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墨寧
經過中國男足的多年訓練,大眾的抗打擊能力早已強如鋼鐵、求勝心理輕似鴻毛。但是當北京的小學生以0∶15慘敗給俄羅斯少年的時候,人們還是無法淡定了。
10月24日,北京地壇小學足球隊與俄羅斯伊爾庫茨克州少年迪納摩足球隊踢了一場友誼比賽,以這已經不能用懸殊來形容的比分大敗。第二天,北京小學足球冠軍隊—南湖東園小學越野隊又主動請纓對抗俄羅斯隊,卻以3∶7再次輸掉比賽。據說,約戰(zhàn)是為了挽回被前一個足球隊輸掉的顏面。
國人的足球敏感性、對教育畸形的反思以及在競技體育中可以毫無遮攔的民族意識交織,便注定了這不只是一場小孩子之間的游戲。
雖然事后才知慘敗屬于非正常“事故”,散兵遇上了強敵—俄羅斯的這支球隊曾經獲得西伯利亞聯邦區(qū)冠軍,而地壇小學足球隊不過是臨時組建。但當足協(xié)官員以輕飄飄的回應作冷眼旁觀狀的時候,人們的脆弱心頭仿佛又被踢了一個“窩心腳”。中國足協(xié)青少年部主任孫哲東稱,0∶15不算恥辱,這只能說明別人的業(yè)余足球比中國業(yè)余足球發(fā)展得快。
不過,孫哲東也說了句實話?!芭e國體制”下的“職業(yè)足球”導向使“業(yè)余足球”止步不前,這是不爭的事實。奧運會、亞運會、全運會催生了城市中無數的高級體育場地和場館,但對孩子們來說,找一塊綠茵卻都是奢侈。大眾體育環(huán)境的缺失,讓鍛煉與日常生活脫鉤,而學校教育的功利取向只能制造出“頭腦發(fā)達”、“四肢僵化”的民族未來,當學習鋼琴、游泳、舞蹈都與考試、升學相關聯的時候,素質教育早已失去了其最本真的意義,因為擔心學生出事后家長鬧而取消鉛球、雙杠等項目的時候,成人社會強加的規(guī)則也已提前預判了兒童世界的輸贏。
也就是在近日,體育總局副局長蔡振華從日本調研回國后,表示將從國家層面提出全方位的足球復興計劃,其中最吸引眼球的一條就是籌建足球大學。中國人的心中似乎有太多復興夢,除了民族大業(yè),還有蹴鞠這個興盛于古代的體育小業(yè)。其實,與其將一項體育項目上升到舉國大計的高度,不如真正為中國之少年創(chuàng)造一個愛得起、踢得歡的足球環(huán)境,讓教育為他們的身體松綁,而不至于只是在與強者的較量中感受無盡的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