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軍
(湖南人文科技學院 學報編輯部,湖南 婁底 417000)
人文學科的使命及當前學術研究中的問題
——以《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為例
謝 軍
(湖南人文科技學院 學報編輯部,湖南 婁底 417000)
人文學科的使命就是要為當下提供文化的、歷史的、哲學的支撐和指引,因此,它必須切合現(xiàn)實,為現(xiàn)實生活服務。當前其學術研究存在的嚴重問題,表象為泡沫化嚴重,本質(zhì)為沒有研究“真問題”,根本原因是脫離生活和實踐。
人文學科;使命;研究;問題
筆者身為《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編輯,深感當前人文學科的學術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將對社會產(chǎn)生不良影響和后果,現(xiàn)特陳述自己的粗淺意見,以期引起各方重視。
本文所指的人文學科學術研究,是指學者對已有文學、歷史和哲學著作的分析、歸納、總結和批判,不包括文學創(chuàng)作和哲學理論的創(chuàng)立。當然,歷史還包括對史料的考證以及考古學。因此,文學創(chuàng)作以及哲學理論的創(chuàng)建方面存在的問題,不屬本文研討范圍之內(nèi)。
人文學科的根本目的是要探尋人的生存及其意義、人的價值及其實現(xiàn)問題,簡而言之,就是要告訴人們“為什么活著”、“怎樣活著”,它的使命就是要為當下提供文化的、歷史的、哲學的支撐和指引,因此,它必須切合現(xiàn)實,為現(xiàn)實生活服務。
首先來看文學。文學是指以語言文字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觀現(xiàn)實的藝術,包括戲劇、詩歌、小說、散文等。文學有反映生活的功能,但更有批評、干預和引領生活的作用[1]。對文學的研究,首先必須研究文學作品是否真實地反映了時代和特定背景下的生活,作者是否有足夠的藝術表現(xiàn)力,其次,必須考察作品是否對人們的精神生活有引領作用。這些研究都必須緊緊結合時代、貼近生活,否則一切研究都是沒有價值沒有意義的。
歷史學是以歷史為研究對象的學科。歷史學家除了重建過去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去解釋為什么過去會發(fā)生這些事情,以及這些事情為現(xiàn)代人所帶來的意義。歷史學是為了找尋某個大問題的答案才去從事研究,而這一種大問題通常與現(xiàn)代的人有密不可分的關系,這一點使歷史學家有別于單純的好古癖。一個真正的歷史學者會為了解決當下政治改革的弊病而去研究古代政治改革的成敗得失,而不應毫無理由的去研究一個與現(xiàn)在生活無關的議題。歷史學并非為了累積知識而累積知識,相反的,它是一個為了某種特定的目的才進行的有計劃研究[2]。
哲學,是理論化、系統(tǒng)化的世界觀,是自然知識、社會知識、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tǒng)一。愛因斯坦這樣談論哲學:如果把哲學理解為在最普遍和最廣泛的形式中對知識的追求,那么,哲學顯然就可以被認為是全部科學之母[3]??梢赃@么理解,哲學就是對事物本源的真相的探索和認知,這種認知是與時俱進的,與現(xiàn)實和實踐有著緊密的關系。因此,對哲學的研究應緊密結合現(xiàn)實的需要進行,對當前的問題提出解決意見和辦法,這是哲學的根本任務。
綜上所述,文史哲三門學科的研究有一個共性,這個共性就是它們與現(xiàn)實生活、實踐有著緊密的關系。對于它們的研究,必須要有很強的現(xiàn)實目的,否則,專門為做學問而做學問是沒有任何實際意義的。
當前人文學科存在嚴重的問題,其表象為泡沫化嚴重,本質(zhì)為沒有研究“真問題”,根本原因是脫離生活和實踐。
(一)何謂“真問題”
所謂“真問題”是指觸及社會生活的本質(zhì),在生活實踐中遇到的繞不過去必須加以解決的障礙和問題。研究什么是真問題,先要研究我國正處于一個什么樣的時代和環(huán)境之中。
經(jīng)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改革開放以來,商品經(jīng)濟大潮沖擊了古老的中華大地,給人們生活帶來的變化之大是無法估量的。隨著商品經(jīng)濟的進程加快,這種變化也愈來愈全面、深刻而復雜。每一項政策的出臺,都影響并改變著無數(shù)中國人的命運。生活在這樣一個時代是幸運的,但同時又是易于迷茫和痛苦的。文學、歷史、哲學在這時就應該承擔起撫慰、指引人們的責任。
在這場巨大的社會變革中,價值觀念的重建應該是一個核心的重大問題。文學應該真實地反映生活,同時要用理想的火把照耀現(xiàn)實。對理想的追求是文學的永恒主題。同時,歷史、哲學應該為生活指明方向?!叭藶槭裁椿钪?、“應該怎樣活著”,解答這些問題,探尋人類的生存意義和生命價值本身就是人文學科的使命。
(二)缺位的“真問題”
在研究“真問題”上,人文學科的學者們此時的表現(xiàn)是令人失望的。以《湖南人文科學學院學報》為例,刊物每天都要收到20余篇作者來稿,經(jīng)過層層審稿把關,最后在2011年第1期、第2期、第3期、第5期(第4期為曾國藩???中,共刊出文史哲類文章54篇(語言文字、教育類除外)。盡管一個刊物的數(shù)據(jù)不是很全面,但一葉知秋,分析這些文章可以看出,筆者得出以上結論是有一定事實根據(jù)的(見表1)。
表1 2011年度《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人文類稿件一覽
其中還有些現(xiàn)象值得引起我們高度重視:
1. 魯迅研究日漸式微
發(fā)表于《湖南人文科學學院學報》2011年第3期的《“野草”與魯迅個體精神的復雜性》(作者:張典)是2011年度中收到并發(fā)表的唯一一篇研究魯迅的文章。
這是一篇非常有力度、有深度而且分析方法和視野獨特、到位的一篇文章。它給人啟示和警醒,魯迅不僅有反封建禮教的一面,還有他熱愛傳統(tǒng)文化的一面,他的精神融合了中西方文化,融合了儒家、道家、佛教、西方式個體精神,從而展示了魯迅精神的多層次的豐富的美,顯示了魯迅精神超越時代的巨大價值和意義,讓人深受感染和震動。
應該說,我們對魯迅的研究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對于我們這樣一個深受封建傳統(tǒng)觀念影響的國家來說,反封建禮教是一項長期的任務?,F(xiàn)在,“國學”之風日盛,“孔子學?!痹谌澜玳_辦,一些人借機打著傳統(tǒng)文化的旗號為封建禮教借尸還魂,有些地方個別人在家辦學招收學生,不允許學生有個性、有自己的思想,這種“國學班”還受到一些學校、家長甚至社會的追捧和好評。假如這種風氣盛行,中國將會走回頭路,中華民族會成為一個沒有創(chuàng)新能力的民族,永無復光之日。重溫魯迅,研究魯迅,在當代仍然有重大價值和意義。張典的這篇文章告訴我們:傳統(tǒng)文化和封建禮教不是等義詞,魯迅要打倒的是封建禮教,要弘揚的是傳統(tǒng)文化,兩者并行不悖。
有人說,現(xiàn)在搞魯迅研究,過時了?,F(xiàn)代人都具備了現(xiàn)代觀念,封建禮教早就不存在了,非也。打破思想桎梏,追求個性和自由,可以說在全世界都是不變的主題,只不過表現(xiàn)形式不同而已。在中國有《紅樓夢》,在西方有《卡門》、《娜拉》,束縛人思想的禮教,不僅中國有,西方也有,不僅在古代有,在當代也有。在這方面,文學創(chuàng)作者和研究者可做的事情是很多很多的。
因此,魯迅研究者的匱乏是很能說明一個問題的,這就是我們的人文學者對人的生存價值和意義關注很不夠。要想探尋中國的國民性,魯迅是一座繞不過去的高峰。
2. 人文學者避“今”重“古”
人文學者對當下關注不夠,尤其是對當下的文學、影視作品關注不夠,缺少嚴肅、客觀的文學評論文章。最明顯的是,至今為止,《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只收到1篇當代文學評論。這是極不正常的。
筆者所指的當代文學評論,是指對當代出版的文學作品、上演的電視劇、電影、電視片的評論,不包括一些為應酬而作的僅有片面溢美之詞的文章。
與之相對照的是,人文學者對古代和近代仍然關注有加,并且不缺乏精品力作。刊登于《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11年第1期的《古代出家而入世的女性》(作者:典典)、第5期的《連結中國大陸、臺灣、日本的詩人雷石榆》(作者:北岡正子),就是難得的佳作。
《古代出家而入世的女性》作者典典為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學生,年輕稚嫩卻能敏銳地捕捉幾千年封建史中婦女為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而做的種種頑強努力。在一些研究者看來,尼姑出家而又入世,憑自己的才華影響朝政,是“不正常的、罪惡的弄權行為,不符合佛家教義,應該予以批判[5]”,而在她看來,因為佛教影響而形成的比丘尼制度,與中國傳統(tǒng)價值觀抵牾,“不堪傳統(tǒng)規(guī)范束縛的古代中國女性才有了另一棲身之地,更可如妙音等比丘尼一般,利用這一制度,繞過嚴苛的‘女子無才便是德’,‘出家而入世’在傳統(tǒng)家庭桎梏之處的社會中,展現(xiàn)自己的能力,實現(xiàn)自我價值?!盵6]她的這一論斷對“婦女應該怎樣活著”鮮明地表明了自己的態(tài)度。這就涉及到了人文學科的核心使命——“人究竟應該如何活著”,帶著這個問題追根溯源,考察歷史越是細致翔實,思考越是合乎人性,文章就越有價值。因此,《古代出家而入世的女性》這篇文章應該是有重大價值和意義的。
《連結中國大陸、臺灣、日本的詩人雷石榆——以〈沙漠之歌〉與〈八年詩選集〉為中心》提供了詩人雷石榆很多珍貴的資料,表現(xiàn)了雷石榆卓越的才華和火焰般的愛國激情。正如日本作者北崗正子所說:“從1930年代到1940年代,甚至到1980年代,雷石榆在此毫無保留地闡述了他心中的詩精神,如今這種精神仍是我們所持續(xù)追求的?!盵7]字里行間,讀者可以看出作者對詩人的崇敬和熱愛之情,以及他對詩人激情飛揚的人生的贊賞和向往。人們不禁會為之感染,思考人生之意義:人最幸福的不是養(yǎng)尊處優(yōu),無所事事,而是為了理想和信念,奉獻自己的青春和才華,這才是最有價值的人生。人文學科的目的之一就在于此。
3. 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建方面的理論文章極少
在商品經(jīng)濟沖擊下,舊的傳統(tǒng)價值體系尚未崩潰,新的價值體系還未建立,如何構建新的價值體系,是一個重大的課題。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nèi)容。人文學者應該進行多視角地研究和考證。可是,《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至今沒有收到過一篇有關的哲學理論文章。只有一篇從佛教的角度出發(fā),談及佛教融入當代社會的意義。
《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11年第2期刊出《從“荷香蓮韻”觀佛教的“佛境禪心”——論傳承“蓮花崇拜”對佛教融入當代社會的現(xiàn)實意義》(作者:侯青云),該文作者知識廣博,對佛教義理參悟透徹,并且有積極的入世姿態(tài),思考了佛教對于當代和諧社會構建的意義,提出佛教應該“要適應新的社會發(fā)展形勢,挖掘其基本理論中與當代社會現(xiàn)實有價值的精神內(nèi)核,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現(xiàn)實社會主流文化實現(xiàn)新一輪的融合”,要確立以蓮花崇拜為核心的道德信仰,以心性修養(yǎng)為宗旨的道德培育,以純凈世風為責任的道德教化,“把每一處佛國圣地,建成為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把每一座寺廟,建成道德教化的場所”[8]。盡管作者沒有明確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這個概念,但其實際效果無疑對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有積極的意義的。
筆者認為,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批判地學習吸收傳統(tǒng)文化是一個有效途徑。由于歷代封建統(tǒng)治者利用傳統(tǒng)文化奴役人民,很多古代經(jīng)典文獻被誤讀、肢解,成為奴役人民的工具。人文學者應該重新解讀經(jīng)典文獻,還儒、道、佛一個真面目,挖掘其中的精華,賦予它新的內(nèi)容和活力。
例如:孔子,曾經(jīng)被作為“克己復禮”、鉗制人性的封建人們被人們唾棄,近年來又被奉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代表被推崇,論語甚至成為新一輪的教條,被一些人頂禮膜拜。孔子提出要克己復禮,說克己復禮就是仁。他說的“禮”究竟包含些什么內(nèi)容?仁的內(nèi)涵是什么?這些都值得我們?nèi)ド钊胙芯?。不能犯子路一樣的錯誤,對自己所不了解的東西亂打棒子,亂扣帽子,應該像孔子所說“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闕如也”[8],君子對于所不知道的事情,應該抱著存疑的態(tài)度。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確實博大精深,有著豐富的寶藏。人文學者應該積極地挖掘其精華,古為今用,為構建和諧社會發(fā)揮應有的作用。
以上僅是筆者的一點簡單的分析和例舉,沒有進行系統(tǒng)的梳理,只是自己在編輯工作中的一點感受,還有待系統(tǒng)深入地論證。
(一)人文學科的學術成果易于復制
人文學科與自然科學的區(qū)別在于,它的學術成果是無法以數(shù)據(jù)來考量的,因此,它的學術成果易于復制,是產(chǎn)生學術泡沫的客觀原因。
人文學科的根本目的是要探尋人的生存及其意義、人的價值及其實現(xiàn)問題,并由此表達某種價值觀念和價值理想,它所要探尋的東西從一開始就注定是找不到的,因而它的思維方式不可能是實證的,其中,尤其是哲學的思維方式是非實證的[4]。
由于它的非實證性,它的學術成果的易于復制,導致一些人文學者或人云亦云,缺乏創(chuàng)新精神和獨立思考;或一頭鉆進故紙堆里,做一些脫離實際的學問。
正因為這樣,人文學科的學術論文抄襲現(xiàn)象特別嚴重。學術泡沫化到了一個驚人的地步。每年數(shù)萬種學術出版物,數(shù)十萬篇學術文章,有原創(chuàng)價值的不超過1%-2%[9]。泡沫學術雖然給參與者帶來“多贏”效益,但給國家、民族,給中華文化帶來的卻是政治、社會、道德、經(jīng)濟、文化“多輸”的災難性后果[9]。
(二) 學術評價體系的問題導致道德失衡
曾幾何時,知識分子以清高為榮,視錢財如糞土,但是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情況完全不同了。榮譽、地位、財富和職稱緊緊相連,而職稱評定不能沒有學術論文。學術論文的質(zhì)量取決于發(fā)表在何種刊物上,而受經(jīng)濟利益驅(qū)動的刊物發(fā)表論文則不完全憑論文質(zhì)量。如此一來,便為學術造假大開了方便之門。知識分子可以不要地位和財富,但不能不要榮譽。多少人放棄了自己堅守的道德底線,放下了清高和斯文,為職稱開始炮制一些沒有價值的論文,甚至不惜抄襲。這已是一個公開的秘密。
應該說,用論文的數(shù)量和質(zhì)量來對知識分子進行評定是不科學的;其次,完全憑職稱拉開的收入檔次太過巨大。在精神和經(jīng)濟的雙重壓迫下,知識分子只能痛苦地選擇放棄道德操守。而不愿意隨波逐流的,最終有可能什么都沒有,還要被人嘲笑為“無能”。當然,有很多皎皎者也能憑自己的才能獲得職稱。
實踐出真知。生活和實踐是理論的源頭活水。但是由于多種原因,人文學科的知識分子遠離生活和實踐,因而最終失去學術研究的動力和活力。
首先,因為人文學者的生活大都局限于學校,和社會沒有廣泛的聯(lián)系,對時代、社會的變遷沒有切身體會,因而對存在的各種問題沒有切膚之痛,久而久之,視野狹窄,思維陳舊,缺乏創(chuàng)新意識,學術研究也就千篇一律,沒有價值。
其次,人文學者自身的價值觀有問題。高等學校的人文學科的老師,很多以不問世事為榮,“鉆進小樓成一體,管它春夏與秋冬”。筆者聽說過一個笑話,一位中文系的老教授竟然不知《新華文摘》為何物。這些所謂滿腹經(jīng)綸者,把迂腐不通標榜為“清高”,誤導學生,誤導社會,為害不淺。這樣教育出來的中文系學生,走入社會,要經(jīng)歷一個漫長的適應過程,才能成為社會的可用之才。
要改變這種狀況,一方面需要社會有科學健康的評價機制,為人文學者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另一方面,人文學者應該放下自視清高的架子,關注時事、關注社會、關注政治,親身參與實踐,開拓自己的視野和心胸,戒除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態(tài),沉下心來研究真問題、真學問,這樣才能不負人文學者的使命,不負時代的重托。
[1]汪涌豪.文學的當代意義與價值[N/OL].文匯報,2005-08-31.[2011-11-28].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5-08/31/content_4784855.htm.
[2] 維基媒體基金會.來自維基百科程序員Brandon Harris的個人呼籲:歷史學[EP/OL].[2011-11-28].http://zh.wikipedia.org/wiki/%E6%AD%B7%E5%8F%B2%E5%AD%B8#.
[3]百度百科.哲學[EP/OL].[2011-11-28].http://baike.baidu.com/view/3330.html?wtp=tt.
[4]百度百科.人文學科[EP/OL].[2011-11-28].http://baike.baidu.com/view/919202.htm.
[5]馬洪良,周海燕.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比丘尼[J].平頂山學院學報,2005,20(6).
[6]典典.古代出家而入世的女性:淺議“妙音為殷仲堪圖州”事[J].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11(1)32-37.
[7]北岡正子.連結中國大陸、臺灣、日本的詩人雷石榆:以〈沙漠之歌〉與八年詩選集》為中心[J].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11(5):61-67.
[8]徐志剛.論語通譯[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158.
[9]互動百科.泡沫學術[EP/OL].[2011-12-28].http://www.hudong.com/wiki/%E6%B3%A1%E6%B2%AB%E5%AD%A6%E6%9C%AF.
(責任編校:文君)
MissionofHumanitiesandProblemsinPresentAcademicResearch——Case Study onJournalofHunanInstituteofHumanities,ScienceandTechnology
XIEJun
(Edictorial Department of Journal, Hunan Institute of Humaniti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oudi 417000, China)
To provide supports and instructions for cultur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is the mission of humanity subject. Therefore, it must be firmly grounded in reality and serve for the real life. Nowadays serious problems exist in scholarly studies, which are embodied in its superficiality and its lack of the study of “core problems” in nature. The fundamental cause of this phenomenon lies in its being estranged from practice and life.
humanity subject; mission; problem
2011-11-20.
謝軍(1965— ),女,湖南安化人,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編輯部主任編輯,研究方向:新聞與傳播。
C12
A
1673-0712(2011)06-005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