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姚同發(fā)
多少年來,為開拓兩岸傳媒交流,為兩岸傳媒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鄭貞銘教授總是不辭辛勞,奔波于兩岸之間,架起了兩岸傳媒交流的一座座橋梁。
鄭貞銘的家鄉(xiāng)福建林森,是一座擁有二千二百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那里人文薈萃,文風鼎盛。鄭貞銘從小愛讀冰心女士的《寄小讀者》,他小小心靈蘊藏愛的思想,就因這位充滿愛心的前輩鄉(xiāng)親作家的灌注。
1946年鄭貞銘舉家遷臺。在父親早逝的境況下,大家閨秀的母親成為全家的頂梁柱,她一生吃盡苦頭,備嘗艱辛,把兩個兒子、四個女兒拉扯長大。母親是一位典型的中國傳統(tǒng)婦女,刻苦、耐勞,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在她身上有著數(shù)不盡的中華民族的淑女賢德。
少年時代,鄭貞銘就讀臺北一所注重教育原理、由名教育家擔任校長的國語實驗小學,打下了扎實的國語基礎。初中先在北商附中,后轉師大附中、省立基隆中學,同樣遇到了許多好老師。深厚的國文氛圍,奠定了他日后寫作的基礎;而后來成為國際知名作家的教英語的聶華苓老師,更培養(yǎng)了他對文學的興趣。
1955年政治大學在臺復校,鄭貞銘以第2 名考取新聞系;畢業(yè)后,又以第1 名考取新聞研究所。當時政大人數(shù)少,素質高,師資可說是集一時俊彥,從而撫平了初入學的新生心中的不平衡感,不再嫌棄政大的簡陋。而新聞系首位系主任曾先生的雍容大度,更令學生們一生都以其為榜樣。在政治大學,鄭貞銘遇到了許多良師,其中有十位恩師令其終生感念,他們或帶領他走進新聞教育的廣闊天地,或提攜他邁進新聞事業(yè)的大門,或是在觀念上思想上不斷啟發(fā)他、鼓勵他、教導他,成為他終生的貴人。甚至胡適之博士在政大關于傳記文學的一席演講,也促成了他日后對傳記文學的終生喜好。
鄭貞銘
十多年的學校教育,培養(yǎng)了鄭貞銘受用一生的三個重要思想,即“飲水思源”、“報恩主義”和“傳承”理念。他體認到,報恩思想與飲水思源觀念,是中國人文精神中極重要的一面;因為事有本,水有源,世間所有成功人士,一朝有成,無不感念父母的撫養(yǎng)、老師的教導與社會的培育。就今天來說,當物欲橫流、道德觀念逐漸淪喪之時,報恩思想與飲水思源觀念,雖非萬靈丹,但在維系人類道德與人性尊嚴上,卻有可預期的功效與時代意義。他更認識到,傳承是歷史綿延不絕的根源,傳承思想不但在于保守前人的智慧遺產,在現(xiàn)代更具有積極的意義——對于中華文化的承先啟后、繼往開來。
聶華苓在《三生三世》中有這樣一段名言:“我是一棵樹,根在大陸、干在臺灣、枝葉在愛荷華。”作為聶華苓的學生,鄭貞銘似乎也有過類似的經歷,他把心放在兩個地方:大陸的靈魂,臺灣的風華。
1963年鄭貞銘剛開始任教的時候,寫過一篇名為《橋》的文章。一直以來,他都以“橋”的角色自許,希望搭建一座溝通的橋梁,聯(lián)系互不相連的兩岸,讓剛踏入社會的年輕人,因師長搭的“橋”而免于陷溺之苦;也期望在兩個時代中,能夠互相溝通,傳遞彼此真情,藉此消除兩代人的隔閡與不必要的誤解。
他的老師王洪鈞先生,更勉勵他為兩岸新聞傳播教育搭建橋梁。王先生說:“四十多年,兩岸新聞教育咫尺天涯,未通聲息。你應勇敢肩負此責,默默耕耘,終必有成。”鄭貞銘牢記恩師的教誨,雖感自身力薄能鮮,終也勉力履行老師旨意,足跡遍及大江南北。
抱著“交流一小步,影響一大步”的理念,在兩岸開放交流的第二年春天,鄭貞銘受祖國大陸廣電部邀請首訪北京,參觀了中央電視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廣播學院(后改中國傳媒大學)、北京電影學院、北京電影制片廠等,結識了北廣劉繼南院長等同仁,后來都成為知己好友。這次訪問的第二站是上海,參觀了上海電視臺、東方電視臺、上海電影制片廠、復旦大學等。第三站由受邀者自由選擇,他乃回到了故鄉(xiāng)福州,不但拜訪了福建電視臺、《福建日報》、福州大學,還回到老家探視至親后人。
此后,鄭貞銘利用多次訪問大陸的機會,相繼參觀訪問了祖國大陸多所大學的新聞院系和傳媒研究所,其中令他印象深刻的有:1995年參加華中理工大學在長江三峽舉辦的“大眾傳播與中華文化國際傳播學術研討會”,1997年參加杭州大學百年校慶暨“21世紀高等教育新策略學術研討會”,等等。2000年在天津參加“海峽兩岸經濟文化交流與合作研討會”,鄭貞銘教授發(fā)表了《兩岸大眾傳媒交流的省思》,指出“必須體認新聞傳播是兩岸交流的一座特殊橋梁。……作為未來21世紀的世界公民,兩岸年輕一代的加強交流,殆為當前極重要的課題,應該積極加強進行。”早在1996年他曾以臺灣傳播發(fā)展協(xié)會名義,與臺大新聞研究所合作,邀請大陸與香港新聞教育學府的負責人赴臺,舉辦“兩岸及香港新聞實務教育研討會”,開傳媒界在臺舉辦兩岸研討會之先河。
鄭貞銘在兩岸傳媒界的交流,是全方位的,沒有偏向哪一個地域,也沒有偏向哪一個學校;不論大都市還是一般城市,也不論大學校或小學院,他都盡力熱心推動交流。截至目前,他已接受中國傳媒大學、北師大、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中南大學、湖南大學、福州大學等頒發(fā)的客座教授聘書,南京大學等頒發(fā)的高級研究員聘書。每念及此,他總以未能多對他們盡力而感遺憾,希望未來能略盡綿薄。
鄭貞銘始終認為,為兩岸文化傳播交流搭橋,是自己應盡的責任。這一方面是基于自我的認知與使命感,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恩師之不斷期許與鼓勵。他曾以男女戀愛形容兩岸的交往:包容有多少,情感就有多深;盼望有多少,情義就有多濃;信任有多少,情路就有多長;忍耐有多少,情愛就有多久。每當看到兩岸傳媒界交流開出燦爛之花,他內心的喜悅是無與倫比的。
被譽為“永遠的老師”的鄭貞銘,其新聞教育理念亦十分奇特。例如,他強調“對青年永不失望”、“受稱贊是學生不可剝奪的人格權”、“教人與教書同等重要”等等。記述他教育生涯的《熱情老師·天才學生》列入臺北暢銷書排行榜;他撰寫的《老師的另類情書》獲“散文文學獎”,是實踐其教育理念的成果。
學生們都以“鄭貞銘的傳奇”,來描述他們對鄭教授的印象。一學生描述說:“他一直站在一個崇高的地方俯視我們。老師對教育的自信與熱忱,數(shù)十年不曾稍退。”他設立獎學金協(xié)助大陸優(yōu)秀青年就學,更在大陸學子的心田留下了難以忘懷的感動。
1999年,鄭貞銘率領臺灣各大學的20 位研究生前往北京,與北大、清華、人大和北師大師生做十天交流,引發(fā)了兩岸青年的真情流露,承德之夜曾經讓學生們紛紛坦舒內心感受,親情、友情與愛情,風聲、雨聲與讀書聲,每個人都流露出最可愛的一面,更多學生離別時熱淚盈眶,擁抱在一起淚灑機場。鄭貞銘后來回顧說,當人與人的心靈相互沖擊時,那一份感動真是令人難以描述。
鄭貞銘從教數(shù)十年,可謂桃李滿天下。島內與全球華人傳媒界不必說了,就連大陸傳媒院系的學生,也愿意對鄭教授吐露衷腸。
武漢大學研究生歐陽婷在信中說:“永遠難以忘記您在臨走前一晚旋轉餐廳上情真意切關于‘對世界懷著一顆感恩的心’的那番精彩演講?;厝ヒ院笪疫€把這番意思告訴了我許多朋友,我覺得像教授您說的那樣懷著感恩、寬容、理解的心去接觸周圍的人和事,我們的人生一定會少很多不快,生活也會因此而充滿更多的歡樂?!?/p>
杭州大學學生李一峰在信中報告:“我曾經在96年獲得您的獎學金,非常榮幸,我是獲此獎項第一批中的一位。獲獎后,更激勵了我發(fā)奮學習。很高興地告訴您,我在已念完的兩個學年中,每個學期的班內成績都是第一?!浆F(xiàn)在為止,我可以誠懇地說,我沒有辜負您的期望?!?/p>
四川大學新聞研究所楊笛的詩《能夠認識你,真好》,充滿著真摯的感情:
面對金黃的童話/如歌的行板/在心海揚帆/我伸手/抓住思緒的指環(huán)
雨點飄落的時候/你的手藏進我的手里/你的眼躲在我的眼中/晚風輕起/你的頭發(fā)逸起我的世界/我總怕/握住的不是你
鄭貞銘接任文化大學新聞系主任兩年后,有一天,校方突然發(fā)布他為文大訓導長,并表示一兩年后接任教務長、副校長。當時,作為島內大學中最年輕的系主任,鄭貞銘竟然寫了一封長信給校方請辭,并退回人事任命。那時候,鄭貞銘正在研讀威廉博士創(chuàng)辦密蘇里新聞學院的故事,一心只想著獻身新聞教育事業(yè),并以此為終生職志,對于行政職務并沒有放在心上。
后人提到臺灣新聞教育時,少數(shù)立即被想到的人之一,應該就是鄭貞銘教授。其一,他是少數(shù)幾位在島內接受完整的正規(guī)新聞教育、連續(xù)獲頒兩個學位的人士之一。其二,他是第一位用新聞教育為題目撰寫學位論文的學者。其三,他是著名的文大新聞系的實際創(chuàng)辦者。其四,他在文大創(chuàng)辦了新聞碩士班。
在文大新聞系主任任內,他還創(chuàng)下了許多傳頌一時的制度,如每周演講、每月新書、新聞劇展等,成為當時輿論界交相贊譽的教育創(chuàng)意。今天的臺灣新聞傳播界,文大新聞人才輩出,蔚為一時之盛,鄭貞銘的貢獻被譽為新聞界教父。
鄭貞銘著作等身,他的寫作大致可分為幾個主要領域。在新聞傳播理論方面,著有《新聞原理》、《新聞新論》等13 部,在媒體實務方面著有《新聞采訪與編輯》、《新聞采訪的理論與實際》等6 部,在媒介與文化建設方面著有《大眾傳播與現(xiàn)代化》等3 部,在各國傳播事業(yè)介紹方面著有《美國大眾傳播》等3 部,在新聞傳播史方面著有《老兵記往》、《百年報人》等8 部,在新聞傳播教育方面著有《大學新聞教育之研究》等4 部,在文學創(chuàng)作方面著有《心靈餉宴》等9 部。
鄭貞銘率兩岸研究生游長城
屈指算來,鄭貞銘從事新聞教育已有40年,他先后任過新聞系主任、新聞研究所所長、社會科學院院長和一些知名大學的兼職教授;他在新聞界從事過的職務,包括記者、編輯、主筆、總編輯、社長、常駐監(jiān)察人、董事長等;他還任過中國國民黨文化工作會副主任等職??梢哉f,從編采、言論到經理人,都嘗過滋味,也都各有收獲,經歷了不同的歷練。鄭貞銘獲獎無數(shù),包括紐約世界中文報協(xié)的“終身成就獎”、萬人杰基金會“文化傳播獎”、香港文教傳播聯(lián)會“兩岸三地文化傳播交流獎”、臺北扶輪社“新聞教育特殊貢獻獎”、臺灣文藝協(xié)會“散文獎”等。
鄭貞銘從28 歲去菲律賓出席“亞洲報業(yè)大會”起,迄今足跡已踏遍60 多個國家,不僅開闊了眼界、增長了知識,而且也在與遍布海外的知己朋友與學生的歡聚中,享受了生命的感動。香港《東方日報》說:“細數(shù)今天新聞傳播教育界,能夠同時貢獻并影響兩岸三地與華人世界的,鄭教授可說是鳳毛麟角中的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