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娜
(重慶三峽學院 外國語學院,重慶 萬州 404000)
跨文化語用學概述
劉 娜
(重慶三峽學院 外國語學院,重慶 萬州 404000)
跨文化語用學是語言學研究的一個新興學科,其形成是不同文化下的人類交際的結果,該文對跨文化語用學的興起和發(fā)展,學科性質(zhì)、研究方法和內(nèi)容等進行梳理和概述。
跨文化;語用學;布魯姆;交際;語言學
20世紀80年代以來,語用學研究有了新的發(fā)展,開辟了不少新領域。其中,跨文化語用學便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新領域之一??缥幕Z用學是在語用學和對比語言學研究的基礎上,適應社會需要而發(fā)展起來的新學科,著眼于不同語言的表層形態(tài)、結構方式和話語意義等的比較,深入到語言的深層文化內(nèi)涵,關注動態(tài)語用中的文化差異、語用主體的語用策略等等,體現(xiàn)出較強的理論性和系統(tǒng)性。中國的跨文化語用學研究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興起,目前處于初始階段,主要是對西方學者的理論、觀點和方法的翻譯和介紹或分析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用問題,如何自然[1],何兆熊[2]分別在其專著《語用學與英語學習》、《新編語用學概要》中介紹了跨文化語用學。此外,王建華[3],曾文雄[4]也撰文對跨文化語用學的研究內(nèi)容進行了闡釋。本文在此基礎上,就跨文化語用學的學科性質(zhì),興起和發(fā)展,研究內(nèi)容和方法等進行梳理和概述。
跨文化語用學的產(chǎn)生是建立在語用學理論的發(fā)展基礎上,其雛形是對比語言學。隨著這種對比的廣度和深度的增加,新的理論和方法也隨之得以傳播和應用。1957年《跨文化的語言學》一書的出版標志著對比語言學發(fā)展到新階段。對比語言學研究的對象不再局限于兩種語言表層形態(tài)的對比,而深入到表層背后的深層內(nèi)涵,注重其意義和功能及文化系統(tǒng)的比較。1959年,美國人類學家霍爾的著作《無聲的語言》出版成為一門新的學科——跨文化交際學的建立的標志??缥幕浑H學的研究重點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在各類交際活動中涉及有關文化的種種問題。20世紀70以來,隨著語用學的興起和發(fā)展,語用交際中的跨文化問題引起了語用學研究者的重視。人們注意到語用學的提出與分析都是西方語言學家對西方語言的觀察和研究得來的,如言語行為理論和會話原則對西方語言具有相當?shù)慕忉屃Φ?,但是否這些理論可以涵蓋所有語言的語用,不同文化背景的語言是否有不同的語用原則和語用策略?這些新的思考問題促使語言學家不得不轉移到跨文化語用的研究。正是在上述語言學研究的總的趨勢下,跨文化語用學應運而生了。
隨著全球化交流的日益密切和語言學的發(fā)展,人們對語言的研究已不僅僅局限于語言本體了,而是拓寬了語言研究的領域,從一元到多元,從微觀到宏觀,從個體性到系統(tǒng)性,從純語言形式到實際使用中的話語。在這種情況下誕生的跨文化語用學,是在對比語言學和語用學研究基礎上的拓展,主要研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交際的種種語用問題。它通常是指交際一方或雙方使用非母語(或不同國家、民族交際者使用同以母語)進行語用交際,這時的交際參與者多為不同語種、不同國家之間的語用主體;也就某種語言現(xiàn)象進行跨文化的對比以發(fā)現(xiàn)它們之間的差異。因此同其他語言學的分支相比,跨文化語用學研究有幾大特征:一是語言研究的宏觀視野,將語言和文化緊密結合;二是語言研究的動態(tài)觀,將語言置于運用的過程中;三是語言研究的對比方法,將不同語種之間的交際問題加以分析比較。這些特征使得跨文化語用學研究豐富多彩、復雜多變,同時充滿活力、極具價值。
由于對跨文化語用學的定義存在不同的解釋,因此,不同的學者就跨文化語用學研究的主要內(nèi)容也有不同的認識。
根據(jù)布魯姆[5]等人的觀點,跨文化語用學包括四個方面:言語行為的語用研究(speech act pragmatics);社會—文化的語用研究(socio-cultural pragmatics);對比語用研究(contr-astive pragmatics);語際語言的語用研究(interlanguage pragmatics)。 言語行為的語用研究“主要涉及人們在跨文化交際中能否用第二語言正確地表達或理解該語言的言語行為”。[6][7]社會—文化的語用研究,側重于文化交際過程中產(chǎn)生的社交語用現(xiàn)象,如語用失誤是跨文化交際中的常見現(xiàn)象。交際中由于不了解或忽視交際雙方的社會、文化差異而影響語言形式選擇從而給給跨文化交際帶來負面影響。對比語用研究是比較兩種語言交際功能的不同方面、兩種語言不同的語用技巧和策略以及兩種語言不同的文化內(nèi)涵等方面。對比語用研究對外語教學、翻譯學等有重要意義。語際語言的語用研究是關于人們使用第二語言時的具體語用行為同他們的母語或第二語言的關系的研究。
根據(jù)何兆熊等學者的觀點,跨文化語用學研究的主要內(nèi)容包括三個方面:
第一,跨文化語用語言學研究,如對不同文化中相同或相似的語言形式語用功能的差異進行的研究、不同文化對言語行為策略的選擇差異進行的研究等。
第二,跨文化社會語用學研究,如對不同文化對各種語用參數(shù)的不同解釋、不同文化在遵循會話原則及準則上的差異、不同文化在遵循禮貌原則及其各準則進行的研究等等;
第三,語際語用學研究,如對人們在使用第二語言進行跨文化交際的語用行為以及對人們在使用第二語言進行跨文化言語交際的語用行為以及習得第二語言時的行為模式研究。[2]P249語際語用學研究又包括跨文化語用語言學和跨文化社會語用學的研究??缥幕Z用語言學主要研究不同語言文化中語言形式的語用功能的異同,以及人們在理解這些語言形式和使用這些語言形式實施言語行為的異同。這包括語言形式的各個層面如語法、詞匯、語篇等。同一言語行為可以用多種語言形式實施,表現(xiàn)在不同的語言中會有差別??缥幕鐣Z用學研究的是對影響人們語言使用的社會文化因素進行研究的一門學問。
從以上解釋可以發(fā)現(xiàn),雖然同學者對跨文化語用學的研究內(nèi)容又不同的看法,但是,跨文化語用學主要研究語用中的種種跨文化問題,雖不排除對語言外因素的研究,但基本以語言應用、應用中的規(guī)則策略及語言的跨文化對比等為立足點和出發(fā)點。
但是,跨文化語用學的研究不僅是指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用問題,而且包括觀察、分析、闡釋這些問題時的跨文化視角和策略。這也就是跨文化語用學的研究方法問題??缥幕Z用學研究的方法,除了語用研究中常見的描寫、分析、理論闡釋等方法之外,跨文化語用學還有一些相對獨立和常用的方法。如對比和比較的方法、材料實證法和文化投射法等。
對比和比較的方法是跨文化語用學研究中最普遍使用的方法之一,因為涉及不同語言的使用,又必要對異質(zhì)異態(tài)的語言進行對比和比較。對比可以在語言的各個層面展開,如語音、文、詞匯、結構、修辭等。對比和比較方法往往包括對不同樣本的橫向和個案縱向的兩種研究。材料實證方法是指通過對語料的收集、分析,對人們或自己提出的理論、假設進行驗證的方法。文化投射法是將語言的形式結構和語用規(guī)則等作為分析的表層,文化蘊含和文化背景作為分析的內(nèi)核,以文化投射方式在二者之間建立相應的聯(lián)系。[3]理論闡釋法,即要對跨文化語用中產(chǎn)生差異的原因做出科學合理的解釋。這種方法的基礎是描寫和解釋。在跨文化語用學研究中,這也是常用到的一種重要方法。
在研究內(nèi)容上,跨文化語用學不同于一般的語言對比分析,不僅要注重比較不同語言表層形態(tài)、結構方式、詞匯意義或其體現(xiàn)出的文化內(nèi)涵,更要以語用學理論為背景,關注動態(tài)的語用,注重兩種語言的異質(zhì)性和語用中的差異性。尤其是對導致語言差異性的語用主體的語用策略等做系統(tǒng)的分析,其內(nèi)部應該建起比較嚴整的體系。在研究方法上,跨文化語用學研究主要探索語用理論的普遍性問題,涉及到的因素很多很復雜,在跨文化語用學研究中要使不同的文化中各種影響研究質(zhì)量的因素對等,還要根據(jù)研究內(nèi)容那個的性質(zhì)和研究的目的,采用能達到其研究目的的最佳方法。在進行跨文化語用調(diào)查時,不能忽視對等問題。Gudykunst曾說過:“進行跨文化對比必須要有五方面的對等,即功能對等、概念對等、語言對等、測量對等和抽樣對等?!盵6]P293只有這樣才能消除跨文化語用研究中的一些不必要的失誤,使跨文化語用研究更有信度和效度。
跨文化語用學是一門新興學科,它是在語用學理論本身的發(fā)展中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是不同文化下的人類交際的結果??缥幕Z用學具有豐富的內(nèi)涵,在很多方面還有很大的發(fā)展空間和廣闊的前景。隨著跨文化語用學研究的深入,必將為不同語言、不同文化層面的跨文化傳播和交流提供更為寬闊的跨文化交流平臺,為進行文化互補起到積極的作用。
[1]何自然.語用學與英語學習[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2]何兆熊.新編語用學概要[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3]王建華.跨文化語用學研究芻論[J].浙江教育學院學報,2003,(6).
[4]曾文雄.跨文化語用學研究[J].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06,(2).
[5]Blum-Kulka.S.,House,J&Kasper,G.(eds).Cross-cultural Pragmatics: Requests and Apologies[M]. Norwood, N.J. :Ablex Pub. Corp 1989.
[6]Gudykunst,W.B.Methodological issue inconducting theorybased cross—·cultural research[A].Spencer—Oatey,H.Culturallyspeaking[C].London:Continuum,2000.
[7]何自然,吳亞欣.語用學概略[J].外語研究,2001,(4).
H030
A
1673-2219(2011)03-0177-02
2010-10-20
2010-12-02
劉娜(1981-),女,四川彭州人,講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英語語言學,英語教學。
(責任編校:韓 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