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本遜
《前線》雜志是中共北京市委主管主辦的黨刊。雜文是《前線》的一大品牌。很多人知道《前線》,是因為雜文;很多人喜愛《前線》,是因為雜文;很多人記住《前線》,是因為雜文;曾有的歷史辛酸,是因為雜文;重筑輝煌的欣慰,是因為雜文?!肚熬€》的雜文,以銅鑄鐵澆的酣暢,從容奔放的淋漓,水銀瀉地般的豪氣,構(gòu)筑起了一座富有的精神圃苑。
在這精神圃苑里,永遠活著三位先行者,那就是雜文大家鄧拓、吳晗、廖沫沙。他們共同擎起了轟動四方的“三家村札記”這個著名的雜文欄目。特別是鄧拓所寫的一些雜文,言之有物,微言大義,高屋建瓴,哲思犀利,鞭辟入里,切中時弊,激濁揚清,頗具戰(zhàn)斗性,顯露出尖銳的批判鋒芒,至今仍讓人感到蕩氣回腸。
鄧拓的雜文《偉大的空話》,批評將“偉大的空話”普遍化,到處搬弄;《專治“健忘癥”》一文,批評得了“健忘癥”的人“常常表現(xiàn)出自食其言和言而無信,甚至于使人懷疑他是否裝瘋賣傻,不堪信任?!备嬖V人們:如果事實已經(jīng)證明自己錯了,就不要顧面子硬撐,錯了就要認賬,不要一古腦兒推給別人;《廢棄“庸人政治”》一文,批評了做事“憑著主觀愿望,追求表面好看,貪大喜功,缺乏實際效果”的不良現(xiàn)象。這些杰作,矛頭直指當時不實事求是、缺乏民主、官僚主義作風,直指主觀主義、弄虛作假、強迫命令、盲目吹牛,說大話空話等錯誤行為。這在“衛(wèi)星滿天飛”、假話、空話、大話橫流的時代,實在難得,勇氣可嘉。
“三家村札記”一共辦了四年多,發(fā)表文章六十七篇。它和讀者娓娓a而談,借古論今,談天說地,嬉笑怒罵,傳播知識,交流思想。文風開門見山,短小精悍,詼諧幽默,不僅深受廣大讀者的喜愛和歡迎,也一掃“一言堂”的沉悶空氣,沖擊了為文必“八股腔”的陋習,推動了雜文創(chuàng)作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
創(chuàng)刊于1958年11月的《前線》,“文革”初期被迫???。1981年,中共北京市委創(chuàng)辦了機關理論刊物《學習與研究》。1995年7月恢復《前線》刊名?!秾W習與研究》當年開辟有“三家村后學札記”和“石花雜文筆會”欄目,發(fā)表了一大批優(yōu)秀雜文?;謴涂摹肚熬€》則推出“燕山新話”欄目直至今日。“燕山新話”秉承“三家村札記”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敢說實話,敢說真話,敢說批評話,仍舊保持著針砭現(xiàn)實的勇氣。它刊發(fā)的酣暢淋漓、見解深刻、精言妙語、雋永哲思的雜文,在社會上產(chǎn)生了較大影響,深受讀者好評。
目前,一批在雜壇相當活躍的作者,不吝為《前線》賜稿。正是他們捧出的佳作,使《前線》雜文保持了較高水準。這些作者包括段柄仁、丁啟文、毛志成、李下、蔣元明、劉紹楹、孫郁等。他們的雜文,或富知識底蘊,溢文史氣息;或像匕首投槍,文字犀利,鞭辟入理;或構(gòu)思奇妙,詼諧生動,情趣盎然。這些在《前線》發(fā)表的作品,在“北京雜文獎”評選中頻頻摘得桂冠,有的文章還被收入各類雜文選本之中。
(作者系《前線》雜志資深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