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知道美國有“糧食銀行”這個機構(gòu),源于小兒子的幼兒園老師。那一年的圣誕節(jié)前夕,她對家長們說:“如果大家想送給老師圣誕節(jié)禮物,就請以我們的名義捐給糧食銀行(Food Bal3k)一張支票……”
美國的糧食銀行是給窮人免費發(fā)放食物的,本地小城居民都安居樂業(yè),沒想到也有需要救濟的人,那會是個什么樣的地方呢?
小城的糧食銀行在一個古老的教堂的地下室,一側(cè)是個很大的儲存室,另一側(cè)是像超級市場一樣的食物擺放區(qū),開了一個大窗口用以發(fā)放食物,中間是大走廊,兩邊的桌子上放著面包甜點還有各種免費物品。
糧食銀行的東西都是免費的,但是來領(lǐng)取的人自己并不可以隨便拿,只有走廊大桌子上的東西才可隨便取。各式面包和飯后甜點都放在外面,原本可以隨便拿,后來發(fā)現(xiàn)有人拿了送人,就改為限量,但是個人自取,拿多少全憑自律。
什么樣的人可以來領(lǐng)取食物呢?
美國的現(xiàn)行窮人標準是這么定的:一個人的年收入低于1.6245萬美元,兩口之家的年收入低于2.1855萬美元,3口之家的年收入低于2.7465萬美元,4口之家的年收入低于3.3075萬美元。在美國,對于窮人的救助主要來自于政府,而糧食銀行、救世軍等組織則屬于民間的非營利慈善組織,是對窮人救助的另一種補充。
第一次到糧食銀行領(lǐng)食物者必須填寫申請表,告知家庭的基本信息,包括收入。其中一點比較嚴格,就是來人必須是本地居民,其他地區(qū)的居民要到當?shù)氐募Z食銀行登記。
我們小城的人口一共不到5000人,登記領(lǐng)取食物的家庭將近200戶,一般每個周三都會接待五六十戶人家。
來領(lǐng)取食物的人都要在登記本上簽字,根據(jù)家庭人數(shù)領(lǐng)取不同顏色的卡片,然后就坐在那里排隊等候;卡片的顏色對應著不同的供應標準,義工按照標準來發(fā)放食物。
●管理系統(tǒng)
糧食銀行有自己的管理系統(tǒng),食物的來源主要有兩個,一個是民間捐助,還有就是食品企業(yè)以及當?shù)氐母鱾€大型超市的捐助。比如貨物的包裝盒被壓扁了,就不好賣了,商店就會捐給糧食銀行;還有快過保質(zhì)期的面包蛋糕等,也都會捐出來。
糧食銀行的核心人員主要負責在儲存室檢查食物保存期以及分類。尤其在過節(jié)前后,當?shù)氐膶W校、教會、童子軍等機構(gòu)會送來大量的食品,有些人家翻箱倒柜把幾年前買的東西都捐來了,根本沒考慮有些東西可能過期了,這時工作人員就得一樣樣地檢查,確保食品安全。
也因為義捐來自各地,我們每次發(fā)放的東西種類都不同,有時某類食品嚴重缺貨,負責人就會到上級糧食銀行或者超級市場去買。超級市場會給一些折扣,而到上級單位去,是以大紙箱為單位來買的,交20美元隨便裝,裝滿為止。我每次上貨時看到來貨是壓得緊緊的大紙箱,就知道“領(lǐng)導”又去買東西了。
●被整慘了
我第一次跨進糧食銀行的大門,負責人領(lǐng)著我里外轉(zhuǎn)了一圈,把我介紹給義工后,她就回去,忙了。屋里的義工都在忙著發(fā)放食物,我兩眼一抹黑,站在那兒不知能干點什么。
義工兩人一組,一人在窗口接待,一人負責取貨——她們稱之為“runner”(跑腿的),看了幾分鐘,有一個人問我要不要頂替她當“runner”,我琢磨著這活簡單,就點頭說好。
沒想到,兩個多小時下來累慘了,因為食物的名稱實在太多,例如一位領(lǐng)食物的人要求一盒意大利面“Linguine”,我拉長脖子仰著頭在意大利面條的貨架上來回巡視,才發(fā)現(xiàn)意大利面條(Pasta)各種寬度各種形狀的都有不同的名稱,窗口的人沒法子只好自己走過來拿起來給我看:Linguine原來是一種細面條。第二個人說她要Ziti,我又蒙了。Ziti是管狀的,還有Tripolini那就是小花狀的,Angel Hair是最細的面條……
第一天做完義工回家,我倒在沙發(fā)上就昏睡過去了;第二周又是這樣。后來做熟了之后,東西認得差不多了,里外的規(guī)矩、“潛規(guī)則”大概也都有了基本了解,人一放松,就沒有那么累了。
●眾生百態(tài)
來領(lǐng)取免費食品的人千姿百態(tài),看久了很耐人尋味。有的人失業(yè)了,還沒有找到工作。所以臨時來拿些食物貼補家里生活;有的人身有殘疾或者重病在身,無法工作,全靠政府救濟生活;還有的人身強力壯,精神正常,正當壯年,不知為什么也會長年累月地領(lǐng)救濟。
要知道,美國人推祟個人奮斗,所謂的美國夢就是靠個人努力去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在這樣的文化里會把接受社會救濟當作是一件比較羞恥的事情。坐在那兒等著叫號時他們大多數(shù)人都是默默無語地低頭坐著,感覺應該是不大好受的。所以我們義工的態(tài)度都特別誠懇,特別友好,很怕碰觸到對方的自尊心和敏感處。
我曾遇到一件尷尬事,那天窗口來了一個女人,我看到她就愣了一下,她好像是小兒子幼兒園同班同學的媽媽,可她一直都不看我,回避和我的視線相碰。后來送孩子上學時見面,她依然把我當空氣,從來沒有和我對視過。尷尬了幾個星期之后,一次到幼兒園去,上了樓我發(fā)現(xiàn)把給孩子們帶的零食忘在車上了,正好她坐在邊上,我主動叫住她,請她幫我看一下兒子,她點點頭,我回來后很真誠地謝了她。從那以后,在糧食銀行里我也主動跟她說話,她也和我有說有笑起來,后來他們?nèi)疫€來參加了我兒子的生日聚會。
糧食銀行的氣氛總是比較平和的,義工們經(jīng)常和來領(lǐng)食物的人開玩笑,互相調(diào)侃,調(diào)節(jié)氣氛,唯一一次聽到爭吵聲,是從大門口傳來的。
那是個十幾歲的大男孩,氣憤地拉著他的父親的胳膊,質(zhì)問道:“你為什么要到這里來?我們家里有食物!你缺食物嗎?你為什么要這么做?”父親小聲地解釋著,兒子又大聲說:“你回去,我不會進這里的,打死我都不會進這里的!”
過了好一會兒,那個父親一個人進來了,滿臉的沮喪和難堪。后來負責登記的人告訴我們,這個父親失業(yè)好一陣子,失業(yè)金也領(lǐng)完了,不得不開始申請救濟,同時也來糧食銀行領(lǐng)取食物,而他的兒子很不理解。這個父親后來終于重新找到工作。他每兩周發(fā)一次工資,發(fā)了工資就到糧食銀行來送一張支票,面額都是100元。他說,他困難的時候,在這里得到了很多幫助,現(xiàn)在有能力了,也希望能夠盡點力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這個人,讓我深深感受到,什么叫“施比受有?!?。
還有個中年婦女,打扮得利利索索,頭發(fā)一絲不亂,各種首飾佩戴整齊,畫著精致的妝,她一來我們就知道“慢活”來了,因為她十分認真。比如告訴她說今天的果醬有草莓醬和葡萄醬,果醬分jam、jelly、spread等幾種不同的口感類型,她會一個一個問清楚,然后再問是什么牌子、什么包裝,玻璃瓶還是塑料瓶……。聽完我們介紹的當天所有的果醬種類后,她手托下巴躊躇一會兒,然后說:“實際上我只喜歡吃某某牌子的什么型號的某種果醬,沒有就算了?!彼械臇|西都要這樣過一遍,她寧缺毋濫,最后往往只選了幾樣東西帶回去。而且她的姿態(tài)就像是在高級餐館里點菜一樣,優(yōu)雅高貴。
●潛規(guī)則
前文提到,糧食銀行里有“潛規(guī)則”,例如很多人會帶著小孩一起來取食物,糧食銀行里的嬰兒奶粉可以隨便拿,不限量,為的就是保證無論家庭條件如何,小寶寶們都能夠吃飽。另外還有嬰兒尿布、小孩的牙刷牙膏、給小孩添加的輔食等,都可以隨意領(lǐng)取。
糧食銀行的人也屬于社會工作者的范疇,所以自然就是一些政府管理機構(gòu)的“耳目”。義工們會觀察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互動,如果發(fā)現(xiàn)有任何“家暴”的蛛絲馬跡,例如父母對孩子態(tài)度惡劣,就要馬上報告兒童保護部門,由該部門社工定期拜訪,觀察孩子的狀態(tài)。
有一次,有個年輕女人帶著兩歲多的小孩來,她非常煩躁,對孩子很沒有耐心。領(lǐng)完食物以后,負責人事的瑪麗把她請到一旁,問她是否需要幫助。她回答說:“我煩透了,簡直就要控制不住自己了,這個孩子都要把我鬧瘋了,我有時都有股沖動想殺了他!”瑪麗一聽,立即回辦公桌抄了一串電話號碼,跟她說,你現(xiàn)在就打電話去看醫(yī)生,否則,我就打電話給兒童保護組織。
她乖乖地當場打了電話,醫(yī)生的辦公室約她第二天就去。凡是從這里介紹去的,都是免費看病的,由政府買單。后來,她定期看醫(yī)生,吃藥,也可以控制住情緒了,所以孩子還是跟著她,沒有被帶走。
還有一個女人,來領(lǐng)食物的時候臉上、身上經(jīng)常是帶著傷的。義工“不經(jīng)意”地問她一句,她都說是摔倒。但是有一次她的一只眼睛完全黑了,怎么看都是被一拳打在上面造成的,瑪麗就把她請到了辦公室里聊聊。
她說了實話:她老公酗酒,喝醉了之后有時控制不住自己,會跟她動手。她自己的意思是她能夠處理這件事,不希望別人插手,更不希望警察介入,所以糧食銀行的人還是尊重了她個人的意愿,沒有去上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