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艷 林瑤光 蔣建坤 劉 瑩 蔣敦科 李 萍
(1廣西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老年消化科,南寧市 530021;2廣西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病理科,南寧市 530021)
胃癌和其他部位的腫瘤一樣,其發(fā)生發(fā)展也是一個多因素、多步驟的復雜過程,了解胃癌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對早期診斷胃癌提供了重要的線索和依據(jù),也為早期治療提供了必要前提。實體腫瘤的生長依賴于新生血管的生成,腫瘤血管的生成是腫瘤生長和轉移的必要條件,血管生成為腫瘤的生長提供了營養(yǎng),也為腫瘤細胞轉移提供了通道。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測定是臨床上判定腫瘤惡性程度和預后的重要的生物學指標[1,2]。本研究采用免疫組化法對輕度淺表性胃炎組織、胃癌前病變組織及胃癌組織進行MVD檢測,以了解不同病變組織中MVD的表達情況及其臨床意義。
1.1 材料 收集廣西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2007年10月至2008年10月胃鏡活檢標本蠟塊75例,其中輕度淺表性胃炎作為正常對照組15例,不典型增生和腸上皮化生即胃癌前病變組25例,早期胃癌組17例,進展期胃癌組18例。男 49例,女 26例;年齡 18~77歲,平均(52±3.35)歲。所有病例和標本要求滿足以下條件:經(jīng)10%甲醛溶液固定,石蠟包埋;未經(jīng)放療和化療。
1.2 試劑 主要試劑為鼠抗人CD34單克隆抗體、濃縮型DAB試劑盒和多聚賴氨酸,均購自北京中杉金橋生物技術有限公司。
1.3 方法 標本經(jīng)10%中性福爾馬林液固定,常規(guī)脫水包埋,4 μm厚連續(xù)切片,分別進行HE染色和免疫組化染色。免疫組織化學染色法具體操作步驟如下:采用EnVision(二步法),按EnVision超敏試劑盒說明書操作,經(jīng)微波行抗原修復,DAB顯色,最后用蘇木素復染、脫水、封片。每批染色均設陰性對照(以PBS代替一抗)和用已知陽性片作陽性對照。
1.4 MVD判斷標準及計算方法 結果判斷由兩位經(jīng)驗豐富的病理醫(yī)師來判讀。MDV測定計數(shù)按Weidner法進行計算。先在低倍鏡(10×)下選取微血管最豐富的熱區(qū)(hot spot),避開腫瘤壞死和出血區(qū)域。然后在高倍視野下計算該區(qū)域視野的微血管數(shù)目,取平均值作為MDV[3]。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1.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組織中MVD的表達差異性及其和EGFR的相關性采用方差分析。
2.1 MVD表達情況 各組病例MVD表達隨著病變惡性
圖1 MVD在組織中的表達(SP×400)
MVD是對新生血管生成做出定量描述的一個指標。MDV在對照組、胃癌前病變組、早期胃癌組和進展期胃癌組之間相比有明顯差異(P<0.05)。隨著病變惡性程度的增加,MVD值逐漸增加,各組間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MVD值越高,病變惡性程度越高。
腫瘤是由各種不同的基因蛋白共同作用來影響細胞增殖和生化的。腫瘤血管是腫瘤生長和轉移的物質(zhì)基礎,惡程度的增加而增加,各組間表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體情況如表1所示。
表1 各組病例MVD表達情況
2.2 MVD和EGFR表達的相關性 各組病例MVD和EGFR的表達呈正相關關系,如表2所示。
表2 各組病例MVD和EGFR的相關性
圖2 EGFR在進展期胃癌組織中的表達(SP×400)
2.3 MVD和EGFR表達特征 MVD(CD34)陽性產(chǎn)物呈棕黃色顆粒狀,定位于血管內(nèi)皮細胞胞質(zhì)和胞膜,凡是陽性著色的孤立內(nèi)皮細胞或內(nèi)皮細胞簇均被認為是一條獨立血管,只要結構不連續(xù),分支結構也作為一個血管,如圖1所示。EGFR陽性細胞膜或細胞漿呈棕黃色顆粒狀,如圖2所示。性腫瘤具有誘發(fā)宿主血管生成的能力。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在腫瘤形成早期并沒有血管出現(xiàn),這時腫瘤生長緩慢呈線性增長,并可長期處于休眠狀態(tài)。當形成腫瘤血管后,腫瘤進入指數(shù)生長期而迅速生長,并可出現(xiàn)轉移。多血管是腫瘤具有侵襲性的特征。近年來對腫瘤血管生成的研究表明,血管生成在實體腫瘤的惡變、生長、轉移等方面起至關重要的作用。腫瘤血管生成已成為判斷惡性腫瘤轉移與否及預后的重要指標。趙坤等[4]研究發(fā)現(xiàn),MVD值越高,淋巴結轉移的發(fā)生率越高,臨床分期也發(fā)生遞增,說明MVD與淋巴結轉移及臨床分期呈正相關。同時研究還發(fā)現(xiàn)MVD值與浸潤程度、轉移密切相關,并呈顯著正相關趨勢。提示CD34抗原不僅能客觀地反映腫瘤中MVD,并能作為判斷胃癌轉移與否及預后的重要依據(jù)。本研究結果顯示,MVD均數(shù)在對照組、胃癌前病變組、早期胃癌組和進展期胃癌組中呈逐級上升趨勢,且與EGFR之間呈正相關,與潘衛(wèi)新等[5]研究顯示EGFR值與MDV呈正相關一致。與李素艷等[6]研究結果顯示胃對照組、胃癌前病變組、早期胃癌組和進展期胃癌組織中,隨著病變惡性程度增加,EGFR的表達率逐漸增加,表明EGFR的表達率高低與病變的惡性程度有關相一致,而EGFR值與MDV呈正相關。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根據(jù)胃癌前病變組織中MVD和EGFR表達的高低及陽性與否來判斷他們的預后情況,從而決定對他們采取不同的治療措施。兩者均可作為判斷胃癌前病變患者病情及預后判斷的參考指標。
[1]魏麗軍,李建民,從 娟,等.宮頸癌微血管計數(shù)和血管內(nèi)皮生長因子的表達[J].中國藥物與臨床,2004,4(5):344 -346.
[2]熊正文,徐昌富,李宏偉,等.非小細胞肺癌中血管內(nèi)皮標記物顯示微血管密度的對比研究[J].中華胸心血管外科雜志,2003,19(4):223-225.
[3]Weidner N.Intratumor microvessel density as a prognostic factor in cancer[J].Am J Pathol,1995,147(1):9 -19.
[4]趙 坤,杜金榮.結腸癌與直腸癌的MVD對比研究[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10,31(15):2355 -2357.
[5]潘衛(wèi)新,卜 平,朱海航.胃癌及癌前病變中的TFF21、EGFR表達與血管再生的相關性研究[J].臨床消化病雜志,2009,21(6):339-341.
[6]李素艷,蔣建坤,林瑤光,等.胃癌前病變表皮生長因子受體表達及其意義[J].廣西醫(yī)學,2010,32(7):766 -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