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倩
轉喻視角下的英語語篇連貫研究
曾 倩
在傳統(tǒng)修辭學研究中,轉喻通常被看作是一種辭格。轉喻研究的認知轉向不僅使我們對轉喻的理解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更為傳統(tǒng)的語言研究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同隱喻一樣,轉喻從傳統(tǒng)的詞格提升為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認知過程,它既是重要的思維方式和認知工具,同時在語言的運用過程中又起著重要的銜接作用。在實現(xiàn)語篇連貫的眾多機制中,轉喻是一種重要的深層或隱性銜接手段,它在語篇層面上制約著語言運用的深層次連貫性。
銜接;連貫;轉喻;認知
在傳統(tǒng)修辭學研究中,轉喻被視為語言的比喻,涉及一個語言表達代替另一個語言表達。隨著認知語言學的興起,人們對轉喻的認知遭到了徹底的顛覆。同隱喻一樣,轉喻從傳統(tǒng)的詞格提升為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認知過程,一種從載體(vehicle)概念到目標(target)概念的心理通達過程(Kovecses and Radden 1998)。轉喻研究的認知轉向不僅使我們對轉喻的理解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更為我們傳統(tǒng)的語言研究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轉喻與語言的詞法,語法形式之間的聯(lián)系不斷深化。本文試圖把轉喻與語篇層面的研究聯(lián)系起來,提出在實現(xiàn)語篇連貫的眾多機制中,轉喻是一種重要的深層或隱性銜接手段,它在語篇層面上制約著語言運用的深層次連貫性。
關于轉喻的認識,從亞里士多德開始一直局限于修辭層面。作為一種重要的修辭手段,轉喻被定義為使用一種事物的名稱來替代與之相關的另一種事物名稱的修辭格。直到20世紀80年代,隨著認知語言學的發(fā)展,人們對轉喻的認識發(fā)生了根本的變化。Lakoff amp; Johnson(1980)第一次從認知的角度將轉喻描述為一個事件通過與其他事件的關系對另一事件進行概念化的認知過程。之后,眾多學者又紛紛從不同角度對轉喻做出了不同的解釋。如Lakoff 和 Turner (1989)的轉喻概念映射觀、Langacker(1993)的轉喻認知參照點現(xiàn)象以及Croft(1993)的認知域矩陣概念等等。雖然他們觀點各異,但對轉喻的基本特征卻達成了一定的共識。首先,轉喻從本質上看,是一種認知現(xiàn)象。轉喻是人們對抽象概念認識和表達的強有力工具,不僅是語言的,更重要的是認知的,概念的。它通過事物的某一特征或與其它事物的特殊聯(lián)系來理解或指代該事物。其次,轉喻發(fā)生在同一個ICM中。雖然不同學者對ICM這一術語有不同提法,如Langacker的“認知域”或Croft的“認知域矩陣”等等,但本質上來說,都指人類整體知識的認知結構。第三,鄰近性是轉喻產(chǎn)生的基礎,人們利用這種鄰近關系借用某一接近的事物來指稱實際要表達的事物。轉喻的本質特征是事件之間一種基于鄰近性基礎上的替代關系,它包括部分和整體、容器和其功能或內容之間的替代關系等。
基于以上認識,同隱喻一樣,轉喻既是重要的思維方式和認知工具,同時在語言的運用過程中又起著重要的銜接作用。轉喻認知觀的提出為我們傳統(tǒng)的語篇連貫研究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
在過去的近半個世紀,連貫研究一直是語篇分析的一個重要方面。對于銜接與連貫的關系,不同的意見很多,目前尚無定論。在二者的關系上,Halliday和Hasan認為,銜接是產(chǎn)生語篇的必要但不充分條件(1976)。在他們看來,有了銜接不一定會產(chǎn)生語篇,但是沒有銜接則一定不會產(chǎn)生語篇,銜接是連貫的基礎。在《英語的銜接》(1976)一書中他們提出了英語語篇連貫中的五種銜接手段,即指稱、替代、省略、連接、詞匯銜接等,標志著銜接理論的創(chuàng)立。之后,國內外眾多學者如Hallidayamp;Hasan、
Widdowson、N.E. Enkvist、胡壯麟、張德祿、廖美珍等均對語篇的銜接與連貫做了深入系統(tǒng)的研究,努力探尋促進語篇連貫的銜接手段。其中,國內學者胡壯麟在1994年出版的《語篇的銜接與連貫》一書中,提出語篇銜接和連貫的多層次的思想,進一步擴大了銜接的范圍:(1)把及物性結構關系作為一種銜接手段,同時附加了同構關系;(2)把語調語音模式納入銜接范圍;(3)把語篇結構作為一種銜接手段;(4)提出了語篇連貫涉及多層次的觀點,認為社會符號層對語篇連貫起重要作用。張德祿(2000, 2004)在其研究中又先后提出了(1)跨類銜接機制概念,(2)外指銜接概念,(3)隱性銜接機制的概念,(4)多元意義銜接概念。
通過上述種種研究,我們認識到雖然銜接不是連貫的惟一標準,但各種銜接手段對促進語篇連貫性的生成起著及其重要的作用。要全面說明銜接與連貫的關系,除了要對語言的形式銜接標記的方式進行研究外,還應重視其他因素的作用。Halliday等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家應該吸收認知語言學的一些研究成果,把認知的因素引入銜接與連貫關系的討論中去,豐富銜接理論的內容,從而增強銜接理論的解釋力。
通過對認知語言學中的轉喻理論的研究,本文認為轉喻是一種實現(xiàn)語篇連貫的重要的深層或隱性銜接手段,同隱喻一樣,轉喻不僅僅具有較強的修辭功能,可以增加語言的表達效果,而且在語篇層面上制約著語言運用的深層次連貫性。
1.間接銜接作用。在語篇中起篇章紐帶作用的語法手段很多,照應是其中一種。Halliday and Hason 認為,照應指用代詞等語法手段來表示語義關系。主要有人稱照應(personal reference)、指示照應(demonstrative reference)、比較照應(comparative reference)和分句形照應(clausal reference)等。另外還有外照應,內照應;直接照應,間接照應等等。如:
(1)Tom is talking to a girl. She is his girlfriend.
(2)Jane is very kind girl. She always helps the students in the class.
在以上兩個例句中,分別用代詞 “he” 和 “she” 來指代前文中的 Tom 和 Jane, 從而把前后兩個分句聯(lián)系在一起。但當我們面對下列句子時,照應似乎不復存在了。
(3)No.4 plays very well in the match tonight. He is my favorite football star.
(4)John bled so much that it soaked through his bandage and stained his shirt.
在上面例句中,雖然(3)(4)兩個句子不像(1)(2)在語言形式之間具有明顯的銜接關系,但它們在轉喻的作用下可以構建銜接和連貫性。在例(3)中,當讀者讀到第一句時,No.4與plays well 之間在字面上形成語義沖突,使讀者在大腦中尋找前后相適應的意義,根據(jù)語境在相鄰性原則的基礎上,激活與之相關聯(lián)的the person who always wears the clothes of No.4這一圖式,這樣才能與he構成前后連貫的照應關系。在此,作為參照點的No.4被背景化,而作為理想的喻標的the person who always wears the clothes of No.4被前景化。由此可見,No.4和he之間的銜接關系的建立須以轉喻機制為基礎。關系的建立須以轉喻推理為基礎。在例(4)中,it與bleed的銜接關系需要依賴于這樣的推理,即bleed(V)→blood(N)→it(PRON),而用it直接指代bleed(V)是一種轉喻用法,因為在it與bleed的關系中,bleed屬于以動作指代其結果blood(N)。
2.省略銜接作用。Widdowson(1979:96)認為,語義上連貫的語篇可以沒有形式上的銜接紐帶。銜接既不是連貫的必要條件也不是充分條件。例如:
(5)A: Can you go to Edinburgh tomorrow?
B: B.E.A. pilot are on strike.
在這個例子中,并沒有銜接的形式,但這個對話是連貫的。從B的回答中我們可以推敲出否定的答案。又如:
(6)A: That’s the telephone.
B: I’m in the bath.
A: O.K.
這幾句話乍看起來叫人如墜云霧,但仔細琢磨,在腦海里再現(xiàn)其語言環(huán)境,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這幾句話在語義上是連貫的,只不過是語言使用過程中存在省略而已。句(5)中,B的回答“B.E.A. pilot are on strike”與其省略部分“I cannot go to Edinburgh.” 構成了因果轉喻關系,說話者以原因代結果。同樣,例句(6)中,“I’m in the bath”之后省略的“I can’t answer the phone”也是一種以原因代結果的轉喻用法,盡管結果被省略了,但讀者能夠借助于轉喻推理迅速激活被省略的成分,建立銜接,營造連貫的語句。由此可見,語言使用過程中存在的許多省略形式與完整形式之間就是一種轉喻關系,而這種轉喻關系雖然不是一種顯性銜接手段,但卻是促進語篇連貫的重要隱性銜接手段之一,是語篇中的間接省略銜接。
3.事件銜接作用。人類在表征事件的過程中,往往訴諸腳本(script)機制,否則語言材料將顯得太匱乏。而對于受話者而言,腳本化過程中被省略的部分可以借助于語境知識而被迅速激活、取回。因此, 腳本化事件表述本身也是一種省略類轉喻形式。例如:
(7)John went into a restaurant. He asked the waitress for coq au vin. He paid the bill and left.
該語篇在建構過程中考慮到了聽話人所具有的有關餐館用餐的內化腳本(internalized script)知識,所以聽話人易于將缺少的部分補充上,如約翰在點菜前大概要看一下菜譜,在付款、離開之前要先用餐等。人們在大腦的長時記憶中一般儲備著餐館腳本的四個場面:進餐館、點菜、用餐、離開餐館。該語篇中將用餐這一場面或環(huán)節(jié)省掉了。該場面處于待激活的缺省(default)狀態(tài), 隨時可以由情景語境激活、提取。正常情況下,四個場面組成一個連貫的整體,但在實際語言交際過程中,即使其中一、兩個缺少,但在人們的心理中仍然是一個部分環(huán)節(jié)有待激活、補充的整體,這正如一個圓盡管其部分被擦掉了但仍然是個圓一樣——其邊界盡管是不完整的,但仍然被視作一個連貫的整體。這種推理性連貫機制得益于人所具有的完形心理。
4.整體部分銜接作用。在人類的思維和語言表達中,事物的整體與其部分之間往往構成轉喻關系, 這種關系也是建立語篇銜接的一種手段。例如:
(8)A letter was awaiting Sherlock Holmes. The envelope was crumbled, the stamp was half off and the post mark indicated that it had been sent the day before.
[=the envelope of the letter; the stamp of the letter; the post mark of the letter]
在該例中,envelope、stamp和postmark與letter之間是部分與整體之間的關系,在定冠詞的協(xié)同作用下,建立起前后緊密銜接的關系,從而獲得了連貫的意義。
結論
本文從轉喻的認知觀角度出發(fā),初步探討了轉喻在構建語篇連貫中的作用,語篇的銜接與連貫可以從多個不同的角度進行研究,作為認知思維的形式之一,轉喻可以幫助構建語篇連貫,是語篇的隱性銜接手段之一。雖然轉喻理論的研究已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但專門從轉喻的角度來研究語篇的銜接性和連貫性才剛剛起步,希望本文對今后在這個方面更深入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1]Brown G, amp; Yule G. Discouse Analysis [M]. London: Cambridge Press, 1983.
[2]Croft, W. The Role of Domains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Metaphors and Metonymies [J]. Cognitive Linguistics, 1993 (4).
[3] Halliday,M. A. K. amp; Hasan. Cohesion in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6.
[4]Halliday,M. A. K. amp; Hasan. Language, Context and Text: Aspects of Language in a Social-Semiotic Perspective. Victoria: Deakin University Press, 1985.
[5]Lakoff, George amp; Johnson, Mark.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6]Lakoff, G. and M. Turner. More Than Cool Reason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9.
[7] Langacker, R.. Reference point constructions [J]. Cognitive Linguistics 1993 (4).
[8] Koevecses, Z. and G Radden Metonymy: Developing a cognitive linguistic view [J]. Cognitive linguistics, 1998(9).
[9] Widdowson, H.G. 1979. Explanations in Applied Linguistics [M]. Oxford: OUP.
[10]胡壯麟.語篇的連貫與銜接[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4.
[11]張德祿.論語篇連貫[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0(2).
[12]張德祿.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的新發(fā)展[J].當代語言學,2004(2).
[13]李勇忠.語篇構建中的轉喻和隱喻[J].外語學刊,2008(2).
ClassNo.:H315DocumentMark:A
(責任編輯:蔡雪嵐)
StudyofEnglishTextualCoherencefromthePerspectiveofMetonymy
Zeng Qian
The study of metonymy from the cognitive perspective not only makes the understanding of metonymy elevated onto a new level but also offers a new perspective into the traditional linguistic study. Like metaphor, metonymy is regarded as a basic cognitive process human live by. As an important thinking mode and cognitive tool, metonymy serves as a cohesive tool in the use of language. Among these various mechanisms, metonymy is a very important cohesive tool on the deep level, which imposes great restraints on the deep textual coherence.
cohesion;coherence;metonymy;cognition
曾倩,碩士,講師,湖南廣播電視大學外語系,湖南·長沙。郵政編碼:410000
1672-6758(2011)03-0074-2
H315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