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昱
(吉林市人民廣播電臺,吉林 吉林 132000)
文化新聞是人類活動的重要部分,有著濃厚的思想和意識色彩。由于文化本身的多重性,因此文化新聞同樣具有多重性的功能。這種多重性包括引導輿論、監(jiān)視環(huán)境、社會協調、娛樂民眾等等,這些功能通過文化信息的傳遞對現代社會產生了巨大作用,進一步輻射到社會內部各組織器官,引起社會制度的變革、指導社會秩序的運行等等。
我們知道,社會傳播一方面促進特定社會行動目標的實現,另一方面也有力地影響著社會的面貌和結構。大眾傳播往往是將社會的一部分抽出、放大,從而導致異質性的社會事實均質化。文化新聞屬于大眾傳播的一部分,因此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改變著整個社會結構。大眾傳播的責任,決定了它不能只是迎合而應是適當地滿足和積極地引導。
文化塑造的是個人的心智力量,從其結構上看有兩種:深層結構和淺層結構。深層結構是指一個民族在歷史的積淀中形成的較為穩(wěn)定的心態(tài),滲透于日常生活的文化行為,可見于個體、社會群體的行為;淺層結構是指文化深層結構的顯形變體和不斷的發(fā)展、變化、超越。從深層結構上看,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弘揚民族文化直接關系到國人對民族文化的認識、民族價值觀念的延續(xù),它是增強民族凝聚力、保持民族傳統、抵御異域文化滲透的重要手段。黨報是黨的喉舌,應該站在弘揚與振興民族文化的高度,以對國家和人民負責任的態(tài)度,承擔起傳媒應盡的責任,以歷史的高度來審視文化新聞的重要意義,來分析文化新聞為中國的文化記錄了什么、增添了什么、改變了什么?這就要求我們全面、真實地反映現實生活,以作歷史的鏡鑒。
就我國具體國情而言,文化新聞是一條保持黨同人民群眾血肉聯系的渠道,也是黨報贏得公信力的渠道。文化提供強大的內在驅動力,文化作用于人的內心世界,能把政治力量轉化為文化力量,通過文化把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轉化為行動,黨報正是通過傳播文化行為,凝結社會的共同精神。通過讀者長期的閱讀行為,文化新聞可以在潛移默化中提升人的文化品味,充實觀眾的文化積淀,通過由少及多的積累,從個體到群體的浸潤,有助于在全社會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圍,推動主流文化的建設,并與物質文明的建設互相促進,共同發(fā)展。
環(huán)境監(jiān)視功能,是指“通過客觀、準確地反映現實社會的真實情景,了解足以影響社會進程的機遇或威脅,作為人們決策或付之行動的依據”。①文化新聞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會心態(tài),是一定社會生活的反映,是民意輿情的表現。一種文化現象的出現,一種思潮的流行,即使是一本書的暢銷,都有其社會根源。文化新聞通過報道這些文化現象,反映社會矛盾、焦點,引起人們注意和思考。
社會協調功能也稱社會聯系或社會整合功能,是指“大眾傳播媒介通過對信息的選擇、解釋和評論,把社會各個部分聯系起來,協調一致,整合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并對社會周圍的環(huán)境做出有效的回應,把人們的視線集中到適應當前情況的最重要的事件或事情上來”。②黨報文化新聞不僅擔負著傳播媒介的職責,還履行著更重要的責任,就是在執(zhí)政黨和全體人民之間,搭起信息雙向溝通的“橋梁”,是傳播先進文化的紐帶。
傳承功能是指“大眾傳播能夠把文化傳遞給下一代,并繼續(xù)教育離開了學校的成年人,促成社會成員共享同一的價值觀、社會規(guī)范和社會文化遺產,從而增強社會的凝聚力”。③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建立在繼承和創(chuàng)新的基礎之上,傳播是保證社會遺產代代相傳的重要機制。文化發(fā)展具有歷史的連續(xù)性,是人們在長期社會生產實踐中經驗和智慧的總結。文化新聞是文化和價值觀念的載體,讀者通過閱讀耳濡目染,自身的思維模式和行為規(guī)范必將受到文化新聞所傳播的文化和價值觀的影響。黨報作為主流媒體的文化傳播陣地,大量登載代表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文化新聞作品,無疑會成為推進和諧文化建設的主力軍。
現代美學家認為:“娛樂就是獲得一種感情上和思想上的快感,也是一種美的觀點,美的感受得到了滿足的快感。娛樂能豐富人們的生活,消除疲勞,有益于身心健康,還可幫助人們提高審美能力和藝術修養(yǎng)”。④馬林諾夫斯基也講到:“游戲、游藝、運動和藝術的消遣,把人從常規(guī)中解放出來,消除了文化的緊張與拘束?!痹谏鐣?jié)奏加快和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為了迎合大眾緩解壓力、釋放情緒的需要,媒介對娛樂功能的重視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黨報的文化新聞滿足了人們精神層面的需求,緩解了人們的心理壓力,成為推動社會機器正常運轉的潤滑劑。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常常把現實環(huán)境進行虛擬化的處理,形成了大眾媒介的“虛擬環(huán)境”,越來越多的傾向于用視覺的狂歡來激發(fā)受眾的欲望,用文字私人化的東西挑逗人的理性抑制,這便是對娛樂功能的異化。
文化是活著的歷史。當時間流逝,一切堅固的東西都將煙消云散,唯獨文化和精神將長存。馬修·阿諾德在19世紀60年代說,文化這個概念很微妙地包含了一種使人變得美好、高尚的東西,是社會中被認為是最優(yōu)秀的因素。阿諾德認為,文化如果不能使一種現代的、具有侵害性、商業(yè)性和野蠻的城市生存狀態(tài)消失的話,至少也能使之減弱。文化批評家薩義德在引用了阿諾德這段話后說,應該看到,文化既是舞臺,也是一個戰(zhàn)場。⑤在這個舞臺上,黨報文化新聞的特色和優(yōu)勢在于其信息發(fā)布的權威性、準確性和可信度,對重大社會現象的理性闡釋,對法規(guī)政策的權威解讀,對社會和經濟現象的專業(yè)化描述,對海量信息的篩選梳理,深度介入,深切關注,為讀者提供更有見地、更有價值的信息精品。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黨報應當揚長避短,不與一般大眾化報紙爭娛樂、市井新聞方面的短長,而是把主流文化新聞做好做強,影響主流、高端讀者,從而保持、鞏固黨的輿論陣地,這樣才能在與電視、網絡以及都市報等其他媒體的競爭中求得一席之地。■
注釋:
①吳文虎.傳播學概論.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102頁
②吳文虎.傳播學概論.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103頁
③吳文虎.傳播學概論.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104頁
④引自《中國廣播電視學》,第228頁
⑤謝有順.文化是活著的歷史.南方都市報,2003年12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