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
中國的傳統(tǒng)教學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不知是不是從韓愈的《師說》開始,我們習慣把教師理解為“傳授”的一方,把學生理解為“接受”的一方。整個語文教學活動,就是作為傳授一方的教師向作為接受一方的學生在知識和能力方面的單向灌輸。在這種觀念的支配下,不少教師通過辛辛苦苦的“講授”,把自己備課的結果直接告訴學生。在這種課堂上,學生沒有獨立思考的機會和時間,教師用自己的思維過程代替了學生的思維過程,學生喪失了自己的探索機會和探索過程。其結果是用一種聲音代替了眾多的聲音,眾多的學生變成了學舌的“鸚鵡”,教學走向了“創(chuàng)造”的反面。
心理學家羅達斯曾經說過:“我們不能直接教一個人學習,我們只能吸引他學習?!睂W習不能越俎代庖,就像無法代孩子吃飯,替孩子消化吸收一樣,歸根結底學習靠學生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因此,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當今語文教學中就顯得尤為重要,面對新的課程標準讓我們學會放手。
一、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
“自主性學習”是指在課堂上,學生通過老師的科學指導,圍繞確定的學習目標,自主的選擇學習方法,自我監(jiān)控學習過程,逐步養(yǎng)成自我評價學習結果,通過能動的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活動,實現(xiàn)學生自主性發(fā)展的教學實踐活動。
學生參與的實質是什么呢?首先,要讓學生明確每節(jié)課的目標并理解其意義,知道確定的目標依據(jù)和實現(xiàn)的措施。這樣師生雙方就會達成共識,同心協(xié)力的為實現(xiàn)這些目標而努力,否則學生就不會參與進來。只有當學生認同目標時,老師才能通過啟發(fā)、說明等手段將之轉化為學生的追求,從而實現(xiàn)需要上的一致,認識上的一致和感情上的共鳴。其次,要設計好的策略共同配合。為了實現(xiàn)目標,教師設計一定的教學策略,采取不同的方法步驟等,無論是聽說讀寫,還是參觀研討;無論是教學過程的編排,還是教學手段的謀劃,都應精心務之。但是,所有這些都必須堅持一個基本的原則,就是要從學生的具體情況出發(fā),使學生能夠接受并配合起來。這種配合越協(xié)調越默契,教學的效果越好。所以,組織策略,必須有針對性、可行性,要順應學生的實際狀況,有利于學生的活動表現(xiàn)。這樣才能保證他們參與的時效性。否則,教師有再好的策劃到頭來仍是紙上談兵,孤掌難鳴。
二、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放開手腳讓學生主動參與
新型的師生關系,即以構建一種平等、民主和諧、寬松的新型師生關系為基礎。傳統(tǒng)的師道尊嚴,教師的封建家長式的權威意識,導致了大部分學生絕對的服從心理、惰性心理、因循守舊的保守心理等。究其根源,在于教師觀念的落后,跟不上時代的潮流;如今的學生接受能力強,接受信息廣,老一套的封建家長式的教學早已不適應了。據(jù)此兩點,我們就要敢于且必須放下架子,勇于丟掉面子,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種敢說、敢想、敢做的開放教學氛圍,學生只有在多說、多寫、多做的鍛煉中,才能提高學生語言運用的能力。我在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努力創(chuàng)造此種情景,例如:與學生建立坦誠、平等的兄長、朋友式的師生關系,激烈爭辯的課堂氛圍,敢于說“不”、敢于提出尖銳問題的思維習慣等等。這樣,不但喚醒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同樣地贏得了同學們的信任、尊敬和親近,也迎合了中學生的心理特點,發(fā)揮了學生的潛在主體作用。這樣,學生不但學得輕松,而且學得愉悅,學得主動,成績也會提高。
三、利用活動激發(fā)興趣,放手讓學生表現(xiàn)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薄芭d趣是最好的老師”,這些最通俗但又寶貴的教育經驗,我們在教學中要善于利用。比如,為了更好地激活學生內心深處的“參與性”,我拿出每節(jié)課的課前五分鐘,放手讓學生表演,為時不多,學生的能力卻如雨后春筍不見其長而日有所增。我以訓練學生聽、說能力為主要目的,以廣闊的社會生活和學生的所思所想為主要素材,以學生登臺演講為主要方式,形式多樣,內容靈活,極大的調動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yǎng)了濃厚的學習興趣。具體做法是:每節(jié)語文課上課前五分鐘左右的時間,由學生輪流到臺前演說,提前一天準備,可脫稿也可讀稿,師生聽完后要發(fā)表意見和建議,并背出聽到的某些優(yōu)秀句段,按十分制打分,組長記錄組員得分,期中和期末評出優(yōu)勝小組和優(yōu)秀演說家全班表揚。訓練形式豐富多彩,例如:海闊天空、課文質疑、開心一刻、佳作賞析、日記大家聽、一周新聞聯(lián)播等等。僅僅是課前短短的五分鐘,師生卻受到了極大的熏陶和感染,無論從知識還是到心靈,事半功倍,持之以恒,收到了明顯的效果。
總之,我們要大膽放手,相信學生,鼓勵學生,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全面提高。
(責任編輯 劉 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