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閔 杰
“兩會”民生熱題之水利:補足歷史欠賬 創(chuàng)新修管體制
□ 本刊記者 閔 杰
2011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水利改革發(fā)展的決定》正式公布。這是新世紀以來的第8個中央一號文件,也是新中國成立62年來中共中央首次系統(tǒng)部署水利改革發(fā)展全面工作的決定。
兩會期間,本刊記者采訪了政協(xié)委員陳章良和人大代表任玉奇,他們分別從政府和企業(yè)的角度介紹了對于如何進一步加強農田水利建設的看法。
陳章良:水利是農業(yè)的命脈,但是多年來我們對水利的投入不夠,有很多的“病閑水庫”一直沒有錢來修繕,在廣西就至少有3000多座“病閑水庫”。一旦遇到洪澇災害,就要轉移百姓。還有,暴雨往往容易引起地質災害,比如舟曲的泥石流,奪走了那么多人的生命。從這個角度上來看,中央關于水利建設的一號文件非常好。
陳章良:第一個要解決的問題就是百姓的飲用水安全問題。在廣西,總人口才5100萬人,其中就有2100萬人面臨飲水不安全的問題。廣西很多山洞有暗河,水質非常好,但是沒有錢建泵站、沒有錢拉水管。所以,首先要解決人飲工程,這關系到百姓的切身利益,這筆錢要花好。
陳章良:一定要花一筆錢在預防暴雨引發(fā)的地質災害上。現(xiàn)在的技術是能夠檢測到某個地方是否有地質災害,是否有泥石流和滑坡。我們需要花錢在山區(qū)安裝探頭和預警系統(tǒng),一旦出現(xiàn)滑坡,立刻就能報警,能挽救很多百姓的生命。
陳章良:第三筆錢應該用在“病閑水庫”的除險加固。我們的水庫大部分都是在“大躍進”時期修建的,幾十年來,風吹雨打,很多土壩都已經出現(xiàn)問題。這些大壩都急需除險加固,但需要很多錢,一個水庫簡單加固都需要上百萬,甚至上千萬。等到某一天,我們把全國的“病閑水庫”都加固完畢之后,心里的石頭才算落地。
陳章良:這次我的提案,是希望對西部地區(qū)的水利建設撥款,尤其是貧困的縣市不要采用配套的辦法。很多貧困縣市窮得叮當響,根本拿不出錢。很多地方政府在承諾書上承諾之后,先把中央的財政撥款要來以后,由于缺少剩余的配套資金,造成很多工程有頭無尾。水井有了,水引來了,已經到了村頭,但就是進不了村民的家里。
我的提案是希望能減免貧困地區(qū)和山區(qū)水利配套的經費。
任玉奇:我今年提出了一個關于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田水利保護法》的議案。多年來我通過廣泛調研對農村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了解到了農民最期盼和最需求的東西。我希望國家對農村水利的開發(fā)、管理和市場放開方面要加強,要提高水資源的使用效率,讓自然界中的水資源更多服務于農業(yè)和農民生產。
我在農村考察中發(fā)現(xiàn),有的水渠20多公里,到處都發(fā)生了堵塞。一旦需要灌溉的時候,要兩天兩夜,水庫的水才能放下去,造成了大量水資源的流失和浪費。原因很簡單,因為水庫是公共的,沒人修,沒人管。
現(xiàn)在農田水利建設與管理的環(huán)境條件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傳統(tǒng)的組織方式、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已經不能適應新的形勢,迫切需要國家采取法律和政策措施加以解決。在我的家鄉(xiāng)湖南,我和其他幾個企業(yè)家共同聯(lián)合起來,投資200多萬修建了一個小水利,解決了2000多畝農田的灌溉。因此,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加大農村水利建設是絕對正確的。相信解決了農民的水利問題,中國的農業(yè)又會真正出現(xiàn)一個新的春天。
陳章良
全國政協(xié)常委,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政協(xié)副主席
任玉奇
全國人大代表,金僑集團董事長、總裁
□ 編輯 劉文婷 □ 美編 閻 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