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 林 王育梅 (天水師范學(xué)院 甘肅天水 741001)
古老的中國文化博廣精深,積淀深厚。在這樣一個民族眾多,文化久遠綿長又自然條件復(fù)雜多樣的國度,產(chǎn)生了類型多樣、數(shù)量眾多、各具優(yōu)勢與特色的地域文化。它們既是中華文化大廈的基石和源泉,又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諸多地域文化的百花園中,隴右文化以其起源甚早、多元匯聚、內(nèi)涵豐富、特色獨具而成為中國地域文化的一支奇葩。
隴右自古人杰地靈,書畫人才輩出,風(fēng)格各異。明清時期,由于政治的相對穩(wěn)定,經(jīng)濟的發(fā)展,人文的興起,出現(xiàn)了胡纘宗、王了望、朱克敏、張美如、李則廣、孫海、安維峻、潘尊賢、唐璉、劉爾炘、張樞、謝威鳳、周務(wù)學(xué)、任其昌、冷文煒、張思誠、劉永亨、潘齡皋、王海涵、巨國桂、蔣?;莸葧嫾摇?/p>
明代曾任山東、河南巡撫的胡纘宗,不僅為官“廉潔辯治”,且“名與況鐘頡頏”。其書法師承顏真卿,剛健遒勁,酣暢淋漓,當時有“過顏三分”之譽。他任職山東時曾借“夫子之墻高數(shù)仞”之典故,加以升華撰書了“萬仞宮墻”四字,并刻成石額鑲于曲阜南門“仰圣門”之上。清乾隆皇帝為了表達自己對孔子的尊崇,命人將胡纘宗題匾取下,換上他御筆題寫的四字“萬仞宮墻”。山東曲阜孔廟正面第一坊至今懸掛著胡纘宗書寫的“金聲玉振”巨匾。他在蘇州任職時曾在鎮(zhèn)江焦山撰書“海不揚波”四字,與米芾,陸游等眾多名人書法石刻同列,備受游人矚目和贊譽。他還在天水伏羲廟題寫了“與天地準”巨匾,在秦安興國寺題有“般若”牌匾等。以其書法而論,置諸文征明、唐寅、祝允明、王寵、都穆等人之中,毫不遜色。
曾任清福建泉州府同安縣令、后棄官回隴、長期隱匿天水一帶的隴西高人王了望,其書法行草成就最高。吳之珽在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所撰的《襄武人物志?王荷澤先生傳》評曰:“善書法,楷師鐘太傅,兼仿王廙,行草摹顏魯公《爭坐位》,而變本加厲,縱橫蹀躞,了無轍跡。識者以為散僧入圣云。夫和鸞鳴騶,非不中軌,而追風(fēng)躡電,或以跅馳而致千里也?!蓖趿送臅ㄌ厣拷砻鲿L(fēng)的特征,大氣磅礴,酣暢淋漓,豪放跌宕而不失規(guī)矩。與同時代的王鐸、傅山諸家理當并駕齊驅(qū),毫不遜色。
名滿三秦的書畫家朱克敏,畢生從事書畫創(chuàng)作,尤以隸書為最,他以其個人的審美趣味來改造隸書,以其自身的閱歷、身世、才學(xué)凝結(jié)的心智,追求一種雄闊、含蓄、靜穆之美。作為書法家,他不僅上追魏晉兩漢碑版刻石,而且下及宋元明清諸法家名帖,對“宋四家”諸法帖作過認真的研究,力爭如《書訣》中所云:“行筆而不停,著紙而不刻,輕轉(zhuǎn)而重按,如水流云行,無稍間斷,永存乎生意。
清光緒舉人張樞,初學(xué)《圣教序》,兼學(xué)《書譜》,得其游龍縱水之勢,縱橫瀟灑古樸自如。從其書品中也不難看出于古人書法無不臨帖,以學(xué)晉唐為主,對宋代的蘇、黃、米、蔡諸家也曾認真揣摩研習(xí),繼承了晉唐以來的傳統(tǒng),博采眾長,法度嚴謹,字體秀麗,筆法圓潤流暢。尤功“二王”,得其精髓。從作品中充分顯示出他研習(xí)“二王”的深厚功底與嫻熟技法。
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進程中,隨著中華民族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的不斷東移,燦爛輝煌的絲路文明之光漸趨暗淡,隴右漸成交通閉塞、經(jīng)濟落后的邊關(guān)遠地。文化衰落,此一景況,與有清代臻于極致?,F(xiàn)代以降,伴隨著社會革命斗爭的步伐,滲染著現(xiàn)代文化思想意識的新風(fēng),隴右書壇的面貌開始出現(xiàn)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變化。
隴右書法大師魏振皆,其作品最具特色。最為人們贊賞的是他的魏碑書體,他學(xué)書于古而不拘泥于古。他以魏碑的古樸拙勁為基礎(chǔ),吸收隸書活脫美巧的結(jié)構(gòu),取金文之勢,采擷篆、隸、楷、行、草之精華融為一體。寫魏體,一般要寫出像張旭、懷素狂草那樣飛動流暢,揮筆多變的筆路是比較困難的。但在魏振皆的書藝中形成的魏碑書體確能在嚴謹中求多變,在用筆、結(jié)構(gòu)上求創(chuàng)新。從而使渾厚、蒼勁見長的魏碑也吸收了多變的筆路,頗為生動感人。古人說:書以神采為上。魏振皆先生的魏書,凌空取勢,筆筆呼應(yīng)通神,字字瀟灑剛勁。疏密相間,錯落有致,枯飽得當,肥瘦相宜。整篇章法空靈素樸,意態(tài)萬千,頓挫起伏,波瀾壯闊,獨樹一幟,達到了較高的藝術(shù)成就。他最顯著的成就是對筆法、書體、章法的卓越創(chuàng)造,不僅在甘肅書法史,而且在中國書法史上有一席之地。原甘肅書法協(xié)會主席趙正曾評價:“明末清初的王了望,晚清時期的朱克敏,民國時期的魏振皆,是甘肅書法界的三個里程碑?!?/p>
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我國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各個領(lǐng)域均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而文藝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真正形成,使廣大的書畫家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書畫創(chuàng)作的春天。新時期的隴右書畫,繼承全國形勢,順應(yīng)時代之變,博弈眾長,厚積薄發(fā),面貌為之一新。他們有的崇尚帖學(xué),師法“二王”及宋明諸家,以溫潤中和、妍遒雅美馳譽文壇,有的專政北魏碑版,終生癡情不改,以大氣磅礴、拙樸雄渾各噪隴上,有的取秦漢簡牘,敦煌學(xué)經(jīng),姿肆爛漫,自成一格,他們互相影響,互相促進,互為補充,推動著隴右書畫的創(chuàng)新和進一步的發(fā)展成熟。
縱觀明清以來的隴右書苑畫壇,書畫家數(shù)量眾多且文人畫氣息濃厚。他們多是通詩文、曉禮儀、書畫兼修的飽學(xué)之士,他們作畫的時候,更多地融入了文人詩情畫意的情懷。在其繪畫作品中,常常是山水胸中繞,詩畫寄真情,每有得意之作,輒題詩畫上,詩、書、畫印于一體,渾然天成。其中,雖然各噪全國的大家較少,但他們在作品中所創(chuàng)造的,強烈地體現(xiàn)出地域特色和深沉的民族文化,是十分豐富而厚重的人文歷史資源和寶貴的精神財富。
[1] 天水市政協(xié)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天水名人》,甘肅文化出版社,1998年.
[2] 趙正.《清代隴上書家王了望評傳》,《中國書法》1997年第二期.
[3] 趙正.《硯耕集》,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03年.
[4] 蔣寶林.《墨林今話》卷11,《中國書畫全集》第12冊,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