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倩倩
(河南師范大學社會發(fā)展學院,河南新鄉(xiāng)453007)
歷史的細節(jié)與歷史研究的“細化”
——淺談《申報》在近代社會經濟史研究中的應用
趙倩倩
(河南師范大學社會發(fā)展學院,河南新鄉(xiāng)453007)
《申報》是近代中國歷史最悠久、影響最深遠的一份報紙,其在內容上多為對本地方的報道,地方史“細節(jié)”相對集中;經濟因素使其往往功利性比較強;報人的活動也是一種值得關注的重要史料。報刊作為中國19世紀的重要公共輿論媒介和信息載體,對近代社會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申報》;地方性;功利性;社會經濟史
總體來看,近代報刊作為中國19世紀對外開埠以來所出現(xiàn)的最重要的公共輿論媒介和信息載體之一,在南方特別是江南地區(qū)的創(chuàng)辦和發(fā)展,勢頭更盛,也更具持續(xù)性。這種狀況,不但是南方地區(qū)因為較早接受西方風物而使近代性社會經濟變革較為活躍,對公共信息載體和輿論空間的需求不斷增強的產物,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該地區(qū)在近代中國社會變革中進一步領風氣之先的原因。報刊與近代江南社會發(fā)展的這種互為因果的關系,使報刊內容幾乎就成了社會發(fā)展的同步記錄。報刊內容所反映的近代江南社會的發(fā)展情狀,雖然或多或少,或詳或略,但卻使我們能夠從中尋找到歷史發(fā)展的“細節(jié)”(盡管這些細節(jié)都是破碎和零落的),并能夠通過這些“細節(jié)”來“細化”近代中國社會特別是江南社會的研究。筆者擬以《申報》為例,探討一下報刊在近代社會經濟研究中的作用和局限,兼以說明報刊史料的特征和價值。
19世紀中期以后,隨著以中外不平等條約為核心的中外關系新格局的基本確立,中國各區(qū)域之間社會經濟發(fā)展的不平衡狀況進一步加劇。新與舊、中與外各種因素的依違離合,描畫出了全新的政治地圖。在劇烈的社會變動中,各種政治勢力對自身的利益歸屬進行了重組和確定,“省界”(或者說籍貫)觀念成為其表達利益和政治訴求的重要載體,而公開出版物這一能使其理念與聲音迅速傳達于外的傳播媒介就理所當然地進入了他們的視野。《申報》、《浙江潮》、《江蘇》、《河南》、《洞庭波》和《新廣東》等地方性報刊在清末民初的相繼創(chuàng)辦和發(fā)展,正是這一時勢的產物和反映[1]。
近代報刊創(chuàng)辦和發(fā)行在空間分布上的地方性特征,也造成了報刊內容濃郁的“區(qū)域”特色。為了在社會變動中凸顯出與“國家意志”有別的“區(qū)域意志”,并謀取到由該區(qū)域讀者決定的發(fā)行利潤,近代報刊對發(fā)行區(qū)域的報道比例往往遠遠超出對其他地區(qū)和“國家”事務的報道。如果將其按時間先后予以排列,這些報道不啻為一部綜合了該主要報道區(qū)域各種信息的“志書”。
以《申報》為例。從1872年創(chuàng)辦到1949年終刊,該報在長達近80年的時段內對蘇滬等地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方面面都進行了持續(xù)、廣泛的報道。從1900年以后,該報還新辟了集中刊登江蘇地方新聞的專欄。從政府決策到民間反應,從軍隊移駐到地方民變,從文化教育到農業(yè)改良,事無巨細幾乎都有或詳或略的報道。由于其報道區(qū)域精確到各個縣市,而《申報》又是每日一報,這些地方新聞事實上就較為詳盡和持續(xù)性地描畫出了江蘇乃至江南各地方社會變動的軌跡和特征。另外,不少政府機構或社會團體還利用《申報》公告欄刊登各種啟事或其他信息,其中尤以上海地方法院每日一刊的判決書最為豐富和系統(tǒng)。從這些或刑事或民事的判例中,既可觀照近代上海司法程序的變遷,也可以借助原始司法檔案梳理出中國傳統(tǒng)民事習慣與近代法律對撞互動的歷史規(guī)律。隨著《申報》社會影響的不斷擴大,它在原有基礎上又加印了上海本埠增刊,加大了地方性報道的比例和報道深度,從而使《申報》作為江南地方性報刊的特色更為濃厚。
毋庸置疑,包括《申報》在內的近代報刊所包含的豐富信息,為后來者提供了了解近代中國特別是江南地區(qū)社會風貌的的諸多“細節(jié)”。這些“細節(jié)”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使有關研究避免流于空泛和迂闊,顯得豐滿和“細化”。
報刊是具有雙重性質的公共信息載體。它不僅是辦報人和撰稿者表達立場和利益訴求的公共輿論空間,同時也是報刊經營者借出售信息和信息發(fā)布空間而謀求利潤的手段。為進一步吸引注意力而謀取廣告利潤,報刊往往將報道的觸角盡可能地伸向所有可能產生轟動效應的新聞素材?!渡陥蟆窂膭?chuàng)辦到??恼麄€過程中,社會新聞和廣告的版面比例幾乎同步增長,就充分說明了二者的極大相關性。
近代報刊對大量社會新聞的報道,從側面彌補了重大新聞事件不可能更多涉及民間反應的缺憾,使其能更為豐滿和全面地呈現(xiàn)在公眾面前。比如在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以后,《申報》在報道基本戰(zhàn)況和官方應對舉措的同時,還對當時江南地區(qū)民眾的反應進行了充分的報道,從而使甲午戰(zhàn)爭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得到了全景式的展現(xiàn)[2]。20世紀30年代,《申報》還對國民政府解決鄉(xiāng)村危機的諸多舉措相繼給予了報道和介紹,較為系統(tǒng)地表現(xiàn)了其決策背景和過程。而稍后刊發(fā)的《西行記》等專欄文章和這一期間的各地社會新聞,又從鄉(xiāng)村社會的破敗和民變的角度暴露了危機的持續(xù)和發(fā)展。如果將兩方面加以比照和連接,即可獲知當時鄉(xiāng)村危機的前因后果和救農舉措的低效率。
需要說明的是,報刊的這種功利性,也往往使其不作深入調查,通過炮制假新聞來吸引公眾注意力,從而提高報刊的發(fā)行量和知名度。在近代報界,不乏這樣的例子。1948年4月27日,《申報》就曾報道過一則標題為《少女楊妹九年不食》的新聞?!霸搱篑v重慶記者”聲稱當?shù)匾粋€叫楊妹的少女因饑餓采食一種野果之后,竟九年拒食而生命無虞。并加編者按稱:“這不是什么騙人的鬼話,而是一個值得科學家研究的重大課題。”在此后的兩個多月內,《申報》連續(xù)發(fā)表了數(shù)十篇后續(xù)報道,為該新聞推波助瀾。其中既有重慶衛(wèi)生局官員證明新聞屬實的“檢查報告”,也有華西大學和復旦大學醫(yī)學教授從生理學角度對此做出的“科學解釋”,甚至還聲稱這種事例“古已有之”。國民黨元老張群和重慶市長楊森也意圖“向中樞洽撥巨款”籌組研究機構。隨后,上海和西安也分別聲稱“發(fā)現(xiàn)”了與楊妹有類似癥狀的張黛林和張貴卿,前者還有“女醫(yī)師”言之鑿鑿作證說確屬“多年不食”。直到楊妹偷吃食物的真相暴露以后,這場幾乎波及全國的新聞鬧劇才最終落幕。在整個過程中,《申報》作為民國年間最負盛名的公共媒體之一,其媒體霸權借助公眾的饑餓和從眾的心理炒作出了圍繞該新聞所發(fā)生的“劇場效應”。因此,它只能算是“歷史中的新聞事件”,而不能作為“新聞事件中的歷史”。雖然這一事件對關照民國社會心態(tài)極有裨益,但也從另一方面說明,由于報刊特有的功利性,其所刊新聞或信息只有在慎重考辨之后才能確定其是否“信史”。
除了上述各項,報刊的功利性也往往使商業(yè)廣告和其他有償刊登的啟事占據(jù)報紙版面的相當比例。以蘇滬等地讀者為主要受眾的《申報》商業(yè)性廣告和啟事,無論在形式上還是內容上,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江南社會生活特別是其城市社會生活的面貌及其變化,也是近代江南社會經濟變遷軌跡的詳實記錄。從1872年創(chuàng)刊開始,《申報》廣告從形式到內容都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就形式而言,廣告所占版面的比例越來越大,所用字體、字型也逐漸富于多樣性,插圖也逐漸從無到有、從手繪圖片發(fā)展到攝影圖片。這突出反映了江南地區(qū)特別是城市工商業(yè)的發(fā)展和報刊印刷技術的進步。就內容而言,《申報》廣告也經歷了一個從簡單介紹商品銷售或營利性服務信息到最終系統(tǒng)而持續(xù)地進行營銷策劃的轉變過程。由于所廣告的商品或服務的種類與性質有著明顯的時代特征,因此,這一過程看似廣告發(fā)展史,實際上隱含著近代中國工商業(yè)、服務業(yè)和文化產業(yè)在不同時段的發(fā)展軌跡,同時也是江南地區(qū)民眾生活方式與社會心態(tài)變遷的詳實記錄。一些學者利用《申報》廣告對近代上海工商業(yè)的發(fā)展狀況和市民消費中的民族認同所做出的研究成果,就是對近代報刊廣告的史料價值的有力佐證。如王儒年的《國貨廣告與市民消費的民族認同——〈申報〉廣告解讀》[3]、許愛蓮的《從〈申報〉廣告看近代上海商業(yè)的繁榮與發(fā)展》[4]和馮躍民的《從1875——1925年〈申報〉廣告看中外企業(yè)商戰(zhàn)》[5]。
由于報刊是近代中國最重要的公共輿論發(fā)布空間,因此,把握并利用報刊的輿論導向就成了近代中國各種政治勢力表達利益訴求與政治立場的必然選擇。這在客觀上就使報刊和報人幾乎在每次劇烈的政治斗爭和其他社會對抗中,都被置于風口浪尖?!渡陥蟆纷詣?chuàng)辦之日到最終??冀K是被不同時期的不同政治勢力所重視和爭奪的公共輿論陣地。從最早由外國在華商人辦報以便為商業(yè)利益的擴張暢言作勢,經過買辦席裕福接手經營,再到史量才主持打理,史被刺后《申報》新聞導向轉右,最后因中國共產黨接管大陸而退出中國輿論界,中外各種政治勢力為占據(jù)社會輿論的制高點進行了紛紜復雜的斗爭和合作。
從《申報》的發(fā)展史可以看出,中國社會經歷了大眾化輿論空間從無到有,形式和內涵均有質的變化的歷史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社會大眾因為報刊等公共輿論空間的不斷擴大,而擁有了表達利益訴求的更多機會,大眾言論也逐漸成為主流政治勢力不得不考量的決策因素,近代中國社會各個層面的溝通因此而有所加強,專制在不以統(tǒng)治者意志為轉移地逐漸讓位給民主與開放。中西方近現(xiàn)代發(fā)展史的歷史經驗表明,報刊等公共輿論空間的不斷進步和擴大,有利于大規(guī)模社會對抗的消減和社會和解的出現(xiàn)。因此,研究包括《申報》在內的近代報刊發(fā)展史,無疑是觀照近代中國國家與社會依違離合之關系的窗口。
除了報刊發(fā)展史本身的史料價值之外,報人活動也是一種值得關注的、可資研究近代知識界的重要史料?!渡陥蟆纷鳛榻袊罹邔嵙Φ膱罂唬渌鶕碛械木庉嫼陀浾邤?shù)量之多,在全國各地乃至國外的分布之廣,也是近代諸多報刊中屈指可數(shù)的。雖然他們所編發(fā)或撰寫的新聞或其他文字作品已經進入了歷史研究者的視野,但由于他們多“沉默”于其作品之后,且不可能像黃遠生、邵飄萍那樣因為漂浮于政治潮頭而具有相當?shù)闹?,因此,學術界對其人其事的研究還近乎空白。如果能夠梳理并羅列出近八十年內《申報》各專欄主要撰稿人特別是其編輯、記者隊伍的身份來源、收入結構、價值理念及其主要社會活動,將可以填補目前報人群體在近代知識界研究中商討闕如的缺憾。
在長達近八十年的時間內,《申報》報人隊伍經歷了從晚清到民國數(shù)代更替的歷史變化,研究其上述各方面在不同時段內的變遷,有利于觀察近代知識界在劇烈的社會變動中不斷謀求生存和利益空間、試圖參與或主導社會變革的歷史進程。需要說明,報刊編輯與記者的新聞采編行為,也是一個尤應加強研究的新課題。由于報刊是近代最重要的公眾信息傳播媒介,是解讀社會公眾腳下的“事情”,并最終將其“提升”為社會公眾眼前的“事件”這一過程的獨立完成者,因此,公眾是否能夠快速、及時、準確地獲取信息,并基于自身利益或理念進行反饋,完全依懶于報刊的采編行為??梢哉f,梳理和研究近代報刊采編新聞的途徑和方式,將為更為“細化”地解釋近代中國重大社會沖突或其他歷史事件的發(fā)生原因,提供一個新穎而獨特的視角和途徑。
[1]章清.省界、業(yè)界與階級:近代中國集團力量的形成及其難局[J].中國社會科學,2003,(2).
[2]趙興元.從《申報》看甲午戰(zhàn)后國人心態(tài)[J].求是學刊,1997,(2).
[3]王儒年.國貨廣告與市民消費的民族認同——《申報》廣告解讀[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2003,(4).
[4]許愛蓮.從《申報》廣告看近代上海商業(yè)的繁榮與發(fā)展[J].歷史教學問題,2000,(4).
[5]馮躍民.從1875—1925年《申報》廣告看中外企業(yè)商戰(zhàn)[J].湖州師范學院,2003,(5).
The Details of History and the“Refined”History Research——On the Role of Shanghai Post in the Research of Modern Social and Economic History
ZHAO Qian-qian
(Faculty of Social Development,Henan Normal University,Xinxiang453007,China)
The Shanghai Post is a famous newspaper with a longest and most far-reaching impact on modern China.The content of the paper is mostly on the detailed local reports.Economic factors often made it more utilitarian.Meanwhile,the newsman’s activities are worth concerning.As an important media and public opinion information carrier,it caused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modern society.
the Shanghai Post;Local;Utilitarian;Social and economic history
K061
A
1008—4444(2011)05—0049—03
2011-06-20
趙倩倩(1987—),女,河南溫縣人,河南師范大學社會發(fā)展學院2010級研究生。
(責任編輯: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