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勇 嚴光文 王智超* 姜作發(fā) 梁志春
塔里木河流域是由環(huán)塔里木盆地的阿克蘇河、喀什噶爾河、葉爾羌河、和田河、開都河——孔雀河、迪那河、渭干河——庫車河、克里雅河和車爾臣河等九大水系組成。塔里木河干流全長1 321 km,若從最長的源流葉爾羌河算起,總長約2 350 km,是我國最長的內(nèi)陸河,海拔在650 m至4 150 m之間[1]。塔里木河干流自身不產(chǎn)流,葉爾羌河注入上游水庫后沿著故道與阿克蘇河、和田河匯流以后稱塔里木河,會和處稱“夾合子”,建有“塔河源”地碑,位置為北緯40°28'東經(jīng)80°57'。前人研究顯示塔里木河流域魚類區(qū)系單一,為中亞高原山區(qū)復合體[2]。土著魚類全部為鯉形目,其中鯉科魚類裂腹魚亞科9種;鰍科條鰍亞科高原鰍屬6種,共計15種[3]。近年來隨著塔里木河流域水產(chǎn)養(yǎng)殖業(yè)的發(fā)展,魚類引種也逐漸興盛,很多引種(有意或無意)魚類野化成功,成為入侵魚類。魚類入侵的生態(tài)效應是多方面的,外來魚類會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自然性和完整性,威脅土著魚類的生存,使得生物多樣性喪失,造成基因污染,使世界魚類區(qū)系均勻化;同時魚類入侵可能促使入侵種或入侵地本地種的快速進化;另外魚類入侵還可能引起病蟲害偕同入侵,最終造成不可估量的經(jīng)濟損失[4]。本文以塔里木河干流上游(塔河源至沙雅段)、勝利水庫、上游水庫及多浪(渠)水庫為研究對象,對其外來魚類進行了詳細的調(diào)查,并且對現(xiàn)有外來魚類進行檢索表的編制,以期引起相漁政部門的重視,并為探討塔里木河流域土著魚類瀕危機制及水域生態(tài)安全提供一定的理論基礎。
塔里木河干流分上游、中游、下游,上游自阿拉爾市夾合子至沙雅縣英巴扎,中游自英巴扎至尉犁縣恰拉,下游自恰拉至臺特馬湖,由于農(nóng)業(yè)的發(fā)展導致水分過度利用,目前塔里木河干流一般至沙雅縣就出現(xiàn)季節(jié)性斷流,因此本調(diào)查主要針對上游地區(qū)進行。
塔里木河干流上游附屬水體主要有三大水庫(勝利水庫、上游水庫、多浪水庫)及通河排堿渠。
勝利水庫位于新疆阿克蘇河最下游的農(nóng)一師塔里木灌區(qū),在阿克蘇河、和田河、葉爾羌河三河匯合口東側(cè),塔河南岸。據(jù)阿拉爾市約30公里,地理位置為東徑 80°59'~81°06',北緯 40°25'~40°30',屬和田河下游沖積三角洲之間的洼地。地形西南高,東北低。無明顯的地貌單元。以放水渠為界,南部為沙丘區(qū),北部為間洼地區(qū),河床為沙丘區(qū),地勢自西南向東北傾斜,坡降約1/1500~1/2000,海拔1030米,屬大型平原湖泊水庫。水庫建于1969年8月,1970年8月蓄水,設計庫容10800萬立方米,最大壩高8.67m,死庫容2000萬立方米,淹沒面積51.6平方公里,為大型灌注式平原水庫,壩型為均質(zhì)土壩[5]。
多浪(渠)水庫位于新疆阿克蘇河流域最下游的塔里木河北岸阿拉爾市塔北灌區(qū),距阿克蘇市74公里,距阿拉爾市40公里,地理坐標東徑80°43'~80°49',北緯 40°48' ~ 40°51'之間。水庫始建于1965年,竣工庫容4500萬立方米,為大型灌注式平原水庫,壩型為均質(zhì)土壩[5]。
上游水庫位于阿克蘇河以西1公里,和田河以北5公里處,是攔截葉爾羌河的注入式水庫,地理坐標為東經(jīng) 80°36'~ 80°44',北緯 40°32'~ 40°31',屬葉爾羌河下游沖積平原,并由其支流喀什葛爾河沖擊物和風積物共同沉淀而成,坡降為1/800~1/1000,由于風蝕和風積作用,地面有固定和半固定的沙丘群,海拔1040~1030米。水庫建于1960年,當年蓄水,設計庫容18000萬立方米,淹沒面積136.5平方公里,壩長33公里,最大壩高9.5m,死庫容3000萬立方米,為大型灌注式平原水庫,壩型為均質(zhì)土壩[5]。
通河排堿渠即人工挖的水溝,一般3~5米深,斷面呈倒梯形7~10米寬,農(nóng)業(yè)上用來排引地下的堿水,也像地面上水渠一樣分農(nóng)渠、支渠和總渠并與大河相通,遍布塔里木河周圍。
本調(diào)查自2008~2010進行了全面的野外調(diào)查,調(diào)查時間為每年的3月~10月。調(diào)查方法參照《內(nèi)陸水域漁業(yè)自然資源調(diào)查手冊》進行[6]。魚類樣本的獲得主要來自4個途徑:一是根據(jù)河流地形地貌特點,沿河流不同高程度設點,利用不同網(wǎng)具(單層掛網(wǎng)、三層掛網(wǎng)、拋掛網(wǎng)和抬網(wǎng))采集;二是與水庫管理部門協(xié)商,到野雜魚捕撈船上采樣;三是在調(diào)查河流周邊市(縣、鎮(zhèn))農(nóng)貿(mào)市場上收集購買;四是走訪相關(guān)漁政部門、漁業(yè)從業(yè)人員及釣魚者。
所采集的樣本用福爾馬林進行浸泡、固定,注明采集地點采集時間,用于以后的研究與考證,魚類標本的鑒定依據(jù)《中國淡水魚類檢索》[7]、《中國動物志:硬骨魚綱鯉形目(中卷)》[8]及《中國動物志:硬骨魚綱鱸形目(五)》[7-9?。
在調(diào)查期間共采集到了外來魚類共18種,隸屬5個目(鯉形目、鱸形目、鲇形目、鳉形目、鮭形目),其中鯉形目2科6亞科12屬12種,鱸形目2科3屬3種,鲇形目1科1屬1種,鳉形目1科1屬1種,鮭形目1科1屬1種。從種類組成上看,鯉形目鯉科魚類在外來魚類中比例最大,達到61.11%,其他各科比例為,鰍科5.56%,沙塘鱧科11.11%,鰕虎魚科5.56%,鲇科5.56%,青鳉科5.56%,胡瓜魚科5.56%。塔里木河干流上游及渠道、勝利水庫、上游水庫和多浪(渠)水庫的外來魚類種類的相似度達到58.82%,從整體上看出,四個水體出現(xiàn)的種類相似度很大。見(表1)
經(jīng)過對塔里木河干流上游魚類進行各種方法的采集和調(diào)查,經(jīng)過對樣本的分類,其中共有3目5科11屬11種。鯉形目鯉科魚類種類最多,比例達到最多54.55%,鰍科9.09%;鱸形目沙塘鱧科18.18%,鰕虎魚科9.09%;鲇形目鲇科9.09%。
表1 塔里木河干流上游及附屬水體外來魚類物種名錄
續(xù)上表
勝利水庫中魚類組成5目7科17屬17種。從種類組成上看,鯉科魚類在外來魚類中比例最大,達到58.82%,鰍科達5.88%,沙塘鱧科11.76%,鰕虎魚科5.88%,鲇科5.88%,青鳉科5.88%,胡瓜魚科5.88%。
上游水庫中魚類組成4目6科17屬17種。從種類組成上看,鯉科魚類在外來魚類中比例最大,達到 64.71%,鰍科 5.88%,沙塘鱧科 11.76%,鰕虎魚科 5.88%,鲇科 5.88%,青鳉科 5.88%。
多浪(渠)水庫中魚類組成4目6科16屬16種。從種類組成上看,鯉科魚類在外來魚類中比例最大,達到62.5%,鰍科6.25%,沙塘鱧科12.5%,鰕虎魚科6.25%,鲇科6.25%,青鳉科6.25%。
根據(jù)《中國淡水魚類檢索》及《新疆魚類志》[2]等參考資料結(jié)合魚類實體標本進行了外來魚類目和種的平行檢索表的編制,如下。
2.6.1 目的檢索表
1(2)前部椎骨不形成韋伯氏器,身體左右對稱,一般具脂鰭 … ………………………………………… 鮭形目
2(1)第1至第4椎骨形成韋伯氏器;
3(4)體被圓鱗或裸出;頜無牙;具頂骨和下鰓蓋骨;第3與第4椎骨不合并 ………………………… 鯉形目
4(3)體裸出或被骨板;頜有牙;無頂骨和下鰓蓋骨;第3與第4椎骨合并 …………………………… 鲇形目
5(6)背鰭一般無鰭棘;背鰭、臀鰭后位;腹鰭一般腹位;無側(cè)線;鼻孔每側(cè)2個;上下頜正常 … ……… 鳉形目
6(5)背鰭具鰭棘;體不呈鰻形;左右腮孔分離;第三眶下骨正常,不后延與前鰓蓋骨相接 … ………… 鱸形目
2.6.2 鯉形目種的檢索表
1(2)口前部具2對或更多吻須;2對吻須分生于吻端;無眼下刺,基枕骨的咽突分叉;側(cè)線鱗約140以上;尾柄長為尾柄高的1.9~2.9倍 ……………………………………………………………………………… 泥鰍
2(1)口前吻部無須或僅1對吻須;
3(4)鰓上方具螺形的鰓上器
5(6)腹棱僅存在于腹鰭基部至肛門之間;腮耙互不相連 …………………………………………………… 鳙
6(5)腹棱存在于胸鰭基部下方至肛門間的整個腹部;腮耙互相連接,形成多孔德膜質(zhì)片;側(cè)線鱗108~124;臀鰭分枝鰭條11~14…………………………………………………………………………………………… 鰱
4(3)鰓上無螺旋器
7(8)臀鰭和背鰭均有后緣帶鋸齒的硬刺;臀鰭分枝鰭條通常為5根(個別為6~7根);
9(10)下咽齒臼齒狀,齒式 1.1.3——3.1.1,偶有 4 行,齒式 1.1.1.3——3.1.1.1 ……………………… 鯉
10(9)下咽齒1行,側(cè)扁,齒式4——4………………………………………………………………………… 鯽
8(7)臀鰭無硬刺。如有,則背鰭硬刺的后緣光滑無鋸齒;
11(12)臀鰭分枝鰭條通常在7到8根以上
13(14)具腹棱,側(cè)線完全貫穿尾柄中部;背鰭多數(shù)具硬刺
15(16)鰾2室;下咽齒3行;背鰭最后1根硬刺光滑 ………………………………………………………… 餐
16(15)鰾3室
17(18)體較短;體長為體高的3.5倍以上;腹棱位于腹鰭和臀鰭之間;口上位;側(cè)線鱗80~92 … 翹嘴紅鲌
18(17)體呈棱形;體長為體高的3.5倍以下
19(20)腹棱自胸鰭至肛門;背鰭最長鰭條長于頭長 ………………………………………………………… 鳊
20(19)腹棱自腹鰭至肛門;側(cè)線至腹鰭起點的鱗片一般為7到9個;背鰭刺一般短于頭長 … ……… 團頭魴
14(13)通常無腹棱;側(cè)線不完全下頜前端無突起;背鰭基部起點常與腹鰭基部起點相對,如背鰭較后,則有
50以上側(cè)線鱗
21(22)下咽齒2行;齒側(cè)扁,側(cè)面有斜溝,齒面呈梳形 …………………………………………………… 草魚
12(11)臀鰭分枝鰭條一般為6根;鱗片基部無放射肋
23(24)唇薄,簡單,無乳頭狀突起,下唇不分葉;口上位,口角無須;側(cè)線鱗35到38 ………………… 麥穗魚
24(23)唇厚發(fā)達,上下唇均具發(fā)達乳突;吻長等于或大于眼徑;下唇兩側(cè)葉不相連;體腹面,胸鰭基部無鱗片………………………………………………………………………………………………………… 棒花魚
2.6.3 鱸形目種的檢索表
1(2)左右腹鰭愈合成一吸盤;背鰭2個分離 …………………………………………………… 子陵吻鰕虎魚
2(1)左右腹鰭分離,不愈合成一吸盤,無側(cè)線
3(4)犁骨無齒,前鰓蓋骨邊緣無硬棘;頭部眼后方有感覺管孔C的,眼后下方橫行感覺乳突線與眼下縱行感覺乳突線相連 ……………………………………………………………………………………河…川…沙塘鱧
4(3)犁骨具齒,犁骨齒左右群互連;體長頭側(cè)扁,眼不突出;體側(cè)橫斑條9 ………………………… 小黃魚幼
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三個水庫外來魚類物種組成極其相似,可能是三個水庫之間有渠道或者輸水系統(tǒng)相連,水文條件也相似。塔里木河干流外來魚類組成與三大水庫既相似又有所差異,相似的原因可能主要是因為三大水庫與干流有渠道相連,差異性則可能是干流和水庫水文條件(如水深、流速)不同造成。塔里木河魚類區(qū)系發(fā)生了重大變化,由單一的中亞高原山區(qū)復合體又增加了四個復合體成分:江河平原復合體(青、草、鰱、鳙等),早第三紀復合體(鯉、鯽魚、泥鰍等),熱帶平原復合體(小黃魚幼、吻鰕虎魚,河川沙塘鱧等),北方平原復合體(河鱸等)。
前期研究顯示全球范圍內(nèi)外來魚類入侵原因主要是:1)用于經(jīng)濟魚類養(yǎng)殖對象被引進,包括食用魚類和觀賞魚類,比如被引入新疆博斯騰湖的河鱸,被引進到美洲的鯉魚、青鳉,都是引進后逃逸野化成功或被有意棄養(yǎng)的。2)作為生物防控魚類被引進。據(jù)報道,草魚最少被引入4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對引入地水域的水生植被造成極大破壞,而起初引入的目的恰恰是控制水草。3)作為休閑垂釣和餌料魚被引進。這是美國魚類和其它水生動物入侵的主要途徑,比如用于垂釣的錦鯉和彩鯽等。4)作為增殖恢復一些瀕危種引進。國外魚類入侵的另一個途徑是為增殖恢復一些瀕危種而人為引入附近水體導致入侵[10]。根據(jù)我們的調(diào)查結(jié)果推測,塔里木河及其附屬水體外來魚類的入侵原因可能主要是引種食用經(jīng)濟魚類造成的,如鳊、草魚、鯉魚等入侵的可能原因是作為食用魚養(yǎng)殖對象被引進;而一些小型野雜魚如棒花魚、麥穗魚等,則可能是因為引種經(jīng)濟魚類時無意引入的,目前土著魚類種群逐漸衰退,瀕臨滅跡[11],入侵魚類可能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比如在空間和食物上與土著魚類競爭;病蟲害的帶入等 ,這些因素都可能導致土著魚類走向滅絕。
隨著社會經(jīng)濟全球化的發(fā)展,漁業(yè)引種及各地養(yǎng)殖品種的交流是當今社會漁業(yè)產(chǎn)業(yè)化發(fā)展的需求,但是在引種前應建立風險評估和監(jiān)控體系,加強監(jiān)管措施,以達到防范魚類入侵的目的;在魚類引種時嚴格控制魚類引入的純度,防止其他魚類的帶入。在魚類引種時更應慎重考慮當?shù)赝林~類的的組成及外來魚類對當?shù)赝林~類的影響,避免造成引種魚類與土著魚類形成競爭排斥、捕食甚至雜交等生態(tài)關(guān)系,否則將對土著魚類造成滅頂之災。
[1] 鄧銘江.塔里木河流域未來的水資源管理[J].中國水利,2004,17:20-23.
[2]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水產(chǎn)局.新疆魚類志[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79.
[3] 王智超,姜作發(fā),張長征等.塔里木河流域土著魚類名錄文獻考究及檢索表的編制[J].漁業(yè)科學進展,2010,31(1):15 -18.
[4] 潘勇,曹文宣,徐立蒲,等.魚類入侵的生態(tài)效應及管理策略[J].淡水漁業(yè),2005,35(6):57 -60.
[5] 新疆生產(chǎn)建設兵團水利志編撰領(lǐng)導小組.新疆生產(chǎn)建設兵團水利志[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
[6] 張覺民,何志輝.內(nèi)陸水域漁業(yè)自然資源調(diào)查手冊[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3:242-244.
[7] 朱松泉.中國淡水魚類檢索[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1995.
[8] 陳宜瑜.中國動物志:硬骨魚綱鯉形目(中卷)[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
[9] 伍漢霖.中國動物志:硬骨魚綱鱸形目(五)[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10] 潘勇,曹文宣,徐立蒲等.魚類入侵的過程、機制及研究方法[J].應用生態(tài)學報2007,18(3):687 -692.
[11] 聶竹蘭,魏杰,程勇.塔里木裂腹魚生物學研究初探[J].塔里木大學學報,2010,22(3):113 -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