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生毅 張洪來 楊靖鑫② 奎熱西 錢海杰 王嘉歐 王 宇 王欣欣
①(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高功率微波源與技術重點實驗室 北京 100190)
②(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北京 100039)
③(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北京 100049)
自從1966年Zalm等人[1]發(fā)明M型陰極(覆膜浸漬陰極)以來,由于其電子發(fā)射能力為浸漬陰極的2.1~5.5倍[2,3],因而被很多企業(yè)應用,并逐步發(fā)展為真空電子器件中應用最廣的一種高性能電子源。M 型陰極所覆薄膜為一層貴金屬或貴金屬合金薄膜,貴金屬薄膜有Os膜、Re膜和Ir膜等,Os膜最早得到發(fā)展,應用也最為廣泛。
早在1984年,張恩虬院士就指出,“在浸漬陰極上沉積鋨、錸、銥等金屬,可以提高發(fā)射能力。但這3種過渡元素,本身是高逸出功的,不會對發(fā)射做出直接的貢獻。Os,Re,Ir究竟通過什么方式來起作用,是陰極工作者長期以來一直希望了解的問題。弄清楚這一問題,可以為提高陰極性能指明道路”[4]。
上世紀80年代以后,國內外學者就M型陰極的研究發(fā)表了大量文獻[2-17],這些研究將M型陰極的高電子發(fā)射能力,歸咎于合金薄膜提高了電子發(fā)射的均勻性,或者歸咎于合金薄膜增加了對鋇原子或鋇氧原子層的吸附能力。然而,從元素化學態(tài)角度看,這些結論無法說明Os,Re,Ir是以何種方式在起作用。
為弄清這一問題,我們設計了新的研究方案。新的方案強調研究陰極表面元素特別是鋇和氧的化學狀態(tài),并將陰極表面特性和陰極電子發(fā)射能力直接聯(lián)系起來。
本文的主要內容包括:首先利用掃描電子顯微鏡和電子發(fā)射測試裝置,對覆W膜陰極和覆Os膜陰極的表面形貌和發(fā)射性能進行測試;其次利用同步輻射光電子譜技術,對兩種陰極的表面成分以及氧和鋇兩種元素的光電子譜進行分析,并對陰極表面氧和鋇的化學狀態(tài)進行研究;最后對陰極表面的超額鋇以及覆 Os膜增加浸漬陰極發(fā)射能力的機理進行討論。
用于發(fā)射性能測試的陰極試樣尺寸為Φ2.5 mm×2.4 mm。用于光電子譜分析的陰極試樣尺寸為Φ10 mm×1.5 mm。兩種試樣所用多孔鎢基體的孔度為 25%,高溫浸漬的發(fā)射物質為 6BaO:CaO:2Al2O3。試樣表面采用磁控濺射方法制備 W 膜和Os膜。W膜和Os膜的厚度均為300 nm~320 nm。光電子譜分析試樣的表面一半濺射沉積Os膜,另一半濺射沉積W膜。對半覆膜的好處在于,可將兩種不同性質的陰極,置于幾乎完全相同的激活和光電子譜采集條件之下,有利于提高分析數據的可比性。
陰極制備完成后,在掃描電子顯微鏡中采用背散射電子對陰極表面成像,并采用X射線能譜儀確定各微區(qū)的成分。采用的掃描電鏡型號為 VEGA TESCAN。
陰極直流發(fā)射性能測試在水冷二極管中進行。測試結束后繪出伏安特性的lgI-lgV雙對數曲線,采用偏離點方法確定陰極發(fā)射性能。
光電子譜分析在北京同步輻射光電子譜裝置(SRPES)上進行。激發(fā)光源為 4B9B完全單色的光束線。試樣激活在預處理腔中進行。激活規(guī)范為:(950℃,60 min),(1050℃,60 min)和 (1150℃,60 min)(注:文中給出的溫度℃,均為利用亮度溫度計測得的溫度值)。完成激活后,停止對試樣進行加熱,之后將其送入分析腔進行光電子能譜分析。試樣加熱至1150℃時,預處理室的真空度小于 1 × 1 0-6Pa 。光電子譜采集時,分析腔的真空度低于 1 × 1 0-8Pa。
光電子能譜采集和分析采用700 eV和900 eV兩種光子能量。全譜掃描步長為0.64 eV,元素掃描步長為 0.16 eV。結合能值采用鉑片 Pt4f7/2(Eb=71.2 eV)峰作為能量校正的內標。鉑片位于試樣附近,在試樣激活過程中其最高溫度接近1000℃。
采用基于光電離截面的方法計算陰極表面各元素的成分[18]:在900 eV光子能量下分別采集各元素特征主峰的光電子譜,采用XPSPEAK41軟件對譜峰作擬合處理,得到被測元素的峰面積;將此面積除以光電離截面,便得到元素的相對濃度;對所有元素的相對濃度作歸一化處理,計算出被測元素的原子百分比。具體公式如式(1)所示。
式中Cx為元素x的原子濃度,ρx為元素x原子密度,Ax為元素x的主峰面積,σx為元素x的光電離截面,ρi為元素i原子密度,Ai為元素i的主峰面積,σi為元素i的光電離截面。
元素所處的化學環(huán)境不同,其光電子譜對應的結合能會有微小的差別,在光電子譜上這種由化學環(huán)境不同引起的結合能的微小差別,會引起特征譜峰的化學位移。根據陰極表面各元素化學位移的大小,便可確定各元素所處的化學狀態(tài)。
圖1,圖2給出了覆W膜陰極和覆Os膜陰極在未激活時的表面背散射電子形貌,放大倍數均為3000倍。X射線能譜分析表明:圖1對應的陰極表面由W膜和少量微孔隙組成;圖2對應的表面則主要由Os膜和少量微孔隙組成。
圖3給出了覆W膜陰極和覆Os膜陰極的直流伏安特性曲線,測試溫度為1000℃。根據測量陰極發(fā)射性能的“拐點法”,兩種陰極的發(fā)射電流密度依次為 3.02 A/cm2和 8.04 A/cm2,對應比值為 1:2.65。
圖4給出了覆Os膜陰極和覆W膜陰極激活后的光電子譜全譜,圖中標注出了W,Os,Ba和O各元素的特征主峰,分別為 W4f(含 W4f7/2,W4f5/2),Os4f (含Os4f7/2,Os4f/5/2),Ba3d(含Ba3d5/2,Ba3d3/2)和O1s。
表1給出了兩種陰極激活后的表面成分。分析表1得到:高溫激活后,覆Os膜陰極表面O含量為32.40 at%,略低于覆W膜陰極的35.05 at%;前者表面Ba含量為20.54 at%,是后者的1.40倍;前者的Ba/O為0.63,是后者的1.52倍。表1給出的數據特別是O和Ba的相對含量,與文獻[5]報道的數據十分接近。這一結果說明,本文采用基于光電離截面的計算方法得到的結果,與AES的分析數據是可以進行比較的。
圖1 覆W膜陰極3000倍背散射電子形貌
圖2 覆Os膜陰極3000倍背散射電子形貌
圖3 覆W膜陰極和覆Os膜陰極的直流伏安特性曲線
圖4 激活后覆W陰極與覆Os陰極表面的光電子譜全譜
圖5給出了激活狀態(tài)下陰極表面氧的光電子譜。對不同結合能位置的O1s峰進行計算,可得到不同位置O1s的相對含量(表2)。表2對應的入射光子能量為700 eV。分析圖5和表2得到,激活狀態(tài)下兩種陰極表面的O1s可歸納為3種狀態(tài),即高結合能態(tài) (533.42-533.63 eV),中結合能態(tài) (531.21-531.26 eV)和低結合能態(tài)(530.13-530.44 eV)O1s;覆Os膜陰極上低結合能O1s含量為36.21%,是覆W膜陰極23.44%的1.56倍。
圖6給出了兩種陰極表面 Ba3d(含 Ba3d5/2,Ba3d3/2)的光電子譜。由圖6看出,覆Os膜陰極與覆W膜陰極相比,前者Ba3d峰的結合能明顯低于后者,差額高達0.75 eV。根據文獻[18],當譜峰向低能方向位移時,Ba元素趨于氧化。Ba3d結合能相對較低,說明覆Os膜陰極表面Ba的氧化程度相對較重。
表1 陰極激活后的表面成分
根據文獻[19],在由低溫到高溫的激活過程中,氧會依次經歷一系列的轉變過程:
其中(g)代表氣態(tài),(a)代表吸附態(tài),(l)代表晶格態(tài)。
表2 激活后試樣表面O1s的結合能及該氧種占總氧量的相對比例
圖5 激活后陰極表面的O1s光電子譜
圖6 激活后陰極表面Ba特征主峰Ba3d的光電子譜
激活的目的是為了除氣和使陰極表面產生足夠數量的超額鋇。O2-(l)對應的Ba為完全沒有電子發(fā)射能力的晶格離子 Ba2+(l)。正常激活后,O2(g)和O2-(l)的數量都應該很少。據此,激活中陰極表面氧的主要轉變過程可簡化為下式:
陰極高溫激活時,氧發(fā)生兩段式衍變的可能性更大,因此式(3)進一步簡化為
一般情況下,一個原子或分子獲得一個額外的電子后,其外層的電子總體上變得更容易失去,因此,沿著式(4)箭頭方向,氧的結合能是逐步降低的。文獻[20,21]在分析 Mo-La2O3模擬陰極的高溫化學態(tài)時,也給出了類似的結論。
結合表2看出,在激活狀態(tài)下,不同覆膜層對應的 O1s的化學態(tài)存在明顯差異:覆 Os膜陰極O-(a)和O2-(a)的相對含量明顯高于覆W膜陰極。
在激活過程中,由陰極孔隙內通過反應產生并擴散而來的 Ba原子,一部分直接蒸發(fā),另一部分則被陰極表面的氧層所吸附。在陰極表面的氧層中,有(a),(a)和O-(a)3種氧種,其中,O-(a)對鋇的吸附作用最強,它將優(yōu)先捕獲鋇原子。按照電荷平衡的規(guī)律,被O-(a)捕獲的 Ba原子將轉變?yōu)锽a+(a)。(a)數量雖然比較多,但其大部分在鋇原子擴散到來之前就已存在于陰極表面,并與表面的W和Os原子形成了較強的吸附,考慮到其對Ba的吸附能力弱于O-(a),因此其捕獲的Ba原子應相對較少。基于電荷平衡規(guī)律,(a)捕獲的鋇原子將主要轉變?yōu)锽a2+(a)。(a)數量相對最少,其捕獲鋇原子能力相對較弱,因此其吸附的鋇原子的數量應是最少的。同樣基于電荷平衡的規(guī)律(a)對應的Ba原子應轉變?yōu)锽a+(a)。
綜上所述,激活后陰極表面的鋇原子主要有兩種化學狀態(tài),一是 Ba+(a),二是 Ba2+(a)。在鋇原子的兩種化學態(tài)中,Ba+(a)的含量相對較高,Ba2+(a)的含量則相對較低。兩種狀態(tài)均屬化學吸附氧化態(tài)。
張恩虬院士認為,“超額鋇必須是尚未完全失去兩個高能6s電子,而又吸附在某些原子團上、其周圍存在著從量子數的觀點看可以接受電子、而從電荷平衡的觀點看已經不能再接受電子的輕元素時,稱為超額鋇”[4]。
Ba+(a)僅失去了一個高能6s電子,符合失電子數要求,其次,與之配對的氧元素可以并已接受了一個電子,與鋇元素共同構成了吸附態(tài)下的電荷平衡,不再接受新的電子,因此也符合配對原子或原子團的要求。因此有理由認為,Ba+(a)屬于傳統(tǒng)意義上的超額鋇。
除Ba+(a)外,是否還存在其它形式的超額鋇?從前面的定義看,還存在一種可能,即保留兩個高能6 s電子的吸附鋇原子,其化學式為Ba(a)。但是,激活后的M型陰極表面幾乎不可能存在中性的鋇原子,自然也就不可能存在Ba(a)形式的超額鋇。
為了便于區(qū)分和標識氧的吸附方式,也為了更準確地反映超額鋇的概念,我們將超額鋇的兩種情況,即與O-(a)互作用產生的Ba+(a),和與(a)互作用產生的 Ba+(a)統(tǒng)一描述述為:超額鋇是由(O-(a),(a))原子團所吸附的Ba+(a)離子。
眾所周知,陰極發(fā)射能力取決于陰極表面超額鋇的含量。超額鋇含量越高,陰極發(fā)射能力越強。
我們注意到,Os膜具有非常特殊的性質,這就是Os特別容易氧化,而形成的氧化物又具有很低的熔點。OsO4熔點僅為40℃。如此低的熔點,意味著該氧化物很不穩(wěn)定,在很低的溫度下就可以產生分解。相比之下,金屬W則完全沒有此特性,其氧化物WO3的熔點高達2700℃,這意味著W一旦氧化,將保持很高的穩(wěn)定性。
覆Os陰極的激活溫度為1100℃~1150℃,這一溫度遠高于Os氧化物的熔點和分解溫度。因此,很自然地,在激活過程中Os表面的氧化物會持續(xù)不斷地產生分解和蒸發(fā),這種分解和蒸發(fā)將隨激活溫度提高愈演愈烈。根據 4.1節(jié)的分析,這種氧化物的分解和蒸發(fā)將推動陰極表面的氧沿(a)→(a)→O-(a)快速衍變,結果在陰極表面生成了較多的低能氧O-(a)。相比之下,覆W膜陰極或浸漬陰極,在激活前陰極表面的金屬元素主要為W,而WO3的熔點遠高于陰極激活溫度,因此激活過程中,W氧化物的分解及蒸發(fā)相對較少,氧的衍變相對緩慢,結果只能在陰極表面生成數量較少的低能氧氧種O-(a)。由于低結合能O-(a)對 Ba+(a)有著天然的、強烈的吸附作用,因此激活后的陰極表面能夠捕獲到更多的超額鋇。超額鋇是陰極發(fā)射的根源,超額鋇數量顯著增加以及超額鋇在陰極表面的分布范圍明顯擴大,必然使得浸漬陰極的發(fā)射能力得到顯著增強。
研究表明:浸漬陰極表面濺射沉積一層W膜或Os膜后,陰極表面由單一成分金屬薄膜和少量微孔隙組成;覆W膜陰極和覆Os膜陰極在1000℃的發(fā)射電流密度依次為3.02 A/cm2和8.04 A/cm2,比值為1:2.65;覆Os膜陰極表面O含量為32.40 at%,略低于覆W膜陰極的35.05 at%。覆Os膜陰極表面Ba含量為20.54 at%,是覆W膜陰極的1.40倍;陰極表面的氧有3種狀態(tài),即吸附氧(a)、吸附氧(a)和吸附氧O-(a);覆Os膜陰極表面O-(a)含量為36.21%,是覆W膜陰極23.44%的1.56倍;覆Os膜陰極Ba3d峰的結合能明顯低于覆W膜陰極,顯示出鋇處于一定程度的氧化狀態(tài);陰極表面的Ba原子主要有兩種形式,即正一價的吸附Ba離子Ba+(a)和正二價的吸附Ba離子Ba2+(a);對于浸漬陰極和覆 Os膜陰極而言,超額鋇為被 (O-(a),(a))原子團所吸附的Ba+(a)離子。
進一步研究認為,Os膜的特殊性質使得覆 Os膜陰極具備了高的電子發(fā)射能力。Os膜的特殊性質在于,表面容易氧化且氧化物具有很低的熔點。在激活過程中,Os膜表面的氧化層會產生快速分解和蒸發(fā),直接推動陰極表面生成較多的低能氧種O-(a)。低結合能氧O-(a)的增加使得陰極表面能夠捕獲到更多的超額鋇,因此使得浸漬陰極的發(fā)射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1]Zalm P and Van Stratum A J A.Osmium dispenser cathodes[J].Philips Technical Review,1966,27(314):69-75.
[2]Green M C,Skinner H B,and Tuck R A.Osmium-tungsten alloys and their relevance to improved M-type cathodes[J].Applied Surface of Science,1981,8(1):13-35.
[3]Thomas R E,Gibson J W,Hass G A,et al..Thermionic sources for high brightness electron beams[J].IEEE Transactions on Electron Devices,1990,37(3):850-861.
[4]張恩虬,劉學愨.關于鋇系統(tǒng)熱陰極的電子發(fā)射機理[J].電子科學學刊,1984,6(2):89-95.Zhang En-qiu and Liu Xue-que.On the emission mechism of barium containing thermionic cathode[J].Journal of Electronics,1984,6(2):89-95.
[5]Brion D,Tonnerre J C,and Shroff A M.Evaluation of the work function distribution of impregnated cathodes[J].Applied Surface Science,1983,16(2):238-249.
[6]Rachocki K D,Lamartine B C,and Hass T W.Angle resolved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study of m-type cathode activation[J].Applied Surface Science,1983,16(2):40-54.
[7]Makarov A P and Kultashev O K.A work model for barium dispenser cathodes with the surface covered by metal Os,Ir or Os (Ir)W alloy layer[J].Applied Surface Science,1997,111(3):56-59.
[8]Chen D S,Hecht M H,Lindau I,et al..Surface studies of the tungsten dispenser cathode[J].Applications of Surface Science,1982,13(3):321-328.
[9]張洪來,由玉新,程永吉.復錸膜陰極的發(fā)射和表面特性[J].電子科學學刊,1990,12(4):418-423.Zhang Hong-lai,You Yu-xin,and Cheng Yong-ji.Emission and surface characteristics of a dispenser cathode coated with rhenium[J].Journal of Electronics,1990,12(4):418-423.
[10]方厚民,蘇煦春,江定健.鋇鎢陰極表面的光電子譜研究[J].電子科學學刊,1992,14(3):332-336.Fang Hou-min,Su Xu-chun,and Jiang Ding-jian.Investigation of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of the Dispenser Cathodes[J].Journal of Electronics,1992,14(3):332-336.
[11]Zhang Honglai,Liu Yanwen,Zhang Mingchen,et al..Emission and surface characteristic of ternary alloy Ir/Re/W-coated impregnated tungsten cathodes[J].Applied Surface Science,2005,251(4):130-133.
[12]Li Yu-tao,Zhang Hong-lai,Liu Pu-kun,et al..A new dispenser cathode with dual-layer[J].Applied Surface Science,2005,251(2):126-129.
[13]李玉濤,張洪來,劉濮鯤,等.中間層 Re的加入對覆膜鋇鎢陰極性能的改善[J].物理學報,2006,55(12):6677-6683.Li Yu-tao,Zhang Hong-lai,Liu Pu-kun,et al..Improved performance of the dispenser cathode with a Re intermediate layer[J].Acta Physica Sinica,2006,55(12):6677-6683.
[14]Raju R S,Barik R K,and Tanwar A K.Study and development of alloy-film dispenser cathodes[C].IEEE International Vacuum Electronics Conference,Kitakyushu,2007:1-2.
[15]Yin Sheng-yi,Zhang Hong-lai,and Ding Yao-gen.Manufacturing for high-performance multibeam cathodes[C].IEEE International Vacuum Electronics Conference,Rome,2009:287-288.
[16]陰生毅,張永清,張洪來,等.一種陰極三元合金膜及制備覆膜浸漬擴散陰極的方法[P].中國,ZL2007 1 0118004,2007.Yin Sheng-yi,Zhang Yong-qing,Zhang Hong-lai,et al..A kind of ternary alloy film and a method for preparing impregnated dispenser cathode coated with film[P].China Patent ZL2007 1 0118004,2007.
[17]Watts J F,Wolstenholme J著,吳正龍譯.表面分析(XPS和AES)引論[M].第 1版,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8:48-49.
[18]Moudler J F,Stickle W F,Sobol P E,et al..Handbook of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Database[M].The First Edition,Eden Prairie:Perkin-Elmer,1992:138-154.
[19]Bielań ski A and Harber J.Oxygen in Catalysis[M].First Edition,New York:Marcel Dekker,1991:45-72.
[20]聶祚仁,左鐵鏞,周美玲,等.Mo-La2O3模擬陰極的高溫XPS/AES研究—Ⅰ.表面氧狀態(tài)及其性質[J].中國稀土學報,1999,17(2):135-139.Nie Zuo-ren,Zuo Tie-yong,Zhou Mei-ling,et al..High temperature XPS/AES investigation of Mo-La2O3model cathode I.Species and properties of oxygen on surface[J].Chinese Journal of Rare Earth,1999,17(2):135-139.
[21]聶祚仁,左鐵鏞,周美玲,等.Mo-La2O3模擬陰極的高溫XPS/ AES研究—Ⅱ.激活過程中La的變化及對發(fā)射的影響[J].中國稀土學報,1999,17(4):342-346.Nie Zuo-ren,Zuo Tie-yong,Zhou Mei-ling,et al..High temperature XPS/AES investigation of Mo-La2O3model cathode Ⅱ.Changes of La during activation processes and its effects on emission[J].Chinese Journal of Rare Earth,1999,17(4):342-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