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同彬
關于《獨唱團》的“二重奏”
何同彬
《獨唱團》夭折了,有人說死得好,有人說死得痛心。這本曾經(jīng)被寄予厚望的雜志的消失,與那些同樣短命的刊物不同,它也許更多地折射了這個時代人們的期望與失望、愛與恨、勇敢與怯懦。因此,《獨唱團》從一開始就“超載”了,它“被”高估了,高估似乎就是它擺脫不掉的宿命。
1、被高估的韓寒:一個成功的 “青年意見領袖”、賽車手,未必就是一個成功的商人,這也許就是他和郭敬明的重要差異?;蛘摺绊n寒”這個符號本身被商業(yè)化就是錯誤的,韓寒“賣身辦雜志”肯定不是為了他代表的那些萬眾矚目的“價值”,而是為了錢。這一點他很清醒,但作為商人他根本不夠格:既不尊重他的商品,也不尊重他的讀者?!丢毘獔F》如此輕易地猝死,也看出他的性格不夠堅韌,擔當什么 “領袖”、“推動中國進步”、“影響中國”的責任,恐怕還有些夸大其詞。
2、被高估的反抗:韓寒的盛名來自他網(wǎng)絡空間中的清醒的反抗意識,但人們對韓寒持續(xù)提出反抗意見的期待,錯誤地被《獨唱團》這樣的紙質媒介所承載。媒介不同,空間就不同,它們遭受的敵意也就不同。盡管《獨唱團》定位文藝雜志,但也在有意植入反抗性的話語和敘事,但那些文字和圖片的政治諷喻顯然是被“縮減”過的,既滿足不了群眾們的等待,也把整個刊物弄得風格混亂,更像是一群青春叛逆者膚淺的吟哦和淺薄的洞見。只要是“韓寒”的刊物,這一反抗的矛盾性就不可避免。
3、被高估的文藝:認為《獨唱團》的誕生是一場文藝復興,無疑是人們一種譫妄的胡言亂語。由一群知名的文藝青年組成的作者隊伍,幾乎就沒有提供任何優(yōu)質的文藝樣本,煞有介事的網(wǎng)絡征稿,不知道忽視了多少明顯高過他們的作者和作品。連他們的領袖韓寒所提交的《我想和這個世界談談》,也仍舊停留在《三重門》的水平,把韓寒稱為“作家”似乎還不宜包括他的小說。
4、被高估的“團”:無論是“獨唱團”還是“合唱團”,以韓寒為首的這個團隊都是一個糟糕的團、缺乏責任心和韌勁的團。這本雜志約稿組稿之混亂、排版設計之業(yè)余,既證明他們的能力不夠,也反映出他們的工作作風不夠嚴謹務實。這么快解散就更證明“獨唱團”是“為了一個共同的目的”臨時搭建的草臺班子,而不是韓寒信誓旦旦的“最強的編輯團體”。他們在編輯出版過程中的各種問題,有時候是在用被高估的“阻力”做遮羞布,以掩蓋他們某種程度上的無能和散漫。
5、被高估的“高估”:韓寒從一開始就試圖“降低大家對《獨唱團》期望”,當然為了商業(yè)的目的,他也做了一些“提高”期望的舉措;或者對于韓寒而言,他做什么都是在提高人們的期待,因為他的位置過高了,高到連狗仔隊、美國人都關注他的一舉一動。韓寒既知道高處不勝寒,生怕摔得過慘,而不愿意被高估,但高估也是這本刊物成敗與否的關鍵,因此他又必須有意無意地依賴這種高估的商業(yè)效應。被高估是《獨唱團》的宿命,因為他是屬于韓寒的,明天韓寒辦一個樂隊、搞一個網(wǎng)站,百分百還是“被”高估。
我們有什么理由“高估”這本文藝雜志呢?我們有什么理由認定韓寒就一定應該辦好一個文藝刊物呢?或者,在中國當下,韓寒把《獨唱團》辦成什么樣才算是一個成功的文藝刊物?《新青年》?《紐約客》?《收獲》?《讀書》?《最小說》?估計沒有人能說得清楚。如果你喜歡韓寒,喜歡他的某種話語方式,就應該清楚在中國有很多更需要關注、期待、參與或高估的公共空間,而不是這樣一本怎么辦都辦不好、誰來辦都辦不好的的文藝讀物。
大家伙都省省吧!干嗎揪住一個時髦青年不放。
《獨唱團》的夭折,也許真如某些居心叵測的人斷言的:這是一個“陰謀”,一個與韓寒相關的大陰謀。只不過這一陰謀并非始于《獨唱團》,而是始于魯迅慨嘆的“古國的青年的遲暮之感”,掙脫“三千年陳的桎梏”談何容易。
韓寒“獨唱”多年,以至聲名顯赫,圍繞著他尖銳、鋒利和機智的言辭所繁殖的贊頌和詆毀一樣多、一樣可怕,越多就越可怕。眾聲喧嘩的圍觀,過早地把一個青年的“獨唱”變成了合唱。這和看殺頭也沒什么兩樣,圍的人多了,連阿Q都知道喊一聲“過了二十年又是一個……”更何況韓寒這種天生有 “反骨”的冒險者。只不過變成合唱之后,那被殺的人是真革命黨還是假革命黨已經(jīng)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圍觀本身、是人群喜悅或憤怒的表情,以及圍觀結束之后那些作鳥獸散的“人”的去向。
韓寒總讓我想起《皇帝的新裝》里那個說真話的小男孩,只是童話畢竟是童話,沒有滿足我們更多的好奇心,而韓寒終于填補了這一空白,它讓我們看到長大了的小男孩在圍觀的人群中成為了 “英雄”,此時皇帝雖然略有慌張,但依舊淡定。
韓寒聲稱不是英雄,不是什么“公共知識分子”,拒絕這些“高貴”、“高尚”的身份標簽,并非簡單意味著他的清醒,倘若他足夠清醒,應該知道是什么在支撐他相對富裕的生活,知道他的這種熱鬧而幸福的世俗生活與他那些睿智的斷言之間無法彌補的裂痕。韓寒擺脫不掉的存在方式,使得他與其仇視的敵人本質上貌離神合,這與一切庸眾的命門雷同:逃不脫的怯懦、虛榮與世故。
“像韓寒,一個屬于體制之外的人。他又能寫小說,又能賽車,又能辦雜志,還能寫那種文章?!敝袊谷粫腥嗽凇绑w制之外”可以干這么多事?竟然據(jù)說可以通過賽車解決生存問題,從事自由寫作?這如果不是奇跡就沒有什么是奇跡了。我至今仍然沒有發(fā)現(xiàn),對于活在這個語境中的人而言,身處何地才可算作“體制外”?要多么“聰明”才能置身“體制外”的同時活得這么有聲有色。
這里的確是“奇跡”發(fā)生的地方,有諸多見證“奇跡”的時刻。但奇跡不宜多,那樣奇跡就不是奇跡了,或者奇跡返回常識和本能,被更多的人識破,那就很“危險”了。所以,韓寒只允許有一個,不可復制并非他不可超越,他的鋒利被刻意保留,別的人未必就有這么好的運氣了。因為一個韓寒并不可怕,一萬個韓寒就不同了。為了讓一萬個韓寒也不可怕,就要把他塑造為萬人矚目的英雄或“傻逼呵呵”的笨蛋,就這樣,在無聊之徒的圍觀及喧囂中,韓寒和張三、李四保留了面目上的差異,而在本質上或政治功能上變得日益雷同。
“獨唱”變成“獨唱團”,而“獨唱團”就是“合唱團”。
此時,千萬不要哂笑,《獨唱團》的夭折是“韓寒”的再次夭折、是青年們的夭折的輪回。在此之前是否有《獨唱團》,在此之后是否《獨唱團》會復活,都無法改變我們始終如一身處“合唱團”的殘酷現(xiàn)實。
責任編輯⊙育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