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 維
(新疆水利廳水保中心,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波波娜電站位于新疆和田地區(qū)喀拉喀什河中游河段,是新疆“十一五”規(guī)劃重點工程。工程主要由攔河引水樞紐、引水發(fā)電洞、調壓井、地面廠房和尾水洞渠等建筑物組成。水庫總庫容398.65萬 m3,裝機容量150MW。工程總投資11.1億元,其中土建投資4.6億元。工程于2006年10月開工建設。
在發(fā)電引水洞和 4號施工支洞爆破施工時,洞內的大量棄渣由汽車拉運至洞口后就近傾倒,經過幾年不斷傾倒和堆積,再經過機械推平和碾壓,堆積面積和體積不斷擴大,在洞口逐漸形成了一個由棄渣堆積形成的梯形臺體。整個棄渣體約155.49萬m3,占地面積81837.70m2,最大堆積高度達110m左右(見圖1)。
工程水土保持監(jiān)測工作始于2007年。監(jiān)測人員發(fā)現在 4號施工支洞口堆積有大量棄渣,沿山坡堆積成梯形臺體。在臺體頂面邊緣,多條橫向張性裂隙發(fā)育,裂面呈鋸齒狀,開口寬度1~5 cm,臺體表面邊緣部分已向下滑動,出現陷落和塌滑現象,其他地段也有進一步向下滑動跡象。2010年夏,項目區(qū)降水量較往年普遍增多 40%左右,平均降水量達到134.8mm,特別是在 9月23~25日,出現了罕見的持續(xù)多日降雨現象,降水量達到46.5mm,大量雨水滲透進入到棄渣體內部,導致該棄渣體前緣出現了部分滑動,滑動方量在1萬 m3左右。
圖1 棄渣體堆放剖面
棄渣體堆放處地形坡度 30°~50°,傾向 SE,表層是結構松散的風積沙土,地表裸露,無植被覆蓋,結構松散,易出現滑動,且棄渣體位于調壓井下方半山腰處,棄渣頂面至地面最大垂直高差在110m左右,傾向與坡向一致,棄渣體坡度在 36°左右。棄渣體距山下的伊蘭拉克沖溝的水平距離僅250m左右,棄渣底面距伊蘭拉克沖溝垂直深度約150m。分析以上地貌特征得知,在此傾倒棄渣不僅會引起水土流失,也不符合水土保持的要求;從工程角度考慮,不利于棄渣體的穩(wěn)定,極易引起滑坡等現象。因此在 4號施工支洞口不能傾倒棄渣,更不便于棄渣體永久堆放。
棄渣堆放處地表覆蓋有0.2~1.0m厚的風積沙土,呈干燥和松散狀態(tài);下覆基巖為云母石英片巖夾綠泥石片巖,薄層狀結構,片狀構造,巖石片理發(fā)育,片理面為主要結構面,屬中硬巖,巖層走向57°~70°SE40°-55°。棄渣表面為機械碾壓后破碎的沙石,下部大多呈現5~20cm之間的不規(guī)則塊狀,巖性為云母石英片巖,結構較為松散。
在棄渣堆放處的巖體沒有大的地質構造發(fā)育。在棄渣堆放體邊緣部分,由于雨水滲透等影響,部分細小顆粒隨雨水流失,導致棄渣體邊緣部分地段下滑失穩(wěn),因而在邊緣處出現一些橫向發(fā)育的張性裂隙,裂面呈鋸齒狀粗糙不平,開口呈“V”字形,深度2~5 m,傾角大都呈直立狀。主要裂隙走向如下:
(1)L1:距棄渣體邊緣0.3~0.6m,裂隙開口寬 0.1 ~0.35m,長15 m,走向 NE30°-45°;
(2)L2:距棄渣體邊緣1~1.8m,裂隙開口寬0.01~0.1m,長5m,走向 NE15°,由于雨水滲透作用,在裂隙局部地方已形成直徑為0.02~0.05m的漏斗狀;
(3)L3:距棄渣體邊緣1.5~2.0m,開口寬0.05~0.1m,長 3m,走向 NE30°,由于雨水滲透作用,在裂隙局部地方已形成直徑為0.02~0.05m的漏斗狀;
(4)L4:距棄渣體邊緣2.0~4.5m,裂隙開口寬0.01~0.1m,長15 m,走向 NE15°,有的地方已形成直徑為0.02~0.05 m的漏斗狀。
棄渣體主要是由直徑5~20cm的不規(guī)則多邊體塊狀組成,呈空隙多、無膠結、凝聚力低、密實程度不夠等狀況,因此結構較為松散,滲透性強,穩(wěn)定性差。
當地氣候干燥,無地表徑流和地下水出露。根據當地氣象觀測資料統(tǒng)計,多年平均降水量80.7 mm;日最大降水量26.6 mm,降雨四季(春、夏、秋、冬)分配比例為14%、53%、17%和16%。降水主要集中于5~8月,占年降水量的 69%,因此在5~8月或雨水比較集中的時段,該棄渣體出現滑動的概率會更高。
經過對棄渣體的監(jiān)測分析,在項目區(qū)能引起棄渣體邊坡滑動的主要因素包括:雨水滲透、荷載增加、人為擾動和結構松散。
由于棄渣體是由施工爆破后形成的直徑5~20cm的不規(guī)則塊狀的棄渣組成,棄渣表面防水性較差,棄渣體結構較為松散,滲透性較強。一旦遭遇雨水,棄渣體內便會聚積大量水分,在重力作用下,雨水帶走細小顆粒,逐漸形成滲漏通道,使棄渣體內部結構更為松散,帶動棄渣體向下滑動。
由于棄渣體堆積面積和體積在不斷擴大,在棄渣體邊緣部分,松散的結構,加之機械擾動,已無法支撐不斷增加的上部棄渣體重量,使棄渣體邊緣開始滑動。
大量塊狀棄渣呈松散結構狀態(tài)覆蓋在棄渣體邊緣部分,加之邊緣部分自由臨空,在坡角失去支撐情況下,受到施工車輛等人為擾動后,棄渣體邊緣部分很容易出現下滑現象。
由于棄渣體結構較為松散,滲透性強,穩(wěn)定性差,在降水、荷載增加、人為擾動等情況下,都會改變原來暫時的平衡狀態(tài),促使棄渣體邊緣向下滑動。
工程棄渣多為不規(guī)則的塊碎石,從安全角度出發(fā),可將其作為無粘性土考慮,計算條件如下:不計棄渣體凝聚力;假定棄渣體棄渣單一均勻;由于棄渣體滲透性較強,假定棄渣體內部的浸潤線與外界水位一致;計算工況為正常工況,即為棄渣完畢后的工況。
依據《水利水電工程邊坡設計規(guī)范》,該棄渣體按照土質邊坡穩(wěn)定分析計算,砂、碎石或礫石堆積物宜按平面滑動計算(見圖2),抗滑穩(wěn)定安全系數為內摩擦角的正切值與坡角的正切值之比。即
式中 Kc為安全系數;Q為塊體自重;β為邊坡坡角;φ為土層內摩擦角或自然休止角。
圖2 滑動計算示意圖
經過野外測量和試驗得出:該棄渣的邊坡坡角為 36°,棄渣內摩擦角或自然休止角為 34°;代入上式后得出:Kc=0.93。
根據《水利水電工程邊坡設計規(guī)范》(SL386-2007),當邊坡坡角 β小于棄渣的內摩擦角 φ時,則棄渣是穩(wěn)定的,建議穩(wěn)定安全系數土質邊坡為1.20~1.30。
由于棄渣體 β>φ,且 Kc=0.93<(1.20~1.30),因此,該棄渣體處于不穩(wěn)定狀態(tài)。
根據對棄渣體滑動的誘因分析,在降水量主要集中的5~8月,或單日降水量較大且持續(xù)時間較長的某個時段,是最易發(fā)生棄渣體滑動的時段。
在采用現有棄渣場的情況下,針對該棄渣體的特點和滑動誘因,為減少水土流失和增強棄渣體的抗滑穩(wěn)定性而采取了如下措施。
(1)增加棄渣的密度。采用機械在棄渣體表面反復碾壓,改變現有棄渣體內部的塊體結構,使棄渣體原有塊體破碎成粒徑較小的碎石土,將較為細小的顆粒擠壓填充到粗顆粒的孔隙中,從而排走空氣,使棄渣體內碎石之間結合得更為密實,增加棄渣體密度,減小棄渣體內部孔隙率,堵塞雨水滲漏通道,增強棄渣體抗滑穩(wěn)定性。
(2)提高棄渣表面防滲性。一方面,通過機械碾壓提高棄渣體表面防滲性;另一方面,在棄渣體表面鋪灑防滲性較好的黃土,防止雨水大量下滲到棄渣體內部,同時修建排水溝,做好棄渣體表面雨水排泄和疏導,起到積極的抗滑穩(wěn)定作用。
(3)增強邊坡的穩(wěn)定性。修理棄渣體邊坡,使棄渣體邊坡坡度達到允許范圍之內。根據《水利水電工程地質手冊》,碎石土在松散狀況,塊徑小于25 cm的情況下,邊坡高度在20~30m的允許邊坡值應為1∶1.50~1∶1.75(即 33°41′~29°45′),在安全穩(wěn)定值范圍內,可阻止其下滑。
(4)修筑擋渣墻。在棄渣體的坡腳修筑擋渣墻,增加棄渣體的抗滑系數,可有效防止棄渣體向下滑動,同時也阻止了棄渣體面積的進一步擴大,減少了水土流失。
(5)停止傾倒棄渣。按照水土保持方案的要求,必須停止繼續(xù)在 4號施工支洞口傾倒棄渣,減輕棄渣體上部荷載,遏制棄渣體繼續(xù)下滑的勢頭。
(6)減少擾動。減少停放在棄渣體的機械和設備,并減少施工車輛在棄渣體表面的擾動,防止棄渣體出現下滑現象。
根據對該棄渣體事前進行的穩(wěn)定性分析,建設單位采取了必要的預防措施,因而此次棄渣體滑動沒有給工程造成嚴重損失,也沒有出現人員傷亡情況,得到主管單位的高度肯定。目前,該棄渣體在部分地段仍有繼續(xù)滑動跡象,因此需要建設單位按照棄渣體的防治措施要求,繼續(xù)實施防治措施,阻止棄渣體繼續(xù)下滑,徹底消除該棄渣體對發(fā)電廠的安全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