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勇,雷運華,王小波,王衛(wèi)喜
(1.黑龍江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哈爾濱150080;2.中國水電顧問集團成都勘測設計研究院,成都610072;3.河北省大清河管理處,河北保定071051)
四川省某水電站工程樞紐建筑物從左到右由左岸擋水壩、河床式廠房壩段、4孔泄洪閘壩段、導墻壩段、與導流明渠結合3孔泄洪閘壩段和右岸擋水壩等建筑物組成。壩頂總長440.43 m,最大壩高71.3 m,總裝機容量4×150 MW,水庫正常蓄水位1015.00 m,水庫總庫容9 120萬m3,是以發(fā)電為主的水電樞紐工程。
導流明渠布置在右岸灘地上,結合水工右岸3孔泄洪閘的布置,導流明渠渠身段底寬63.8 m,明渠中心線混凝土底板長609.773 m;明渠進口底板高程為982.00 m,明渠出口高程在樁號0+180 m處由982.00 m以1∶10反坡至986.00 m高程。明渠樁號0+000~0+060 m段為永久閘室段,樁號0+060~0+340.498 m段為閘室下游護坦區(qū),樁號0+340.498 m下游段為明渠出口及右岸邊坡防護區(qū)。
明渠樁號0+000 m左導墻墻頂高程為1 014.00 m,明渠導墻末端高程為1 004.00m,導墻頂高程1 014.00 m~1 004.00m以8%的坡比連接,明渠左導墻長544.364 m。
導流明渠左導墻沿水流方向取20 m長度建模計算,左導墻最寬10.2 m,高32.0 m,左底板寬39.0 m,厚8.0 m;基巖上下游和左右岸方向按絕熱處理,基巖底面為地溫邊界,導流明渠上下游方向邊界條件為絕熱;基巖底面加全約束,基巖其余四面加垂直約束,其余為自由面,有限元模型見圖1。
左導墻底板974~982 m高程的C20混凝土2010年2月14日開澆,墻體982~1 014 m的C25混凝土11月開澆。C20混凝土采用澆筑厚度1.5 m,上下層間歇期5 d的方案;C25混凝土采用澆筑厚度3 m,上下層間歇期7 d。
推薦溫控措施:混凝土澆筑溫度為20℃(月均氣溫低于18℃采取自然入倉)、采取通河水15 d,水管采用1.5 m×1.5 m的布置方式,冷卻水流量Q為32.0 L/min,不考慮過水。
計算過程見圖2~圖9。
圖1 導流明渠左導墻計算模型
圖2 輸出點位置圖
圖3 推薦溫控措施下A點溫度與應力點過程線圖
圖4 推薦溫控措施下B點溫度與應力點過程線圖
圖5 推薦溫控措施下c點溫度與應力點過程線圖
圖6 推薦溫控措施下D點溫度與應力點過程線圖
圖7 推薦溫控措施下最大溫度包絡云圖
圖8 推薦溫控措施下左右岸方向最大應力包絡云圖
圖9 推薦溫控措施下順水流方向最大應力包絡云圖
從圖2~圖9可以看出:
1)左右岸及順水流方向最大應力基本上都滿足容許應力標準。底板979 m高程處和墻的中下部的溫度較大。底板應力偏大,墻相對較小。底板右側979 m處的左右岸和順水流應力都較大,底板左側靠近外表面處的順流向應力最大。
2)由于明渠左導墻在冬季施工,施工期的溫度和應力都比較小。施工期結束后,明渠在冬季拉應力明顯增大,C20混凝土的靠表面處的順水流方向應力最大為2.0 MPa,需要注意混凝土表面的保護與養(yǎng)護,防止表面裂縫的產(chǎn)生。
3)從溫度與應力點過程線中看出:A點處混凝土澆筑第6天達到最高溫37℃,1個月后內(nèi)部點的溫度基本接近氣溫。順水流應力最大點A在墻和右側基巖約束之間,2個方向應力差別不大,與氣溫變化趨勢相反,在冬季達到最大值2.34 MPa。
4)從溫度和應力包絡云圖可以看出:底板中部最高溫度偏大,最大值為37.23°,墻的中部偏下溫度較高。底板右側中部混凝土和底板左下部靠近外表面處的順河向應力最大,底板中部靠近上表面處的左右岸應力最大,最大值是2.29 MPa。
5)左右岸與順水流最大應力都發(fā)生在夏季澆筑的C20混凝土靠近表面處,高程為979 m,發(fā)生時間在2011年3月20日。因此需要注意表層的保護與養(yǎng)護,防止冬季受氣溫影響而導致表面裂縫的產(chǎn)生。
根據(jù)導流明渠左導墻的三維溫度及應力仿真計算成果,在保證各個工況的抗裂安全系數(shù)>1.65的前提下,制定了如下溫控標準:
3.1.1 基礎溫差
依據(jù)規(guī)范,并考慮三維有限元計算成果,分析擬定混凝土基礎允許溫差見表1。
表1 明渠左導墻混凝土允許基礎溫差
3.1.2 內(nèi)外溫差標準
為了防止明渠內(nèi)外溫差過大引起混凝土表面產(chǎn)生裂縫,施工中壩體內(nèi)外溫差要求控制在18℃。
3.1.3 上下層溫差標準
根據(jù)上下層溫差應力分析結果,基礎約束區(qū)長間歇老混凝土上新澆混凝土,按基礎強約束區(qū)考慮。
自由區(qū)范圍內(nèi),在間歇期超過28 d的老混凝土面上繼續(xù)澆筑混凝土時,當上層短間歇均勻上升的高度>0.5塊長時,上下層溫差22℃;當上層混凝土上升的高度<0.5塊長時,按基礎強約束區(qū)考慮。
3.1.4 最高溫度控制
考慮允許基礎溫差、內(nèi)外溫差,并考慮三維有限元計算成果,綜合考慮擬定允許最高溫度見表2。
表2 左導墻混凝土允許最高溫度 ℃
3.1.5 表面保護標準
氣溫驟降來臨之前,對齡期未滿28 d的混凝土可采用β≤10.5 kJ/m2·h·℃的保溫材料進行全面保護(側面和表面),并對棱角部位采取加強措施。
日平均氣溫低于3℃或最低氣溫低于-3℃時,對齡期未滿28 d的混凝土進行保溫。對高溫季節(jié)澆筑的混凝土進入低溫季節(jié)之前進行表面保護。
3.2.1 澆筑分層與間歇期
底板混凝土澆筑層厚1.5 m,邊墻混凝土澆筑層厚3.0 m,最小間歇期5~7 d,最大層間歇期≤21 d。
3.2.2 出機口溫度
1)明渠左導墻混凝土出機口溫度≤15℃,具體參見表3。
2)要求對混凝土骨料采用風冷等措施進行預冷,并采取加片冰、加制冷水拌和等措施以降低混凝土出機口溫度。明渠混凝土11~2月自然拌和、自然澆筑、其它季節(jié)出機口≤15℃。
3.2.3 澆筑溫度
1)要求高溫季節(jié)控制混凝土從出機口至上層混凝土覆蓋前的溫度回升值≤4℃,澆筑溫度控制值見表4。
2)高溫季節(jié),盡量避免高溫時段澆筑混凝土,應充分利用早晚及夜間氣溫低的時段澆筑。
3)當澆筑倉內(nèi)氣溫>25℃時,可進行倉面噴霧,上層混凝土澆筑準備工作開始,以降低倉面環(huán)境溫度。噴霧時水分不應過量,要求霧滴直徑達到40~80 μm,以防止混凝土表面泛出水泥漿液。
表3 左導墻混凝土出機口溫度 ℃
表4 左導墻混凝土澆筑溫度 ℃
3.2.4 通水冷卻
1)對于左導墻需布置冷卻水管,冷卻水管布置1.5 m×1.5 m(水平×垂直)的水管間距。
2)冷卻水管支管采用蛇形布置,單根蛇形支管的長度≤300 m,當同一倉面需要布置多條蛇形支管時,各蛇形支管長度應基本相當。
3)冷卻水管距上、下游面的距離一般要求為0.8~1.5 m,局部≥0.5~1.0 m;冷卻水管距橫縫面的距離一般要求為0.8 m;冷卻水管距廊道、孔口等內(nèi)壁面的距離≥0.5 m。
4)混凝土下料澆筑即可開始一期通水冷卻。高溫季(3~10月)一期通水采用通12℃制冷水,通水21 d;11~2月采用通天然河水,冷卻水流量1.2~2.0 m3/h,通水21 d;上、下游段布置冷卻水管的部位通河水15 d,同時要求降溫階段最大日降溫速率≤0.5℃/d。
3.2.5 表面保護和養(yǎng)護
1)3~10月,新澆混凝土層面應采用濕養(yǎng)護法進行>28 d的養(yǎng)護,對于側面,保持持續(xù)濕潤,養(yǎng)護從混凝土終凝后即開始灑水養(yǎng)護,養(yǎng)護應全面且不間斷的進行,避免干濕交替。對于底板混凝土澆筑層上表面,混凝土終凝后采用蓄水流水養(yǎng)護散熱,其它部位混凝土澆筑層上表面采用灑水保濕養(yǎng)護,直到上一層混凝土開始澆筑。
2)低溫季節(jié)(11~2月)澆筑的混凝土,每層混凝土澆筑結束后,在其上表面采用1層3 cm厚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壓緊覆蓋。
3)氣溫驟降期間應暫停濕養(yǎng)護,對齡期未滿28 d的混凝土采用3 cm厚聚苯乙塑料泡沫材料進行全面保護,并對棱角部位采取加強措施。
4)冬季澆筑的混凝土應適當推遲拆模時間,氣溫驟降期間不允許拆模。
3.3.1 混凝土澆筑溫度測量要求
1)混凝土澆筑溫度測量宜采用簡易方法測量。
2)混凝土澆筑溫度每100 m2倉面面積應不少于1個測點,每一澆筑層應≥3個測點。測點應均勻分布在澆筑坯層面上,測點深度為10 cm。
3.3.2 混凝土內(nèi)部溫度測量要求
1)溫度測量儀器宜采用銅電阻溫度計。底板每一澆筑層內(nèi)部溫度計埋設密度應≥1支/300 m2(含永久監(jiān)測溫度計),且最少≥1支。邊墻部位每1澆筑層內(nèi)部溫度計埋設≥1支。
2)測點布置應考慮澆筑塊溫度分布狀況,特別是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溫度梯度的測量。
3.3.3 混凝土內(nèi)部溫度取值要求
1)按澆筑分層進行混凝土溫度成果計算,同一類的測量成果應進行平均處理,同一類測量成果多個測量成果之間差異較大時,應對測量成果進行分析評價,經(jīng)監(jiān)理和設計確認后方可使用。
2)施工期歷時溫度以埋入式儀器(銅電阻溫度計或其他儀器)測量成果為主,取值以測量成果進行加權平均計算得到。
3.3.4 溫度觀測要求
1)在混凝土澆筑過程中,1次/4h測量混凝土的原材料溫度、出機口溫度、澆筑溫度、冷卻水進出口溫度、壓力、流量、外界氣溫和倉內(nèi)氣溫,并做好記錄。
2)施工過程中應每天觀測表面最高溫度和最低溫度,氣溫驟降和寒潮期間,應增加溫度觀測次數(shù)。
3)混凝土澆筑時即開始內(nèi)部溫度測量,溫度測量間隔要求:內(nèi)部溫度測量間隔時間一般應≤12 h;新澆混凝土在一期冷卻階段(齡期約在5 d內(nèi)),溫度測量間隔時間應≤4 h。
4)悶水測溫。在二期通水冷卻之前應進行一次悶水測溫,根據(jù)測溫結果估算二期通水冷卻時間。二期通水冷卻到估算時間后,進行悶水測溫,以檢驗是否達到灌漿溫度。如混凝土溫度高于灌漿溫度,需繼續(xù)通水冷卻。
同一區(qū)域,冷卻參數(shù)相同的澆筑層,至少有3~4個澆筑層同時進行悶水測溫。悶水測溫必須用壓縮空氣將管內(nèi)積水緩慢吹出,不能用江水或制冷水趕水。用水桶盛水測溫,選定層的每根水管單獨測量,每根水管的水溫取多桶水溫的平均值作為測量結果。不同間距水管的參考悶溫時間見表5。
表5 悶溫時間參考表
5)對所有溫度計測量結果應做好記錄,形成關于最低溫度、最高溫度、平均溫度的歷時記錄,其中平均溫度成果用于評價施工是否滿足溫度控制相關要求。
6)承包人應即時向監(jiān)理人提交溫度測量報告,納入溫度控制施工周報,內(nèi)容包括(但不限于):混凝土澆筑溫度,混凝土內(nèi)部溫度,每條冷卻水管的冷卻水流量、流向、壓力、入口溫度和出口溫度,要求反映溫度歷時變化過程。
7)施工過程中,承包人應根據(jù)溫度測量結果進行趨勢預測,對可能超出溫控標準的情況應及時制定并實施預防措施。一旦發(fā)現(xiàn)超出溫控標準的情況,要及時報告給監(jiān)理人。
1)由前述計算分析可知,明渠在汛期過水時,在目前的制冷系統(tǒng)所能提供的溫控措施下,最高溫度超出了允許最高溫度,最大溫度應力亦超過了允許拉應力,存在一定的開裂風險。
2)建議明渠汛期過水前,除通水降溫外,過水前10 d用河水養(yǎng)護,養(yǎng)護水深≥20 cm。
3)若混凝土設計齡期由28 d調(diào)到90 d,相當于混凝土等級降低了部分。根據(jù)結合段復核計算分析結果來看,與28 d設計齡期相比,最高溫度和溫度應力均基本相當,但混凝土對應齡期抗拉強度較28 d設計齡期低,抗裂能力有一定降低。目前90 d齡期熱力學參數(shù)為推算值,有待試驗參數(shù)全部出來后進一步復核。
[1]江蘇省水利勘測設計研究院.SL379-2009水工擋土墻設計規(guī)范[S].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