用楊明時、陳泓等本互相??倍玫男?庇?。其中廣泛應用了多種??狈椒?。如“粵西十二月廿二記,‘方石中橫’下,諸本無‘諺號為棺材石’句”(徐鎮(zhèn),1928)。是一個利用對校補脫文的例子。又如,“滇二八月廿五日記,‘勃窣’,諸本作‘勃卒’,非。案司馬相如《子虛賦》‘媻珊勃窣上金堤’,注‘勃窣,匍匐行也’”(徐鎮(zhèn),1928)。是一個利用《子虛賦》進行他校的例子。再如,“江右十一月十五記,‘從姑’,諸本作‘麻姑’,非。案麻姑山在建昌南城縣西南,從姑山在縣東南,因次于麻姑,故名。不得已上有麻姑云云,竟混作一山也”(徐鎮(zhèn),1928)。是一個利用地理知識進行理校的例子。
以上諸人在《徐霞客游記》的版本、??眴栴}上,各有獨特的貢獻。丁文江將二人的文章附于自己的整理本第二十卷中,自然也參考、吸收了二人的成果。
2.5 多人合作,從事標點、校對
1921年之后,丁文江先后擔任了北票煤礦公司總經理、淞滬總辦等職,社會事務較多,難以全身心投入學術研究。于是,在標點、校對《徐霞客游記》時,便邀請多人合作,共同完成?!皹它c尚為聞君齊、趙君志新、方君壯猷及余四人所分任……校對則為趙君志新、馮君景蘭、史女士濟瀛及余。蓋困于職務,苦不得暇,非諸君之助,則至今仍不能成功也”(丁文江,1928)。
對于眾手成書,歷代存在爭議。不過,丁文江所延請之人,大多是專業(yè)人士:趙志新、馮景蘭都是地質學工作者,馮氏后來還成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方壯猷是著名歷史學家,都可謂是相關領域的專家。聞齊曾翻譯德國斯密士的《相對論與宇宙論》,在中國首次詳細介紹相對論學說;史濟瀛是丁氏內侄女、胡適的義女,曾畢業(yè)于北平國立女子大學外文系。二人雖不算地質、歷史專家,但也具備相當?shù)奈幕潭取6∥慕救嗽谧龊眠x定底本、分卷等前期工作的基礎上,組織這樣一個素質較高的標點、校對隊伍,保證了整理工作的如期完成,應該還是值得肯定的。
當然,丁文江對《徐霞客游記》的整理也不免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全書對異文去取沒有出校,作為一本古籍整理著作,總讓人不敢完全放心使用。其次,丁氏當時沒有參考季會明抄本、徐建極抄本的條件,因而丁本相比上海古籍出版社本等晚出本,仍存在一些訛誤。再次,全書的頁碼是分卷編排,沒有總頁碼,不利檢索。
丁文江整理的《徐霞客游記》雖存在一些不足,但該本作為民國時商務印書館所出的標點整理本,較早地為時人提供了便于閱讀的文本,與丁氏其他表彰、研究“徐學”的工作相配合,無疑為“徐學”在近現(xiàn)代逐漸推廣普及、成為一門顯學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前述上海古籍出版社本在分卷等問題上對丁本的繼承,也說明了丁本作為近現(xiàn)代《徐霞客游記》的代表性版本,取得了一些獨到的成就,直到今天仍然值得進一步挖掘與借鑒。商務印書館1986年再版丁氏整理本《徐霞客游記》時曾有一個《重印說明》,對丁氏的整理工作有所評價:“丁編本《游記》和《年譜》雖成書于60年前,但這是一本開山之作,代表了一個時期的研究成果,為后繼者開拓了道路,是值得人們紀念和參考的”(商務印書館編輯部,1986)。這一評價,應該說是比較中肯的,可以作為看待丁文江整理《徐霞客游記》成就的依據(jù)。
丁文江.1928.重印《徐霞客游記》及新著年譜序[M]∥丁文江編.徐霞客游記(上).上海:商務印書館,1-3.
丁文江.1928.徐霞客游記[M].上海:商務印書館.
丁文濤.1979.亡弟在君童年軼事追憶錄[M]∥朱傳譽.丁文江傳記資料(第二冊).臺北:天一出版社,163-168.
胡適.1999.丁文江的傳記[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李毅士.1979.留學時代的丁在君[M]∥朱傳譽.丁文江傳記資料(第一冊).臺北:天一出版社,85-92.
商務印書館編輯部.1986.重印說明[M]∥丁文江編.徐霞客游記.北京:商務印書館,1-3.
葉廷甲.1928.葉序[M]∥丁文江編.徐霞客游記(下).上海:商務印書館,118 -120.
徐鎮(zhèn).1928.辨?zhèn)危跰]∥丁文江編.徐霞客游記(下).上海:商務印書館,127-132.
On efforts of collating Xu Xia-ke and his travels by Ding Wen-jiang
CHEN Dong-dong
(History Literature Research Institute,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 430079,China)
Ding Wen-jiang was the father who commended the achievements of Xu Xia-ke in modern history.Xu Xia-ke and his travels collated by Ding Wen-jiang was a typical version in modern time.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education at his early age and geological knowledge accumulation in his college years and his investigation experience after graduation brought Ding Wen-jiang an important condition for his successful collation of the book and made the book a magnum opus in modern research of Xu Xia-ke.
Ding Wen-jiang;Xu Xia-ke and his travels;Version;Collation
G260;G239
A
1674-3636(2011)01-0109-04
10.3969/j.issn.1674-3636.2011.01.109
2010-11-15;編輯:蔣艷
陳冬冬(1983—),男,博士研究生,歷史文獻學專業(yè),主要研究方向為歷史文獻學、中國傳統(tǒng)文化,E-mail:chen985@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