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族〕孟 聰
采生謠
〔滿族〕孟 聰
滿族生子也叫“采生”,有著獨特的風(fēng)俗和濃郁的特色。舊傳統(tǒng)習(xí)慣講求兒女雙全,男尊女卑。有女無兒等于絕后,俗稱“孤老棒子”。婦女不孕不準(zhǔn)改嫁,俗稱“休妻毀地,到老不濟”。在采生前,孕婦娘家往往要把產(chǎn)婦需要的物品,如襁褓、小兒長衣、小毛衫等,由孕婦的母親或姐妹送來,稱為催生。
滿族“采生”流傳著這樣一首風(fēng)趣的歌謠:
村西頭,李二嫂,
上園子,摘豆角,
肚子疼得不得了,
急急忙忙往家跑。
卷席子,鋪谷草,
大頭朝北貓下腰,
一養(yǎng)養(yǎng)個大胖小,
全家樂得蹦了高。
臨產(chǎn)前,一些有經(jīng)驗的接生婆,往往還要順口唱上一段催生謠,渴望孩子早早降臨人世間,催生謠是這樣唱的:
日頭出來紅彤彤,
我家寶寶要出生。
大門掛彩,
二門披紅,
三門倒掛一張弓。
一張弓,三支箭,
支支箭頭掛紅纓。
一支箭射到天上去報喜,
二支箭報喜射入龍王宮,
三支箭送信給咱老祖宗,
射進(jìn)赫圖阿拉城。
老罕王看后心歡喜,
開口封個狀元紅。
孩子落生后,催生婆要用溫?zé)崴o孩子凈身,其歌謠是:
洗洗頭,做王侯,
洗洗腰,輩輩高,
洗洗臉兒,做知縣兒,
洗洗溝,做知州。
滿族各氏都供有“子孫繩”?!白訉O繩”是用五彩線擰在一起,長有數(shù)丈的線繩。
生男孩為“大喜”。滿三朝,門前掛一支桑木弓,三支桃木箭,要在繩上拴一竹批子制成的小弓箭,意思是孩子成人“弓馬純熟,騁馳疆場”。十二天,俗稱“十二日”,設(shè)宴招待前來賀喜的街坊親友。滿月,孩子母親要去娘娘廟降香,俗稱“滿月香”。
若生女兒為“小喜”,在子孫繩上只拴一根綠布條,門前只掛一串銅錢,拴一條紅布或嘎拉哈,便不了了之。出嫁的女兒再將自己的那個綠布條祭祀后解下帶到男方家去,即“起走戶口”。
子孫繩上,一個弓與布條嘟嚕即為一支人。所以說子孫繩也是這個家族的無字譜書。
孩子滿月后,娘家要接姑娘回門。在送姑娘時,生男孩,娘家得給蒸一對面龍,名曰“駒駒”,帶四對桔子,一臺搖車子,一棵桃樹枝,上拴一串銅錢和一條紅布。脖子掛一縷白線,拴上錢,名曰“長命線”。如是女孩,只給一臺搖車,別無它物。至今寬甸地區(qū)仍有滿族人家用搖車悠孩子,還在流傳著“關(guān)東山,三大怪,窗戶紙,糊在外,大姑娘,叼煙袋,養(yǎng)個孩子吊起來”之說。
滿族還有給孩子“睡頭”的習(xí)慣。以腦后扁平為美,為聰明。否則人家取笑“南北頭或奔樓頭”。孩子從降生之日起三個月內(nèi),為孩子睡頭期。嬰兒在搖車?yán)?,枕以小米為枕芯的硬枕,以達(dá)到腦后扁平。睡頭聰明的說法,并沒有科學(xué)依據(jù),所以現(xiàn)在不少人家也就不再讓嬰兒睡頭了。
〔責(zé)任編輯 端木靜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