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唱》是崔濟哲先生的散文集,花了幾天時間讀完這本書,第一個感覺是:文章千古事,最難是清唱。
何謂清唱,不假弦索,不施粉黛,咿咿呀呀唱去,直抒胸臆,與晉西北牧羊老漢唱的《酸曲》,庶幾近之。弄文者引之,便是不假雕琢,不借技巧,正是李白所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記者出身的崔先生,對散文的寫作,既不敬畏,也不隨意。說穿了,他的寫作沒有功利心,不想通過文章來沽名釣譽。所以,他沒有“畫眉深淺入時無”的那種小媳婦的扭捏不安,也沒有“把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的那種孤獨。寫文章又不犯文人的毛病,動筆之前,心中的那一股清氣已是可人了,出乎為文,焉能不是清唱?
《清唱》中的34篇散文,無論是往事的漫憶還是風(fēng)俗的感懷;是行走時產(chǎn)生的思索還是因讀書而引發(fā)的“話說”,都可以從中看出作者真摯的感情和思想的軌跡。在《后記》的結(jié)尾,作者如是言之:“謹(jǐn)以此書獻(xiàn)給我的父親;獻(xiàn)給我的朋友們;獻(xiàn)給關(guān)心、支持和幫助過我的同志們?!?/p>
很平常的話,但卻非常準(zhǔn)確地表達(dá)了崔先生寫作的動機。父親、朋友和同志,都屬于親情與友情的范圍。與國家、民族這樣一些大概念的詞匯不一樣,他不會給人心雄萬夫、揮斥方遒的感覺。畢竟,清唱不是交響樂,雖激揚文字卻不指點江山,雖談古論今卻絕非假語村言。
著名文學(xué)評論家吳泰昌在給《清唱》寫的序言中,極力贊賞集中系列散文《我的父親》,認(rèn)為:“作者以大量逼真的生活細(xì)節(jié),從眾多方面刻畫父親的性格、品德、修養(yǎng)。作者對父親深深的愛與深深的理解,血肉般地融合在一塊,讓人讀出苦澀,讀出滄桑?!蔽屹澩瑓窍壬脑u價。真情與實感、苦澀與滄桑,是崔先生散文的基本特色。
由于崔先生的文章是寫給親人、朋友、同志看的,所以他講述的人間故事與心路歷程,便都帶有鮮明的個性,題材的選取也不拘一格。在他的文章里,從晉西北農(nóng)民的不吃魚到寶愛紅棗,從尼羅河上的舞女又言及滄州的獅子,從瑪薩達(dá)古堡上的深思到詩史的浩嘆,每一篇文章,都有抹不去的作者的生命印記。
在《走向記者之路》文章第二節(jié)的最后,崔先生這樣寫道:“只有經(jīng)歷過的,才是可怕的;只有經(jīng)歷過的,才是刻骨難忘的。”說實話,我很怕讀這樣的句子。只有經(jīng)歷很多苦難的人,才懂得珍惜。更知道世上最令人刻骨難忘的,便是親情與友情。在這一點上,我與崔先生的心靈是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