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的消費行為不僅僅局限于柴米油鹽,在解決了溫飽問題之后,人們對文化消費的向往是自然而然的。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電視、電影、演出、書籍等文化消費品已經不是什么稀罕物,然而在這個范疇的消費行為里,帶給消費者的也并不都是愉快的消費體驗。
電影 借名宣傳
宣傳海報上有黃渤,電影里卻沒黃渤。近日,武漢某影院的一張《致命請柬》的海報讓黃渤陷入“被主演”的漩渦,不得不寫博客聲明與此片無關,并向受騙的觀眾道歉。事實上,黃渤“被主演”只是電影虛假宣傳的一角。隨著中國電影產業(yè)的蓬勃發(fā)展,越來越多的電影公司采用虛假宣傳的手段,期望借此在激烈的競爭中取得優(yōu)勢。
電視 山寨泛濫
一部《亮劍》帶火“個性軍人戲”、一個“快樂女聲”帶火選秀節(jié)目、一個“非誠勿擾”帶火相親節(jié)目,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這樣的“姊妹篇”、“山寨版”數(shù)不勝數(shù),當觀眾打開電視,卻發(fā)現(xiàn)一切都似曾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