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玲
(陜西理工學院外語系 陜西 漢中 723000)
威廉·華茲華斯是英國十九世紀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主要創(chuàng)始人和主要詩人。他在作品中頻頻論及生死問題,從不同角度和層面闡發(fā)自己的生命意識,形成了一個引人注目的、比較獨特的文學現(xiàn)象。
《露西組詩》從多方面體現(xiàn)了作者的生命意識。在《露西組詩》中,詩人刻畫了天真無邪的少女露西。大自然締造、哺育了她,卻又過早將她帶離人世。露西的死對于詩人來說是回到自然,讓靈魂得到寧靜和凈化。 “也許露西根本就不存在,她只是詩人意念中的一個化身——一個自然界虛幻的美麗化身,詩人在追憶,詩人在苦苦懷舊、尋覓,仿佛 ‘有位佳人,在水一方’”[1]。
詩人在這一組詩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生命意識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方面:
(1)華茲華斯作為浪漫主義的重要詩人,他的詩始終所流露著對淳樸、自由生活的向往和熱愛?!堵段鹘M詩》之一《她住在人跡罕至的路邊》以其“抱樸含真,天人合一”的意境深深的吸引了讀者:
她住在人跡罕到的路邊,
住在野鴿泉的近旁,
她這位姑娘沒有人來稱贊,
很少人曾經把她愛上:
一朵半隱半現(xiàn)的紫羅蘭,
開在長青苔的石旁;
美得像顆星忽閃忽閃——
獨一無二地掛天上。
她在世的時候無聲無息,
去世時沒人在身旁
可露西已被埋進了墓里!
對我呀可全變了樣![2](92頁)
這首詩是華茲華斯著名的愛情詩《露西》組詩中的一篇,是悼念死去的戀人的。詩人僅用了短短的十二行詩,創(chuàng)作了一篇意境豐富的詩歌。詩中寫道她不為人知地活著,也幾乎無人知她何時死去,她孤單而凄涼;詩人借助于美麗的想象,以十分淡雅的筆墨,繼續(xù)寫道她像不為人見的紫羅蘭,被長滿青苔的巖石半掩!她美麗如同一顆寒星,孤獨地閃爍在天邊。在該詩的第一節(jié),詩人描寫了露西的生存環(huán)境,即“人跡罕至的路,就在那鴿子泉”旁邊。詩人用“人跡罕至的路邊”,“泉水”來提喻整個大自然。其中,“泉水”是典型的自然景觀,它使讀者聯(lián)想到“清純晶瑩以及幽遠?!兵澴舆@個象征意象使詩人的主觀感情具體化了。詩人把露西放在這樣純潔,寧靜,幽遠,素淡的環(huán)境中,目的是要把讀者帶到一種與現(xiàn)實社會完全對立的寧靜,安謐,淳樸,自然的境界中,與詩人的思想感情產生強烈共鳴,感觸到一股醇美的情感潛流。“像露西這樣的普通女子,在古典主義的高雅詩歌中是不會成為詩人歌詠的對象的。然而,華茲華斯卻認為正是這種生活在自然狀態(tài)中的人才是值得贊美和歌頌的?!盵3]。該詩的第二節(jié),詩人用了兩個比喻視覺意象生動刻畫了露西的形象。詩人用樸素清新的文字,十分淡雅的筆調把露西描繪成:“開在長青苔的石旁”的“一朵半隱半現(xiàn)”的紫羅蘭;“獨一無二地掛在天邊的一顆忽閃忽閃”的星星。這顆星就是啟明星。紫羅蘭和啟明星是這首詩的兩個核心意象。紫羅蘭花小而有香氣,雖不如月季或牡丹那般嬌艷動人或堂皇富麗,但卻別有一種樸實的美。這朵紫羅蘭是半藏在一塊長有青苔的巖石旁邊,幾乎不被人所見。這顆啟明星是獨一無二地掛在天上。這兩個比喻意象加強了第一節(jié)里所說的“人跡罕至”“鴿子泉”“無人贊賞”“也很少有人愛慕”的印象。詩人以巧妙的構思把地上的紫羅蘭和天上的啟明星這兩個意象組合起來,使讀者的想象從地上轉移到天上。這種轉換形成一種流動狀態(tài)的聯(lián)想,豐富了露西的形象,給讀者以思想感情上的陶冶和啟示。透過這兩個意象,露西那美麗、可愛、孤獨,純潔,謙虛的形象便鮮活地印在讀者的腦中。
華茲華斯是一個沉思者,一個富于宗教的情感者,他在自然中領悟出一種神秘的巨大力量。他把露西這樣一個弱女子的命運放在了整個大自然的運轉里,并希望她得到一種不朽和永恒。這種回歸自然天人合一的境界反映了詩人追求回到一種未經世俗異化的境地,追求一種完全“自由”的生活。
(2)華茲華斯出于愛惜生命的本能,希望人的生命能得以永恒。但是華茲華斯對待死亡的態(tài)度是極其矛盾的。詩人相信回歸大自然可以實現(xiàn)精神還鄉(xiāng),然而在對這一命題揭示的過程中詩人卻不自覺地流露出對自然規(guī)律的冷漠無情,對社會人生的變幻莫測,以及對個體生命之脆弱短暫的無奈和憂慮。他既贊美靈魂升華,又依戀現(xiàn)實人生;魚與熊掌不可兼得,華茲華斯陷入了深深的矛盾和痛苦中。這種矛盾在《露西組詩》里得到了最深刻的反映?!堵段鹘M詩》之一《無題:三年里晴晴雨雨,她長大》:
造化說過了,便著手施行——
好快呵,露西走完了旅程!
她死了,給我留下來
這一片荒原,這一片沉寂,
對往事歡情的這一片回憶——
那歡情永遠不再。[2](92頁)
露西死了,她回到了自然的懷抱,她的靈魂在宇宙中永存。但他還是對她的死依依不舍,字里行間流露出了淡淡的哀惋。
《露西組詩》中還有一首叫《我有過奇異的心血來潮》的詩,寫的是如晝的月夜,情人騎馬前行,最后突然的一聲大喊,月亮下沉,死亡來臨.幽靜,快樂的情節(jié)嘎然而止:
我有過奇異的心血來潮,我不怕把它說出,
但只說給多情的人,我曾有過的遭遇,
那時候我每天愛著的姑娘,像玫瑰一樣鮮艷,
我在一個月明的夜晚,騎馬走向她的家園,
我望著頭上的月亮,它把廣闊的草原照耀,
我的馬快步而上,已到我喜愛的小道,
馬兒繼續(xù)前進,蹄聲響亮,不停地一直向前,
這時月亮正徐徐墜落,鄰近露西的屋頂,
我陶醉在那些美夢之中,那是大自然的恩賜,
我兩眼始終牢牢望定緩緩下墜的月輪,
馬兒繼續(xù)前進,不斷向前,
突然間那下沉的月亮,一頭栽在她的屋子后面,
多么熟悉而奇怪的念頭,一下子鉆進了情人的頭腦,
“呵,慈悲的天”我對自己喊叫,
“也許露西已經死了”。[2](91頁)
露西如六月的玫瑰,嫵媚鮮艷;如獨自掛在天上的忽閃忽閃的星星;如狂喜的小鹿;流云為她讓位,垂柳向她頜首,夜星待她親切。這些意象在我們腦海里勾勒出一幅物我共體,天人合一的和諧畫面,更折射出露西的自然之美。然而露西始終擺脫不了永恒不變的自然法則的制約,她的生命雖美卻是短暫的。山巖、星星、月亮這些亙古不變的永恒存在物更襯托出露西生命的脆弱和生命周期的短暫。詩中所體現(xiàn)的絕不僅僅是對自然美的歌頌,對孤寂美的詠唱,以及對靈魂還鄉(xiāng)的向往,更多的則是詩人對個體生命消失的憐惜與眷戀,對孤寂的懼怕以及對死亡的無可奈何,是詩人發(fā)自內心深處痛苦的聲音:面對死亡,華茲華斯變得脆弱,生與死,現(xiàn)世與來世,此岸與彼岸之間橫著一條不可跨越的鴻溝。華茲華斯試圖通過自然逾越生與死的界限,然而對于生命本體的本能眷戀使詩人在追求靈魂升華這一理想時又陷入深深的矛盾之中。
(3)華茲華斯的生命意識具有濃郁的基督教文化色彩:一是他傾向于順應自然,二是他對此岸彼岸均持肯定的態(tài)度。
1)傾向于順應自然。在基督教文化中,人的生死是同上帝相關的。人的生命是由上帝賦予的,生死是由上帝決定的,人除了順應自然、聽從上帝的安排之外別無選擇。華茲華斯對生死采取的是順其自然的態(tài)度。如在《昔日,我沒有人間的憂懼》一詩中,他沒有直接表示自己對露西之死的感情:
昔日,我沒有人間的憂懼,
恬睡鎖住了心魂;
她有如靈物,漠然無感于
塵世歲月的侵尋。
如今的她呢,不動,無力,
什么也看不見,聽不見,
天天和巖石、樹木一起,
隨地球旋轉運行。[2](93頁)
他在這里冷靜地列舉了露西伴隨石木長眠于地下的死亡預兆,它和詩序中傳統(tǒng)的樂觀情緒一道,表現(xiàn)出了嚴格的樸素和克制。在他看來,露西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生前不為人注意,死后無人憂慮。這些作品反映了他生死順應自然的思想傾向。華茲華斯生死應順應自然的態(tài)度是建立在以下兩個方面的:第一,人的生死是由上帝支配的,生死順應自然實際上是對上帝的歸依,這在他的詩歌中有不少流露。這具有濃郁的基督教文化色彩。第二,人的死亡是無可逆轉的殘酷現(xiàn)實,生死順其自然是無可奈何的選擇。
2)對此岸彼岸均持肯定的態(tài)度。在華茲華斯看來,不僅有此岸,而且也有彼岸,人生有苦難,天國是幸福之所在。他認為,死亡是人的最終歸宿,死亡是重返自然,死亡只是人的肉體的消亡,人的靈魂是永生的,人的精神是永存的,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詩人對永恒生命的追求。在《露西組詩》中,露西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生前不為人注意,死后無人憂慮。露西是自然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她和自然界融為了一體,她的死去和活著一樣,都顯得自然而然。他在《露西組詩》中多次寫到露西之死,但這種死又不是真正的消亡,她的靈魂在大自然中得到了永生,她的精神在宇宙中得以永存。
華茲華斯的生命意識還體現(xiàn)在他對文學的沉思中。華茲華斯認為,“人與自然根本互相適應,人的心靈能照映出自然中最美最有趣味的東西”[4],自然情感必須經過對象化。無形的、流動的、氛圍式的情感必須經過沉思這一中間環(huán)節(jié)而獲得有形化、固定化和具象化。沉思即是化無形為有形的過程,它必然始終伴隨著形象,而且,這種形象還與詩人獨特的生活經歷、思維取向與個性特征有關?!霸娖鹪从谠谄届o中回憶起來的情感”,“平靜中的回憶是沉思的基本狀態(tài)”[5]。而所有的這一切在《露西組詩》中都得到了很好的詮釋。
[1]狄兆俊.中英比較詩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2.
[2]華茲華斯詩歌精選[M].楊德豫,譯.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2000.
[3]王昌猷.意境、風格、流派[M].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87.
[4]蘇文菁.華茲華斯詩學[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5]鄭敏.詩歌與哲學是近鄰:結構解構詩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