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 娜
(太原電力高等??茖W校,山西 太原 030001)
行政聽證程序是指行政主體在作出影響行政相對人合法權益的決定之前,由行政主體告知決定理由和聽證權利,行政相對人隨之向行政主體表達意見、提供證據,以及行政主體聽取其意見、接納其證據的程序所構成的一種法律制度。聽證程序是一種行政程序。
狹義的聽證指將聽證界定為行政機關以聽證會的形式聽取當事人意見的程序,是一種正式的聽取當事人意見的形式,相當于美國的正式聽證。我國對聽證也采用了狹義的理解。我國行政處罰法中規(guī)定的聽證即是 “指在行政機關作出行政處罰決定之前,由行政機關指派專人主持聽取案件調查人員和和當事人就案件事實及其證據進行陳述、質證和辯論的法定程序”。
聽證制度作為民主政治的一個組成部分,在現(xiàn)代的行政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功能和意義。聽證的功能表現(xiàn)為以下四個方面:①查明事實真相。正式聽證采用訴訟程序中雙主對抗、主持人居中主持的結構模式;②保證裁決中立、行政結果的正當。作決定的人處于中立的地位、不偏袒任何一方,是程序公正最基本的要求;③保障相對人平等、有效參與行政決定和行政決策,實現(xiàn)行政決定的民主;④體現(xiàn)行政權——相對方權利的平衡?,F(xiàn)代行政法治要求依法行政,在市場經濟中行政權的作用應當弱化,表現(xiàn)為行政主體和行政相對人之間的對話,互相傾聽,平等協(xié)商。
(1)確定聽證代表的遴選程序、數(shù)量和標準不透明。什么人可以參加聽證會?誰來決定?用什么標準決定?是保證聽證會公正的關鍵。但是目前許多聽證會既不公布真正的遴選標準,也不接受公眾監(jiān)督。
(2)缺乏聽證代表意見的回應制度。不是說每個意見都要采納,但不采納也要回應,要給出理由。并將意見和回應都要公開。可是許多聽證會開過后就把記錄放在抽屜里,“聽證會”變成“聽過會”,甚至成為掩蓋部門利益的幌子。
(3)聽證過程中信息不對稱。當聽證會代表產生后,各方代表能否利用其所掌握的信息就聽證的主要議題進行深入且充分的辯論,就成了決定聽證制度實施效果好壞的關鍵?,F(xiàn)實中,普通消費者代表往往因處于信息劣勢地位而無法與經營者就實質問題展開針鋒相對的辯論。一方面,消費者代表缺乏足夠的時間掌握與聽證有關的信息。另一方面,經營方所提供的相關信息不全、解釋不清且專業(yè)色彩過于濃厚。
(4)缺乏救濟途徑。法諺云“有權利必有救濟”。聽證過程中的爭議都應當適時地納入到行政救濟的范圍之中。
(1)進一步完善關于行政聽證主持人的規(guī)定。由于行政聽證制度具有準司法的屬性,這也使得人們特別關注聽證過程中聽證的主持人的身份問題,因為主持人在一定程度上要有中立性與公開性等特征。我國現(xiàn)行價格法規(guī)定政府價格主管部門為聽證的主持人,而立法法也同樣規(guī)定聽證會的主持人為行政立法機關,至于其他省市的聽證法規(guī)關于主持人的資格規(guī)定更少。由于聽證主持人制度同程序公正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為了達到程序公正的目標,人們要求主持人相對具有一定的中立性,筆者認為應該從制度上解決主持人問題,切實貫徹職能分離的原則 (指主持聽證的人不能同時是本案件的調查者),以避免明顯的不公平聽證。
(2)明確公眾聽證代表產生的辦法和程序。總結此前某些公眾聽證活動被廣泛詬病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聽證代表產生的過程和標準,既不確定也不公開。明確公聽代表的選拔標準,公開選拔的過程,是確保公聽制度實現(xiàn)其功能的重要規(guī)則
(3)逐步擴大聽證程序的適用范圍。國外聽證程序的適用范圍具有三個特點:一是范圍較廣,一般不加太多限制;二是主要適用于對相對人不利的處理處分;三是在有些國家,聽證不僅是用于具體處分行為,而且還廣泛適用于制定法規(guī)等抽象行為。大陸法系國家一般采用制定法方式明確規(guī)定聽證適用的范圍,普通法系國家則采用判例法方式加以規(guī)定,美國雖系英美法系國家,但也采用了制定法方式。而在確定聽證適用范圍的標準上兩個法系國家也有所不同,大陸法系國家根據行政行為性質和種類確定聽證范圍,普通法系國家從受行政行為影響的利益或權利的范圍出發(fā)劃定聽證范圍。行政機關影響當事人法律權利時必須履行聽證義務外,當它影響當事人合理的、建立在一定事實基礎上的符合邏輯的未來即將得到的法律權利和自由時,也必須給予當事人聽證的機會。
(4)建立聽證回應制度。公聽制度中的代表,即使再有代表性,也只是某些具體利益群體的代表,這就決定了不可能所有的聽證意見都會被采納。公聽的功能不在于立法機關必須采納和吸收所有的聽證意見,但有關方面必須向公眾表明不接受代表意見的理由,這樣才能使人信服。
(5)進一步完善對聽證程序的審查。對行政程序的審查是指對聽證程序是否合法,以及經過聽證后的行政行政是否合法、適當問題進行審查。這是行政行為的一種監(jiān)督,也是對受侵害的相對人的一種救濟。聽證制度目前我國尚屬初創(chuàng)階段,行政機關和行政相對人對此都未有充分的認識,也沒有多少經驗,在執(zhí)行當中難免會有差錯,違反聽證程序的現(xiàn)象也屬不可避免。
聽證制度在我國的發(fā)展從無到有,從長遠的眼光看,聽證制度不僅會擴大適用范圍,而且還將在具體的操作程序上日顯成熟。我們期待著通過聽證的行政行為更加理性化,也期待著在未來的行政程序法的制定中能有相當完善的聽證制度的規(guī)定——這正是民主政治的理性。
[1]姜明安.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汪全勝.立法聽證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3]王名揚.英國行政法[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