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坤
獨立學院大學英語應用型課程教學設計過程模式分析研究
李 坤
獨立學院目前普遍定位是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離不開包括大學英語在內(nèi)的應用型課程。而獨立學院大學英語應用型課程應有符合獨立學院學生特點的教學設計過程模式,該教學設計過程模式應該以ADDIE為基礎,并且是一個完整的動態(tài)系統(tǒng)。
獨立學院定位;教學設計;過程模式;應用型課程
從獨立學院2007年前數(shù)量猛增到2007年國家暫停審批新的申請并在當年開始啟動試點獨立學院評估工作,獨立學院由“積極發(fā)展”到“控制節(jié)奏”。(季誠鈞,2008)教育部發(fā)展規(guī)劃司副司長宋德民在中國獨立學院協(xié)作會2009年年會暨第六次獨立學院峰會上明確表示,規(guī)范的獨立學院將在我國長期存在,但是必須規(guī)范辦學,重點將從規(guī)模擴張轉(zhuǎn)移到如何提高教育質(zhì)量上來。這一表態(tài)表明規(guī)范化的教育質(zhì)量是獨立學院今后生存發(fā)展之本。
獨立學院規(guī)范化的教育質(zhì)量從根本上說,就是要有規(guī)范化的適應獨立學院學生本身特點的教學設計模式。目前大多數(shù)獨立學院在發(fā)展思路上已經(jīng)達成共識,即針對獨立學院的學生特點,培養(yǎng)適應社會需求、有完整知識體系同時又掌握一定技能、具備創(chuàng)新潛能的“應用型人才”,(徐輝 季誠鈞,2007)因此許多獨立學院開始課程教學改革,在外語、計算機學科中設置應用型課程。但在大多數(shù)應用型課程的教學實踐中,都還沒有一個體現(xiàn)獨立學院學生實際情況的課程教學設計,尤其是一個相對完整的教學設計過程模式。有的往往只是傳統(tǒng)的、針對普通本科院校學生的教學設計模式的“翻版”。因此,立足于獨立學院的“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應用型課程教學設計過程模式的探索 ,就成了當前獨立學院教學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大學英語應用型課程教學設計過程模式是指獨立學院的英語教師,借鑒國內(nèi)外一些教學設計模式,按照規(guī)范性原則,把大學英語課程作為一個動態(tài)系統(tǒng)過程。從而讓獨立學院非英語專業(yè)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具備一定英語應用能力,同時為他們進一步學習與英語有關聯(lián)的其他應用型課程奠定第二次學習的能力基礎。
教學設計(instructional design)亦稱教學系統(tǒng)設計(Instructional Systems Design) (ISD)就是要把教學設計過程當作一個系統(tǒng)來看待,實現(xiàn)教學和學習體驗的動態(tài)性、有效性、高效性目標。1962年格拉澤(Glazer, R.)明確提出了“教學系統(tǒng)”概念。誕生于二戰(zhàn)期間和戰(zhàn)后美國軍隊系統(tǒng)工程學并受到20世紀60年代行為主義影響,ISD從軍事培訓SAT(Systems Approach to Training)迅速走向民用即應用于教學設計。從而出現(xiàn)了眾多教學系統(tǒng)模式,如程序復雜嚴格的迪克和凱里模式(Dick & Karey, 1978),強調(diào)學習條件的加涅和布里格斯模式(Gagné & Briggs,1974),強調(diào)起點行為到表現(xiàn)評估過程的吉拉奇和愛利(Gerlach&Ely,1980)模式等40多種模式,(高文,2005)這些模式中值得一提的是來自于美國圣何塞州立大學的教授肯普博士(Dr. Jerrold Kemp)的肯普模式。該模式突破了一般模式的線性特征,更強調(diào)過程性,即強調(diào)一個學習環(huán)境中所有因素的整體性和環(huán)節(jié)修改的靈活性。(Morrison, Ross, Kalman, Kemp, 2010)但上述教學設計過程模式無論有何差異,都可簡化成這樣幾個因素:教學對象,教學內(nèi)容,教學過程,教學效果,而模式作為一個系統(tǒng)是否具有有效性和高效性,不僅體現(xiàn)在整體,同時體現(xiàn)在任何教學單位即無論是一堂課還是整個課程,目標、教學和評估都要體現(xiàn)“一致性”(congruence)。(Gustafson and Tillman, 1991)因此這些模式從教學目標到教學效果再到教學反饋,整個過程中的核心要素構(gòu)成模式基本一致,即具有相當概括性的ADDIE模式。該模式分為分析階段(Analyze Phase)、設計階段(Design Phase)、開發(fā)階段(Development Phase)、執(zhí)行階段(Implementation Phase)、評估階段(Evaluation Phase)。各階段關系圖示如下(圖一):
圖一 ADDIE模式構(gòu)成關系
具體應用到教學,分析包括對學習者的學習目標、學習環(huán)境、現(xiàn)有知識技能等進行分析;設計包括在實現(xiàn)這個教學設計過程模式中采用的教學策略、課程學習板塊等;開發(fā)包括細化設計階段里學習材料、教學文獻、媒介支持、教學策略、執(zhí)行程序等;執(zhí)行包括上述行為的程序化完成過程;評估包括形成性評估和總結(jié)性評估,前者實施于ADDIE各個階段步驟,后者通過測試和反饋來更改、修正、完善該教學設計過程模式。在階段名稱稱謂上,可以根據(jù)自己易于理解的方式作一些改變。(Branch, 2009)
基于ADDIE這一教學設計過程模式是一個相對完整和穩(wěn)定的系統(tǒng),既為一般教學設計過程模式提供理論框架基礎,也為獨立學院非英語專業(yè)大學英語應用型課程教學設計過程模式提供了一個系統(tǒng)理論基礎。針對學生特征,基于ADDIE的獨立學院大學英語應用型課程設計過程模式中又應體現(xiàn)其特色。
很多依附于母體學校的獨立學院第四個學期開設的英語課程是讓已過國家四六級考試的非英語專業(yè)學生在全校進行自由選擇,選修相關英語專業(yè)課程,通常可供選修的課程包括英語口語、英語視聽、英語閱讀、商務英語等。由于是全校選修,教學對象是一本學生和獨立學院學生混合組合在一起,教師很難進行針對性的課程教學過程設計,因此,一些獨立學院自己開始將大學英語教學嘗試從以單純過級為導向提升到應用型培養(yǎng)高度。如浙江大學城市學院在大學英語(IV)(第四學期大學英語課程)就針對非英語專業(yè)學生開設了帶有應用型提高性質(zhì)的課程。浙江師范大學行知學院秉承“行以求知,學以致用”的辦學方向與理念,對2007級非英專業(yè)學生進行“讀”、“議”、“練”項目,夯實閱讀寫作基礎,在2007級大學英語第四個學期教學中,學院一改以往“四六級強化”教學模式,嘗試性地開設比較細化的大學英語應用型課程。學院英語老師團隊合作,自編教材,開設了“實用英語閱讀與翻譯基礎”、“時文報刊閱讀”、“商務英語”三門大學英語應用型課程,在第一輪教學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得到絕大多數(shù)學生的認同和肯定。筆者負責并參與了“實用英語閱讀與翻譯基礎” 課程的建設過程。基于ADDIE模式,綜合其具體核心要素,筆者認為獨立學院大學英語應用型課程教學設計過程作為一個完整的系統(tǒng)應建立如下(圖二):
雖然該教學設計過程模式有一般性特征,但運用到大學英語應用型課程,每個環(huán)節(jié)都要體現(xiàn)獨立學院教學特點(有別于一般教學的關注部分用灰色標示),筆者結(jié)合自己開設的“實用英語閱讀與翻譯基礎”教學設計過程實踐 ,做如下分析:
第一階段:課程教學分析。
對獨立學院課程教學分析關鍵是對教學對象的分析。獨立學院學生雖然心理素質(zhì)、學習動力、理論基礎、學習毅力等方面相對較弱,但他們具有自我意識較強、個人興趣相對較廣、社會活動能力較強、思想相對活躍的特點。(徐輝 季誠鈞,2007)因此,他們對實用型學習內(nèi)容更感興趣。由于社會競爭壓力與本身學習的高成本,他們學習目的性更強,學習的目標性和學習動力也會隨之增強。而目前的大學英語課程已經(jīng)很難滿足他們的要求。為詳細了解這一情況,筆者在所教的2007級非英語專業(yè)混編班200多人中發(fā)放了調(diào)查問卷。當問到“你認為目前大學英語教學從教學內(nèi)容角度看存在哪些問題” 時,多項選擇中選擇“內(nèi)容太泛”、“不實用”的比例分別達到“64%”、“56%”;當問到“大學英語教學有沒有必要從一般英語學習拓展到實用英語學習”時,選擇“非常有必要”的學生比例竟然達到“79%”。對于學生現(xiàn)有學習環(huán)境,他們依附于母體學校,可以和母體學校同學共享圖書信息等資源,同時他們大多數(shù)配備電腦,有基于Internet自主學習的設備。 學生均接受過整個大一階段大量與英語讀、寫有關聯(lián)的 “讀”、“議”、“練” 訓練,基本詞匯已經(jīng)達到4000-5000,因此有一定知識基礎。另外,他們的較強自我意識和較廣泛興趣可以在教學參與中得到充分地引導發(fā)揮。
圖二 獨立學院應用型課程教學設計過程模式探索
第二階段:課程教學設計。
基于上面的分析,教學設計中的教學大綱將有別于一般大綱。應用型課程的教學大綱中的教學目的任務、教學內(nèi)容、深度和結(jié)構(gòu)、教學進度以及教學法等方面都要體現(xiàn)其特殊性。其中核心的因素如教學板塊要體現(xiàn)學生的興趣,難度要適宜。對教學板塊,筆者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學生在問卷中關注的領域分別是商務(74%)、新聞(70%)、外貿(mào)(61%)、廣告(50%)、科技(31%),因此 教學板塊內(nèi)容整合為:商務英語函電閱讀與翻譯、新聞報刊英語閱讀與翻譯、廣告英語閱讀與翻譯、科技英語閱讀與翻譯,依照比例大小安排課時的輕重。針對獨立學院學生思維活躍,在教學實踐中,多運用電教多媒體和基于Internet方式。采用自編講義、聽覺視覺、網(wǎng)絡搜索、視頻播放等多種“刺激同時作用”,(李向明,2008)來傳遞教學信息。
第三階段:課程教學開發(fā)。
針對第二個階段的課程設計,第三階段的材料選擇就應考慮到學生的興趣愛好同時又兼顧他們掌握課程的能力,關鍵是對教學材料難度的把握。根據(jù)筆者的調(diào)查,在問到多選項“你認為實用英語學習難度來源于哪里”時,選擇比例較大的分別為“詞匯量太小”(70%)、“閱讀理解力”(44%)、“閱讀量太大”(28%)。在講義編輯方面,材料來源可以以該領域比較權(quán)威的出版教材為藍本,再加有時代性氣息、主題新穎的網(wǎng)絡材料作為補充。閱讀材料選擇標準是篇幅短、生詞少、例句易懂。教學的形式要結(jié)合講義材料、網(wǎng)絡案例、音頻視頻、電影片段、科普文獻,選用良好的媒介支持如因特網(wǎng)接入多媒體教室,讓教師課堂講授與學生展示(如PPT)相結(jié)合,達到信息傳遞的立體感和互動性。從教學風格上來說,獨立學院學生本身思維就活躍,更喜歡知識面廣、教學幽默風趣,能讓課堂“暖堂”的大學英語老師。
第四階段:課程教學實施。
課堂教學實施的相對穩(wěn)定能讓學生的課前預習和課堂效果增強。既然整個課程是一個系統(tǒng),按照前文所述的系統(tǒng)性在整體和教學單位的普遍體現(xiàn),每次課堂教與學也是一個小系統(tǒng)。從基本概念的講解到該節(jié)內(nèi)容的基本特征再到該節(jié)內(nèi)容的應用,應該有一個清晰的教學信息傳遞程式。教師講授的同時,應該利用獨立學院學生自我價值較強和思維活躍的特征,讓學生參與情景式活動。比如在外貿(mào)函電格式教學中,可以設置一個具體場景讓學生充分參與。如筆者曾受一則新聞啟發(fā),讓學生進行角色參與,想辦法寫一份完整外貿(mào)函電,把自家產(chǎn)品賣給白宮奧巴馬。課程教學實施過程中,要注意章節(jié)效果在課后相關練習中的延伸。
第五階段:課程評估與修正。
在形成性評估中,主要針對過程中每個階段與環(huán)節(jié),通過課后作業(yè)、章節(jié)測試、考試、訪談等形式進行??紤]到獨立學院學生學習自覺性較弱特征,及時的跟進練習和章節(jié)測試非常重要,因此任課教師要有高度的責任感和較強的工作能力,對學生在學習和應用中的問題和錯誤能及時解決與糾正??偨Y(jié)性評估包括與初始教學目標的教學效果對照和持續(xù)建設中的修訂,修訂必須考慮到獨立學院學生的學后感受,通過問卷調(diào)查和后續(xù)反饋(如一年后的再次電話訪談,電子郵件交流等)調(diào)查了解他們的想法。在問卷調(diào)查中,除客觀選項外,增加了學生對該課程的主觀認識、意見和建議,以利于該課程的下一次修訂,完成該課程教學設計過程的良性循環(huán)。如筆者所在的實用英語閱讀與翻譯基礎課程團隊,在學院第二輪大學英語應用型課程實踐中,針對第一輪的評估與修訂,考慮到不同學生對商務英語和新聞時文報刊的興趣偏重點不同,在2008級學生第四學期大學英語應用型課程教學設計過程模式中,將實用英語閱讀與翻譯基礎中“商務英語函電閱讀與翻譯基礎”、“新聞報刊英語閱讀與翻譯”單獨剝離出來,分別修訂為“商務職場英語”、“英語報刊閱讀與翻譯”,既滿足了選修學生對不同領域的興趣偏好,又滿足了他們對感興趣的領域更有深度的學習愿望。
考慮到獨立學院學生的差異性較大的特點,作為獨立學院培養(yǎng)實用型人才的一門核心 課程——大學英語, 很有必要建立一個相對穩(wěn)定和不斷完善的教學設計過程模式,這樣才有利于獨立學院大學英語教師團隊合作,有效地針對獨立學院不同層次的學生、不同特點的學生,滿足他們學習的目的愿望、提高他們的英語應用能力,并努力使大學英語應用型課程教學設計在這一過程中不斷得到完善。
[1] Gustafson, Kent L. and Tillman, Mary H. Principles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In Instructional Design: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2nd ed, Leslie J. Briggs, Kent L. Gustafson and Mary H. Tillman [editors], New Jersey: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s Inc., 1991: 4-9.
[2] Branch, Robert Maribe. Instructional Design: The Addie Approach [M]. New York: Springer New York, 2009: 17-18.
[3] Morrison, Gary R., Ross, Steven M., Kalman, Howard, Kemp, Jerrold E. Designing Effective Instruction, 6th ed [M]. John Wiley & Sons Inc., 2010: 29.
[4] 季誠鈞.獨立學院將何去何從 [J].教育發(fā)展研究,2008(Z2):6.
[5] 中國獨立學院協(xié)作會2009年年會暨第六次獨立學院峰會綜述.[EB/OL], http://www.starcollege.com.cn/starcollege/zx/z03/6081.html.
[6] 徐輝, 季誠鈞.獨立學院人才培養(yǎng)的理論與實踐 [M]. 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 85-86;74-75.
[7] 高文.教學系統(tǒng)設計(ISD)研究的歷史回顧—教學設計研究的昨天、今天與明天[J].中國電化教育,2005(1):17-18.
[8] 李向明.ADDIE教學設計模型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08(11): 73-76.
ClassNo.:H319DocumentMark:A
(責任編輯:張慶祥 鄭英玲)
AnalysisoftheInstructionalDesign(ID)ProcessModelAppliedinCollegeEnglishCourseforNon-EnglishMajorsofIndependentCollege
Li Kun
The generally-acknowledged positioning of independent colleges is to develop the talents with the applied knowledge and skills, which depends on the applied course like applied English course. The applied English course for the non-English majors in independent colleges should be conducted via an ID process model adaptable to the independent college students. And this ID process model is supposed to be a comprehensive and dynamic system based on ADDIE.
positioning of Independent College;instructional design;process model;applied courses
李坤,碩士,講師,浙江師范大學行知學院,浙江·金華。研究方向:英語翻譯及英語教學。郵政編碼:321004
浙江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2010年度課題研究成果(課題編號:SCG17),負責人為李坤,課題組成員為浙江師范大學行知學院教師劉永紅,潘孝泉,吳一峰,金毅強
1672-6758(2011)01-0067-3
H319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