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敏
摘要:自從2009年“微博熱”在我國興起以來,黨政機構和官員相繼開通了一批微博,通過微博來發(fā)布信息、與網友互動,開創(chuàng)了一種新的網絡問政形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本文試從目前黨政機構和官員微博的發(fā)展概況、產生的社會條件以及它能夠對社會產生的影響幾個方面來淺析黨政機構和官員微博。
關鍵詞:黨政機構和官員微博;社會條件;影響
中圖分類號:G20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1)06-0105-03
一、黨政機構和官員微博在我國的發(fā)展概況
微博,即微型博客,是Web2.o技術最新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是繼SNS、WIKI、IM、博客等社會軟件之后的又一個網絡新寵。最早的微博網站是2007年3月在美國起步的Twitter。
隨著Twitter潮流在國外的興起,我國于2007 年5 月12日出現(xiàn)了首個微博網站—飯否。此后,我國相繼出現(xiàn)了嘰歪、嘀咕、新浪微博、網易微博、騰訊微博、人民微博等微博網站。其中以2009年8月新浪微博內測版的推出為轉折點,微博在我國迅速大眾化。據(jù)上海交通大學輿情研究實驗室發(fā)布的《2010 中國微博年度報告》顯示,截至2010年10月,中國微博服務的訪問用戶規(guī)模已達到12521.7 萬人,微博已經成為繼網絡論壇、博客、跟帖這三者之后,最強大的網絡輿論載體,也是網友在需要發(fā)布信息時的第一選擇。
自2007年特別是2009年以來,我國的很多機構和個人都注冊了微博。以新浪微博為例,據(jù)國外投資銀行SIG 的調研報告稱,截至2010 年上半年,它的用戶數(shù)量已經達到1500 萬至2000 萬。在中國龐大的微博用戶中,有相當部分的用戶是黨政機構和官員。2009年11月,云南省宣傳部副部長伍皓開通了微博。他是國內首位注冊實名制微博的廳級官員。此后,不斷有官員注冊微博。
而2010年兩會期間,微博第一次參與到了兩會,許多代表和委員通過注冊實名制微博,來征集議案提案、與網友互動。據(jù)《中國新聞出版報》統(tǒng)計,2010年兩會期間有60 多位代表、委員在人民網、新浪網開通了實名制微博。時至今日,黨政機構和官員微博已覆蓋了從中央到地方多個行政層級以及眾多職能部門,政府機構與官員開微博儼然成為了一種風潮與趨勢。經人民網輿情監(jiān)測室監(jiān)測,截至2011年3月中旬,僅新浪微博上的政府機構微博就已經接近2000個,其中已獲認證和推薦的政府機構微博有367家,而在政府微博中,公安部門微博數(shù)量十分突出。據(jù)監(jiān)測,截至2010年3月中旬,公安部門微博在人民微博認證的有65家,在新浪微博認證的有1200家,在騰訊微博認證的則有192家。2010年2月,廣東省公安系統(tǒng)率先開設了我國首批公安微博群。目前騰訊的廣東公安微博粉絲突破300萬,是中國目前粉絲數(shù)最多的政府網站。從黨政機構微博的地域分布圖上,我們可以看出,東部的黨政機關微博有400個,中部有78個,西部有151個;黨政機關微博數(shù)量排前三的省份分別是江蘇、福建、廣東,它們分別有70、63、58個黨政微博。同時,官員微博增長很快,新浪認證和推薦的官員微博有1200位。[1]
而官員微博在2011年不僅數(shù)量有所增多,而且注冊微博的官員開始延伸到更高層的領導。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qū)黨委書記張春賢是目前注冊微博的官員當中級別最高的官員。
二、黨政機構和官員微博產生的社會條件
黨政機構和官員微博,簡單來說,就是黨政機構和官員在各微博網站注冊自己機構或個人的微博。它的產生是社會發(fā)展的產物。和所有其他人的微博一樣,它們的產生首先需要技術的支撐。
微博是Web2.0技術最新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Web2.0是相對于Web1.0 的新一類互聯(lián)網應用的統(tǒng)稱。與Web1.0相比,Web2.0的明顯特點是它更注重于用戶的交互作用,用戶既是網站內容的瀏覽者,也是網站內容的生產者。SNS、IM、BLOG、WIKI等社會軟件都是Web2.0技術的產物。在Web2.0技術的支持下,微博不僅互動性強,還操作簡便,因為微博用戶可以通過各種即時通訊軟件隨時發(fā)布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當然,微博的即時性強、用戶多等優(yōu)勢還得益于互聯(lián)網的普及,微博與移動互聯(lián)網的連通。
據(jù)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fā)布的《第27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可知,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國網民規(guī)模達到4.57億,較2009年底增加7330萬人;我國手機網民規(guī)模達3.03億,依然是拉動中國總體網民規(guī)模攀升的主要動力。[2]可見,龐大的網絡用戶為微博在中國的大眾化奠定了基礎。而微博與移動互聯(lián)網的連通則為微博成為網民又一青睞的新媒體提供了可能。中國移動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始于2005年,目前已進入快速發(fā)展期,以WAP為主要方式。根據(jù)付亮在《從全新的視角理解移動互聯(lián)網》中的定義:移動互聯(lián)網是以智能手機或其他具備通信能力的便攜終端為載體,以用戶身份信息、終端位置信息等為紐帶,以根據(jù)3G網絡和終端特點研發(fā)的服務,以改進的移動通信業(yè)務及互聯(lián)網業(yè)務等為服務方式,以隨時隨地在線、移動服務為特征,構成的一個特色鮮明的服務領域。[3]移動互聯(lián)網具有鮮明的移動性特征。
因此,微博與移動互聯(lián)網連通后,只要微博用戶有手機,它就可以通過WAP頁面、短信或彩信等隨時隨地把自己的想法或見聞發(fā)布到個人微博上,而這一過程完全不用借助于電腦。而3G技術的發(fā)展,為網友輕松地上網提供了保證。
Web2.0技術、互聯(lián)網的普及、移動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是黨政機構和官員微博產生的技術條件。技術的支撐是所有微博產生與發(fā)展的一個共性條件。而黨政機構和官員作為一個相對特殊的群體,他們微博的產生還有個性條件。
隨著互聯(lián)網的快速發(fā)展與普及,互聯(lián)網成為了人們日常生活、工作和學習的一個重要部分。國家對互聯(lián)網也越來越重視,逐步開始運用網絡進行問政,與網民互動,引導輿論等。黨的十六大確立了“以人為本、執(zhí)政為民”的執(zhí)政理念,強調要充分認識以互聯(lián)網為代表的新興媒體的社會影響力”。黨的十七大報告再一次指出:“要堅定不移地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拓寬民主渠道,保證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jiān)督權”。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需要政府與民眾的良性互動,需要政府真正地給予民眾更多的話語權。而互聯(lián)網是民眾參政議政的重要渠道,是民眾表達意見和建議的一個空間,也是政府和官員了解群眾愿望和呼聲的平臺。在互聯(lián)網作用日益凸顯的情況下,我們國家領導人重視網絡這一平臺的建設,除了在會議上反復強調要重視互聯(lián)網的建設外,國家領導人還身體力行,帶頭利用互聯(lián)網與民眾進行交流。
2008 年6月20 日,胡錦濤總書記到人民日報社考察,在人民網“強國論壇”,通過視頻直播與網友進行在線交流。他明確指出:“網友們提出的一些建議、意見,我們是非常關注的。通過互聯(lián)網來了解民情、匯聚民智,也是一個重要的渠道”。這是我國高層領導人第一次通過網絡與民眾進行交流。無獨有偶,在2009年2月28號,溫家寶總理第一次與網友進行在線交流。國家高層領導借助網絡與民眾進行交流與溝通,無疑在我國黨政機構和官員中起到了一種示范作用。不少黨政機構和官員通過電子郵件、博客、網絡新聞發(fā)言人等網絡平臺來發(fā)布信息、與民眾溝通、改善官民關系。
此外,2008 年5 月1 日,中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正式實施。不管是國家領導人的口頭承諾,還是他們的親身實踐,或者國家相關條例的實行,都為我們營造了一個相對寬松的傳播環(huán)境,都表明了國家領導人執(zhí)政觀念的一種改變。
這種政治上對互聯(lián)網的重視以及領導執(zhí)政觀念的逐漸轉變推動了黨政機構和官員微博的發(fā)展。特別是在2010年兩會期間,人大代表和政協(xié)委員所開設的微博在他們征集議案提案、與民眾互動的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正如人大代表李東生在他的微博中所表述的:“這次議案征集的過程使我感到微博是一個非常好用的平臺。前幾次參加人大會議,我提出議案時能夠征求意見人數(shù)不超過100人,這次是和數(shù)萬網友互動,更加能夠反映選民的訴求。”在2010年兩會中初嘗“微博問政”的甜頭后,2011年兩會期間,更多的代表和政協(xié)委員注冊了微博。以新浪網為例,截止兩會結束,共有171為人大代表,217位政協(xié)委員開通了微博。[4]國內興起了“微博問政”的熱潮,而黨政機構和官員則是“微博問政”的主角。
三、黨政機構和官員微博對社會的影響
近兩年來,微博作為黨政機構和官員比較青睞的一種新型媒體,是他們進行“網絡問政”的新形式,在傳播黨和政府的新聞信息、與民眾溝通、引導輿論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但是,黨政機構和官員微博不僅僅是一種傳播信息、引導輿論的工具,它本身還是社會變遷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是人們行為方式、思想觀念變化的一種表現(xiàn),也是國家執(zhí)政理念轉變的體現(xiàn)。作為整個社會系統(tǒng)的一個子系統(tǒng),它的存在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會對社會的其他因素產生影響。本文主要從以下幾方面來分析黨政機構和官員微博對社會發(fā)展的影響。
(一)滿足公眾知情權
黨政機構和官員通過他們的微博發(fā)布信息,因其身份具有官方色彩,所以他們發(fā)布的信息往往比較權威、可信度高,公眾比較愿意相信。例如,2011年3月16日晚,一名網友發(fā)微博給浙江省省委組織部部長蔡奇,說:“蔡部長,現(xiàn)在全省在哄搶食鹽,請省領導關注”。
數(shù)分鐘之后,除蔡奇外,微博新人、浙江省副省長鄭繼偉和杭州市衛(wèi)生局長陳衛(wèi)強相繼在微博上做出相關回應,告訴網民核輻射監(jiān)測結果、食鹽供應充足、碘鹽無助抗輻射等內容,官員的這些微博內容在短短數(shù)小時內被轉發(fā)了數(shù)千條。
通過分析黨政機構和官員微博的內容,我們可以看出,他們微博的大部分內容都是本機構、本部門或本地方比較有價值或特色的信息。如,中國國際救援隊赴日本進行馳援期間,它的微博管理員從12日起,5天內共發(fā)布300余條微博,每條都被廣泛關注,最多的被累計轉發(fā)9200余次。這300多條微博詳細報道了中國國際救援飛赴日本前的細節(jié)、在日本救災的詳細情況,為公眾提供了一個第一時間了解中國國際救援隊在日本詳細情況的窗口。
(二)有助于話語權的重新分配,建構更理想的官民關系
在我國,官民往往是一種上下級的關系。官員一向高高在上,對于普通民眾來說,具有某種神秘色彩。官員與民眾之間的這種關系形成了與之相適應的官民對話體系,即官說民聽、官看民做,民眾往往沒有太多的話語權。而黨政機構和官員微博興起后,逐漸改變了以往的官民對話局面。民眾可以通過關注、轉發(fā)、評論感興趣的黨政機構和官員微博,就自己關心的話題與官員在微博上進行交流、溝通,向相關部門和官員表達自己的意見、愿望。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統(tǒng)計局副局長葉青的微博是人民網輿情監(jiān)測室評選出來的十大官員微博之一。他本人是公車改革的積極擁護者,經常在微博上發(fā)表有關公車改革的觀點。從他的微博內容可以發(fā)現(xiàn),有不少的網友就公車改革問題與葉青進行交流。
你來我往的交流方式,使民眾的聲音可以直接傳達到官員的耳朵里,為官員解決問題、制定方針政策提供了參考。有時,微博上的網友通過群體的力量,造成強大的輿論攻勢,為網絡和傳統(tǒng)媒體設置主要的議題,控制了話語的主動權。如,2010年江西宜黃拆遷自焚事件,首先就是由鐘氏姐妹在微博上披露出來的,經過鳳凰周刊記者的微博直播,而迅速引發(fā)了廣大網友的關注與討論,然后傳統(tǒng)媒體和相關部門插入進來,報道事情的詳細經過以及事件的處理結果。此外,黨政機構和官員還會通過微博發(fā)布有關機構和個人的活動、工作情況等信息,主動把自己推到民眾眼前,便于民眾能更進一步了解他們,從而拉近了官民之間的距離。
(三)進一步促進黨執(zhí)政方式的轉變
執(zhí)政方式是指執(zhí)政黨通過掌握和控制國家政權,實現(xiàn)社會良性運行和管理,聯(lián)系和動員民眾的途徑、方法、體制和機制的總稱。從方式、手段和技術層面講,執(zhí)政方式主要是指黨和政府領導和管理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事務所采用的具體方式和手段。[5]黨政機構和官員通過微博來發(fā)布信息、與民眾溝通,是“網絡問政”的一種新形式,我們把它稱為“微博問政”?!拔⒉﹩栒?,簡單地說,就是執(zhí)政黨和政府借助微博這個新平臺來征集民眾的意見、建議,從而實現(xiàn)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以及官民之間的良性互動?!拔⒉﹩栒迸d起于2010年兩會期間,并在此后得到了更進一步的發(fā)展,甚至一些較高層的官員也開始運用微博來問政、了解民意,從而為民眾參政議政提供了平臺。
例如,在今年的兩會期間,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qū)黨委書記張春賢在騰訊網開通了微博,短時間內吸引了330738位聽眾對其的關注。他與聽眾就各種問題進行交流,并在微博上寫到:“兩會期間開通微博,是想多個渠道更廣泛、更直接地了解大家對新疆民生建設等方面的建議和意見。短短幾天,眾多網友收聽、轉播、評論,建言獻策,表達心聲,甚為感動。留言中不少好的建議會吸納到今后的工作決策和部署中”。
目前,微博已成為頗受各級官員重視的又一新媒體,并逐漸改變著官員的思維觀念和行為方式。一些官員越來越渴望了解微博,嘗試著用微博為其工作服務。針對這種情況,我國的一些黨校和干部學院開設了微博相關課程。2011年,浙江省委黨校將“微博與領導工作”列入官員脫產學習班的必修課,并且目前已有204名學員在學習該課程。浙江省委黨校副校長吳錦良說:“對領導的培訓,總是根據(jù)形勢發(fā)展,缺什么補什么。微博就是現(xiàn)在最需要補課的新生事物?!盵6]可見,微博不僅改變著官員的思維觀念,還滲透到了他們的具體工作和學習中。
四、結 語
當然,微博對社會產生以上的作用,需要黨政機構和官員長期理智地對待微博。微博作為一種新媒體,它的力量是強大的,但是它本身是中立的,沒有所謂的好與壞之分,關鍵是要看使用者如何使用它。當前,黨政機構和官員相繼開通微博,說明他們已經開始意識到了微博所具有的作用,不少微博在相關工作中也確實發(fā)揮了積極作用,例如,濟南市公安局通過微博來拯救跳樓女子;中國國際救援隊通過它的微博及時發(fā)布救援隊在玉樹地震和日本地震中的救援信息。這些信息無疑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公眾的信息需求,尊重了公眾的知情權。
而黨政機構和官員要把“微博問政”長期進行下去,并發(fā)揮它的積極作用,這需要官員真正地關注民生,尊重公眾的知情權和表達權,并熟悉微博的使用。官員不能把微博當成自己做秀的舞臺,通過它來撈取知名度,也不要空話套話連篇,就像蔡奇在微博中告誡他的部下那樣:少說官話,少打官腔,否則網民不會買賬。[6]只有這樣,黨政機構和官員的微博才不會像博客、市長信箱一樣曇花一現(xiàn),才能真正吸引網友的關注,發(fā)揮它的光芒。
參考文獻:
[1] 黨政機構和官員微博發(fā)展報告:微博問政成趨勢[OL].人民網, http://news.qq.com/a/20110326/000389.htm.
[2] 第27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R].中國互聯(lián)網信息中心發(fā)布,2011-1-1.
[3] 付亮.從全新的視角理解移動互聯(lián)網[J].信息網絡,2009(8).
[4] 微觀兩會之代表委員微博[OL].新浪網.http://t.sina.com.cn/z/2011 lh/tianyian.html.
[5] 鄒魯清.“網絡問政”與黨的執(zhí)政方式創(chuàng)新[J].湖南行政學院學報(雙月刊),2010(5).
[6] 微博成為中共官員必修課 部分黨校開相關課程[OL].新華網, http://news.qq.com/a/20110404/0005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