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宜新,王曉燕
(中國環(huán)境管理干部學院,河北秦皇島066004)
基于信源特征模型的大學生德育實效性提高途徑思考
付宜新,王曉燕
(中國環(huán)境管理干部學院,河北秦皇島066004)
增強大學生德育實效性,是當前大學德育的重要問題。運用傳播學理論模型,從信源特征角度分析影響大學生德育的有關因素,進而提出提高大學生德育實效性的途徑,旨在為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者提供另一種思考角度,并在此基礎上指導德育教育,從而提高其實效性。
傳播模型;信源特征模型;德育;實效性;途徑
社會轉型期經(jīng)濟結構和政治體制的劇烈變化反映在社會意識領域,就是人們思想文化、道德觀念的重構。當代大學生是民族的未來,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生力軍,其人文素質、思想道德素質、價值觀念以及人生態(tài)度直接關系到全民族整體素質的提高及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進程。積極探索高校素質教育的新途徑和新方法,注重道德內化,提高德育實效,發(fā)揮德育的功能和作用,對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涞慕ㄔO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作用。
大學生德育教育一直備受關注,在國家組織領導、輿論宣傳、監(jiān)督實施等方面支持下,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在目前我國大學生中,還不同程度地存在與大學生不相符的道德觀念,德育重形式、輕實效的現(xiàn)狀已嚴重影響了德育教育在大學生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影響了大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德育的實效性就是德育的現(xiàn)實功能與期望功能的吻合程度,它是德育的生命力。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從德育教育本質上進行研討,分析影響德育實效性的因素,進而改進德育教育工作,提高德育實效性。筆者試圖從信息傳播模型角度分析該問題,以期從另一個角度研究提高德育實效性的途徑。
在西方,教育一詞源于拉丁文“educare”,本義為“引出”或“導出”,意思是通過一定的手段,把某種本來潛在于身體和心靈內部的東西引發(fā)出來。1976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統(tǒng)計局編寫的《國際教育標準分類》給“教育”下了一個便于操作的定義:“本標準分類所指的‘教育’不是廣義的一切教育活動,而是認為教育是有組織地和持續(xù)不斷地傳授知識的工作?!倍诤髞淼膰H教育標準分類中,教育又被認為是“導致學習的、有組織的和持續(xù)的交流”。從“傳授知識”到“交流”的表述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人們對學習主體重視程度的變化。運用發(fā)生定義法對教育進行定義:教育是指著眼于他人的素質、能力,而進行的影響其精神世界或心理狀態(tài)的信息傳播活動。教育活動中的信息傳播者被稱為教育者,信息傳播的對象被稱為教育對象。
德育教育作為教育的一種,本質上也是信息傳播活動,其效果必將受到傳播規(guī)律的影響。高校德育的任務之一是向大學生傳授道德理論,使其真確地了解社會對個人行為的道德要求,明白行為的道德區(qū)分及其價值意義,從而指導其道德行為,做到知行統(tǒng)一。德育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通過信息傳播使大學生產(chǎn)生心理變化的活動,這就需要對傳播學的心理成因進行研究,在此基礎上分析影響大學生德育實效性的因素,提高德育教育效果。
傳播學是研究人類一切傳播行為和傳播過程發(fā)生、發(fā)展的規(guī)律以及傳播與人和社會的關系的學問。簡言之,傳播學是研究人類如何運用符號進行社會信息交流的學科。傳播學強調傳播是信息的共享,是有意圖地施加影響,是信息交流的互動過程,是社會信息系統(tǒng)的運行,是社會關系的體現(xiàn)。傳播的基本模型如圖1所示。
圖1 傳播過程模型[1]
傳播模型中各個環(huán)節(jié)都會影響傳播效果。本文重點研究信源/發(fā)送者的影響因素。哈佛大學Herbert Kelman把信源屬性歸為3大類:可靠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各類屬性對受眾態(tài)度和行為的影響過程也不盡相同(詳見表1)。
表1 信源屬性及接受者加工模型[1]
由上述分析可知,高校德育教育實質上也是信息傳播活動。高校德育教育通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包括輔導員、教師等)這些信源傳遞信息,使受眾(大學生)產(chǎn)生信息接收的效果,并將這些信息逐步納入受眾自己的思維體系中,達到德育教育的目的。由信源屬性及接受者加工模型可以看出,信源的不同屬性對受眾的心理影響(德育的實效性)是不同的??煽啃允侵甘鼙娬J為信源具有相關知識或經(jīng)驗,并相信他可以帶來公正、客觀信息的程度,主要包括專業(yè)水平與可信性。吸引力則指信源對受眾的吸引程度,主要由相似性、熟悉度和喜愛程度決定。其中,相似性指信源和信息接受者之間的某種假定的類似程度;熟悉度是指接受者通過信源在媒體上的曝光而對它產(chǎn)生的了解;喜愛程度則是指由信源的外表、行為或其他個人品質引發(fā)的一種情感;感染力指信源能夠說服受眾對他所倡導的觀點或要求做出反應的能力,這種感染力表現(xiàn)為受眾接受信源的勸服,默認他的觀點等。
Herbert Kelman認為,可靠性是指受眾認為信源具有相關知識、技能或經(jīng)驗,并相信其可以帶來公正、客觀信息的程度。專業(yè)水平和可信性非常重要。來自可靠信源的信息通過內化的過程影響受眾的信念、觀點、態(tài)度和行為。一旦受眾認為該信息比較準確,從而采納該意見,內化就發(fā)生了,而當某種觀點或態(tài)度在受眾身上得到了內化,它就與受眾的信念體系融為一體,并將一直保持下去,即使該信源已被受眾淡忘。
信源的可靠性信息通過內化的過程影響受眾的信念、觀點、態(tài)度和行為。內化是德育教育的目標,高校德育教育實效性的提高,主要是通過學生的思想內化來完成的,也就是說受教育學生如果認為信源可靠性強,就會發(fā)生內化的作用,而當某種觀點或態(tài)度在受眾身上得到了內化,它就與受眾的信念體系融為一體,并將一直保持下去,即使該信源已被受眾淡忘。
根據(jù)Herbert Kelman的研究,可靠性可以通過以下途徑達到:(1)利用專業(yè)知識:由于內化過程中發(fā)展起來的態(tài)度和觀點將成為個體信念的一部分,高校德育教育當然希望傳播者的可信度越高越好。所以,在德育教育中,應該采用各種各樣的辦法來傳遞信源的專業(yè)水平。(2)利用可信度:專業(yè)水平固然重要,但目標受眾仍需認為信源是可信的。
在高校德育教育中,信源的重要程度非同一般,如果能夠通過各種途徑提高信源的可靠性,必將促進德育教育的內化,使教育內容成為學生信念的一部分,提高德育的時效性。
吸引力包括相似性、熟悉度和喜愛程度。信源的吸引力通過認同來說服受眾者。在這個過程中,受眾為了與信源建立某種聯(lián)系,便采取與之相似的信念、態(tài)度、偏好或行為。要使這種有力的局面或狀態(tài)持續(xù)下去,信源必須對它提供不斷的支持,受眾也要對信源有持續(xù)的認同。如果信源有所動搖,受眾也隨之改變。認同與內化的不同之處在于信源是否納入到受眾的信念體系中。因此,只有在信源支持這種態(tài)度或行為,或信源魅力持久不衰的情況下,受眾才會持久地接受其觀點。說服性信息的接收者更容易與他們認為可愛或與自己相似的傳播者建立認同。
在高校的德育教育中,信源的可靠性建立非常困難,但是提高信源的吸引力會更加容易、有效。德育教育應該充分利用信源的相似性、熟悉度和喜愛度,提高學生對道德觀念的認同。高校德育教育工作者應該盡量改進對大學生實施德育教育的方法,豐富實施過程,提高信源的吸引力。在德育教育過程中,盡量改變德育實施智育化,即“老師講學生聽”,應該避免“滿堂灌”,充分利用學生相似、熟悉和喜愛的信源和形式,對學生進行教育,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能動作用,讓學生參與進去,提高學生的認同度,促進道德內化。
當一個信源對受眾施行獎賞或懲罰時,信源具有感染力。這種感染力表現(xiàn)在信源能夠說服其他人對其所倡導的觀點或要求做出具體反應。信源的感染力取決于以下因素:感知的控制、感知的關注、感知的監(jiān)視。信源的感染力一旦被察覺到,就會通過依從過程對受眾產(chǎn)生影響。受眾接受信源的勸服,默認其觀點,以期博得歡心或免受懲罰。這種方式不應成為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因為其效果只是暫時的,需要長期刺激,才能使受眾形成習慣。但是,在某些場合下,這種方式也不失為有效手段之一。但是應該切記,此種形式絕不應該成為主要形式,利用權力,只能起到導向性的作用。
筆者所在中國環(huán)境管理干部學院經(jīng)濟學系,通過借鑒上述理論進行德育教育,收效顯著。
中國環(huán)境管理干部學院經(jīng)濟學系“雙師型”教師比例較大,在學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充分發(fā)揮“雙師型”教師的作用,利用“雙師型”教師的專業(yè)水平提高對學生的教育效果。經(jīng)過調查發(fā)現(xiàn),學生對于“雙師型”教師的可信度較高,認為“雙師型”教師比較成功,在專業(yè)方面有很深的造詣,因而,這些教師的教育基本可以達到內化的效果。另外,思想政治輔導員深入學生宿舍,與學生緊密聯(lián)系,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困難,提高了學生對教師可靠性的認知,極大強化了德育教育的內化作用。
經(jīng)濟學系推行“拓展訓練”體驗式教育方法,增強學生的團隊意識,提高學生的溝通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拓展訓練將挑戰(zhàn)性和趣味性作為課程魅力的展示,以體驗和參與作為教育的方式和載體,將無形的教育滲透到有形的體驗之中,使學生感受深刻、領悟透徹,從而擴展和延伸了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培養(yǎng)的渠道,創(chuàng)新了大學生德育實踐的途徑,也是對傳統(tǒng)教育方法的補充和提升。因此,以拓展訓練為載體的體驗式教育對創(chuàng)新大學生道德教育的途徑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經(jīng)濟學系經(jīng)常利用畢業(yè)生現(xiàn)身說法的方式,向低年級同學講述專業(yè)知識的重要性,講述求職過程中的道德要求。這些教育的效果遠比思想政治教師的課堂傳授效果好得多。這就是充分利用相似性、熟悉度和喜愛程度,提高學生的認同感,提高德育教育的實效性。
德育教育是一個由外到內的過程,也是一個體驗認知的過程。在高校德育教育工作中,教師應該充分研究教育規(guī)律,打破傳統(tǒng)教育的局限,積極研究提高德育教育實效性的途徑和方法,開展符合學生心智特點的、靈活多樣的德育教育活動,使道德觀念從書本知識變成鮮活的生活準則,才能切實提高高校德育的實效。道德是一種養(yǎng)成教育,它必須以道德實踐為基礎,只有通過實踐的親身體驗和感悟,學生才能自覺接受核心價值觀,從而做到道德養(yǎng)成的知行統(tǒng)一。
[1]BELCH,Geoge E.Advertising&promotion:an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 perspectives[M].2nd ed.Canada:McGraw-Hill Ryerson,Limited,2004:68,170.
[2]李潤洲.教育本質研究的反思與重構[J].教育研究,2010(5):11-16.
[3]張中世.情感是增強大學生德育實效性的內在保證[J].法制與社會,2009(25):289-290.
[4]朱簫潔.對大學生德育教育實效性的思考[J].科教導刊,2010(7):139-140.
[5]陸林.客戶公眾關系的溝通研究[D].重慶:西南師范大學,2003.
[6]陳德靜.以拓展訓練為載體的高校體驗式德育探論[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1):101-103.
A Study on the Measures on Improving Actual Effect of University Students'Moral Education Based on Source Characteristics Model
Fu Yixin,Wang Xiaoya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College of China,Qinhuangdao Hebei 066004,China)
Improving actual effect is an important task in university students'moral education.This article presented the measures on improving actual effect of university students'moral education,based on 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models,such as source characteristics model.In this way,it aimed to provide a different perspective for moral education workers to improve the actual effect of university students'moral education.
communication model;source characteristics model;moral education;actual effect;measures
G711
A
1008-813X(2011)05-0085-04
10.3969/j.issn.1008-813X.2011.05.026
2011-08-24
付宜新(1968-),男,河北撫寧人,畢業(yè)于南開大學工商管理專業(yè),工商管理碩士,主要研究方向工商管理、高等教育。