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禮翠
(桂林市衛(wèi)生學校,廣西桂林541002)
桂林市衛(wèi)生學校2010級新生心理適應能力調查
陳禮翠
(桂林市衛(wèi)生學校,廣西桂林541002)
目的了解中職生心理適應能力,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學依據(jù)。方法采用心理適應能力自測問卷進行調查。結果新生心理適應能力較差的達38.4%,很差的達24.4%,初中生源學生、男生及獨生子女心理適應能力很差的比例較高。結論中職學校應對新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強學生心理適應能力。
桂林市衛(wèi)生學校;新生;心理適應能力
心理適應是指當外部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時,人們通過自我調節(jié)系統(tǒng)做出能動反應,使自身心理活動和行為方式更加符合環(huán)境變化和自身發(fā)展要求,使主體與環(huán)境達到新的平衡的過程[1]。心理適應能力是心理素質的重要內(nèi)容,是人類生存與發(fā)展的必要條件,只有具備較強心理適應能力才能適應未來社會的發(fā)展。因此,了解學生心理適應能力并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是中職學校不容忽視的問題。
從我校2010級護理、醫(yī)學檢驗、藥品營銷、針灸推拿4個專業(yè)中隨機抽取4個班級250名學生,其中男生62人,女生188人;高中生源學生109人,初中生源學生141人;獨生子女62人,非獨生子女188人。
用心理適應能力自測問卷進行問卷調查,問卷共20個問題;要求從3個備選答案(是、無法肯定、不是)中選擇1項,并根據(jù)計分規(guī)則計算總分。得分越高說明心理適應能力越強。評定標準:35~40分,心理適應能力很強;29~34分,心理適應能力良好;17~28分,心理適應能力一般;6~16分,心理適應能力較差;5分及以下,心理適應能力很差。
表1 新生心理適應能力總體情況[n(%)]
表2 高中生源與初中生源學生心理適應能力情況[n(%)]
表3 男生與女生心理適應能力情況[n(%)]
表4 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心理適應能力情況[n(%)]
教育部于2004年7月頒布了《中等職業(yè)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同年10月頒布了《中等職業(yè)學校德育大綱》?!洞缶V》將心理健康教育列為中職學校德育內(nèi)容,并進一步明確了中職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目標及具體內(nèi)容。中職生正處于身心發(fā)展轉折期,隨著學習由普通教育向職業(yè)教育轉變,發(fā)展方向由升學為主向就業(yè)為主轉變,他們在自我意識、人際交往、求職擇業(yè)以及成長、學習和生活等方面難免產(chǎn)生各種困惑或心理問題。因此,中職學校應面向全體學生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提升學生心理素質。
團體心理咨詢是在團體情境下進行的一種心理輔導形式,是一種通過團體內(nèi)的人際交互作用,促使個體在交往中通過觀察、學習和體驗,認識自我、探討自我并接納自我,調整和改善人際關系,學習新的態(tài)度與行為方式,以形成良好的心理適應能力[2]。2007年筆者對廣西5個城市(南寧、桂林、柳州、玉林、北海)8所中職學校16個專業(yè)507名學生進行調查,結果顯示70.2%的學生有就業(yè)困惑,68.6%的學生有學習困惑,62.5%的學生有人際交往困惑;33.7%的學生有戀愛及家庭困惑,28.8%的學生有不良行為。為此,中職學校應針對不同心理問題學生開展專題團體心理咨詢,切實解決他們的心理問題,增強其心理適應能力。
個別心理咨詢是指咨詢師與求助者一對一進行心理咨詢的形式,有利于求助者暴露深層次問題。具有深度情緒困擾的學生,應對其進行個別心理輔導,以增強其心理適應能力。
“助人自助”是心理咨詢的原則,其目的在于幫助求助者改變過去不合理的認知方式和應對方式,挖掘他們的心理潛能,以便更好地適應發(fā)展變化的環(huán)境。心理輔導教師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及實施團體心理輔導時應重“體驗”輕“說教”,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反思,在反思中領悟,在領悟中提升,在提升中成長。
所謂心理調適是指心理調適主體運用心理保健知識,對引起自身心理沖突和矛盾的人和事,進行正確分析,排除心理上的困擾和不適,尋求新的心理平衡,保持身心健康的過程[3]。中職學校應使學生掌握一些自我心理調適方法和技巧,對于一般心理問題,可以通過心理調適自行解決。如放松訓練、消極情緒的化解策略訓練、心理拓展訓練、案例討論、心靈體操等。
[1]賈曉波.心理適應的本質與機制[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1:19~23.
[2]郭念鋒.心理咨詢師[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3]呂秋芳,齊力.大學生心理健康與調適[M].北京:華文出版社,2002.
G444
B
1671-1246(2011)03-01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