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碎高
(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杭州 310020)
河道之于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猶如血脈之于人體,不可或缺。在沿海平原,縱橫交錯的河網,發(fā)揮著行洪、排澇、輸水、航運、景觀及生態(tài)保護等綜合服務功能,為沿海平原地區(qū)的生活、生產活動提供了不可替代的資源和環(huán)境條件[4]。為此,盡管土地資源寶貴,新圍墾土地上,通常規(guī)劃有8%左右的水面率。按照平均 20 m寬計,土地上有 4 km/km2左右的河道。通過合理開發(fā)和有效保護,今日的灘涂資源,在不遠的未來,將成為綠意盎然的阡陌,或生機勃勃的現(xiàn)代化水鄉(xiāng)都市。
健康的河流是圍墾新區(qū),生態(tài)健康與安全的重要基礎保障。浙江省2003年確定的 “萬里清水河道建設標準”是 “水清、流暢、岸綠、景美”,蘊含著河道健康的基本要求[5]。一個健康的河流生態(tài)系統(tǒng),除了應具有穩(wěn)定的河床、良好的水循環(huán)系統(tǒng)外,還應具有以生物多樣性為基礎的河道自凈能力。而生物多樣性的基礎是良好的生境條件,包括水質、土壤、河岸結構等,適宜的河床、河岸結構形式、土壤特性為植物生長的環(huán)境條件;健康、穩(wěn)定的植物群落,為動物、鳥類、昆蟲生長、繁衍創(chuàng)造環(huán)境條件,不需要人工干預,自然會形成植物—動物—微生物鏈條;植物、動物、微生物構成相對完整的生物鏈,使河道具備相應的自凈能力[6-7]。由此可見,植物群落對于河流健康至關重要。
總體來看,新圍墾區(qū)河道植物生境比較差,主要表現(xiàn)在如下幾個方面:
1)河道水流通常呈雙向流特征,水流方向隨著潮位、徑流量的變化而變化,河岸遭受雙向沖刷,容易被淘刷塌岸。
2)土壤及地下水含鹽量高,植物容易受到鹽分脅迫。沿海河道形成的年代不同,其土壤含鹽量也不同。剛剛圍墾形成的河道土壤含鹽量很高,通常>0.6%,特殊地段如早期鹽場甚至>1%。通常當土壤含鹽量>0.9%時,不建議馬上開展人工植物干預,等自然淡化、含鹽量下降后再進行河道生態(tài)系統(tǒng)重建。
抗性淀粉是一類性質并非完全相同的碳水化合物,其抗酶解性質與淀粉的品種、來源、儲存方式及食品加工過程有關。目前研究最熱門的是RS3,為凝沉的淀粉聚合物。其主要由糊化淀粉經冷卻后形成,為凝沉的直鏈淀粉[4]。
3)圍墾區(qū)多為沙性土壤,加之河岸坡陡,持水、持肥能力低,河岸植物易受貧瘠、干旱脅迫。
4)近水面的岸坡,由于水位漲落頻繁、地下水位高,土壤易受澇漬危害。
5)易受風浪危害:①濱海地區(qū)風大,植株高、樹冠大的植物容易受風壓倒伏,并且危害岸坡穩(wěn)定;②在風浪淘刷作用下,砂性土壤岸坡容易流失、滑坡甚至塌岸。
由于上述特殊生長環(huán)境的限制,只有耐鹽、耐旱、耐澇、耐貧瘠的植物才能適應在新圍墾區(qū)河岸生長。如果不加以人工干預,在成陸后的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河道及其兩岸都難以形成穩(wěn)定、健康的植物群落。
東南沿海地區(qū)雨量充沛,降雨集中、雨強較大,沒有植被保護的陡坡河岸,極易產生水力侵蝕。另外由于風浪、船行波影響,沒有植物根系保護的河岸容易遭受波浪淘刷,進而出現(xiàn)塌岸現(xiàn)象。
圍墾區(qū)土壤多為砂性土,土壤持水性能差,雖然全年降水量不小,但表面土壤經常處于干燥狀態(tài)。沿海、濱海地區(qū)風大,如江蘇鹽城市日平均風速≥4 m/s的年平均日數(shù)為63.3~156.8 d[8],浙江舟山市一年四季均有大風出現(xiàn),年大風日數(shù)23.8~125.7 d,最大風速24~46 m/s[9]。水利部《土壤分類分級標準》 (SL190-2007)規(guī)定:“日平均風速≥5 m/s,全年累計30d以上,的 (沿海、濱海)沙質土壤地區(qū),應界定為風力侵蝕區(qū)?!卑凑者@一標準,浙江、江蘇多數(shù)地區(qū)都屬于風力侵蝕區(qū)。在大風作用下,表面土壤顆粒極易啟動,產生風力侵蝕,造成周邊環(huán)境沙塵污染及圍墾區(qū)土壤資源損失。
“岸綠”是 “景美”的物質基礎,缺乏植物的土地、河道,景觀格局單調,不利于圍墾土地的后續(xù)開發(fā)利用。
沒有植物的河道、河岸,動物、微生物因缺乏合適的生境和食物而難以生長繁衍,難以形成健康的河流生態(tài)系統(tǒng),河道自凈能力差。
由此可見,營造適宜的植物生境條件,構建健康穩(wěn)定植物群落,對于圍墾新成陸土地及其河道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沿海河道,尤其是新圍墾土地上的河道生態(tài)建設,不同于一般平原河道生態(tài)建設,也不同于一般的沿海土地綠化,既要滿足河流生態(tài)系統(tǒng)建設的要求,又要克服沿海河道惡劣植物生境條件的限制,同時又不能影響河道主導功能的正常發(fā)揮,是一項異常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在植物種類選擇時,要充分考慮河道生境特征和植物的生物學、生態(tài)學特性,遵循因地制宜、適地適樹原則,生態(tài)功能優(yōu)先、經濟適用性原則,以鄉(xiāng)土植物為主的原則,物種多樣性、物種共生相融性原則等基本原則[10-11]。
每一種植物都有其生態(tài)適宜性,不同的植物適宜不同的生長環(huán)境。為了使人工種植的植物能健康生長、繁衍,應根據不同的立地條件,選擇適宜的植物種類。沿海地區(qū),尤其是新圍墾區(qū)河岸土壤含鹽量較高,植物易受鹽分脅迫,應選用耐鹽性的植物,如木麻黃 (Casuarina equisetifolia)、海濱木槿 (Hibiscus hamabo)、濱柃 (Eurya emarginata)、檉柳 (Tamarix chinensis)、鹽地堿蓬 (Suaeda asalsa)等。而在河道常水位附近的坡段,土壤水分含量較高,植物易受澇漬脅迫,并且是高含鹽率的澇漬脅迫,應選擇耐水濕同時耐鹽性的植物種類,如檉柳、秋茄 (Kandelia candel)、蘆葦(Phragmites australis)等??嚅?(Melia azedarach)、池杉 (Taxodium ascendens)也能在浙江沿海河道附近生長,晚秋季節(jié),池杉與水面輝映,景色誘人。但池杉樹干高大粗壯,苦楝樹冠大,在行洪斷面內種植,影響行洪;在沿海地區(qū)河道種植,受臺風影響易倒伏并連累河岸安全。因此,應適地適樹、因地制宜地選擇適宜植物種類。
植物具有生態(tài)、經濟、景觀等多種功能。在河道生態(tài)建設中,植物種類選擇應以生態(tài)功能優(yōu)先,包括植物改良土壤、保持水土、攔截面源污染、提高河道自凈能力等,適當考慮景觀功能、經濟功能。植物的存在,能改變區(qū)域景觀格局,自然具有景觀功能。位于村鎮(zhèn)附近或交通要道兩側的河道,植物種類選擇時,則應充分考慮植物的景觀效果。在空間結構設計上,利用喬冠草相結合營造高低有別、錯落有致的立體結構,河道沿線配置不同群落的植物,漸進過渡,避免單調乏味和變化突兀。在色彩配置上,要確保常年有綠、色彩季相合理變化,除利用植物開花調節(jié)色彩變化外,還可以樹葉的不同顏色,營造更加自然、持久、健康的豐富多彩的植物環(huán)境[12]。
經濟適應性主要考慮在植物種類選擇時,考慮苗木價格低廉、植保養(yǎng)護方便。如條件允許,可適當考慮部分植物的產出效益。
這一原則具有兩方面的意義:①本土植物苗木來源充足、價格低廉,質保養(yǎng)護方便;②引進外來植物需合理評估、嚴格控制、謹慎選擇,避免造成外來植物入侵。在這方面,我國有著慘痛的教訓。鳳眼蓮,俗稱水葫蘆 (Eichhornia crassipes)、喜旱蓮子草,俗稱水花生 (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一枝黃花Solidago canadensis L.)、互花米草 (Spartina alterniflora Loise)等都因有其長處才被引進中國,如水花生是侵華日軍作為馬飼料于上世紀30年代從南美洲引進中國的;水葫蘆上世紀初作為觀賞植物從巴西引進,50、60年代作為速生豬飼料推廣,后來又被作為靜水植物種植;一枝黃花是1953年作為觀賞植物從加拿大引進的。但由于缺乏原產地的天敵制約,生態(tài)適應性和競爭力強,又沒有相應的人為控制措施,這些植物很快就成為外來入侵物種、生態(tài)殺手,引起一系列生態(tài)問題,國家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12]。為此,在河道生態(tài)建設過程中,應堅持以本土植物為主的原則,避免把 “生態(tài)建設”工作的成果變成 “生態(tài)破壞”。
棄渣場、臨時堆土場等臨時綠化可以撒播單一速生物種,如狗牙根 (Cynodon dactylon L)、高羊茅 (Festuca arundinacea)甚至小麥 (Triticum aestivum Linn)種子。一些地方政府為了趕進度,在城市周邊的河岸鋪設馬尼拉草皮 (cynodon dactylon),早期的植生混凝土噴播也只有單一的草籽。但草本構成的植物系統(tǒng)是低等生態(tài)系統(tǒng),任何單一的物種抵抗自然災害能力都比較低,難以穩(wěn)定、持久。喬冠草結合、植物多樣性及物種共生相容性原則是確保河道植物群落穩(wěn)定、健康生長、繁衍的基礎,也是營造動物、微生物物種多樣性生境的基礎。所以盡管沿海河道適應植物較少,但也應盡量營造多樣性的植物群落,群落內的植物之間應能共生相容,以利于群落健康、穩(wěn)定[14]。
根據河道生態(tài)建設要求、沿海河道植物生境特征及物種選擇原則,課題組經過5 a多時間在浙江省慈溪市、溫嶺市、椒江區(qū)、三門縣、定海區(qū)、海寧市等縣 (市、區(qū))沿海試點、示范河道試驗研究,優(yōu)選出適合沿海河道生態(tài)建設的植物20多種,成功構建了6個健康穩(wěn)定的植物群落。
根據物種選擇原則,針對河道不同坡位的生境特征,選擇適宜的植物種類。
3.1.1 洪水位以上岸坡及坡頂植物
該坡段是營造濱水緩沖帶、沿岸景觀帶的主要空間,選擇耐旱、耐鹽、耐貧瘠的植物,并應喬冠草相結合。適宜的喬木樹種有木麻黃、旱柳(Salix matsudana)、弗櫟 (Quercus virginiana)、絨毛白蠟 (Fraxinus velutina)、洋白蠟 (Fraxinus pennsylvanica)等。灌木樹種可選擇檉柳、海濱木槿、南方堿蓬 (Suaeda australis)、夾竹桃(Nerrium indicum)、海桐 (Pittosporum tobira)、濱柃、蠟楊梅 (Myrica cerifera)、秋茄 (Kandelia candel)、苦檻藍 (Myopprum bontioides)。草本植物可選擇鹽地堿蓬、狗牙根、紫花苜蓿 (Medicago sativa L)、白茅 (Imperata cylindrica var.major)等。
3.1.2 適宜水位變幅區(qū)岸坡的植物
常水位與洪水位之間的坡岸,水位頻繁變化,經常遭受波浪沖刷,是容易產生土壤侵蝕、塌岸的坡段。植物根系對錨固土壤、提高土壤的抗侵蝕能力具有積極的現(xiàn)實意義。該坡段土壤含水率高,宜選擇耐澇、耐鹽植物。由于處于河道行洪斷面,不宜種植池杉等高大喬木。可供選擇的喬木樹種有木麻黃、旱柳、弗櫟 (Quercus virginiana)、絨毛白蠟、洋白蠟、水紫樹 (Nyssa aquatica)等。灌木可選擇檉柳、海濱木槿、濱柃、蠟楊梅、秋茄、苦檻藍等樹種。草本植物可選鹽地堿蓬、狗牙根、白茅、蘆葦、蘆竹 (Arundo donax)等耐鹽、耐澇植物。
3.1.3 常水位以下植物
常水位以下可以生長的是水生植物。水生植物的選擇、種植應以改善水禽、魚類、貝類及微生物的生境條件,提高河道水體的自凈能力,維持水生態(tài)系統(tǒng)健康為主要目標,城區(qū)河道中的水生植物可適當考慮景觀要求??梢栽谒掳镀录敖逗拥追N植蘆葦、蘆竹、海三棱藨草 (Scirpus mariqueter)等挺水植物、沉水植物。根據沿海河道的特點,在缺乏切實可行的控制措施的情況下,不宜種植漂浮植物[14]。
自然界的植物既不是單獨生長,也不是雜亂無章地組合在一起的,而是遵循一定的規(guī)律而集合成群地生長的。單獨生長的植物,例如水邊的蘆葦蕩、水面上瘋長的水葫蘆、人工種植的草皮等,往往是不健康、不穩(wěn)定的,其生態(tài)服務功能也受到一定的限制。在特定空間或特定生境下,植物種群有規(guī)律地組合、生長在一起,物種之間及其與環(huán)境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及結構,執(zhí)行一定的功能,這樣的植物組合就是植物群落。群落內的植物具有相同或相近的生態(tài)習性,對環(huán)境有相近的要求,物種之間相容共生,或者群落內的一個物種依賴于另一個物種而生存,甚至一個物種供給另一個物種最適之需[15]。人工構建的植物群落也應該遵循自然界群落內植物共生相容的規(guī)律,力求群落健康、穩(wěn)定地生長、繁衍,并與河道環(huán)境相適應。
本課題在慈溪市選擇了兩個試點圍墾河道,一個是半掘浦,另一個是水云浦,本文以半掘浦為例,闡述沿海河道植物群落構建及研究成果。用“滄海桑田”這個詞描述慈溪的歷史是最恰當不過了,全市1 154 km2的陸域面積中,有775 km2是圍墾而成的平原,而且這個面積還在不斷擴大。在反對圍墾之聲此起彼伏的今天,值得著重指出的是,這些圍墾土地中的相當一部分是北宋之前的1 000 a間自然淤漲而成的陸地,所謂 “秦海漢涂唐灶”,說的就是從海面到灘涂再到農田的 “滄海桑田”變遷過程。隨著人口的增長、技術的進步,到了北宋?咸平年間 (998~1003),人們才逐步踏上向灘涂要田地的人工促淤圍墾之路,而新中國成立后的60 a間,只是圍墾速度加快而已[16]。
半掘浦位于慈溪市新浦鎮(zhèn),2007年4月成陸的圍墾區(qū)內,試驗、示范長度約2.9 km。堤頂高程5.5 m,河底高程-0.87 m,河道常水位1.83 m,河岸坡比約1∶3。該試驗點位于北亞熱帶南緣季風氣候區(qū),年均氣溫15.8℃,無霜期平均244 d,多年平均降水量約1 350 mm。項目實施前,僅在坡底水邊附近長有少量雜草,生長不良,岸坡上基本沒有植物,見圖1。
圖1 未經植物干預的沿海河道Fig.1 Coastal river bank without plantation
試驗研究開始于2008年4月,至今已歷時3 a多,歷經坎坷,終見成效,固土護坡、防治水土流失,防治沙塵、改善小區(qū)氣候,調整景觀格局、優(yōu)化視覺效果等生態(tài)效益、社會效益明顯。但在試驗之初,困難重重,物種選擇、群落構建、植物種植等都存在許多不確定性因素。起初由于項目采購程序限制,種植時間拖到了天氣比較炎熱的4月下旬,植物總成活率受到明顯的影響。由于鹽分影響,有些植物只能利用土球中的土壤和養(yǎng)分短時間內存活,出現(xiàn)假活現(xiàn)象。而另一些植物剛接觸高含鹽量的土壤就 “死了”,但隨著土壤在雨季的淡化,又 “復活了”,出現(xiàn)假死現(xiàn)象。經優(yōu)選、優(yōu)化,并采取輔助措施后,植物成活率、生長狀況明顯改善。目前,河岸植物與標準海塘一起,組成了一道亮麗的沿海風景線,圖2是目前的景象。河道坡岸林草植被覆蓋率、郁閉度、三維綠量等明顯提高,水土流失現(xiàn)象減少,小區(qū)氣候條件改善。更為可喜的是,隨著人工種植植物的生長,生境條件不斷改善,其它本土植物,尤其是草本植物不斷增加,生長狀況良好,對植物群落的穩(wěn)定、健康、可持續(xù)生長、繁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隨著植物的生長,昆蟲、鳥類的種類、數(shù)量也明顯增加,從側面也印證了小區(qū)環(huán)境的改善。經試驗研究與觀測分析,推薦表1所列4種植物組合作為優(yōu)良植物群落,推薦給類似條件的沿海河道使用。
圖2 植物干預3 a后的沿海河道景觀Fig.2 Coastal river bank 3 years after plantation
表1 慈溪市半掘浦河岸植物配置表Table 1 Plant communities for Banjuepu river in Cixi City
沿海新圍墾區(qū)具有高鹽、風大、潮濕與干旱交替脅迫等特征,河岸植物生長環(huán)境惡劣,如不進行人工植物干預,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很難形成健康、穩(wěn)定的植物群落。河岸水土流失嚴重,旱季易生沙塵,影響周邊環(huán)境。開展沿海河道植物技術試驗研究,促進河岸植物生長,改善河道生態(tài)環(huán)境是非常必要的。
課題組在政府相關部門的支持、資助下,歷經5 a多,在浙江省沿海各地選取多處試點河道,開展試驗、觀測和研究,優(yōu)選出20多種適合浙江沿海河道環(huán)境生長的物種,構建了6個植物群落,配合建設了4個示范工程。試驗、示范河道岸坡林草覆蓋率、郁閉度逐年提高,三維綠量不斷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抗侵蝕能力明顯提高,土壤侵蝕減少,顯著改善了沿海河道生態(tài)環(huán)境。研究成果在浙江省各地得到普遍推廣應用,部分研究成果被寫入浙江省河道建設標準,前來參觀學習的外省同行絡繹不絕。
植物的生長、繁衍應能改善動植物、微生物的生境條件,增加河道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生物多樣性,進而提高河道對水質的自凈能力。待條件成熟時,將以本課題建立的試點、示范河道為基礎平臺,開展長期、定量觀測和試驗研究。
[1]裘江海.灘涂的可持續(xù)利用.[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5.
[2]浙江省發(fā)展與改革委員會.浙江省灘涂圍墾總體規(guī)劃(2005-2020)[R].杭州:浙江省發(fā)展與改革委員會,2006.
[3]江蘇省人民政府.江蘇省灘涂圍墾開發(fā)利用規(guī)劃綱要[R].南京:江蘇省人民政府,2010.
[4]王淑英,高永勝,葉碎高,等.合理水面率的研究方法與框架初探[J].水利學報,2007,(S):568-572.
[5]DB 33/614-2006,浙江省河道建設標準[S].
[6]高永勝,葉碎高,鄭加才.河流修復技術方法[J].水利學報,2007,(S):592-596.
[7]董哲仁,孫亞東.生態(tài)水工學原理與技術[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7.
[8]鹽城市自然資源[EB/OL].http://www.yancheng.gov.cn/YCWeb/.
[9]舟山市水利志編撰委員會.舟山市水利志[M].北京:中華書局,2006.
[10]韓玉玲、岳春雷、葉碎高,等.河道生態(tài)建設—植物措施應用技術[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9.
[11]邵利萍,韓玉玲.植物措施在沿河河道整治中的應用技術探討[J].水利水電技術,2009,(1):41-43.
[12]王治國,張云龍,劉徐師,等.林業(yè)生態(tài)工程學[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2000.
[13]解 焱,李振宇,汪 松.中國入侵物種綜述 [A].汪 松,謝彼德,解 焱.保護中國的生物多樣性(二)[C].北京:中國環(huán)境科學出版社,1996.
[14]韓玉玲,岳春雷.河道生態(tài)建設—植物資源[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9.
[15]姜漢僑.植物生態(tài)學: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16]陳 默.滄海歷練[EB/OL].http://www.cxnews.cn:2006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