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新龍
明初,楚天中部有一周莊,莊中的周應麟因仁孝忠善曾入朝做過官。朝廷上下頗為敬重,他告老時,朝廷給他一筆豐厚的賞賜。他用這筆錢購置大量房產(chǎn)田地,但不準子孫享受。他把這些田充作“義田”,房子叫“濟困房”,以較高的工錢專雇長工短工耕種照看與管理。田地每年的收獲物能儲藏的儲存入“義倉義庫”,不能貯藏的換成銀元與銅錢納入“慈斛慈斗”中,將這錢物用來周濟窮困與老弱孤殘;用于旱、澇、蟲災的救助,還用作調解地方矛盾糾紛之需。周家人靠自己原來的祖業(yè)田自勞自食,誰也不能貪圖享受,且子子孫孫都必須遵循祖訓。他兒子周玉成真有乃父之風,他更加仁善忠孝,方圓百里稱他周孟嘗,時人贊他一聯(lián):
壟園設“義田”,萬石珠璣留義賑,萬人稱頌;
租課納“慈斗”,千斛璧玉作慈捐,千里謳歌。
有一年,一個多月的連續(xù)陰雨使各地受災。周莊上片的大黃村小楊村地勢很高,下片相鄰的周莊坨螺垸各有幾千畝耕地,地勢相對很低。這兩村莊為擋上片漬水,分別筑有高大的土石壩。假如挖開大壩,上片兩村絕對豐收,而周莊是一大莊,近半數(shù)的田屬低洼地將變成小湖泊,坨螺垸也將是一片汪洋。此時此刻,情況十分危急,上片兩村的男女老少一齊上陣要挖掉兩處大壩。周莊坨螺垸的男女老少也一齊上陣竭力護壩,互相都帶有鐵鍬和梭鏢、短刀。雙方的矛盾猶如箭矢在弦一觸即發(fā),這真是:
三村四處起波瀾,勢危同水火;
百戶千家生肘腋,情急若烽煙。
在這萬分緊急的關頭,若無有威望很高的人趕快調解,將發(fā)生一場死傷慘重的殘酷戰(zhàn)爭。周玉成火速召集各村頭面人物及本莊大部分在情在理的莊戶,由他果斷決定:允許上片兩村挖改口,但不動坨螺垸大壩,在周莊大壩旁挖一條二三十丈長的導流明渠(不寬大的但比較長的排水溝)直通周莊低洼地讓它受水,周莊其他家淹多少莊稼,將來就到玉成的高田里割多少莊稼,這就可避免一場武斗。為了搶時間,他還動員周姓人也幫忙挖渠。當時周莊有人覺得玉成是擰著胳膊向外扭,有的長輩還罵他是蠢豬,另一人還氣憤地寫了紙條丟給玉成,這是一副質問對聯(lián):
行仁可以,仗義應該,何必將生來替死?
樂善當然,好施也罷,焉能剜肉去補瘡?
此時此刻,周玉成無法仔細解釋,他情急智生,立即口占一聯(lián),來了個反問代答:
禍殃來至,見災不減災,法律綱常何有理?
厄難降臨,能救而非救,人情道德豈無虧?
他這舍生取義的語言行動,很快被大多數(shù)人理解與佩服。接著他對大家剖析利害:若讓這場戰(zhàn)爭爆發(fā),那將增加多少孤魂野鬼?那我們豈不是犯下大罪嗎?他問得大家無言以對,心服口服。隨之周玉成一呼百應,挖導流明渠的工地上燈籠火把,四個村莊協(xié)同作戰(zhàn),只一夜一天全部挖通了,第二天晚上,周莊低洼地成了一片汪洋,上片兩村全部解除了澇災。坨螺垸因沒受上片漬水的疊加之苦,也解除了威脅,他們的大部分田地也成為保收田,這樣做的結果是:
四村五處高低地,漬水滔滔,上流下接循常理;
一渠兩畻生死墻,鄉(xiāng)情暖暖,善解義通遵矩規(guī)。
這一來各村人都醒悟了,真正遭受巨大損失的是周玉成,他為了調和矛盾自己作了最大犧牲。各村的人立即產(chǎn)生共識——此恩必報。為了長遠利益,他們四處走訪勘察,發(fā)現(xiàn)周莊低洼地東北方經(jīng)一段荒地約三里多遠,可開挖一條排澇大渠,能直通一個大湖,這湖又直通漢江,若大家協(xié)作,上下三村一垸兩萬多畝良田都能旱澇保收。意見統(tǒng)一后,當年冬次年春,幾個村共同挖了近兩個月時間,這條排澇大渠徹底開通了??⒐つ翘煲咽谴文暾碌?,大家都到周莊廣場開竣工大會,為感謝周莊人舍己救人的義舉,尤其感謝周玉成為調節(jié)紛爭而毅然做出的自我犧牲。大家合伙給玉成家送了一塊金字牌匾,匾上書寫:
仁和桑梓;
義感天人。
當時的情況正是:
水笑山歡,鼓響鑼鳴褒善義;
鶯歌燕舞,龍騰虎躍頌和諧。
從此,周玉成成了令世人的敬慕的善義奇人,連整個周莊也成為仁善之莊。
又有一年,從京山一個為富不仁的大財主家逃出兩個長工,他們拖兒帶女,走投無路,聽說周莊多重善義,尤其周玉成最肯扶貧濟困,于是投奔了來。玉成經(jīng)了解知他們不是詐騙,確實已到走投無路地步,玉成按他們?nèi)丝诙嗌俜謩e給了幾畝“義田”幾間草房,讓其自耕自食,開始一兩年連耕牛農(nóng)具也由玉成提供,不收他們半文銅錢,像這樣類似情形也出現(xiàn)過多次,有人道周家人是:
逢貧即助釋迦面;
遇難則幫菩薩心。
外地有些窮人找周玉成商量,要租種幾畝課田,愿意按例納租。玉成一想,干脆宣布,若有如下情況,租課完全不交:一是水旱蟲澇不交;二是因子女、老人有婚喪嫁娶的大事者不交;三是家大口闊生活實難維持者不交。他的“三不交”給了窮人很大的實惠。其他的人只按“二八交”甚至“一九交”(即出租者只得一至二成,耕種者可得八至九成)。這比閻王財主們的“四六開”、“對半開”甚至“倒三七”真是相差懸殊。更重要的是,收進來的租課,周玉成都分別儲存在“義倉”“義庫”中或納入“慈斛”“慈斗”中,周家人不享受一星半點,這成了周家的祖訓家規(guī),因此有人贊曰:
祖行善,后積德,芳名永續(xù);
父施仁,子伸義,美譽連綿。
戊午年,長江流域普發(fā)大水,那時的真實情景慘不忍睹:
湖廣難民如螞蟻,兒啼子哭;
荊襄洪水似汪洋,浪滾波翻。
大水過后,到處都有凍尸餓殍,誰能顧及賑濟救災?只有周玉成做了兩件令人感激涕零的義舉。一是請人購買蘆蓆收尸埋葬;二是將義倉中糧食拿出來舍“饑粥”救活逃難的幸存者,本地莊村一視同仁。這真是:
救窮救苦,不管中青老少;
除害除災,豈分南北東西。
同年鄂西北竹溪、竹山一帶先澇后旱,顆粒無收。竹山一位名叫尹紀恩的男子攜妻黃玉娥逃到周莊時,已是三天水米未進,人瘦的皮包骨,僅是一息尚存。他們本是一對恩愛夫妻,年紀輕輕卻到了走投無路,不得已想勞燕分飛,又難舍難分,正是欲哭無淚。周玉成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于是把這夫妻二人接到家里,先讓他們一日三餐吃飽喝足,想救他們渡活性命養(yǎng)足精神后,再給幾畝田讓他們自勞自食,誰知他們不會種地,倒是都會做竹篾活。周莊沒有竹子,玉成干脆從慈斛中拿出一些銀子讓他們?nèi)ベI竹子,還給了他們四間房子住宿兼做竹活。當時周莊有人贊題一聯(lián):
視難民為弟兄,勝過嫡親昆仲;
待異姓作朋友,遠超至上圣神。
題聯(lián)者還為尹氏夫婦特撰一聯(lián):
三朝不進一顆糝,氣微力竭似枯柴,危乎險也;
一日飽嘗三頓羹,膀闊腰圓如石磙,雄矣壯哉。
當接到玉成給他們的銀子時,尹氏夫婦千恩萬謝,一時間淚如雨飛,跪在地上只顧磕頭不肯起來。一月后,他夫妻編織一批筲箕、籮筐、團窩、曬簟等竹器作樣品開張展銷,他夫妻果然手藝精良,竹器做的十分精巧漂亮,招來了遠近顧客。不久他家生意興隆,財源滾滾。他為了報恩,也學恩公周玉成仗義施舍,每年拿出相當一部分錢作慈善資金。他與恩公志同道合,協(xié)同行善布施。這一來感動了全周莊老老少少,只要是正常年景,所有周莊人每年多多少少都捐點錢物以充作慈善費用。又有人褒頌一聯(lián):
周家仗義義生義;
尹氏報恩恩造恩。
(433000湖北省仙桃市宏達路仙洪公路管理段宿舍二單元五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