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公新
最近,因一次商務活動,我去了一趟德國。周末的晚上,一個德國朋友盛情約我到酒館喝酒。
一位同事怕我出了洋相,反復交代說:“同德國人喝酒想喝什么就喝什么,能喝多少就喝多少,主隨客便,他們從不勸酒。你可別跟人家吵吵鬧鬧行令猜拳啊!”
到了酒館,德國朋友只為自己點了一杯威士忌后,就把酒單遞給了我,于是,我點了一杯低度的雞尾酒。由于雞尾酒要根據(jù)客人的口味臨時調制,所以,我要的酒比德國朋友的酒上得晚一點。我以為德國朋友要等我的酒上來后一同舉杯,哪知酒一上桌他便旁若無人地自斟自酌起來了。我的酒上來后,他也始終沒與我碰杯。雙方之間唯一的交流就是不時地從嘴里“蹦出”幾句德語。這情景著實讓我深感意外,即使不勸酒,起碼也該舉杯客套一下吧。
沒有這一套寒暄的禮節(jié)倒也罷了,接下來發(fā)生的事情更是讓我吃驚不?。郝駟蔚臅r候,漂亮的女侍者拿來兩張賬單,分別放在我們兩人面前。德國朋友掃了一眼他面前的賬單,掏出20歐元便萬事大吉了。無可奈何的我也只好拿起桌上的賬單,掏出了15歐元遞給侍者。這讓我多少感到有些尷尬,德國人怎么會這樣請人喝酒呢?一不為客人點酒,二不與客人碰杯,三不為客人埋單。
回到下榻的賓館,同行的中國朋友問我與德國人喝酒有什么感受。于是,我就牢騷滿腹地發(fā)表了一通“三不”演說。
最后大家笑笑,告訴我說:德國人喝酒只喝情緒,不喝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