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美
在兒科,股靜脈采血技術是一項常見操作,大多嬰幼兒的靜脈血是由直刺股靜脈采取。我科自2008年以來運用股靜脈斜刺法臨床采血,積累了一定經(jīng)驗?,F(xiàn)結(jié)合臨床應用體會,總結(jié)如下。
1.1 一般資料本實驗取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患兒100例。隨機分為2組,實驗組50例,對照組50例,年齡3月~2歲,2組患兒年齡、性別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1.2 方法嚴格無菌操作,病兒仰臥,穿刺側(cè)下肢外展、外旋與軀體成45°,墊高穿刺處使腹股溝展平,小腿彎曲90°成蛙狀,充分暴露局部,按常規(guī)消毒皮膚及術者左手食指,用左食指在腹股溝韌帶中下1/3處摸到股動脈搏動最明顯處并固定好。
1.2.1 對照組右手持注射器沿股動脈內(nèi)側(cè)0.5 cm處垂直刺入后,逐漸提針并抽吸,見抽出暗紅色血,固定針頭,抽取血液至需要量后用消毒干棉球垂直按壓針孔處5~10 min后貼膠布固定棉球。
1.2.2 實驗組右手持注射器,針頭與皮膚呈30~40°向臍部方向,沿股動脈內(nèi)側(cè)0.5 cm處斜刺入皮膚,逐漸提針并抽吸,見抽出暗紅色血,固定針頭,抽至需要量后干棉球平行按壓針孔處5~10 min后貼膠布固定棉球。
1.3 結(jié)果
實驗組:47例一次穿刺成功,無溶血,3例在皮下進退1次后取血成功,無皮下血腫。
對照組:39例一次穿刺成功,無溶血,5例在皮下進退1次后取血成功,4例誤入股動脈,2例失敗,11例均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皮下血腫。
根據(jù)人體靜脈解剖特點,股靜脈在股三角區(qū),由腘靜脈向上延續(xù)而成,在大腿根部緊鄰股動脈,在腹股溝韌帶下方、股三角內(nèi)走行的結(jié)構(gòu)由外向內(nèi)依次為股神經(jīng)、股動脈和淋巴管。腹股溝韌帶位于股神經(jīng)、靜脈上方,走行于髂前上棘和恥骨結(jié)節(jié)之間,觸診股動脈可幫助股靜脈定位,股靜脈在股動脈內(nèi)側(cè)0.5~1.0 cm處,與之平行,股動脈位置較股靜脈偏深[1]。對照組采取直刺法,針頭與股靜脈的接觸面較小,為一個點,穿刺難度大,即使穿刺成功,固定針頭采血過程中,若患兒不配合,也易使針頭晃出血管,且針頭刺入深度難以掌握,過深有刺中股動脈的可能,穿刺成功率較低,若反復皮下進退,易形成深部血腫,經(jīng)皮膚按壓效果不理想。實驗組采取斜刺法,針頭與股靜脈的接觸面較大,為一條線,采血過程中易固定針頭,因穿刺有角度故針頭刺入不會過深,出血量少,出血部位表淺,易于觀察護理,平行按壓針孔處因按壓面積大可減少皮下出血造成血腫,此法簡便易掌握,穿刺成功率較高,且并發(fā)癥少,值得推廣應用。
[1]楊麗娟,李振香.現(xiàn)代危重癥臨床護理.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