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象山縣畜牧獸醫(yī)總站,浙江象山 315700)
鵝具有填飼后肝臟在短期內積聚大量脂肪,形成鵝肥肝的生理特性[1-2]。本試驗為探索獲得最佳鵝肥肝的適宜填飼時間,以節(jié)約填飼飼料與時間,測定填飼至第16 d、21 d、26 d后屠宰的肥肝性狀及相關血液指標,以確定最佳填飼期,特進行本試驗。
1.1試驗材料 隨機選擇象山縣浙東白鵝研究所種鵝試驗場110日齡郎德鵝88羽,以籠為單位(每籠4羽),分別于填飼第16 d、21 d,隨機抽取第5籠、第12籠鵝屠宰,第26 d 余鵝全部屠宰。
1.2測定項目 分別測定鵝填飼前、屠宰前體重及半凈膛、全凈膛、腸腹脂重等屠宰指標;肥肝重及各葉縱橫長等肥肝性能;宰前血液中總膽汁酸(TBA)、總膽紅素(TBIL)、直接膽紅素(DBIL)、間接膽紅素(IBIL)、總膽固醇(CHO)、甘油三脂(TG)、血糖(GLU)、果糖胺(GSP)、總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O)、白球蛋白比值(A/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谷丙轉氨酶(ALT)、谷草轉氨酶(AST)、谷草谷丙轉氨酶比值(S/L)、谷氨酰轉酞酶(GGT)、堿性磷酸酶(ALP)、膽堿脂酶(CHE)、乳酸脫氫酶(LDH)、腺苷酸脫氫酶(ADA)、單氨氧化酶(MAO)等指標。
1.3測定方法 宰前分別采血、標記,并析出血清,用OLYMPUS 64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血液指標。
2.1屠宰測定 詳見表1。
表1 不同填飼期的屠宰測定結果
由表1可見,填飼第16 d、21 d、26 d后增重率分別為140.65%、155.89%、169.61%,填后平均日增重為111.5 g、121.3 g、120.0 g,至16 d日增重率與21 d、26 d相比,差異顯著(P<0.05),說明填飼16 d后增重速度加快,21 d后速度減緩,21 d至26 d日增重速度相近(P>0.05)。填后的不同屠宰期半凈膛和全凈膛率差異不顯著(P>0.05),但以16 d最高,分別為79.75%、69.06%。隨著填飼時間增加,腸腹脂率分別以11.88%、14.52%、16.25%遞增(P<0.05)。
2.2肥肝性能 詳見表2。
表2 不同填飼期的肥肝性能測定
由表2可見,填飼16 d后,平均肝重401.3±81.7 g,與填飼21 d、26 d相比,差異極顯著(P<0.01),填飼21 d與26 d相比,差異縮小,僅增重40.0 g(P>0.05)。從肝兩葉縱橫向長度比較分析,填飼16 d與21 d相比,差異顯著(P<0.05),至26 d差異不顯著(P>0.05)。
2.3耗料與死淘情況 詳見表3。
表3 耗料及死淘情況測定
由表3可見,料肝比以填飼21 d時最佳為22.46∶1。據測定,料肝比以填飼16 d時為最高(26.22∶1),填飼26 d次之(25.52∶1)。死淘率則隨著填飼期的增長而提高。
2.4血液指標測定
2.4.1血清蛋白測定 詳見表4、表5。
表4 不同填飼期的血清蛋白含量測定
表5 血清蛋白含量與肥肝重的相關性(r)
由表4可見,經填飼后,血液中TP、ALB和GLO含量增加,但幅度較??;HDL-c填飼后能迅速增加(P<0.01),以后隨填飼期延長而上升,LDL-c含量增加趨勢與HDL-c相似,且填飼21 d、26 d后的含量與16 d含量增加顯著(P<0.05);GSP呈上升趨勢,但差異不顯著。填飼后血清蛋白指標與肥肝重間的相關性詳見表5,以填飼16 d時的HDL-c、LDL-c最大,r分別為0.6553、0.5862,其余呈弱相關。
2.4.2血清糖、脂及膽固醇類測定 詳見表6、表7。
表6 不同填飼期血糖、脂類含量測定
表7 血糖、脂類含量與肥肝重的相關性(r)
由表6可見,TG含量填飼后明顯增加,但個體差異較大;CHO由填飼前的4.23±3.96 mmol·L-1增加到填飼26 d后的11.23±3.55 mmol·L-1(P<0.01),增加1.65倍;TBA、TBIL、DBIL、IBIL等膽汁代謝相關物含量除DBIL外,均有明顯增加,但每項指標的個體差異較大;GLU雖隨填飼期延長略有增加,但變化不大。各項指標與肥肝重的相關性(表7),以16 d的TG和CHO最強,r分別為0.5160、0.7528,26 d的TBAr為0.5692,相關性較強,其他相關性無一定規(guī)律。
2.4.3血清酶類測定 詳見表8、表9。
表8 不同填飼期血清酶類含量(U·L-1)變化測定
表9 血清酶類含量與肥肝重的相關性(r)
由表8可見,血液中與肝功能和能量代謝相關的酶類個體間差異極大,從平均數值看,ALT填飼前后迅速變化,至21 d到26 d時升幅減緩,填飼前和填飼至26 d時含量相差3.86倍,AST值上升與ALT相似,填飼前和填飼至26 d時含量相差4.98倍,S/L有所上升(P<0.05);LDH填飼后增加很快,但16-26 d間差異較??;MAO、GGT、CHE變化不明顯,但ALP略呈減少,0、16、21、26 d分別為67.2 U·L-1、54.5 U·L-1、52.2 U·L-1、47.3 U·L-1。根據相關分析,填飼26 d ALT、AST與肥肝重呈中等相關,r分別為0.4209和0.4040,其余均呈弱相關(表9)。
3.1郎德鵝在不同填飼期(16 d、21 d、26 d)屠宰后的半凈膛、全凈膛率差異不顯著,但腸腹脂率增高明顯(P<0.05)。21 d、26 d比16 d肥肝重增加幅度較大(P<0.01),21 d至26 d則增加幅度不明顯,料肝比和死淘率,隨填飼期延長而提高13.62%和19.98%。試驗結果顯示,郎德鵝填飼21 d時屠宰取肝效果最佳。
3.2強制填飼后血液中TG、CHO等濃度提高,但GLU變化不明顯,說明鵝對血糖濃度的生理控制能力較強,同時肝臟功能強大,使大量營養(yǎng)物質過剩性吸收后迅速轉變?yōu)橹愇镔|,使運送脂類物質的HDL-c、LDL-c迅速增加,填飼后16 d、21 d、26 d的HDL-c比填飼前分別增加86.00%、137.20%、165.20%,LDL-c分別增加127.71%、225.30%、238.55%。血液中的ALT、AST、LDH等碳水化合物代謝相關酶類大幅增加,MAO、CHE、GGT有所增加,而ALP、ADA則略有下降,試驗各項血液指標變化與陳維虎等(2004)[3]測定結果相近。
3.3血液中HDL-c、LDL-c、TG、CHO含量與16 d肥肝重呈較強正相關,其中CHO的r達0.7528;TBA含量與26 d肥肝重呈較強正相關,這可能與個體對血液中TBA含量的耐受力有關;ALT、AST含量具有中等相關。
以上血液指標與肥肝重的相關規(guī)律,可為今后開展肥肝性能的宰前預測及其回歸模型[4]的建立提供實驗依據。
[1]李 翔,周 圻,王玉蓮,等.鵝肥肝形成機理的研究[J].動物科學與動物醫(yī)學,2004,21(10):32-34.
[2]Mourot J,et al. Role of hepatic lipogenesis in the susceptibility to fatty liver in the goose[J].Comparativ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2000,126:181-187.
[3]陳維虎,鮑明道,俞照正,等.肥肝生產鵝相關血液生化指標變化的初步研究[J].浙江農業(yè)學報,2004,16(SO):106-108.
[4]孫紅霞,陳維虎,鮑明道,等.鵝不同填肥期血液指標與肥肝性能的數學模型[J].安徽農學通報,2006,6: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