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賀 穎
浮沉于時間之水的中國古謠
——馬秋芬小說賞析
遼寧/賀 穎
多年前一次偶然的機緣,有了當時最遠的一次出行,從沈陽到廣州,復自深圳羅湖橋而后折返,再一路向北,回到遼寧。而次年又正巧北上,到了黑龍江,兩次相鄰的時間經(jīng)歷,從此下意識地被對接在一起,成了一條完整的心靈沿線,其間迥異的人情風物,隨著時間的流轉,自清晰到模糊,漸漸成了記憶的背景,而唯有一詞,卻因這接續(xù)的兩次出行,仿佛黎明時怦然躍出海面的紅日,而驀然生動飽滿,亦如燙金的匾額,高懸在自己精神世界的長天大地,如果說首次的偶然出行所擔負的是說明與發(fā)現(xiàn),那么二次出行則應該完全是為了奇異的印證了,總之,于我而言,它們的意義只有唯一的一個指向,讓自己真正理解這個白楊樹一樣平凡的詞語:北方。
到底是時間的神秘,抑或空間之謎,再或者緣自人類靈魂的奇妙?一個自幼于北方土生土長的人,卻在偶然出行中第一次真正知曉了北方的含義,一直記得由南向北,車窗外越來越黝黑的大地,那些漸次高起來的樹,直到高得自己傾倒在車窗的玻璃上,亦望不到樹尖兒。就是那一刻,我聽見自己的靈魂狠狠地喊出了兩個字,北方。
地闊,天高,雨驟,風急,那冷仿佛可以握在手中的冰凌,閃著寒光,看得見質(zhì)地,伸出舌尖,能舔到奇怪的微腥,熱的亦干脆而決絕。大起大落的愛恨,大悲大喜的人生,一切都如此醒目而截然。是的,這就是北方,笑淚間多少悲歡,沉甸甸明亮亮,映疼了晨昏中的大地,也映疼了人心。也有交織,像淚水中倒映的歡笑,雨中驚現(xiàn)的絢美彩虹,亦仿佛繞村而過的河水,綿綿而去,卻頻頻回望。多年以后,這樣的北方,這樣令自己熟知而又驚詫的北方,是我在馬秋芬的小說中讀到的,像游走的人無意中抵達一處,驚見竟是自己闊別的故土,一直記得自己的驚喜與如饑似渴。從《遠去的冰排》,到《老沈陽》、《到東北看二人轉》,再到這部即將完稿的《白云蒼狗》,不同的故事和敘述,相同的震動與激蕩,一直緊緊尾隨著自己。作者以唯北方女子所獨有的心靈思蘊,氣度情懷,以飽蘸北方兒女深情的摯烈筆墨,描摹著一卷又一卷北方大地上,活色生香的浩繁畫作,譜奏著一曲曲大美無垠的歡歌笑淚。
車爾尼雪夫斯基,十九世紀俄羅斯偉大的思想家和美學家,在著名的《藝術對現(xiàn)實的審美關系》中,繼承和發(fā)展了別林斯基的文藝觀點,提出了“美是生活”的定義。他說美不是主觀自生的,美存在于現(xiàn)實之中。他反對“為藝術而藝術”,認為藝術的特點“不是用抽象的概念,而是用活生生的現(xiàn)實去表現(xiàn)思想”。想來此間的美,無疑蘊涵著作為藝術的表現(xiàn)中,所能打動人心的一切,包括愛與恨,包括黎巴嫩藝術天才,20世紀阿拉伯新文學道路的開拓者紀伯倫說過那些“淚珠與歡笑”,也包括尋常百姓的甘甜與疼痛。黑土地,大東北,老沈陽,這闊大而深厚的時空背景,以不可稀釋的濃度,賦予了作者純粹而響亮的心靈氣質(zhì),使作者得以成功完成了對北方大地上獨有的力與美的深度詮釋與完美表達。而這,也許正是一個小說家所創(chuàng)作文本的核心特質(zhì)。小說作為作者精神的外延,讀者想象的著陸處,不僅擔承著對情節(jié)的安置,對人物及語言的駕馭,布局謀篇的架構,更為要緊的是像車爾尼雪夫斯基說的那樣,“用活生生的現(xiàn)實去表現(xiàn)思想”,對人類生活及生命中力與美的發(fā)現(xiàn)、挖掘與展拓,而其實,這也恰恰是對作者自身靈魂中所含有的力與美的質(zhì)與量的檢驗,甚至是挑戰(zhàn)。我們無法想象,一個內(nèi)心不具備對美的深度理解,對文本力量忘我癡愛的作者,會創(chuàng)作出激動人心的作品。馬秋芬的小說,正是基于這樣的精神基點,伸展而出的北方樹,以至綿延而成林,是呼啦啦鋪展而來的生活之潮,一瞬便可將讀者吞納懷中。這樣的閱讀是快意而異樣的,是淋漓酣暢的一次次心神度化,淚水與歡喜于讀者的不離不棄,像一只手的正反兩面,相依而在。而這繁復的生活,在作者筆下,亦似這樣一只神手,將人類命運深處的悲歡,錐心的倉皇與無助,痛徹心神的絕望與破碎,沉靜而單純地鋪陳于世人眼前,輕易就將讀者拖入黑暗的深淵,復于彌留之際,引于光明之下,生生死死,易如反掌。
這部即將完稿的《白云蒼狗》,我讀到的只是其中一個幾萬字的章節(jié),其余部分讀到的是梗概要義,而這已足夠讓自己急不可抑地傾倒內(nèi)心的洪涌,一次再一次重復著那個詞匯,北方,北方。
這是一次恣意奔涌的大手筆,大到容不下讀者在驚詫中下意識地后退,便被裹挾其間,被浪濤翻卷,被沖撞,被一次次摔打、拆解,仿佛作者筆下的文本,被一次次解構與結構?;蛘呓咏趯ψx者的肆虐,抑或?qū)徝勒叩奶翎叄驗樗慕Y構與節(jié)奏,幾乎沒有任何純粹的閑暇與間隙,容許人去搜用品評的詞匯,拿捏品評的尺度分寸,你會發(fā)現(xiàn),這是多么徒勞,而唯一能做的,是放棄自己的一切,放棄思考,猶如放棄一個徒勞的掙扎,只將自己交付作者與文本,抵達人類命運中一個又一個秘密的彼岸。
19世紀中葉,巴黎近郊有一個普通的山村,那里有著肥沃的土地和森林,潺潺的流水和各種奇花異草。這里就是后來享譽世界的巴比松村。以C.柯羅與 J.-F.米萊為代表的巴比松畫派創(chuàng)始人,就在那時來到了這里,開創(chuàng)了后來聞名天下的巴比松畫派。其間大批以鄉(xiāng)間的自然風物為背景的畫作,不僅僅在當時產(chǎn)生巨大影響,亦激起了幾個時代的審美風潮,或清新自然,或大膽強烈,或內(nèi)斂或粗獷,無不恣意宣泄著一個時代獨有的內(nèi)在底蘊與旋律,每看過,無不驚異于畫中那些紛至沓來的迫人氣息,這時的觀眾幾乎是膽怯的,似乎擔心一不留神,畫中人就活了過來,生生地站在面前。而這一切,亦神奇地在《白云蒼狗》中盡然而現(xiàn),那些十月的天,那些藍,那些歡樂中隱含憂傷的落葉,那些于洪波涌起的時間潮水中,驚鴻一般閃去的畫面,令人仿佛聞到了巴比松鄉(xiāng)間松油的氣息,干凈而清透,也隱隱回旋著中國北方大地上,初秋時獨有的鴿子的哨鳴,是的,這美是憂傷的,是心疼著的一種心動,或者都是令人困惑的,卻也令人不愿深想而情愿沉迷。應該也可以歸納為幸福吧,仿佛作者筆下那枚不經(jīng)意的落葉,自由著歡喜,卻也憂傷,以至落下淚來。而那無數(shù)風雪深寒中的生生死死,那交織著冷酷與無望,交織著哀哭飲泣,也交織著喜悅與疼痛的強烈表達,又仿佛荷蘭歷史上最偉大的畫家倫勃朗的肖像畫,以最大膽而神奇地用光而被世人稱道,那些隱含著無數(shù)秘密的真實,卻又無從破譯。而其實自己最擔心的,則是那個“眼睛一炯一炯的”小丫頭淺草,忍著心上的刀刃,燦爛的笑,在唱著侮辱著深愛的父親之后,孩子將如何承受被刀刃過的小小心靈?我擔心那個母親五柳,為十八歲未婚即產(chǎn)的女兒,在拂曉的雪地中走著的十多站路,心力交瘁的一個娘,會不會摔倒在雪窩里,再也無力爬起,我還擔心郎老大手忙腳亂侍候的那個孩子,那個“哭起來像個小喇叭似的崽兒”,一不留神就會從郎老大手中跳出來,跳到讀者手上,還有,我擔心以后再也聽不見那個吹糖人的唱著:俺吹了個虛靈靈的一把有,也是個虛靈靈的一把無吔……沒人能告訴我這樣的擔心是不是多余的,也許它們是人類靈魂的秘密,也或者是作者與讀者的碰撞與對抗,其實,也許更像一口解構主義的陷阱,而要命的是,自己如此情愿深陷其中。
動筆伊始,曾為自己只能閱讀僅有的章節(jié),而隱憂對意義感知的完整,此刻已漸覺豁然,世間的一切原本就是相對的,何來純粹的完整?就算一場有生有死的人生,不也只是瞬而又瞬的一節(jié)小小篇章。更何況在這樣浩大的鴻篇巨制中,隱含了多少秘而不宣的天機與力量,哪怕只是一個章節(jié),也足夠讀者體察到猶如被命運刻意放大了的生死悲歡。
白云蒼狗之下,這里就是北方,是“水洗過的陽光”,刺目的明艷,也是風雪迫人的深寒,是彌散與天地之間的中國古謠,是詩意也是哲思,是展不盡的一軸軸畫卷。一個特定時代的苦辣酸甜,活色生香地在時間的滾滾紅塵中,迎面而至,那些或親歷或耳聞目睹的每個細節(jié),都讓人反復唏噓而無言,這是一代人甚至幾代人的靈魂追想,是一個生命對更多生命的回望與銘鐫,那些混合著時代、命運、與人間悲歡的深沉氣蘊,氤氳在行間字里,令那些最平凡的生活,仿佛永恒的時間之水,流過歷史的塵埃,漫過今天的堤壩,洪流滾滾而激蕩不盡,一路涌向未知的遠方。
劉泉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