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強,朱一寧,黎木淦
廣西醫(yī)科大學第六附屬醫(yī)院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玉林市第一人民醫(yī)院胃腸腺體外科,廣西玉林 537000
胃癌是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發(fā)病率居各類腫瘤的首位。早期胃癌多無癥狀或僅有輕微癥狀,較難發(fā)現(xiàn),當患者臨床癥狀明顯而就診時,大多處于晚期,多需要手術治療。近年來因胃癌行全胃切除的患者增多,全胃切除術后的飲食受限,營養(yǎng)障礙,消化道反流等影響患者術后生活質量[1]。因此,選擇一種并發(fā)癥少、盡可能維持消化道功能的重建方式,對鞏固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本文筆者對我院近年來收治的胃癌全切除術后患者采用不同的消化重建方式,比較兩種方式的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選擇我院2003年10月~2008年3月收治的胃癌全胃切除術患者110例,全部患者經(jīng)臨床病理確診,隨機分為兩組,其中,Orr組60例患者采用Orr式Roux-en-Y空腸食管吻合術進行消化道重建,男36例,女24例,年齡36~69歲,平均(42.5±13.6)歲;Moynihan組 50例患者采用 Moynihan 吻合術進行消化道重建,男31例,女19例,年齡39~72歲,平均(44.3±12.1)歲。兩組性別、年齡、腫瘤部位、組織類型病理分期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1.2.1 Orr式Roux-en-Y空腸食管吻合術 全胃切除后縫閉十二指腸殘端,在Treitz韌帶下15~20 cm處切斷空腸,遠段空腸殘端縫閉后上提與食管行端側吻合,近段空腸斷端與遠段空腸作“B”形端側吻合,吻合口距食管吻合口40~45 cm。
1.2.2 Moynihan吻合術 全胃切除后關閉十二指腸殘端,食管與空腸吻合,吻合口在Treitz韌帶下40~50 cm處,然后空腸輸入袢和輸出袢之間作10 cm的側側吻合。
全部患者術后隨訪1~3年,觀察兩組手術遠期并發(fā)癥及生存率情況。
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計量資料數(shù)據(jù)以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采用 t檢驗,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例)
Orr組手術時間明顯短于Moynihan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手術死亡率及并發(fā)癥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死亡患者中1例死于吻合口出血,1例死于突發(fā)心肌梗死,1例死于呼吸窘迫綜合征。見表2。
表2 兩組手術情況比較[n(%)]
全部患者術后隨訪中出現(xiàn)傾倒綜合征、腹瀉均在隨訪第1年出現(xiàn),隨后消失,且兩組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Moynihan組反流性食管炎發(fā)生率明顯多于Orr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n(%)]
兩組患者術后隨訪1~3年,患者生存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4。
表4 兩組術后生存率比較[n(%)]
胃癌是消化道常見的惡性腫瘤,早期癥狀輕微,臨床癥狀明顯時多已處于中晚期,隨著醫(yī)療技術的進步,胃癌的檢出率和手術率均有明顯提高,但是全胃切除術后,消化道的連續(xù)性被破壞,喪失了胃對食物的儲存、混合、初步消化的功能,容易引起患者營養(yǎng)不良及反流性食管炎等并發(fā)癥。因此如何進行胃全切除后的消化道重建直接關系到患者術后的生活質量[2]。
目前認為胃切除術后的消化道重建應盡量滿足以下要求:①重建的食物儲器,可以較好地儲存食物,減慢食糜進入小腸的速度,并具有較好的消化和吸收功能;②食物經(jīng)過十二指腸;③避免十二指腸分泌物反流入食管;④手術操作方便,創(chuàng)傷小,并發(fā)癥少;⑤術后患者可維持較好的營養(yǎng)狀態(tài)和生活質量[3]。但是目前臨床尚無重建術式可以完全符合上述條件。其中關于食物必須通過十二指腸的要求是基于正常的生理途徑考慮,因為食糜可以刺激十二指腸從而促進膽汁和胰液的分泌來促進消化[4]。但是改變術式操作復雜,容易發(fā)生吻合口瘺,死亡率及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高,文獻報道患者營養(yǎng)狀態(tài)和體重方面與食管-空腸吻合無明顯差別,因此該要求的必需性還需進一步臨床驗證。對于全胃切除術術后是否需要代胃,目前尚無一致意見,大多數(shù)研究主張“代胃”,因為其可以提供儲存功能,使患者快速適應“無胃”的情況,為短期內恢復和增加體重創(chuàng)造條件,也有學者認為代胃手術操作復雜,并且在代胃與不代胃術后,患者遠期營養(yǎng)狀態(tài)和生活質量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5-6]。
本文對60例全胃切除患者采用Orr式Roux-en-Y空腸食管吻合術進行消化道重建,將輸入腸袢中的堿性消化液轉流至輸出腸袢,避免了液體反流入食管,術后隨訪中Orr組患者反流性食管炎發(fā)生率明顯低于Moynihan組。此外Orr組手術時間明顯短于Moynihan組,操作簡單方便,兩者手術并發(fā)癥、遠期隨訪并發(fā)癥及生存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因此,筆者認為Orr式Roux-en-Y空腸食管吻合術操作簡單、并發(fā)癥少,是胃切除術后消化道重建的較好選擇,值得應用。
[1]李玉明.全胃切除術后消化道重建方式的選擇[J].實用腫瘤雜志,2008,23(2):101-103.
[2]趙恒蘭,周亦兵.胃癌全胃切除術后消化道重建方式與并發(fā)癥關系的分析[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10,14(3):98,101.
[3]吳宏.全胃切除術后消化道重建臨床分析[J].中華現(xiàn)代外科學雜志,2005,2(23):2184-2185.
[4]Zonca P,Maly T,Herokova J,et al.Reconstruction after total gastrectomy[J].Brastis Lek Listy,2002,103:414-417.
[5]Almeida AC,Santos NM,Aldeia FJ.Total gastrectomy for cancer:Is reconstruction or gastric replacement reservoir essential[J].World J Surg,1994,18:883.
[6]Lehnert T,Buhl K.Techniques of reconstruction after total gastrectomy for cancer[J].Br J Surg,2004,91:528-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